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化学中 什么是血糖 血脂 血氨
血氨(blood ammonia;plasma ammonia;serum ammonia):体内各组织各种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氨以及由肠管吸收进来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血氨正常值18-72μmol/L。
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小粒径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 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对于降糖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建议患者对血同(血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检测。较低的血同值能大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反映了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血脂中的主要成分一般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血脂的量度单位为mg/dL。
B. 请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至少5项)
1、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等。在治疗方面,磺胺药物的发现开辟了利用抗代谢物作为化疗药物的新领域,如5-氟尿嘧啶用于治疗肿瘤。
2、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化疗药物的新时代,再加上各种疫苗的普遍应用,使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或基本被消灭。
3、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医学生化的许多领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物化学,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与代谢途径为中心的生化药理学,与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关的免疫生化等。
4、19世纪和20世纪初,血液及尿中成分多采用传统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法(滴定法),其灵敏度不高,标本用量多,耗费时间长,方法繁琐,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20世纪初,特别是从1904年Folin用比色法测定肌酐开始,建立了一系列血液生物化学成分测定的比色分析法。Duboseq第一个设计了目测比色法。
5、1926年,Waiter Gannon使用了“homeostasis”(内环境相对稳定)一词,取代和发展了Claude Bernard的细胞内环境恒定的概念,这对推动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在过去50年中成为实验性研究的指导思想。
由Van Slyke等人开创的体液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这一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起作用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范例。
C. 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原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血凝仪采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有:凝固法、底物显色法、免疫法、乳胶凝集法等。由于在血栓/止血检验中最常用的参数,均可用凝固法测量,故目前半自动血凝仪基本上以凝固法测量为主,在全自动血凝仪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测量方式。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电、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分析所得数据并将之换算成最终结果,所以也可将其称作生物物理法。
a.电流法
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样品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但由于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所以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b. 光学法(比浊法)
光学法血凝仪是根据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功能。
根据待验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的。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着样品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过程,样品的光强度逐步增加,仪器把这种光学变化描绘成凝固曲线,当样品完全凝固以后,光的强度不再变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 0%,凝固终点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光探测器接收这一光的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监测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线。
光学法凝血测试的优点在于灵敏度高、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 ; 缺点是样品的光学异常、测试杯的光洁度、加样中的气泡等都会成为测量的干扰因素。
c.磁珠法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检测杯中放入一粒磁珠,与杯外一根铁磁金属杆紧贴呈直线状,标本凝固后,由于纤维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离金属杆,仪器据此检测出凝固终点,这类仪器也可称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学法中样品本底干扰问题,但存在灵敏度低等缺点。
现代磁珠法出现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商品化。现代磁珠法被称为双磁路磁珠法。双磁路磁珠法的测试原理如下: 测试杯的两侧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生恒定的交变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凝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增加,小钢珠的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量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凝固终点。
底物显色法(生物化学法)
底物显色法是通过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测物质的含量和活性的,该方法又可称为生物化学法。检测通道由一个卤素灯为检测光源,波长一般为 405nm。探测器与光源呈直线,与比色计相仿。
血凝仪使用产色底物检测血栓与止血指标的原理是 : 通过人工合成与天然凝血因子有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顺序、并还有特定作用位点的小肽,并将可水解产色的化学基因与作用位点的氨基酸相连。测定时由于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它不仅能作用于天然蛋白质肽链,也能作用于人工合成的肽链底物,从而释放出产色基因,使溶液呈色。产生颜色的深浅与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关系,故可进行精确的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几十种,而最常用的是对硝基苯胺(PNA),呈黄色,可用405mm波长进行测定。
