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0分急求 如何用光敏生物素标记质粒
生物素化质粒ds-DNA:将含质粒pBR332的大肠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中扩增,取纯培养物用MagicTM DNA纯化系统,按Promega公司所附操作说明书提取质粒ds-DNA。取纯化的不含单链DNA的大肠杆菌质粒ds-DNA直接与长臂光敏生物素混合,用光标记灯进行光照标记,以制备生物素化质粒ds-DNA。可参考以下步骤:在一灭菌EP管中加待标记DNA 5ug/10uL,在暗室中加入5ug/uL光敏生物素,充分混匀,置冰浴中。
在特制光源下10cm处照射20min。加入100mmol/LTris-HCl,pH9.0(含0.1mmol/LEDTA)10uL,混匀。再加入等体积仲丁醇,混匀。离心lmin(10 000r/rain),吸去上层仲丁醇,弃去。再加入仲丁醇25uL,重复提取游离的光敏生物素。吸去上层无色仲丁醇后,加入5uL3mol/L醋酸钠,充分混匀,加入冷无水酒精100gL充分混匀,沉淀标记的DNA,置-20℃过夜(或-70℃l5min),15 000r/min离心20min,沉淀物再用70%乙醇洗1次,离心,抽干,溶于0.1mmol/LEDTA或TK中,测定探针浓度,分装,保存于-20℃。
2. 配置MD培养基时,葡萄糖和琼脂粉一起高压灭菌,之后加入YNB和生物素,倒板后为何成半凝固状态
如果凝固不好,除了琼脂量不够,那只能是琼脂质量的问题了,换种试试看。
3. 豆奶怎样杀菌
核心提示:豆奶的热杀菌是必须进行的;但为了保证豆奶的风味质量,杀菌温度和时间必须选择好。但本文建议的方法有待商榷,转发本文,仅供参考。
众所周知,无论什么食品必须保证无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毒害物质,这是最主要的,在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下,再尽量考虑达到人们所希望的对食品的其它一些要求。虽然少量非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后,并不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可是豆奶中如有少量非病原微生物,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就会繁殖生长,最终导致豆奶的酸败沉淀,不利于保存。如果豆奶中存在着大量非病原微生物,不仅难以保存,而且人体一次摄入大量杂菌,也会引起肠胃感染,发生疾病。从生产卫生角度看,豆奶中含有大量杂菌,是在生产过程中遭到严重污染或有较长时间繁殖生长的结果,是产品不合格的标志。因此,豆奶的热杀菌是必须进行的;但为了保证豆奶的风味质量,杀菌温度和时间必须选择好。高温长时间杀菌会促进美拉德反应,不但使豆奶的营养损失,而且颜色不良,风味劣化,严重时添加剂失效,豆奶稳定性下降。
如何既达到杀菌目的又能使豆奶满足人们的营养和风味要求,需要根据产品特点选择杀菌方法。常用的热杀菌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低温长时间杀菌法(LTLT):低温长时间杀菌法是沿用已久的巴氏杀菌法,通常是把豆奶加热到60-70℃保持30分钟,故又称保持式杀菌法。这种杀菌方法可杀死全部致病菌,但其杀菌效果一般只能达到99%以内,对嗜热性细菌以及孢子等不易杀死,部分乳酸菌也能残留下来。
2.高温短时间杀菌法(HTST):高温短时间杀菌法是快速巴氏杀菌法,采用
80-85℃10-15秒钟,或75-78℃15-40秒钟的杀菌方法,其杀菌效果优于低温长时间的方法,而且对豆奶成分的破坏少,但也不能杀死全部微生物,目的是为了除去致病菌。低温长时间杀菌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高温短时间杀菌理通常是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广泛用于热敏性食品的生产,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的产品仍含有微生物,贮存与处理的过程需要冷藏。
用以上两种方法杀菌的豆奶一般称为消毒豆奶。有生产和销售鲜牛奶条件的企业,可以生产消毒豆奶。因为生产消毒豆奶可简化生产工艺和包装材料,又不需加入稳定剂、乳化剂等添加成分,使成本大大下降,而且避免了高温杀菌对豆奶质量的损害。但豆奶是营养极其丰富的食品,又处于中性条件,微生物极
易生长繁殖,只要豆奶中残留下少量微生物,在温度合适时,很快就繁殖生长起来,多数的场合是首先生酸,使豆奶中蛋白质凝固,进而腐败变质。合格的消毒豆奶在常温下(20℃)也只能存放1天(24小时),有低温(4-8℃)条件下贮存,可存放3-5天,因此,消毒豆奶必须是以销定产,当天生产,当天销完。出厂之前,一定要放在冷藏(5-10℃)库内,这在夏天尤须注意。
3.高温保持灭菌法:此方法的灭菌温度为121℃,蒸汽压力0.14兆帕,灭菌时间为20-30分钟(包装豆奶),实际上,在121℃的条件下,4-5分钟内即可杀死全部耐热型芽孢,但考虑到包装材料所需要的传热时间和豆奶中保护物质的存在,灭菌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采取保持灭菌杀死了所有可以生长的微生物,所获得的产品是商业无菌的,即达到不含毒素、不含致病菌、不含在正常的储存和配送条件下有繁殖能力的微生物。因此,其贮存和运输销售不需要冷藏。
4.超高温瞬间(UHT)灭菌法:此方法的灭菌温度为138-150℃,蒸汽压力为
0.5兆帕,灭菌时间只需数秒钟。超高温灭菌是通过短暂高强度的加热使产品达到商业无菌程度。
后两种方法都是高温加压杀菌法,又称蒸汽灭菌法,其特点是可把微生物全部杀死,如果与无菌包装结合,或者在包装之后连同包装物一起杀菌,即生产出无菌豆奶,选择隔绝性好的包装材料,可以在常温下保存3-5个月,不会发生酸败变质现象。
