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热河生物群支持鸟类哪个学说

热河生物群支持鸟类哪个学说

发布时间:2022-06-17 04:51:26

1. 根据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化石研究结果,分别支持鸟类起源和飞翔起源的哪个学说

恐龙起源假说由来已久,有达尔文的斗犬之称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当年就有这样的观点,但苦于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支持,20世纪70年代,Yale的John Ostrom又重新提出类似的观点。当然,这一假说从提出到今天被广泛地接受,大量古生物学家,演化学家,发育生物学家功不可没,世界各地的化石证据也为这个假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 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2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热河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是外国人。
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首先提出了“热河系”(JeholSeries)的概念,专指凌源地区含化石的地层。193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概念,代表这样一套地层中动物化石组合。此后,日本学者在这套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如满洲龟、满洲鳄、矢部龙等。
直到1962年,中国地质学家才开始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古生物进行研究。并有了实质性的贡献。着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在无脊椎动物与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葛利普的“热河系”和“热河动物群”,建立了“热河生物群”,并认为它的代表性化石属种包括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戴氏狼鳍鱼。自此,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
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辽西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数十个重要的以鸟类和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点:1988年,辽宁省朝阳县胜利乡发现三塔中国鸟;1990年,周忠和在朝阳波罗赤九佛堂组中发掘出燕都华夏鸟;1993年,在辽西的北票县上园镇尖山沟义县组下部发现了原始鸟类——圣贤孔子鸟和原始哺乳类——五尖张和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辽宁西部地区陆续发现了20余个门类,数以千计的精美古生物化石。
化石分布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好、信息之全轰动了世界。特别是以保存许多生物的软体组织特征而闻名于世,包括恐龙、鸟类、翼龙和哺乳动物中发现的羽毛、毛状物和毛发,以及许多生物中都保存的软组织结构如皮肤印痕、软骨结构、角质喙等。因此,热河生物群被称为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世界级化石宝库,中生代的庞贝城。

3. 热河生物群发育阶段的划分

1.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区系、组成和分布

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中期,由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东部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在亚洲古陆东部的内陆形成众多断陷、坳陷盆地,加之这里处于亚热带—温带,陆内气候条件由半干旱、半潮湿向温暖潮湿转化,便在北方生物地理大区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区———东亚生物地理省。该生物地理省的重要标志是以 Eosestheria-Ly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为代表的热河生物群发育。迄今为止,热河生物群已包括鸟类、蜥臀类和鸟臀类恐龙、蜥蜴、离龙、翼龙、哺乳类、龟鳖类、蛙类、蝾螈类、鱼类、介甲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虾类(含蝲蛄)、鲎虫类、蜘蛛、双壳类、腹足类、植物、孢粉、轮藻和藻类等不少于22个类别的化石。尽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热河生物群分布区,尤其是辽宁西部热河群的不同层位有许多惊世重大科学发现,如早期古鸟类、早期被子植物、长毛或具羽毛的恐龙以及原始哺乳类等的发现,并取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使热河生物群的内容更加斑斓夺目,但这些珍稀化石均分布在以 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为代表的地域范围和层位范围内,其中包括产 Lycoptera davidi 和大量Ephemeropsis trisetalis的九佛堂组上段。就现有资料而言,热河生物群的发源地在冀北、辽西至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地区,并向四周地区辐射迁移:向东至朝鲜,南到鄂西和浙江一带,西至阿尔泰山南、北,北达外贝加尔的北部,并曾一度波及日本和泰国。同一生物化石组合带的生物由中心到最远的边缘地区的迁移速度一般不超过半个阶(期)。

2.热河生物群的三个发展阶段

热河生物群发育可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即早期初始萌发阶段,中期发展鼎盛阶段,晚期发展—萎缩阶段,但不同门类在发育阶段划分上不尽相同,这与各自繁衍迁移速度和控制生物等内、外因素不无关系。

(1)早期阶段

以大北沟期Nesto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Luanpingella(尼斯托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滦平介)生物亚群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冀北、大兴安岭至东外贝加尔一带。该亚群以初始出现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Peipiaosteus pani,也可能有Psittacosaurus?(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主编,1984),并以下部的Nestoria-Jibeilimnadia(尼斯托叶肢介-冀北渔乡叶肢叶)亚组合带和上部的Nestoria-Keratestheria(尼斯托叶肢介-背角叶肢介)亚组合带的丰度和分异度均高,Luanpingella-Eoparacypris(滦平介-始似金星介,在上部)组合带的两个代表属丰度高,未出现Lycoptera,Eosestheria和Cypridea 为特征。除上述外,大北沟期的鲎虫类是以Weichangiops-Brachygastriops(围场鲎虫-短腹鲎虫,在下部)组合带为代表,孢粉以Piceites-Podocarpidites-Schizaeoisporites(拟云杉粉-罗汉松粉-莎草蕨孢,张望平,1989)组合带为代表,还有类型较单调的双壳类Arguniella和腹足类 Lymnaea websteri(韦氏实椎螺)等。

热河生物群早期生物亚群是处在晚侏罗世Chaoyangsaurus-Pseudograpta-Cetacella(朝阳龙-假雕饰叶肢介-小怪介)土城子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交替的过渡阶段。王思恩(1981)首次称为Nestoria-Keratestheria叶肢介群,并将其划为早期热河生物群(李子舜、王思恩等,1982;王思恩,1986);陈丕基(1988,1999)将 Nestoria-Keratestheria 叶肢介群亦划归热河生物群的早期阶段;牛绍武等(1983,2002)建议将大北沟组的叶肢介称为尼斯托叶肢介群(Nestoria Fauna),并归属古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生物地理区系。根据大北沟期出现的 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Peipiaosteus pani 在义县期和九佛堂期均较繁盛,双壳类:Arguniella 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 自大北沟组上延至义县组,大北沟组的叶肢介Yanjiestheria(Yanshania)亦出现在义县组(王思恩称的大店子组,1990,1999),同样也有少量介形类Luanpingella 和10余种介形类的其他属种从大北沟组上延至义县组,与其将大北沟组的生物化石单独划分成一个生物群,不如将其划归热河生物群早期亚生物群更合适,这样既可反映早期与中期生物亚群的明显区别,亦可反映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2)中期阶段