免疫学方法
在免疫学方法中以纯化的被检物质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然后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常用方法有 :
a.免疫扩散法。将被检物与相应抗体在一定介质中结合,测定其沉淀环大小,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待测物浓度。此法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但耗时过长,灵敏度不高,仅适于含量较高凝血因子检测。
b.箭电泳。在一定电场中,凝胶支持物内的被检物与其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一个个“火箭峰”,火箭峰的高度与其含量成正比,通过测定峰高并与标准比较进行定量测定。此法操作复杂,临床应用较少。
c.双向免疫电泳。 通过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电泳可将某些分子结构异常的凝血因子进行分离。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用酶标抗原或抗体和被检物进行抗原结合反应,经过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及标本中的干扰物质,留下固定在管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加入酶的底物和色原性物质,反应产生有色物质,用酶标仪进行测定,颜色深浅与被检物浓度呈比例关系。该法灵敏度高,特异强,目前已用于许多止血、血栓成分检测。
e.免疫比浊法。 将被检物与其相应抗体混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产生足够大的沉淀颗粒,通过透射比浊或散射比浊进行测定。此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便于自动化。
D. 血液生化全项包括哪些内容都有什么作用要具体一点的~
常规的血液生化检测包括的检测项目很多,大致可分为:全项肾功能检查(简称为肾全)、全项肝功能检查(简称为肝全)、全套脂类检查(简称为脂全)、钙、磷、尿酸、酸性磷酸酶、心肌酶谱及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蛋白电泳、乳酸测定、血氨测定等。
E. 血液生化检查
两种检测的检测项目是不一样的~~
生化检验主要是看你身体的功能性指标,主要是肝肾功能情况
血液检验主要是看血液中是否有细菌感染等情况
生化检验指标及含义:
1.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3.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
4.尿素氮 正常情况: (1。79-7。14)mmol/L
增高: 高蛋白饮食,少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利尿剂,消化道出血。
降低: 妊娠,低蛋白饮食。肝功能不全。
5.肌酐(血清) 正常情况: 男性: (44。2-133) ummol/L; 女性: (70。7-106。1) ummol/L
增高: 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 肌营养不良症,尿崩症。
6.肌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ummol/L
增高: 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热,妊娠,饥饿,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 甲状腺机能减退,使用苯丙酸诺龙等药物。
7.尿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50-420) umol/L; 女性: (90-357) umol/L
增高: 痛风,肾功能不全,子痫及妊娠期恶心呕吐,重症肝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
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F. 血液生化检查包含哪些项目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是对人体血液状况进行初步的检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项目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PH、钠、钾、氯、钙、磷、血糖、碱性磷酸酶等。血尿素与肌酐就是尿毒素。其实严格说来,这两项仅是毒素的一部分,因为,两者同时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且监测容易,因此,很早就被用来评价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6)血液检测利用什么生物化学知识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有明显出血倾向的人群或者吃了药,吃了影响检测的食物等。
检查前禁忌:
1、血脂分析、血生化全套、空腹血糖、肝功能测定等要求早晨空腹抽血。
2、血脂测定最好抽血前三天素食。
3、大便隐血试验前三天禁食动物血、猪肝、铁剂、中药及富含叶绿素食物。
4、细菌培养标本,一定要用灭菌容器,取洁尿送检。
5、痰液标本细菌培养,最好早晨先漱口后,咳出第一口痰(来自肺部)送检。
6、内分泌激素类测定,抽血时间要按医嘱进行。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G. 求生物化学检验大纲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检验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test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 学 时:132学时 理论课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72学时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检验》是以健康和疾病时的生物化学过程为研究目的,通过测定组织、体液的成分,揭示疾病变化和药物治疗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和组织、体液成分的影响,以提供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有用信息的一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等单位从事生化检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必须具备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理论学时数与实验学时数之比为1:1.2。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理论教学
(一)绪论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任务。
【熟悉】生物化学检验的研究领域。
【了解】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
2. 内容要点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与医学的关系。
(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分析试剂的选择与保存;实验方法的分级、标准品分级;实验误差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方法评价实验(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的原理;诊断性能评价的指标。
【熟悉】熟悉纯水的制备方法;实验方法选择的原则和步骤;方法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步骤;方法评价的指标;参考值和医学决定水平的概念。
【了解】水的纯度检查;方法性能判断的指标;受试者工作曲线的应用和用途。
2. 内容要点
实验用纯水的制备和纯度检查;分析试剂的选择、保存及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法、标准试剂的分级,实验方法选择的原则和步骤;实验误差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方法评价指标与评价实验;诊断性能评价的指标