每种杀菌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产品会发生变化并因此影响其营养价值和感官特性。热处理对蛋白质产生影响是多多少少改变了它的性质(变性过程只与蛋白质的物理状态有关),其营养价值实际没有多少变化;加热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影响不大,主要是赖氨酸有损失,情况是:巴氏杀菌1%-2%、保持灭菌6%-10%
、超高温(UHT)处理3%-4%;过度的热处理会导致褐变,参与褐变反应的还原糖会有损失。巴氏消毒与超高温瞬间灭菌不会产生该变化。但在较高的储藏温度(35-40℃)下,可能也会产生褐变;脂肪在不同的灭菌过程中,一般都不会受到
加热的影响;矿物质基本上不受杀菌热处理的影响,而其中可溶性钙和磷酸盐的含量可能会降低;在各类维生素中,维生素基本上不受巴氏杀菌和超高温处理的影响;维生素灭菌过程中保持稳定;维生素被认为在受加热的影响,其损失量取决于热处理的程度;巴氏杀菌和超高温处理引起维生素的损失区别很小;维生素很容易受到加热的影响,尤其是保持灭菌过程中损失很大;叶酸也很容易受到加热的影响,损失量基本上与维生素的情况相当。生物素和烟酸都具有稳定性,在灭菌过程受热影响的损失有限。
在灭菌过程中,灭菌温度低则需时间长,食品中热敏性成分损失率随温度提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着杀菌温度的提高,灭菌所需要的时间快速减小,食品中热敏性成分的损失率虽然会随杀菌温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又会随杀菌时间的减小而降低,由于高温杀菌所需时间很短,两者抵减,食品中热敏性成分在杀菌过程中的损失率会随杀菌温度的提高而趋向于减小。有资料指出,灭菌温度为121℃时,杀死芽孢时间为4分钟,某种成分保留率为70%.然而随着温度的增加,芽孢致死时间急骤减少;相反,食品成分保留率急剧上升。当灭菌温度为132℃时,该成分保留率为90%,灭菌温度达150℃时,其保留率在98%以上。
高温短时间灭菌必须确实是在整个高温阶段的短时间,而不是在最高温度这一点上的短时间。因此,在设备选择上,要能够使豆奶在瞬间把温度提高到最高杀菌温度,杀菌结束又能刹那间把温度降到接和直接加热两种类型。
使用蒸汽直接加热的方法,一般是先把豆奶预热到70以上,再与高温水蒸汽瞬间混合,把豆奶温度提高到工艺杀菌要求。达到时间后,立即吸入真空罐闪蒸。由于蒸发吸热,在极短的时间内(10秒)就使豆奶温度降到85℃以下,并且把混入豆奶的冷凝水蒸发出去,同时可有效地除去豆奶中的不良风味。这是迄今最有效的豆奶杀菌和脱臭结合的方法。
采用电流直接加热的方法是使豆奶通过电阻管的同时通过电流,并设法使电流主要通过管中流过的豆奶而不是外壁,从而使豆奶在极短的时间被加热到140℃,这一专利方法克服了管式间接加热使管壁的温度太高产生结垢问题,及因此而产生的传热和清洗的困难,而且热效率极高,可达80%以上。
4. 百合的鳞茎组培实验的消毒方法,如何将0.1%的升汞用次氯化钠代替,需要多少的naclo消毒时间是
摘要 组培脱毒法和程序 即茎尖脱毒法。主要是茎尖的选取和消毒、培养基制备等。
5. 生鸡蛋如何灭菌
有些人喜欢吃生鸡蛋。觉得鸡蛋煮熟后营养成分就被破坏了,以为生吃比熟吃补身体。其实,这种吃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一是鸡蛋由鸡的卵巢和泄殖腔产出,而它的卵巢、泄殖腔带菌率很高,所以蛋壳表面甚至蛋黄可能已被细菌污染,生吃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病、肠道病或食物中毒。二是生鸡蛋还有一股腥味,能抑制中枢神经,使人食欲减退,有时还能使人呕吐。三是生鸡蛋清中含有一种叫抗生物素的物质,这种物质防碍人体对鸡蛋黄中所含的生物素的吸收。鸡蛋煮熟后既可将鸡蛋内外的细菌杀灭,又能破坏抗生物素,所以鸡蛋不宜生吃。
无论如何还是吃煮鸡蛋的好
6. 生物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都有哪些反应要生物素的参与
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辅酶R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脱羧-羧化反应和脱氨反应中起辅酶作用,可以把CO2由一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上,从而使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药理剂量的生物素还可以降低I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
具体的就参考:http://ke..com/view/42737.htm
7. 求助,生物素可否高压灭菌
生物素本身是有活性的,经过高压灭菌生物素的活性也就丧失了。所以生物素不能高压灭菌。
8. 婴幼儿食品中生物素测定微生物法好做吗
婴幼儿奶粉中游离生物素的检测方法有微生物法、色谱法、荧光法、ELISA法等,微生物法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我国国家标准及国际上通常采用微生物法测定。但是由于各实验室工作条件的差异,严格按照国标试验条件通常无法取得可信的检测结果,失败率较高且检测成本高[1-3]。因此,针对笔者所在实验室情况对试验条件进行简化优化,以期提高试验质量和检测结果准确性,降低检测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种为植物乳杆菌(ATCC8014),由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提供。供试培养基为乳酸杆菌肉汤培养基(青岛海博),游离生物素测定培养基(碧迪医药器械公司)。生物素标准品(上海安普)。