以义县期的生物化石为代表,几乎包括了目前已发现于热河生物群中各门类、各类别的化石,可统称为 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Lycoptera sin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Cypridea liaoningensis生物亚群。

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与始祖鸟分支平行发展但较始祖鸟进化的孔子鸟类,早期反鸟类尤其是较原始的始反鸟以及今鸟类的祖先辽宁鸟,表明早期鸟类分支演化已具初步规模,预示东亚生物地理省古鸟类的始现时间应早于义县期。该阶段还出现了似鸟非鸟,但又局部披覆羽毛和具纤维状或绒毛状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多种类群,始现了鹦鹉嘴龙、蛙类、狼鳍鱼、东方叶肢介类、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和水生离龙类分子潜龙等;出现了哺乳类,尤其有胎盘的真兽、有鳞类和鲟类的一些新类型;介形类中的女星介分异度已较明显,开始向壳面多饰化方向发展;虾类(含古蝲蛄)、蜘蛛类及轮藻等亦相伴而出。凡此种种,无不显示这一阶段生物类型的缤纷多彩。义县期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围远大于大北沟期生物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及东亚生物地理省。但各地出现的生物类群并不完全一致。以辽西、冀北地区为代表,义县期 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Lycoptera sin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Cypridea liaoningensis 生物亚群中各门类标志性组合分别为:

Jeholosaurus-Repenomamus动物群(组合),分布在义县阶底部;

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孔子鸟-始反鸟-辽宁鸟)鸟群,产于义县阶下部;

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鹦鹉嘴龙-中华龙鸟-郝氏翼龙)爬行动物群,产于义县阶下部;

Jinzhousaurus-Yixianosaurus-Hyphalosaurus(锦州龙-义县龙-潜龙)爬行动物群,产于义县阶上部;

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中华狼鳍鱼-燕鲟-中华弓鳍鱼)鱼群,产于义县阶下部;

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张和兽-热河兽)兽群,见于义县阶下部;

Eosestheria-Eosestheria(Filigrapt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Diestheria(东方叶肢介-线雕东方叶肢介-网雕饰东方叶肢介-叠饰叶肢介)组合,产于义县阶;

Cypridea(Cypridea)liaoningensis-Yanshanina dabei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辽宁女星介-大北沟燕山介-拱准噶尔介)组合,产于义县阶下部;

Arguniella lingyu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凌源额尔古纳蚌-热河球蚬)组合,产于义县阶;

Ptychostylus harpaeformis-Procalia vitimensis(钩形褶柱螺-维季姆前贝加尔螺)组合,产于义县阶下部;

Ephem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三尾拟蜉蝣 多室中国)组合,产于义县阶;

Brachyphyllum longispicum-Otozamites turkestanica(长穗短叶杉-土耳其斯坦耳羽叶)组合,产于义县阶;

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Jugella(无突肋纹孢-层环孢-纵肋单沟粉)组合。产于义县阶;

(3)晚期阶段

主要以九佛堂期的Cathayornis-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Yanjiestheria-Limnocypridea grammi(华夏鸟-蒙古鹦鹉嘴龙-延吉叶肢介-格氏湖女星介)亚生物群为代表,其对应层位九佛堂组及与之相当的地层在东亚生物地理省广泛分布。目前已发现的生物化石类别有鸟类、恐龙、翼龙、龟类、蝾螈类、鱼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双壳类、腹足类、植物、孢粉、轮藻和藻类等。需要说明的是义县组上部的金刚山层段,产反鸟类、蜥蜴、离龙类、龟类、鱼类、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植物(含木化石)、孢粉等门类化石,这些化石类型具有热河生物群中期生物亚群与晚期生物亚群过渡的特点,如Yabeinosaurus tenuis,Monjurosuchus splendens 见于义县期,叶肢介和介形类等古无脊椎动物的一些属种则与九佛堂组下部的同类化石更亲近,包括叶肢介Yanjiestheria出现在金刚山层。因此,本文将金刚山层段的生物化石组合归于九佛堂期生物论述。

金刚山层生物化石统称Lycoptera muroii-Eosestheria jingagshanensis-Cypridea(Cypridea)arquata(室井氏狼鳍鱼-金刚山东方叶肢介-弓形女星介)组合带。按门类则分为 Lycoptera muroii-Manchurochelys manchuensis(室井氏狼鳍鱼-满洲满洲龟)组合带,Eosestheria fuxinensis-Eosestheria jingangshanensis-Eosestheria changshanziensis(阜新东方叶肢介-金刚山叶肢介-长山子叶肢介)亚组合;Cypridea(Cyprides)arquata-C.(C.)jingangshanensis(弓形女星介-金刚山女星介)组合带,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无突肋纹孢-有孔孢)组合带。