(三)光谱分析技术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光吸收定律;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定性和定量方法。
【熟悉】摩尔吸光系数;火焰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了解】其他光谱分析技术(散射光谱分析、荧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2. 内容要点
光吸收定律;比色分析的原理及定量方法;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其他光谱分析技术(散射光谱分析、火焰光度分析、荧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四)电泳技术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各种因素对电泳速度的影响。
【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凝胶聚合原理。
【了解】特殊电泳技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双向电泳、转移电泳)。
2. 内容要点
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常用电泳技术(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特殊电泳技术简介。
(五)酶学分析技术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酶活性的概念、酶活性单位及活性单位的计算;酶活性测定方法。
【熟悉】酶促反应进程;酶促反应底物动力学(Km值及Vmax值的应用)。
【了解】Km和Vmax的测定;同工酶产生的机理和同工酶的测定;酶活性测定最适条件的选择。
2. 内容要点
酶活性测定的基本知识(酶活性的概念、酶活性单位及活性单位的计算,酶促反应进程,酶促反应底物动力学,酶活性测定最适条件的选择);酶学分析(酶活性测定方法,工具酶及应用,酶偶联测定与底物浓度测定);同工酶测定。
(六)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基本概念;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类型;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和性能评价。
【了解】各种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维护。
2. 内容要点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类型(管道式、分立式、离心式、干片式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方法;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波长、温度、分析方法、标本量和试剂量、分析时间的设定、线性范围);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自动化程度、分析效率、应用范围、分析准确度)。
(七)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
单独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30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18学时)。
(八)其他常用分析技术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原理;层析技术的原理。
【熟悉】层析技术的分类。
【了解】离心技术的原理和离心技术的方法。
2. 内容要点
电化学分析(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层析技术(层析技术的原理与分类);离心技术(离心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九)血浆蛋白质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分类;血浆总蛋白、清蛋白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熟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和种类;血清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
【了解】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粘蛋白、C-反应蛋白测定。
2. 内容要点
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分类,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测定(总蛋白、清蛋白、粘蛋白、C-反应蛋白测定)。
(十)血清葡萄糖及糖类复合物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分类;血浆总蛋白、清蛋白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熟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和种类;血清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
【了解】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粘蛋白、C-反应蛋白测定。
2. 内容要点
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分类,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测定(总蛋白、清蛋白、粘蛋白、C-反应蛋白测定)。
(十一)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分类及生理功能;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测定的方法、原理及临床意义
【熟悉】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依据及特点
【了解】血清载脂蛋白AⅠ及B测定的临床意义
2. 内容要点
血脂和血浆脂蛋白,脂蛋白代谢,脂蛋白代谢紊乱;血脂、血浆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测定、脂蛋白电泳)。
(十二)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K+、Na+、Cl-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注意事项;血气分析常用参数的含义及参考值。
【熟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和判断。
【了解】血气分析仪pH电极、PCO2电极和PO2电极工作的原理,血气分析及质量控制。
2. 内容要点
钾、钠、氯代谢及其平衡紊乱;钠、钾、氯的测定;血气分析(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酸碱平衡与酸碱失衡、血气分析的测定原理、血气分析的方法、血气分析的常用指标及应用)。
(十三)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清钙、磷、铁的测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项及主要临床意义。
【熟悉】钙、磷、铁的代谢;镁的生理作用;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及微量元素的特性。
【了解】微量元素与疾病,微量元素测定。
2. 内容要点
钙、磷的代谢及其平衡紊乱,镁的生理作用,微量元素与疾病;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测定。
(十四)肝脏功能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肝功能试验的意义及评价;肝功能试验常规项目的测定方法及评价。
【熟悉】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血清胆汁酸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肝功能实验项目选择的原则。
【了解】肝脏的结构特点;某些肝脏疾病的临床生化;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2. 内容要点
肝脏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化学功能,某些肝脏疾病的临床生化,肝功能试验的分类;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胆红素和胆汁酸测定;肝功能试验的意义和评价,肝功能试验的选择原则。