供试仪器与设备:TU-1901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LRH-250 生化培养箱(广东医疗器械厂);SIK-202净化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制造);YXQ-LS-75S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 1.2 试验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制作。样品处理及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样品测定的步骤参照GB5413.19-2010,接种时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垂直悬空滴加1滴菌液。标准曲线工作液浓度c=0.2 ng/mL。 1.2.2 标准曲线溶液配制方式的影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对菌种进行传代活化,以第4代菌株制备菌悬液,菌悬液吸光度A=0.57,自标准中间液起分别使用超纯水、50%乙醇溶液配制,分别进行标准曲线制作,每种方式重复试验3次。 1.2.3 菌悬液浓度的影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对菌种进行传代活化,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以第4代菌株制备系列浓度菌悬液,菌悬液吸光度(A)分别为0.14、0.22、0.36、0.50、0.64、0.79,分别进行标准曲线制作。 1.2.4 传代次数的影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对菌种进行传代活化,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分别以第1、2、3、4、5、6代菌株制备菌悬液,菌悬液吸光度依次为0.52、0.54、0.56、0.54、0.60、0.55,分别进行标准曲线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为考察各因素对标准曲线线性的影响,考虑标准溶液配制方式、传代培养基选择、传代次数及菌悬液浓度对试验曲线线性的影响。 2.1 标准曲线溶液配制方式的影响 使用50%乙醇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液试验标准曲线基本没有线性,不能满足试验的线性要求,而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溶液试验的标准曲线线性有极大提高,最高可达到0.991 2(表1、表2), 3次结果均符合试验要求。GB5413.19中要求使用50%乙醇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液,但是由于灭菌过程中的高温及试管的气密性问题造成乙醇挥发,导致测试管体积发生不均一变化导致曲线线性差,同时由于乙醇本身可抑制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标准工作液中的乙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试验最终的微生物生长量也是造成线性差或无线性的原因。采用超纯水配制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曲线的线性。 2.2 菌悬液浓度的影响 菌悬液吸光度(A)在0.50~0.79曲线线性符合试验要求,R2在此范围内变化不大,菌悬液吸光度达到0.79时虽然线性基本符合试验要求,但测试管内生长量过大,吸光度过大,对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且试验时间不宜控制,因此菌悬液吸光度在0.50~0.64较为适宜(图1)。菌悬液浓度过低,标曲线性差的原因可能是浓度最高管生长终止时间过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植物乳杆菌死亡而无法完全消耗最高浓度管生物素。 2.3 传代次数的影响 1~5代的菌种均可满足试验要求,超过5代以后曲线线性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菌种发生变异,特异性发生改变,从而无法正常体现植物乳杆菌对生物素的特异性需求,而无法呈线性生长,导致试验没有线性或线性差(图2)。 3 结论与讨论 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菌悬液吸光度A=0.57、第4代菌种制备菌悬液来制作标准曲线,曲线y=1.023 7x+0.180 8,R2=0.996 2。对不同样品进行测定并做加标试验,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5%~97%,对同一样品进行10次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为3.56%。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菌悬液吸光度A在0.50~0.64、不超过5代的菌种制备菌悬液的条件下,试验准确度较高,重现性较好,同时采用5个浓度点来制作曲线,较国标方法不仅减轻了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检测成本,因此此试验条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试验过程中器皿的清洗、商品培养基的选择、菌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传代活化、标准工作液临用现配,注射器滴加菌种必须垂直悬空以及培养时间的控制等均是试验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