九佛堂期生物化石组合可按门类分为: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Microraptor zhaoianus(蒙古鹦鹉嘴龙—赵氏小盗龙)恐龙群,Cathayornis-Chaoyangia(华夏鸟-朝阳鸟,主要分布在九佛堂组上段的下部)鸟群,Jinanichthys-Longdeichthys-Lycoptera(吉南鱼-隆德鱼-狼鳍鱼)鱼群,Eosestheria-Yanjiestheria组合(东方叶肢介-延吉叶肢介)亚组合,Cypridea(C.)veridica-C.(C.)trispinosa-Yumenia acutiuscula(纯正女星介-三剌女星介-微尖玉门介,九佛堂组下段)组合带和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Scabriculocypris casta-Limnocypridea grammi(科斯库里女星介-纯洁粗面金星介-格氏湖女星介,九佛堂上段)组合带,Mengyinaia-Nakamuranaia—Sphaerium(蒙阴蚌—中村蚌—球蚬)组合带,Viviparus matumotoi-Amnicola chaoyangensis(松本田螺-朝阳河边螺)组合带,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irites-Piceaepolleniues(无突肋-凹边孢-云杉粉)组合带。

综上所述,将辽西及其毗邻地区热河群生物地层序列及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列入表 2-3-1。

4. 热河生物群的介绍

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一个繁盛的生物群。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为代表。中国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包括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两个地层,共跨越约1800万年。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无颌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虾类、昆虫和蜘蛛类,轮藻、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5. 几种鸟类起源的假说

发现恐龙新种,填补鸟类“恐龙起源说”时间缺口

一些体型较小的兽脚类恐龙,笨拙地爬上树,随着时间的推移,脚的结构开始适应树上的生活,前肢的功能也变为飞行的器官,同时手指的利爪渐渐褪去……恐龙进化成了原始的鸟类。
这样的图景曾无数次出现在古生物学家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之中。但是长久以来这个猜想却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鸟类的祖先是恐龙,这一对鸟类起源的猜想有着为数不少的解剖学证据。然而,化石记录中却有一个令人困惑的“时间缺口”: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年代要早于和其关系最亲密的恐龙化石的年代,爷爷怎么比孙子还晚呢?

近日,美国古生物学家公布了一种始祖鸟同时代的其恐龙近亲的化石,补上了这一“年代缺口”,10月21日世界权威学术杂志《科学》登载了这一消息。

新种恐龙填补年代缺口

10月20日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召开的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古生物学家公布了一种与始祖鸟同时代又与其关系亲密的恐龙新种。该恐龙生长于晚侏罗世,距今已有1.5亿年的历史,属于手盗龙的一种,伤齿龙,据发现人员称这是目前发现的与鸟类关系最为亲密的最古老化石。

2000年,美国怀俄明恐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于怀俄明州东部的晚侏罗世岩层中发现了一具化石。它的骨骼非常纤细,研究人员威廉·沃尔(WilliamWahl)花了数年时间才将这具化石修复完毕。

研究人员斯科特·哈特曼(ScottHartman)称这具恐龙的骨架中有60%的骨骼保存完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头骨,他便是根据该化石颚骨下的一条凹槽以及其他几个特征,判断这种恐龙属于手盗龙的一种。

新种恐龙的发现在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古生物学家们称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曾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年代缺口”,这一发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缺。

鸟类起源曾有三种学说

1861年,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在德国被首次发现。始祖鸟生活在晚侏罗世,距今大约1亿5千万年,身披现代鸟类羽毛,在骨骼特征上和爬行动物几无两样。

从晚侏罗世开始的鸟类演化历史持续了1亿5千万年。迄今为止,晚侏罗世的鸟类化石只有始祖鸟一种,因而是最知名的化石种类之一。而始祖鸟作为鸟类的始祖,也成为科学家破解中生代地球演化的一个突破口。其中关于原始鸟类起源的猜想更是重要的一环,并形成了众多学派。但真正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说主要有三种:槽齿类起源说,鳄类起源说和恐龙起源说。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介绍,第一种假说是由南非着名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布鲁姆(RobertBroom)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鸟类起源于一类原始的槽齿类爬行动物,该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三叠纪时期。由于其年代较恐龙还早,被认为不仅是鸟类而且是包括恐龙在内的多数爬行动物的祖先。

“罗伯特的理由就是翼龙和兽脚类恐龙都太特化,不可能是鸟类直接的祖先,行进在各自进化道路上的恐龙和鸟类形成的有些特征已具有不可逆转性。这一观点在20世纪盛行了近半个世纪。”第二种假说出现得较晚,是英国学者亚历克·沃克(Alick D.Walker)在1972年提出的。

他认为,鸟类和鳄类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因此这一假说也常被称为“鸟类的鳄类起源假说”。“不过这一假说提出十多年后,沃克本人就于1985年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周忠和解释,第二种假说没有第一、第三种假说的影响大。

“至于第三种假说则有着曲折的历史,”周忠和表示这一假说尽管很早就被提出,且现在已成为一种主流说法,但中间过程却颇具喜剧色彩。它最早是由赫胥黎于19世纪中叶提出,在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到了1927年便销声匿迹,被槽齿类起源说取代。一直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才由美国耶鲁大学着名的恐龙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教授重新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成为当今的主流学派。目前,多数学者已经接受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并认为鸟类是从兽脚类恐龙的一支———小型个体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化石软肋”限制“恐龙起源说”发展

始祖鸟的骨骼特征———例如它的尾骨、脚爪和牙齿———与一种肉食性恐龙手盗龙类很相似,正是这一点让许多古生物学家倾向性地认为鸟类起源于恐龙。而近年来古生物学家们运用解剖学分析,更将眼光锁在了手盗龙中的驰龙和伤齿龙类,认为它们和鸟的关系可能最接近。

“在对驰龙类恐龙和鸟类进行的骨骼形态对比研究中,驰龙和伤齿龙的手与鸟类的翅膀相似,而更多谱系关系的分析得出两者骨骼结构类似,”周忠和表示,这些实验成果都证实了它们和鸟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但长久以来,萦绕在古生物学家头脑中的也有一个困惑,那便是尽管解剖学已提供了充沛的证据,“年代缺口”却让反对者的声音听上去也有理有据。

