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学该如何提出假设

生物学该如何提出假设

发布时间:2022-06-14 07:12:10

1. 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那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______、作出假设、______、实施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制定计划.

2. 高中生物中的研究方法 例如假说演绎法 像这样的都有什么 怎么区分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1、假说:假设的意思,指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说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充分说明假说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演绎:有发挥的意思,如演说、演绎,一种推理的方法,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跟“归纳”相对。

3、归纳:一种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

4、类比:一种推理的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其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证明。

5、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的(结论)过程,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6、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7、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推出结论B有属性d 。例如科学家在研究光的性质时,曾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

二、例说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流程

上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小王蓬头垢面,匆匆忙忙的闯进教室(发现现象),老师猜想,小王今天早晨起床完了,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做出假设),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小王在临近中午的时候会出现饥饿、注意力不集中等低血糖症状(演绎推理)。果然,小王在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坐立不安,经询问得知,小王确实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吃早饭(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当然我们的假设也可能不正确,如小王是因为学校停水没来得及洗刷造成的,也就是说假说演绎的正确与否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

三、遗传定律发现过程中的假说演绎法

1、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结果杂交后的子一代总是高茎的,将子一代自交后,经统计,发现出现了3高:1矮的性状分离比。对其它对的相对性状也作了以上实验,发现这是一个共性,即子一代都是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目比例大致为3:1。

2、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孟德尔做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的假设。即:生物的性状是有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在子一代中一个遗传因子能够掩盖另一个遗传因子的作用;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因此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的。

3、演绎推理,深入探索

依据上面的假说,子一代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它们应当各自对立、互不混杂。子一代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雌雄均如此),分别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并且数目相等。当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发生受精作用时,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2:1,其中含有显性遗传因子的表现为显性性状,不含显性遗传因子的表现为隐性性状,这样,子二代就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4、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孟德尔的假说和演绎合理的解释了他做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预测到另一些实验的结果。根据其假说和推理,如果子一代是杂合子,就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如果用只能产生一种配子的隐性个体与子一代进行杂交,预期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是1:1,孟德尔在预测了如上实验(测交)的结果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结果与其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验证了其假说的正确性。

5、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在反复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后,确定了孟德尔假说的正确性,后人总结归纳其假说,得出了孟德尔第一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

四、类比推理一例──基因在染色体上

1、认真观察,发现事物的共性

美国科学家萨顿观察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发现,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基因)的分离过程和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非常相似,即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行为

染色体行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

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

在配子中成对的染色体只有一条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

2、深入思考,依据共性作推理

萨顿根据发现的以上现象,将孟德尔遗传定律形成配子过程中基因的行为变化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做了深入类比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推论,即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3、实践检验,团结合作出真知

类比、假说、推理后得到的结论并不具备逻辑上的必然性,不管它有多么的合情合理,在没有实践的检验之前,还都仅仅是假说,不能作为定律来使用,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努力,终于在1909年,摩尔根通过果蝇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确实在染色体上。

五、科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遗传学把遗传因子称为基因,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我们应当深刻体会,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并不清楚遗传因子是什么,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超越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孟德尔所处的时代,生物学所采用的常规研究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说,这种方法被称为归纳法;另一种是先提出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这种方法被称为演绎法。孟德尔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针对已有的事实,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更重要的是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并在不同植物的杂交实验中分别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从而使其假说变成普遍的规律。这一科学方法的深入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更复杂的遗传现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手段,其价值并不亚于遗传规律本身,它对后人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孟德尔、萨顿还是其他科学家,他们对科学的执着热爱,对生产生活的密切观察、深入思考等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尤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有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敢于依据事实,大胆假说、推理,敢于向传统挑战,这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中及其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还应当激发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大胆探究,用所学知识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3. 在生物学习中,假设和预言有什么区别

假设(Hypothesizing)是建立在一定的根据基础上提出的。
预言(预测 Predicting)是根据假设对于未来各种可能的结果进行猜测。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掌握情况,选择对策。

假设是针对原因、预言是针对结果。

分析(Analyzing)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评价(Evaluating)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评价标注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逻辑的结论。

分析是细分、评价是综合。

4. 生物萨顿提出假说的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及其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动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等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或猜测、猜想)。[1]人们在提出假说时,往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及想象等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看到两个相距很远的海岛上有相同的淡水沼泽植物,他提出假说认为,这些淡水植物之所以能漂洋过海到另一个海岛上生根,是由于水鸟把它们的种子带到了另一个海岛上。后来,达尔文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假说进行了检验。

从科学活动的一般模式看,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试探性地对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作出解释,并对未来的经验和事实提出预测,而科学假说就是实现这种试探性解释和预测的基本的思维形式。

