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学中的结晶是什么在什么情况用
结晶是使固体物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状态析出的过程,是提纯、分离固体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结晶的措施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蒸发,减少一部分溶剂而使溶液浓缩达到饱和析出晶体(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减少不多的物质,如NaCl、KCl等),另一种是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过饱和而使晶体析出(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溶解度下降而显着减少的物质,如KNO3、NaNO3等)
‘贰’ 化学结晶有哪三种比如 蒸发结晶、降温结晶还有一个是什么
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 重结晶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为满意答案。(我的回答左下角有个“采纳为满意答案按钮”,点之~)
‘叁’ 哪些化学物质反应可以生成结晶大块的结晶!!
你是说单晶吗?还是普通的晶体?
如果是晶体的话多了去了,只要是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的物质都可以,只是有些可能观察不到,但是如果是单晶的话程序很复杂,玻璃杯里是制不出来的
‘肆’ 常见的三种结晶方法是什么
1、蒸发结晶
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 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2、降温结晶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3、重结晶
重结晶是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重结晶可以使不纯净的物质获得纯化,或使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彼此分离。 利用重结晶可提纯固体物质。某些金属或合金重结晶后可使晶粒细化,或改变晶体结晶,从而改变其性能。
结晶溶剂的选择
1、溶剂对欲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差别越大越好;
2、溶剂对杂质在冷、热时均溶或者不溶;
3、溶剂不与欲结晶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4、溶剂的沸点不宜过高或过低。
‘伍’ 化学中什么是“结晶”带结晶水的物质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结晶水的出现
(1)结晶就是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由于溶液温度下降、溶剂蒸发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而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2)带有结晶水的物质的性质:①有些结晶水合物加热时会自行熔化,这种溶质溶解于结晶水所形成的溶液(如Na2S2O3·5H2O的熔化);②有些结晶水合物在空气中会逐渐自动失去结晶水,这种过程叫做风化,例如十水合碳酸钠Na2CO3·10H2O
=
Na2CO3
+
10H2O;②很多结晶水合物在加热时会逐渐失去水分子,最终转变为无水物,例如五水合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
CuSO4·3H2O
→
CuSO4·H2O
→
CuSO4(无水硫酸铜,白色);还有很多强酸弱碱盐的结晶水合物在加热时发生水解反应,最终会得到金属氧化物,而不是无水盐,例如六水合氯化镁:MaCl2·6H2O
→
MgO
+
2HCl
+
5H2O,如果要得到MgCl2,则需在加热时不断通HCl气体以抑制Mg(2+)的水解。
‘陆’ 初中化学提纯结晶方法
初中化学提纯结晶有两种,第一,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方法是在高温下制成热饱和溶液,再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析出,适用范围为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混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溶质。第二种,蒸发溶剂法结晶(你叫蒸发结晶,方法是在低温下制成饱和溶液,然后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食适用范围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溶质中含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柒’ 哪些化学物质反应可以生成结晶大块的结晶! 如题
不需要化学反应,
缓慢蒸发溶剂、或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很多物质能形成大块的结晶.
像Na2SO4、CuSO4、FeSO4、ZnSO4、明矾等等
但晶形最好的是CuSO4和明矾.我做过.
‘捌’ 化学结晶有哪三种比如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 重结晶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为满意答案
‘玖’ 化学 什么叫结晶
结晶
[解释]1.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2.晶体,即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而形成的固体。也叫结晶体。
3.比喻珍贵的成果。例如:劳动的结晶/爱情的结晶。
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纯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率的方法。
人们不能同时看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但是却同时存在着组成物质微粒在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两种可逆的运动通过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的办法,可以使某一温度下溶质微粒的结晶速率大于溶解的速率,这样溶质便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结晶知识集
结晶
在结晶和重结晶纯化化学试剂的操作中,溶剂的选择是关系到纯化质量和回收率的关键问题。选择适宜的溶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选择的溶剂应不与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例如脂肪族卤代烃类化合物不宜用作碱性化合物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醇类化合物不宜用作酯类化合物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也不宜用作氨基酸盐酸盐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
2. 选择的溶剂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在热时应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而在较低温度时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的溶解能力大大减小。
3. 选择的溶剂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是溶解度甚大,在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结晶和重结晶时留在母液中,在结晶和重结晶时不随晶体一同析出;或是溶解度甚小,在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加热溶解时,很少在热溶剂溶解,在热过滤时被除去。
4. 选择的溶剂沸点不宜太高,以免该溶剂在结晶和重结晶时附着在晶体表面不容易除尽。
用于结晶和重结晶的常用溶剂有: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冰醋酸、二氧六环、四氯化碳、苯、石油醚等。此外,甲苯、硝基甲烷、乙醚、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等也常使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的溶解能力大,当找不到其它适用的溶剂时,可以试用。但往往不易从溶剂中析出结晶,且沸点较高,晶体上吸附的溶剂不易除去,是其缺点。乙醚虽是常用的溶剂,但是若有其它适用的溶剂时,最好不用乙醚,因为一方面由于乙醚易燃、易爆,使用时危险性特别大,应特别小心;另一方面由于乙醚易沿壁爬行挥发而使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在瓶壁上析出,以致影响结晶的纯度。
在选择溶剂时必须了解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的结构,因为溶质往往易溶于与其结构相近的溶剂中―“相似相溶”原理。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而难溶于非极性溶剂中;相反,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而难溶于极性溶剂中。这个溶解度的规律对实验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欲纯化的化学试剂是个非极性化合物,实验中已知其在异丙醇中的溶解度太小,异丙醇不宜作其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这时一般不必再实验极性更强的溶剂,如甲醇、水等,应实验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丙酮、二氧六环、苯、石油醚等。适用溶剂的最终选择,只能用试验的方法来决定。
‘拾’ 化学里溶液结晶的两种方法
分别是:降温结晶和 蒸发结晶。
1.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而且是随温度降低而降低的溶质,比如NaNO3、KNO3等。高温时溶解度高,冷却热溶液时,其溶解度下降,溶质结晶析出。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质,比如NaCL、KCL等。因为溶解度变化小,所以不论冷热都溶解度变化不大,只有通过(加热蒸发)减少溶剂(水)才能使其析出结晶。
如果你满意就请选我,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再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