始祖鸟有约1.5亿年历史,然而在岩层中发现的与始祖鸟关系最近的手盗龙化石,即便是最古老的也只有1.25亿年的历史。古生物学家由此推断,这些手盗龙可能还有一些更古老的“亲戚”,它们才是始祖鸟和所有其他鸟类的“始祖”。

“不过,这只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学者们的一种假设,此前一直没有化石的发现,从而反对声不断,他们普遍认为爷爷(与始祖鸟关系最近的恐龙)怎么可能会比孙子(始祖鸟)还晚出呢?”周忠和的同事汪筱林表示,反对者们将矛盾主要聚焦在了年代的差异上,他们认为已知和鸟类最相似的恐龙都出现得太晚,身体形态,包括生活习性都已固化,不可能再进化为鸟类,这也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攻击武器。

“最近发现的恐龙化石无疑会给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带来更多的证据,”周忠和表示,毕竟“年代缺口”是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次公布的是迄今为止与鸟类关系最亲密的恐龙化石,它属于驰龙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始祖鸟同时代,这便填补了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中的“时间缺口”。判断动物的起源有两个立足点,一是骨骼形态,二是年代推算,“现在,两个侧重点都有了较为可靠的证明。”

长羽毛的恐龙提供佐证

相伴美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近期,古生物学者在阿根廷内格罗河省挖掘出一具几乎保存完整的新物种恐龙化石,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

这一新恐龙被命名为阿根廷鹫龙,距今9000万年。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其外形与火鸡一般大小,长着长长的尾巴,研究人员强调阿根廷鹫龙长有羽毛,将给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新的证据。

对此,汪筱林表示,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确实会给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提供新的佐证。而在此之前,中国辽西已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比如说顾氏小盗龙、中国千禧龙等多具“鸟龙”化石。

“科学界对该学说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汪筱林表示自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恐龙也应该长有羽毛的设想始,便为该假说的研究开创了一个突破口。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奥斯特罗姆教授就大胆推测,由于恐龙和鸟类的关系如此接近,至少在某些恐龙的身体上可能长有羽毛。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很多长羽毛的恐龙,首次证实了这个大胆的假设,并从一侧面表明了鸟类与恐龙的亲缘关系。

这一突破从中华龙鸟开始,它的背部从头到尾长着细丝状的皮肤衍生物,它的发现第一次向人们展现了带羽毛恐龙的真实存在。但中华龙鸟所具有的毛状物,和真正的鸟类羽毛还不一样,尚不具有现代羽毛所特有的羽轴和分支结构。

“在辽西也发现过奔跑的恐龙,它的身体上也出现了原始的羽毛,这便表明了羽毛的最初出现和鸟类的飞行没有必然的联系。羽毛的最初功能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或者是吸引异性。到鸟类,羽毛与飞行联系到了一起,则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正在美国的徐星教授告诉记者,中国曾给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带来了突破性的发现,而近期两具新恐龙化石的发现,则将使这一学说朝着更完备的方向发展。

■例释鸟类进化

始祖鸟:已知最早、最原始的鸟。距今1.5亿年。

原始热河鸟:发现于2002年,生长在白垩纪。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代表了鸟类早期演化的一个更加古老的祖先类型。热河鸟是惟一保留了爬行动物祖先长的骨干尾巴的鸟类。

孔子鸟:现生的鸟类全都没有牙齿,它们靠鸟喙取食。但在远古的中生代,大多数的鸟类却还没有这一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嘴中的牙齿。

1995年命名的孔子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鸟类。

反鸟:是中生代种类和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广的鸟类类群。我国发现的中生代鸟类中,大多数种类都可以归入这一类群。包括中国鸟、华夏鸟、波罗赤鸟、始反鸟、原羽鸟和长翼鸟等等。