(十五)肾脏功能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肾功能试验常规项目(血清尿素、肌酐及尿酸)的测定方法及评价;内生肌酐清除率的计算。
【熟悉】肾脏的功能及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
【了解】肾脏的结构;肾脏功能试验的选择原则与评价。
2. 内容要点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肾脏功能试验的选择原则与评价;血清尿素、肌酐及尿酸测定。
(十六)心脏标志物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常用心脏标志物的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熟悉】心脏标志物的选择原则和评价。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内容要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脏标志物的选择与评价;血清肌酸激酶、肌钙蛋白的测定
(十七)内分泌功能检验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熟悉】激素的作用机制;甲状腺激素的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测定。
【了解】肾上腺髓质功能的测定;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的测定。
2. 内容要点
激素的概念、分类,激素的作用与调节,激素测定方法简介;甲状腺功能测定;肾上腺功能测定;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的测定。
实验教学
实验一 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刻度吸管、微量加样器的使用(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玻璃仪器的正确洗涤方法;计量玻璃仪器、微量加样器的正确使用。
2. 实验要点
各种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各种计量玻璃仪器、微量加样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二 计量玻璃仪器的容量检测与校正(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刻度吸管、容量瓶的容量检测与校正。
2. 实验要点
称重法检测刻度吸管、容量瓶容量的步骤及计算。
实验三 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及浓度的计算。
2. 实验要点
分析天平、台式天平、容量瓶、量筒的正确使用,不同实验试剂配制的注意事项。
实验四 波长检测与校正,比色皿的配套检测(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波长检测与校正。
2. 实验要点
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4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的基本操作过程。
2. 实验要点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的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六 血清淀粉酶测定(碘比色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清淀粉酶测定的原理、基本操作过程及酶活力单位的计算。
2. 实验要点
血清淀粉酶测定的操作步骤及酶活力单位的计算。
实验七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2h)
1. 目的与要求
【熟悉】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及程序的编制。
2. 实验要点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程序的编制。
实验八 薄层层析(或柱层析)(4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薄层层析板的制备、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及Rf值的计算。
2. 实验要点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薄层层析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Rf值的计算。
实验九 血清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1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2. 实验要点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血清总蛋白测定的操作步骤。
实验十 血清白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1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的原理及操作方法,溴甲酚绿试剂的配制。
2. 实验要点
溴甲酚绿试剂的配制,血清白蛋白测定的操作步骤。
实验十一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4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操作步骤及各蛋白质含量的计算。
2. 实验要点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操作中注意事项,光密度扫描仪的使用。
实验十二 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血糖测定的操作步骤,自动加液器的使用。
实验十三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CEH-COD-PAP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血清胆固醇测定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十四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磷酸甘油氧化酶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十五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沉淀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沉淀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十六 血清脂蛋白测定(琼脂糖凝胶电泳4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的操作方法,琼脂糖凝胶板的制备。
2. 实验要点
琼脂糖凝胶板的制备、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十七 血清钠、钾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火焰光度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血清钠、钾的原理,离子选择电极、火焰光度计的使用。
2. 实验要点
离子选择电极、火焰光度计的正确使用。
实验十八 血清氯化物测定(硝酸汞滴定法1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硝酸汞滴定法测定血清氯化物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硝酸汞滴定法测定血清氯化物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滴定终点的判断。
实验十九 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测定(酸碱滴定法1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酸碱滴定法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计算。
2. 实验要点
酸碱滴定法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滴定终点的判断。
实验二十 血气分析(2h)
1. 目的与要求
【熟悉】血气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实验要点