假说必须经过科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发展为科学理论。而假说的可检验性,同假说的演绎展开的可能性是紧密联系的。观察、实验所检验的常常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该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描述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例如,孟德尔用豌豆做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到了性状分离现象,他提出了遗传学史上着名的颗粒遗传假说,用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该假说提出,生物的相对性状是由具有对性关系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在当时条件下,孟德尔不可能用显微观察法直接证明他的假说,只能借助于实验法证明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见下文)。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它是从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定理、法则、公理或科学概念出发,而推论出新结论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2]即集合B具有某种属性,a是集合B中的一个成员,所以a也具有该属性。例如,生物都能进行新陈代谢,熊是生物,所以熊能够进行新陈代谢。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可见,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即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或推理形式。当前最流行的假说—演绎模型可图示如下:P……H∝Oc→Hc[3]。其意义是:某项研究从解决一个问题(P)开始,通过逻辑推理或想象(……),导出一个假说(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观察的待检验陈述(Oc),如果这些陈述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Hc)。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被认为是构造科学理论的理想方法,也被一些人看做科学知识增长的基本模式。牛顿创立光的颜色理论的过程,是运用“假说—演绎法”的范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的过程,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等,都是“假说—演绎法”的典型案例。在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中,“假说—演绎法”的案例也很多。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可用于“假说—演绎法”教学的素材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积累经验材料,从中进行总结和概括,最后抽象出理论或学说,即采用归纳法。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对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这种方法使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可以超越当时科学的发展,推动科学的新发现,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科学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科学。“假说—演绎法”在遗传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遗传学的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假说—演绎法”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素材,供教师们参考。

素材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素材2 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演绎的过程。

素材3 DNA分子结构和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着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素材4 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的破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的实验,以T4噬菌体为材料,研究其中某个基因的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可能是遗传密码中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但是他们的实验无法说明由3个碱基排列成的1个密码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氨基酸。两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转换设计思路,巧妙设计实验,成功地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在此后的六七年中,科学家破译了全部的遗传密码,并编制出了密码子表。

从以上素材可以看出,“假说—演绎法”不仅是经典遗传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在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要求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是十分正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5. 生物学研究一般包括哪几个重要步骤

生物科学探究一般分为六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生物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描述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等是在生物学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这些方法依次兴起,成为一定时期的主要研究手段。这些方法综合而成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体系和研究框架。

(6)生物学该如何提出假设扩展阅读:

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四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2.调查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实验法(如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4.测量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学

7. 生物假设怎么写

观察中(学习
)和(
生活)的问题,经过(
熟虑)和(
思考)以后,你会对问题做出各种(猜测
)这就是假设。一个成功的假设,要能够说明(
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

8. 生物学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实验设计的原则如下:
1、科学可行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选题必须有依据,要符合客观规律,科研设计必须科学,符合逻辑性。
2、对照与均衡性原则
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由于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对照实验,即使出现了某种预想的实验结果,也很难保证该实验结果是由某因素所引起的,这样就使得所设计的实验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3、随机性原则
随机是指分配于实验各组对象(样本)是由实验对象的总体中任意抽取的,即在将实验对象分配致各实验组或对照组时,它们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在同一实验中存在数个处理因素(如先后观察数种药物的作用),则各处理因素施加顺序的机会也是均等的。通过随机化,一是尽量使抽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减少抽样误差;二是使各组样本的条件尽量一致,消除或减少组间人为的误差,从而使处理因素产生的效应更加客观,便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4、可重复性原则
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重复的作用有二,一是降低试验误差,扩大试验的代表性;二是估计试验误差的大小,判断试验可靠程度。重复、对照、随机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三大原则。任何实验都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设计实验只能进行一次而无法重复就得出“正式结论”是草率的。
要进行实验设计可以选择文华氏,文华氏的学术领头人为博士后,有独立负责/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为免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等,曾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进行研修,具有极强的实验设计、标书撰写、团队统筹能力。

9. 生物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哪些

生理、病理学——解剖、实验、显微放大;
生态学——观察、测定、统计和分析;
遗传、分子生物学——种养殖、组织培养、化学分析;
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考古、古籍文献;
……
……
这5分可真难拿~~~你到底问的什么噢???

10. 生物实验设计有哪些原则

1、对照性原则:

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

条件对照(给对照组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自身对照(实验和对照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可以是不同时间或部位)

相互对照原则(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2、单因子变量原则;

3、随机性原则;

4、平行重复性原则。

(10)生物学该如何提出假设扩展阅读:

生物实验的好处:

生物实验运用一定的仪器、材料和药品,通过科学方法,有目的地观察研究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的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现象的过程。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规律,真正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阅读全文

与生物学该如何提出假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