今鸟类:包括所有现存鸟类在内的具有进步飞行特征的鸟类的统称。它们不仅具有加长的胸骨,而且龙骨高而发达。在其他与飞行有关的结构上都和现代鸟类差异甚小。

反鸟和今鸟虽然不是现代鸟类直接的祖先,但代表了向现代鸟类方向进化的主干。

6. 为什么“鸟类属于恐龙”这种说法

以下内容转载自网络文库,仅供参考:
鸟类起源假说
多年来,对鸟类的起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现今主要集中在两大学派,即槽齿类起源说和兽脚类起源说。
1.1、槽齿类起源说
1913年,最早由南非着名古生物学家布鲁姆提出槽齿类起源说。他认为,早三叠世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派克鳄是鸟类和恐龙的共同祖先,鸟类是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槽齿类是原始爬行动物主干出龙类于早三叠纪分异出的一支,这一支系是许多爬行动物如恐龙、翼龙、鳄鱼等的原祖,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头骨具槽齿团。最早的槽齿类中的假鳄类,有的体型纤细,骨骼具空腔气窦,头骨具有双颗孔,有眶前孔和下领孔、槽齿等,这些都与始祖鸟有相似之处,所以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1926年,丹麦一位对古生物学有爱好的医生U•赫尔曼对派克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和描述,并与德国始祖鸟做了比较,出版了他的经典着作《鸟的起源》,相信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
槽齿类起源假说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推崇,包括我国着名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系主任费杜西亚。但一些似鸟的假鳄类如派克鳄均产生于三叠纪,与始祖鸟化石间隔了5000多万年,至今尚未发现从晚三叠纪至晚侏罗纪的化石.由于时间跨度大,缺少中间环节,所以说这一假说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晰臀类恐龙的后代兽脚类恐龙.这是一类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颈长而灵活,骨骼轻便具有空腔,属兽脚类恐龙中的虚古龙类.这是1868年英国着名科学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鸟化石发现几年之后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鸟类和恐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假说在19世纪末占优势,20世纪初逐渐衰落遭到冷遇,几乎被槽齿类起源假说所淹没。直到一个世纪后的197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隆博士通过对北美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恐爪龙和始祖鸟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于是他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认为鸟类和恐龙不仅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鸟类就是由某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直接进化而来。
众所周知,恐龙和鸟类都产羊膜卵,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羊膜动物,鸟类一般每次产一枚卵,而且鸟类具有孵卵的繁殖行为,恐龙是爬行动物,一般是每次产多枚卵,而且主要是靠太阳温度进行孵化。古生物学家在近年的化石研究中发现,在蒙古和美国某些恐龙有别于其他爬行动物,它们不像绝大多数爬行动物那样一次产多枚卵,而是和鸟类一样每次只产一枚。中美两国学者通过研究窃蛋龙化石时还发现,这类恐龙的卵也不是像爬行动物那样靠外界温度孵化,而和鸟类一样具有孵卵行为川.一系列的化石证据说明,鸟类和恐龙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各种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可以说,鸟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但还是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鸟类起源于恐龙,那么和鸟类关系很近的恐龙身上应该有羽毛或类似羽毛的结构。但由于类似的恐龙化石一直没有发现,所以反对者仍持质疑的态度。
1996年后,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为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充分且直接的证据。
中华龙鸟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长“羽毛”的恐龙川:大小如鸡,牙齿锐利具有锯齿;尾巴特长,由50多节尾椎组成;前肢短小,具有三指;后肢长而粗壮.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但它的身上发育了原始羽毛—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这种原始羽毛使中华龙鸟具有了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华龙鸟既保存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发展了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重要特征将恐龙和鸟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中华龙鸟产出地层及显示的特征进行分析,它距今大约1. 3亿年前,属白玺纪早期。原始祖鸟和尾羽龙类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具有绒羽、尾羽和飞羽的生物,前肢很短而且羽毛呈对称状,这些特征表明这种动物还不能飞行,强壮的后肢说明这种动物应该是陆地奔跑型。
小盗龙在许多特征上和早期鸟类非常相似,有四个翅,会爬树,对鸟类飞行起源的滑翔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复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驰龙类恐龙骨骼形态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龙鸟为代表的驰龙类,其头后骨骼形态特征己具备许多早期鸟类头骨的特征,是最早发现拥有类似鸟类肩带、骨盆与后肢的恐龙之一,前肢结构己经产生适应飞翔的变化,具备拍打飞翔的能力。中国龙鸟的发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从地面起飞”理论.这可以说明,不同的近鸟类恐龙同时发展出“从地面起飞”与“从树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拥有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应该说,热河生物群这些带羽毛的恐龙,己经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说,但随之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质疑.至今己知最早的鸟类,是距今约1.5亿年的“始祖鸟”,而这些带毛的恐龙化石都是距今1. 2亿一1. 3亿年白玺纪时代的化石,都比始祖鸟晚.质疑者认为,要是鸟类是由这些带毛的兽脚类恐龙进化来的,那应该会有很多与鸟类有亲缘关系且比1.5亿年前的始祖鸟早的恐龙化石出现.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当时比始祖鸟早的侏罗纪时代的似鸟类恐龙化石没有出现。所以,国内外很多学者再次对鸟类恐龙起源说提出质疑。
赫氏近鸟龙又叫近鸟,是一种小型带羽毛的恐龙,2009年由恐龙专家徐星根据一件不完整的头后骼标本命名的.这一新发现的近鸟化石骨架上,羽毛印痕清晰,不仅在其前、后肢和尾部布满飞羽,而且趾骨上也长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己灭绝的动物中应该是首次出现的. 这是迄今己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距今约1. 6亿年,所以它要比“中华龙鸟”的时代早约2 000~3 000万年,比始祖鸟的时代早约1000万年。专家认为,这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和始祖鸟相比,近鸟飞羽小,羽轴纤细,羽片对称,这些都说明近鸟比较原始,还不适于飞行;小腿长,这是适于奔跑的特征,但在奔跑型动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后肢长满羽毛的动物。
所以说,近鸟应该是比始祖鸟原始,处于恐龙和始祖鸟中间的一个物种.近鸟在从恐龙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侏罗纪一度没有带毛恐龙记录的空白,为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的证据。
3、结语
辽西热河生物群出土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和早期鸟类化石的研究,无论从骨骼结构、羽毛特征、化石年代上都填补了鸟类起源研究的空白,充分证明了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起源进化来的。

7. 鸟类的祖先是谁

鸟类的祖先是兽脚类恐龙.

