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进行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都不一样,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其营养价值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依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设计了多种评价指标,但就某一种评价方法而言,因其只能以某一种现象作为观察评定指标,所以都有一定局限性。综合说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即一方面要从“量”的角度考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则要从“质”的角度考察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模式以及机体对该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程度。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总的可概括为生物学法和化学分析法。
2.4.1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食物蛋白质含量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蛋白质的含量是蛋白质发挥其营养价值的物质基础,食物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尽管不能决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但是没有一定的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
食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通常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含氮量,然后再换算成蛋白质含量。食物蛋白质的含氮量取决于其氨基酸的组成以及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多少,可在15%~18%变动。食物蛋白质平均含氮量为16%,故常以含氮量乘以系数6.25测得其粗蛋白含量。若要准确计算则可以用不同的系数求得。
2.4.2蛋白质的消化率
蛋白质的消化率(digestibility)是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程度。消化率愈高,被机体利用的可能性就愈大。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用该蛋白质中被消化、吸收的氮量与其蛋白质含氮总量的比值表示。一般采用动物或人体实验测定,根据是否考虑内源粪代谢氮因素,可有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和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之分。
2.4.2.1表观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即不考虑内源粪代谢氮的蛋白质消化率。通常以动物或人体为实验对象,在实验期内,测定实验对象摄入的食物氮和从粪便中排出的粪氮,然后按下式计算:表观消化率(%)=食物氮-粪氮食物氮×1002.4.2.2真消化率真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食物氮×100表观消化率模糊了两个要点: ① 粪氮主要由细菌蛋白质组成,其氨基酸组成对了解不同氨基酸的消化率帮助不大;② 粪氮至少有3个来源: 未消化的膳食蛋白质、由小肠黏膜脱落的蛋白质和由血液扩散到肠腔中的尿素氮。
粪代谢氮是受试者在完全不吃含蛋白质食物时粪便中的含氮量。实验首先设置无氮膳食期,并收集无氮膳食期中的粪便,测定其氮含量即粪代谢氮;然后再设置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实验期,再分别测定摄入氮和粪氮。以粪氮减去无氮膳食期的粪代谢氮,才是摄入蛋白质中真正未消化吸收的部分,据此测定的才是该食物蛋白质的真消化率。显然,表观消化率要比真消化率(即消化率)低。
由于粪代谢氮测定十分繁琐,且难以准确测定,故在实际工作中常不考虑粪代谢氮。最近,WHO提出,当膳食中仅含少量纤维时不必测定粪代谢氮;当膳食中含有多量膳食纤维时,对成人可按每天12mg/kg的数值进行计算。
蛋白质的消化率受人体和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前者如全身状态、消化功能、精神情绪、饮食习惯和对该食物感官状态是否适应等;后者有蛋白质在食物中存在形式、结构、食物纤维素含量、烹调加工方式、共同进食的其他食物的影响等。
通常,动物性蛋白质的消化率比植物性的高。如鸡蛋和牛奶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97%和95%,而玉米和大米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85%和88%。这是因为植物蛋白质被纤维素包围不易被消化酶作用。经过加工烹调后,包裹植物蛋白质的纤维素可被去除、破坏或软化;可以提高其蛋白质的消化率。例如食用整粒大豆时,其蛋白质消化率仅约60%,若将其加工成豆腐,则可提高到90%。
2.4.3蛋白质的利用率
蛋白质的利用率是指食物蛋白质(氨基酸)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测定食物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和方法很多,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现扼要介绍如下。
2.4.3.1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BV)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简称生物价,是机体的氮储留量与氮吸收量之比。某种蛋白质的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的生物价=氮储留量氮吸收量=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尿氮-尿内源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100式中,尿内源氮是机体在无氮膳食条件下尿中所含有的氮。它们来自体内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尿氮和尿内源氮的检测原理和方法与粪氮和粪代谢氮一样。
蛋白质的生物价可受很多因素影响,同一食物蛋白质可因实验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故对不同蛋白质的生物价进行比较时应将实验条件统一。此外,在测定时多用初断乳的大鼠,饲料蛋白质的含量为100g/kg(10%)。将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固定在10%,目的是便于对不同蛋白质进行比较。因为饲料蛋白质含量低时,蛋白质的利用率较高。常见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见表27。表27常见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鸡蛋蛋白质94大米77小米57鸡蛋白83小麦67玉米60鸡蛋黄96生大豆57白菜76脱脂牛奶85熟大豆64红薯72鱼83扁豆72马铃薯67牛肉76蚕豆58花生59猪肉74白面粉52
生物价对指导蛋白质互补以及制定肝、肾病人的膳食很有意义。对肝、肾病人来讲,生物价高,表明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主要用来合成人体蛋白,极少有过多的氨基酸经肝、肾代谢而释放能量或由尿排出多余的氮,从而大大减少肝肾的负担,有利其恢复。
2.4.3.2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
蛋白质净利用率是机体的氮储留量与氮食入量之比,表示蛋白质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因为考虑了蛋白质在消化、利用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更为全面。NPU=氮储留量氮食入量=生物价×消化率除上述用氮平衡法进行动物试验外,还可以分别用受试蛋白质(占热能的10%)和无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动物7~10天,记录其摄食的总氮量。试验结束时测定动物体内总氮量,以试验前动物尸体总氮量作为对照进行计算。NPU=受试动物尸体增加氮量+无蛋白饲料组动物尸体减少氮量摄取食物氮量×1002.4.3.3蛋白质净比值(net protein ratio,NPR)