血气分析仪的正确使用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一 血清钙测定(邻甲酚肽络合酮比色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邻甲酚肽络合酮比色法测定血清钙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邻甲酚肽络合酮比色法测定血清钙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二 血清无机磷测定(磷钼酸比色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磷钼酸比色法测定血清无机磷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磷钼酸比色法测定血清无机磷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三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亚铁嗪比色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亚铁嗪比色法测定血清铁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亚铁嗪比色法测定血清铁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四 血清ALT测定(赖氏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赖氏法测定血清ALT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 实验要点
标准曲线的绘制,赖氏法测定血清ALT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五 血清ALP测定(金氏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金氏法测定血清ALP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金氏法测定血清ALP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六 血清胆红素测定(改良J-G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改良J-G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改良J-G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七 肝功能试验(4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静脉采血,临床常用的肝功能试验项目。
2. 实验要点
静脉采血注意事项,各项目之间时间的合理安排。
实验二十八 血清尿素测定(二乙酰一肟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十九 血清肌酐测定(碱性苦味酸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三十 血清尿酸测定(磷钨酸还原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磷钨酸还原法测定血清尿酸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磷钨酸还原法测定血清尿酸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三十一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酶偶联法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酶偶联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酶偶联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三十二 回收试验(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回收试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回收试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回收率的计算
实验三十三 线性范围试验(2h)
1. 目的与要求
【掌握】线性范围试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实验要点
线性范围试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外习题及课内讨论
课外习题见实验指导后面每章的习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验课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 习题课 实验、见习课 其它教学环节 小计
(一)绪论 1
(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 8 10
(三)光谱分析技术 3 2
(四)电泳技术 3 4
(五)酶学分析技术 5 2
(六)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2 2
(七)分子生物学技术简介 另开
(八)其他常用分析技术 4 4
(九)血浆蛋白质检验 3 6
(十)血清葡萄糖及糖类复合物检验 3 2
(十一)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 4 10
(十二)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4 6
(十三)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4 6
(十四)肝脏功能检验 6 8
(十五)肾脏功能检验 4 6
(十六)心脏标志物检验 3 2
(十七)内分泌功能检验 3 2
合计 60 72 132
七、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作业及平时测验:30%,期末考试:70%。实验成绩单列,平时实验及实验报告:30%,实验考试:7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生物化学检验》 第2版 主编 李 萍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化学检验》 主编 张纯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2版 主编 钱士匀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3版 主编 周 新 涂植光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 主编 叶应妩 王毓三 东南大学出版社
《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 主编 张秀明 李健斋 魏明竟等 人民军医出版社
H. 血液生化检查什么来的
血糖血脂肝功心肌酶淀粉酶肾功等所有用生物化学试机来检测定量检查各种人体指标的血液检测
I. 什么化学试剂能测出血
发光氨和二氢荧光素都可以 和能揭示在水中12000:1的血液,即12000份水对1份血。当用发光氨在暗室内喷雾时,血液会在其下显示出来。发光氨与血液接触时,会发出荧光,使调查人员发现。二氢荧光素是非常敏感的,和只在紫外线光中发光。这两种试剂与血中的血红蛋白质里的铁接触时,会产生反应。 鲁米诺luminol,又名发光氨。可以鉴别经过擦洗,时间很久以前的血痕。它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晶体或者米黄色粉末,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试剂。它的化学式是C8H7N3O2 结构式在下面的图图里面有。同时,鲁米诺又是一种强酸,对眼睛、皮肤、呼吸道有一定刺激作用。在检验血痕时,鲁米诺与血红素(hemoglobin,血红蛋白中负责运输氧的一种蛋白质)发生反应,显出蓝绿色的荧光。鲁米诺的灵敏度可以达到一百万分之一。即1滴血混在 999,999滴水中时也可以被检验出来。不过它与其他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也发生反应,但是显示的颜色和显色的时间长短都是不同的。 http://ke..com/pic/45/11565715683847900.jpg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04oct/00206/cn/tte_bloodstain_analysis.htm http://ke..com/view/442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