20世纪70年代初,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罗姆重新审视了这一概念后指出,始祖鸟与兽脚类恐龙之间也有着相似性。奥斯罗姆说,其实,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以羽毛的形式生存着,如燕子、鹰、蜂鸟和喜鹊。但是,从陆栖恐龙到始祖鸟到燕子,这并不能说是一种直接的血统。奥斯罗姆说,“我们还没有证据支持任何直接直系的血统。化石记录中的空隙太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将散失的时间和空间点联系起来。”
但是,这种假说却遭到了一部分鸟类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鸟类与恐龙相像并不是因为关系密切,而是因为生活在相同的小生态环境中,以相同的方法行动所致。这种相同特性或趋同的不同发展,在生物历史中是常见的现象,这也就是生物学上所称的同功现象。不妨看一下蝙蝠和蝴蝶的翅膀:两者都是扑翅飞行的,但是由不同的身体部位而升空的,并没有迹象表明它们是共同的祖先。
1994年,在北票市的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块鸟类化石,当中国科学院鸟类化石专家侯连海先生看到这块化石时,立即被它那种与始祖鸟十分相像的图形所震惊,图形大小如喜鹊,长有与始祖鸟一样的翅膀、长指状物和弯曲的爪子。在始祖鸟长有完整牙齿的嘴的地方,却有着角质的无齿鸟嘴。这种鸟几乎与始祖鸟一样古老,且已具备了现代的颚。侯先生将此鸟命名为“孔子鸟”,意即“祭祀孔子的鸟”。
孔子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能够进行远程飞行的最早鸟类,它的翅膀几乎与始祖鸟一样原始,但已有了一些诸如轻盈的骨头、较短的尾巴等现代鸟类的特征。
1996年,在北票市上园乡的一个小山村四合屯,当地农民在挖掘孔子鸟化石时发现了四块长毛的小型肉食恐龙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被发现的长毛恐龙的化石,因而被誉为“中华鸟龙”。它的发现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直接支持了鸟类由小型的食肉的栖地性恐龙进化而成的理论。
无独有偶,1996年6月,在巴塔哥尼亚荒芜地带,人们发现了距今约0.9亿年前的恐龙的部分残骸。令人惊异的是,这是一种具有鸟类翅膀的两腿恐龙的部分残骸。它能像鸟折叠起自己翅膀、折叠前臂,能像鸟一样活动肩膀关节,并能抬起前臂向下扑翅飞行。
在四合屯发现的化石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动物。这种动物像始祖鸟,但更原始、更大,腿更壮实。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原始祖鸟龙。原始祖鸟龙的羽毛是对称性的,与始祖鸟不同,这说明这种动物不能飞行。在相同的地区,还发现了另一种不能
飞行的动物———尾羽鸟龙。尾羽鸟龙有很独特的牙齿、尾巴羽毛和从第二指中长出来的长长的、对称性的羽毛。
尾羽鸟龙看上去像鸡,头盖骨很大,牙齿像针一样尖锐,一双前臂短而健壮,多骨的尾巴几乎要比身体长一倍。动物化石保存完好。不但能看到残骸的细节,而且能看到一般化石所无法记录的柔软的组织和其他身体部位。从颈项到尾巴的后背上,有薄薄的、深色的纤维 状皱纹的背脊。尾羽鸟龙的颈项上长满了细小的纤维,犁沟似地布满了长长的后背和尾巴,这说明它不是一种普通的小恐龙。

8. 鸟类是恐龙演变来的吗

发现恐龙新种,填补鸟类“恐龙起源说”时间缺口

一些体型较小的兽脚类恐龙,笨拙地爬上树,随着时间的推移,脚的结构开始适应树上的生活,前肢的功能也变为飞行的器官,同时手指的利爪渐渐褪去……恐龙进化成了原始的鸟类。
这样的图景曾无数次出现在古生物学家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之中。但是长久以来这个猜想却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鸟类的祖先是恐龙,这一对鸟类起源的猜想有着为数不少的解剖学证据。然而,化石记录中却有一个令人困惑的“时间缺口”: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年代要早于和其关系最亲密的恐龙化石的年代,爷爷怎么比孙子还晚呢?

近日,美国古生物学家公布了一种始祖鸟同时代的其恐龙近亲的化石,补上了这一“年代缺口”,10月21日世界权威学术杂志《科学》登载了这一消息。

新种恐龙填补年代缺口

10月20日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召开的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古生物学家公布了一种与始祖鸟同时代又与其关系亲密的恐龙新种。该恐龙生长于晚侏罗世,距今已有1.5亿年的历史,属于手盗龙的一种,伤齿龙,据发现人员称这是目前发现的与鸟类关系最为亲密的最古老化石。

2000年,美国怀俄明恐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于怀俄明州东部的晚侏罗世岩层中发现了一具化石。它的骨骼非常纤细,研究人员威廉·沃尔(WilliamWahl)花了数年时间才将这具化石修复完毕。

研究人员斯科特·哈特曼(ScottHartman)称这具恐龙的骨架中有60%的骨骼保存完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头骨,他便是根据该化石颚骨下的一条凹槽以及其他几个特征,判断这种恐龙属于手盗龙的一种。

新种恐龙的发现在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古生物学家们称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曾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年代缺口”,这一发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缺。

鸟类起源曾有三种学说

1861年,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在德国被首次发现。始祖鸟生活在晚侏罗世,距今大约1亿5千万年,身披现代鸟类羽毛,在骨骼特征上和爬行动物几无两样。

从晚侏罗世开始的鸟类演化历史持续了1亿5千万年。迄今为止,晚侏罗世的鸟类化石只有始祖鸟一种,因而是最知名的化石种类之一。而始祖鸟作为鸟类的始祖,也成为科学家破解中生代地球演化的一个突破口。其中关于原始鸟类起源的猜想更是重要的一环,并形成了众多学派。但真正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说主要有三种:槽齿类起源说,鳄类起源说和恐龙起源说。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介绍,第一种假说是由南非着名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布鲁姆(RobertBroom)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鸟类起源于一类原始的槽齿类爬行动物,该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三叠纪时期。由于其年代较恐龙还早,被认为不仅是鸟类而且是包括恐龙在内的多数爬行动物的祖先。

“罗伯特的理由就是翼龙和兽脚类恐龙都太特化,不可能是鸟类直接的祖先,行进在各自进化道路上的恐龙和鸟类形成的有些特征已具有不可逆转性。这一观点在20世纪盛行了近半个世纪。”第二种假说出现得较晚,是英国学者亚历克·沃克(Alick D.Walker)在1972年提出的。

他认为,鸟类和鳄类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因此这一假说也常被称为“鸟类的鳄类起源假说”。“不过这一假说提出十多年后,沃克本人就于1985年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周忠和解释,第二种假说没有第一、第三种假说的影响大。