这是将大鼠分成两组,分别饲以受试食物蛋白质和等热量的无蛋白质膳食7~10天,记录其增加体重和降低体重的克数,求出蛋白质净比值。NPR=平均增加体重(g)+平均降低体重(g)摄入的食物蛋白质(g)2.4.3.4蛋白质功效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
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幼小动物体重的增加与所摄食的蛋白质之比来表示将蛋白质用于生长的效率。出于所测蛋白质主要被用来提供生长之需要,所以该指标被广泛用作婴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PER=实验期内动物体重增加量(g)实验期内蛋白质摄入量(g)此法通常用生后21~28天刚断乳的大鼠(体重50~60g),以含受试蛋白质10%的合成饲料喂养28天,计算动物每摄食1g蛋白质所增加体重的克数。此法简便实用,已被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必测指标,其他国家也广泛应用。
由于同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不同的实验室所测得的PER值重复性不佳,故通常设酪蛋白对照组,并将酪蛋白对照组的PER值换算为2.5,然后进行校正。被测蛋白质PER=实验组蛋白质PER/对照组蛋白质PER×2.5几种常见食物蛋白质的PER为: 全鸡蛋3.92,牛奶3.09,鱼4.55,牛肉2.30,大豆2.32,精制面粉0.60,大米2.16。
2.4.3.5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PDCAAS)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也可根据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评价。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构成模式越接近,其营养价值就越高。氨基酸评分则能评价其接近程度,是一种广为采用的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氨基酸评分也可称为蛋白质评分和化学评分。
氨基酸评分不仅适用于单一食物蛋白质的评价,还可用于混合食物蛋白质的评价。该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或参考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进行比较。
为了便于评定,最初将鸡蛋或人奶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作为参考标准,因为它们是已知营养价值最好的蛋白质,并称为参考蛋白质;1957年FAO提出人的暂订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并以此代替鸡蛋蛋白质标准;1973年FAO/WHO有关专家委员会再次对人体氨基酸需要量进行评价而制定新的计分模式,并且认为尽管尚无实验证据表明其是否优于乳与蛋等优质蛋白质的模式,但是一般认为比全蛋或乳蛋白质的模式更为合适,并被广泛采用;1981年FAO/WHO/UNU联合专家会议,根据新近资料分别对婴儿、学龄前儿童(2~5岁)、学龄儿童(10~12岁)和成人提出了新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与此同时再次修订了氨基酸计分模式如下: AAS(%)=1g受试蛋白质中限制性氨基酸的毫克数需要量模式中该氨基酸的毫克数×10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评分值即为该食物蛋白质的最终氨基酸评分。
显然,由于婴儿、儿童和成人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不同,对于同一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亦不相同。婴儿和儿童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远比成人高。故对婴儿和儿童来说,受试蛋白质中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最低分(第一限制氨基酸),对成人而言,其蛋白质质量并不一定很低。
氨基酸评分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没有考虑。因此,1990年由FAO/WHO蛋白质评价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这种方法可替代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对除孕妇和1岁以下婴儿以外的所有人群的食物蛋白质进行评价,并认为是简单、科学、合理的常规评价食物蛋白质质量的方法。表28是几种食物蛋白质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其计算公式为: PDCAAS=AAS×蛋白质真消化率表28几种食物蛋白质的PDCAAS
食物蛋白PDCAAS食物蛋白PDCAAS酪蛋白1.00青斑豆0.63鸡蛋1.00燕麦粉0.57大豆分离蛋白0.99花生粉0.52牛肉0.92小扁豆0.52豌豆0.69全麦0.40菜豆0.68面筋0.25
从氨基酸评分可以说明鸡蛋、牛乳的蛋白质构成最接近人体蛋白质需要量模式,故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而植物性的食物往往缺少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采用PDCAAS对大豆分离蛋白的评价可与酪蛋白和鸡卵蛋白媲美。从经济和营养价值方面考虑,使用大豆分离蛋白或大豆浓缩蛋白来替代或补充动物蛋白质,或者将其与其他植物蛋白质混合使用可有效提高蛋白质的质量。表29几种食物蛋白质BV、NPU和化学分的比较
食物蛋白BVNPU化学分PER全鸡蛋98941003.9牛奶7771953.1大豆粉7065742.3小麦6765691.5玉米6055621.2大米7770772.2明胶0000
2.4.3.6微生物测定法
利用微生物可测定酸水解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可以测定可利用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质量。早先有人用产酶链球菌测定可利用的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但遗憾的是此种微生物的生长不需要赖氨酸,所以不能用它测定赖氨酸或可利用赖氨酸的总量。
近来,人们常用梨形四膜虫来进行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梨形四膜虫是一种可吞食食物颗粒、具有鞭毛的原生动物,其生长不完全依赖可溶性营养素。此外,它和处在生长阶段的大鼠一样也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因而优于产酶链球菌。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受试蛋白质预先进行部分消化,随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测定梨形四膜虫在此水解液中的生长情况,从而评定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据报告,对某些食物来说,四膜虫的生长与大鼠实验测得的PER值高度相关。
四膜虫法较动物实验法快速、简便,费用也低。其主要的缺点是这种原生动物对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很敏感。