“至于第三种假说则有着曲折的历史,”周忠和表示这一假说尽管很早就被提出,且现在已成为一种主流说法,但中间过程却颇具喜剧色彩。它最早是由赫胥黎于19世纪中叶提出,在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到了1927年便销声匿迹,被槽齿类起源说取代。一直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才由美国耶鲁大学着名的恐龙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教授重新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成为当今的主流学派。目前,多数学者已经接受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并认为鸟类是从兽脚类恐龙的一支———小型个体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化石软肋”限制“恐龙起源说”发展

始祖鸟的骨骼特征———例如它的尾骨、脚爪和牙齿———与一种肉食性恐龙手盗龙类很相似,正是这一点让许多古生物学家倾向性地认为鸟类起源于恐龙。而近年来古生物学家们运用解剖学分析,更将眼光锁在了手盗龙中的驰龙和伤齿龙类,认为它们和鸟的关系可能最接近。

“在对驰龙类恐龙和鸟类进行的骨骼形态对比研究中,驰龙和伤齿龙的手与鸟类的翅膀相似,而更多谱系关系的分析得出两者骨骼结构类似,”周忠和表示,这些实验成果都证实了它们和鸟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但长久以来,萦绕在古生物学家头脑中的也有一个困惑,那便是尽管解剖学已提供了充沛的证据,“年代缺口”却让反对者的声音听上去也有理有据。

始祖鸟有约1.5亿年历史,然而在岩层中发现的与始祖鸟关系最近的手盗龙化石,即便是最古老的也只有1.25亿年的历史。古生物学家由此推断,这些手盗龙可能还有一些更古老的“亲戚”,它们才是始祖鸟和所有其他鸟类的“始祖”。

“不过,这只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学者们的一种假设,此前一直没有化石的发现,从而反对声不断,他们普遍认为爷爷(与始祖鸟关系最近的恐龙)怎么可能会比孙子(始祖鸟)还晚出呢?”周忠和的同事汪筱林表示,反对者们将矛盾主要聚焦在了年代的差异上,他们认为已知和鸟类最相似的恐龙都出现得太晚,身体形态,包括生活习性都已固化,不可能再进化为鸟类,这也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攻击武器。

“最近发现的恐龙化石无疑会给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带来更多的证据,”周忠和表示,毕竟“年代缺口”是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次公布的是迄今为止与鸟类关系最亲密的恐龙化石,它属于驰龙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始祖鸟同时代,这便填补了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中的“时间缺口”。判断动物的起源有两个立足点,一是骨骼形态,二是年代推算,“现在,两个侧重点都有了较为可靠的证明。”

长羽毛的恐龙提供佐证

相伴美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近期,古生物学者在阿根廷内格罗河省挖掘出一具几乎保存完整的新物种恐龙化石,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

这一新恐龙被命名为阿根廷鹫龙,距今9000万年。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其外形与火鸡一般大小,长着长长的尾巴,研究人员强调阿根廷鹫龙长有羽毛,将给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新的证据。

对此,汪筱林表示,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确实会给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提供新的佐证。而在此之前,中国辽西已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比如说顾氏小盗龙、中国千禧龙等多具“鸟龙”化石。

“科学界对该学说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汪筱林表示自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恐龙也应该长有羽毛的设想始,便为该假说的研究开创了一个突破口。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奥斯特罗姆教授就大胆推测,由于恐龙和鸟类的关系如此接近,至少在某些恐龙的身体上可能长有羽毛。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很多长羽毛的恐龙,首次证实了这个大胆的假设,并从一侧面表明了鸟类与恐龙的亲缘关系。

这一突破从中华龙鸟开始,它的背部从头到尾长着细丝状的皮肤衍生物,它的发现第一次向人们展现了带羽毛恐龙的真实存在。但中华龙鸟所具有的毛状物,和真正的鸟类羽毛还不一样,尚不具有现代羽毛所特有的羽轴和分支结构。

“在辽西也发现过奔跑的恐龙,它的身体上也出现了原始的羽毛,这便表明了羽毛的最初出现和鸟类的飞行没有必然的联系。羽毛的最初功能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或者是吸引异性。到鸟类,羽毛与飞行联系到了一起,则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正在美国的徐星教授告诉记者,中国曾给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带来了突破性的发现,而近期两具新恐龙化石的发现,则将使这一学说朝着更完备的方向发展。

■例释鸟类进化

始祖鸟:已知最早、最原始的鸟。距今1.5亿年。

原始热河鸟:发现于2002年,生长在白垩纪。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代表了鸟类早期演化的一个更加古老的祖先类型。热河鸟是惟一保留了爬行动物祖先长的骨干尾巴的鸟类。

孔子鸟:现生的鸟类全都没有牙齿,它们靠鸟喙取食。但在远古的中生代,大多数的鸟类却还没有这一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嘴中的牙齿。

1995年命名的孔子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鸟类。

反鸟:是中生代种类和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广的鸟类类群。我国发现的中生代鸟类中,大多数种类都可以归入这一类群。包括中国鸟、华夏鸟、波罗赤鸟、始反鸟、原羽鸟和长翼鸟等等。

今鸟类:包括所有现存鸟类在内的具有进步飞行特征的鸟类的统称。它们不仅具有加长的胸骨,而且龙骨高而发达。在其他与飞行有关的结构上都和现代鸟类差异甚小。

反鸟和今鸟虽然不是现代鸟类直接的祖先,但代表了向现代鸟类方向进化的主干.

9. “热河生物群”是什么意思

热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国北方(尤其是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一个中生代动植物化石群。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为代表。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包括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两个地层,共跨越约1800万年。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无颌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虾类、昆虫和蜘蛛类,轮藻、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10. 为什么说鸟就是恐龙

鸟类起源假说
多年来,对鸟类的起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现今主要集中在两大学派,即槽齿类起源说和兽脚类起源说。
1.1、槽齿类起源说
1913年,最早由南非着名古生物学家布鲁姆提出槽齿类起源说。他认为,早三叠世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派克鳄是鸟类和恐龙的共同祖先,鸟类是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槽齿类是原始爬行动物主干出龙类于早三叠纪分异出的一支,这一支系是许多爬行动物如恐龙、翼龙、鳄鱼等的原祖,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头骨具槽齿团。最早的槽齿类中的假鳄类,有的体型纤细,骨骼具空腔气窦,头骨具有双颗孔,有眶前孔和下领孔、槽齿等,这些都与始祖鸟有相似之处,所以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1926年,丹麦一位对古生物学有爱好的医生U•赫尔曼对派克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和描述,并与德国始祖鸟做了比较,出版了他的经典着作《鸟的起源》,相信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
槽齿类起源假说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推崇,包括我国着名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系主任费杜西亚。但一些似鸟的假鳄类如派克鳄均产生于三叠纪,与始祖鸟化石间隔了5000多万年,至今尚未发现从晚三叠纪至晚侏罗纪的化石.由于时间跨度大,缺少中间环节,所以说这一假说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晰臀类恐龙的后代兽脚类恐龙.这是一类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颈长而灵活,骨骼轻便具有空腔,属兽脚类恐龙中的虚古龙类.这是1868年英国着名科学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鸟化石发现几年之后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鸟类和恐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假说在19世纪末占优势,20世纪初逐渐衰落遭到冷遇,几乎被槽齿类起源假说所淹没。直到一个世纪后的197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隆博士通过对北美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恐爪龙和始祖鸟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于是他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认为鸟类和恐龙不仅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鸟类就是由某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直接进化而来。
众所周知,恐龙和鸟类都产羊膜卵,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羊膜动物,鸟类一般每次产一枚卵,而且鸟类具有孵卵的繁殖行为,恐龙是爬行动物,一般是每次产多枚卵,而且主要是靠太阳温度进行孵化。古生物学家在近年的化石研究中发现,在蒙古和美国某些恐龙有别于其他爬行动物,它们不像绝大多数爬行动物那样一次产多枚卵,而是和鸟类一样每次只产一枚。中美两国学者通过研究窃蛋龙化石时还发现,这类恐龙的卵也不是像爬行动物那样靠外界温度孵化,而和鸟类一样具有孵卵行为川.一系列的化石证据说明,鸟类和恐龙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各种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可以说,鸟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但还是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鸟类起源于恐龙,那么和鸟类关系很近的恐龙身上应该有羽毛或类似羽毛的结构。但由于类似的恐龙化石一直没有发现,所以反对者仍持质疑的态度。
1996年后,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为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充分且直接的证据。
中华龙鸟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长“羽毛”的恐龙川:大小如鸡,牙齿锐利具有锯齿;尾巴特长,由50多节尾椎组成;前肢短小,具有三指;后肢长而粗壮.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但它的身上发育了原始羽毛—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这种原始羽毛使中华龙鸟具有了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华龙鸟既保存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发展了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重要特征将恐龙和鸟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中华龙鸟产出地层及显示的特征进行分析,它距今大约1. 3亿年前,属白玺纪早期。原始祖鸟和尾羽龙类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具有绒羽、尾羽和飞羽的生物,前肢很短而且羽毛呈对称状,这些特征表明这种动物还不能飞行,强壮的后肢说明这种动物应该是陆地奔跑型。
小盗龙在许多特征上和早期鸟类非常相似,有四个翅,会爬树,对鸟类飞行起源的滑翔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复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驰龙类恐龙骨骼形态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龙鸟为代表的驰龙类,其头后骨骼形态特征己具备许多早期鸟类头骨的特征,是最早发现拥有类似鸟类肩带、骨盆与后肢的恐龙之一,前肢结构己经产生适应飞翔的变化,具备拍打飞翔的能力。中国龙鸟的发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从地面起飞”理论.这可以说明,不同的近鸟类恐龙同时发展出“从地面起飞”与“从树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拥有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应该说,热河生物群这些带羽毛的恐龙,己经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说,但随之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质疑.至今己知最早的鸟类,是距今约1.5亿年的“始祖鸟”,而这些带毛的恐龙化石都是距今1. 2亿一1. 3亿年白玺纪时代的化石,都比始祖鸟晚.质疑者认为,要是鸟类是由这些带毛的兽脚类恐龙进化来的,那应该会有很多与鸟类有亲缘关系且比1.5亿年前的始祖鸟早的恐龙化石出现.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当时比始祖鸟早的侏罗纪时代的似鸟类恐龙化石没有出现。所以,国内外很多学者再次对鸟类恐龙起源说提出质疑。
赫氏近鸟龙又叫近鸟,是一种小型带羽毛的恐龙,2009年由恐龙专家徐星根据一件不完整的头后骼标本命名的.这一新发现的近鸟化石骨架上,羽毛印痕清晰,不仅在其前、后肢和尾部布满飞羽,而且趾骨上也长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己灭绝的动物中应该是首次出现的. 这是迄今己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距今约1. 6亿年,所以它要比“中华龙鸟”的时代早约2 000~3 000万年,比始祖鸟的时代早约1000万年。专家认为,这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和始祖鸟相比,近鸟飞羽小,羽轴纤细,羽片对称,这些都说明近鸟比较原始,还不适于飞行;小腿长,这是适于奔跑的特征,但在奔跑型动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后肢长满羽毛的动物。
所以说,近鸟应该是比始祖鸟原始,处于恐龙和始祖鸟中间的一个物种.近鸟在从恐龙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侏罗纪一度没有带毛恐龙记录的空白,为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的证据。
3、结语
辽西热河生物群出土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和早期鸟类化石的研究,无论从骨骼结构、羽毛特征、化石年代上都填补了鸟类起源研究的空白,充分证明了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起源进化来的。

阅读全文

与热河生物群支持鸟类哪个学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