如前所述,蛋白质营养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生物学的方法也有化学分析的方法。这两类方法各有利弊: ① 生物学的方法往往通过考察受试蛋白质对试验动物(特别是幼小动物,甚至是微生物)生长的贡献来评价受试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由于该方法综合考察了受试蛋白质被实验动物消化、吸收、利用的情况,因此更加全面和客观。该方法的缺点是实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和人体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将实验结果应用于人体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② 化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受试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与人体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进行比较来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该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直观,更易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指导。其缺点是无法考察食品加工以及混合膳食条件下食物中其他成分对受试蛋白质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影响,这可能是化学评价和生物学评价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总之,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对食物蛋白质进行营养评价时,特别是对蛋白质作系统研究或者探索一个新蛋白质资源时,应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并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氨基酸模式,计算蛋白质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分。
(2) 若测定结果表明此蛋白质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新资源时,可进一步测定其蛋白质(氨基酸)的利用率,用生物学试验评价蛋白质的质量。
(3) 注意食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这通常是通过测定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利用率来判断,因为它们在食品加工时最易破坏。而这也可能是生物学评价低于化学评价的原因。
(4) 最好对样品中的氮、氨基酸和包括微生物毒素在内的各种毒素进行适当的分析检验,以除去非蛋白质物质的作用。
(5) 最后,应十分慎重地对受试蛋白质进行满足人体需要量方面的检验。
2.4.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protein complementary action)
不同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关系不同,其营养价值不一,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适当混合食用,使它们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互相补偿,从而接近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模式,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例如豆腐和面筋蛋白质在单独进食时,其生物价(BV)分别为65和67,而当两者以42∶58的比例混合进食时,其BV可提高至77。这是因为面筋蛋白质中缺乏赖氨酸,蛋氨酸却较多,而大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多,可是蛋氨酸不足。两种蛋白质混合食用则互相补充,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这种提高食物营养价值的方法实际上早已被人们在生活中采用,并且在后来的实验中得到验证。几种食物混合后蛋白质的生物价见表210。表210几种食物混合后蛋白质的生物价
食物名称单独食用时BV混合食用所占比例(%)小麦6737—31大米77324046大豆6416208豌豆4815——玉米60—40—牛肉干76——15混合食用时BV747389
为充分发挥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调配膳食时,应遵循3个原则:
(1)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要好。
(2)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
(3) 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因为单个氨基酸在血液的停留时间约4h,然后到达组织器官,再合成组织器官的蛋白质。而合成组织器官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同时到达才能发挥互补作用。
Ⅱ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指标有哪些简答题
在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体液内,蛋白质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成年人体重的16.3%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生命是蛋白质的运动形式。如果蛋白质长时间地摄入不足,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便会无法进行,轻者发生疾病,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死亡。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3,蛋白质的分类4,蛋白质的生理功能5,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7,蛋白质的供给量和来源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蛋白质元素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硫、磷、铁等其他元素。上述这些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种,这20 多种氨基酸以不同数目和不同顺序连接构成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蛋白质,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几千倍,但它们含氮的百分率相当恒定,各种蛋白质每100克中的氮含量都约是16 克。这样,我们要测定某一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便可以首先测定其氮含量,再乘以6.25 (100÷16 = 6.25 )即可得出该食物的蛋白质含量2,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肠胃道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就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吸收后的氨基酸只有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能满足人体需要身体才能利用它们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营养学上将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类。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对成人来说,这类氨基酸有8种,包括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说人体不需要这些氨基酸,而是说人体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转化而得到,不一定非从食物直接摄取不可。这类氨基酸包括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有些非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和酪氨酸如果供给充裕还可以节省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量。3,蛋白质的分类营养学上根据食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将食物蛋白质分三类:1. 完全蛋白质这是一类优质蛋白质。它们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彼此比例适当。这一类蛋白质不但可以维持人体健康,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奶、蛋、鱼、肉中的蛋白质都属于完全蛋白质。2. 半完全蛋白质 这类蛋白质所含氨基酸虽然种类齐全,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它们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例如,小麦中的麦胶蛋白便是半完全蛋白质,含赖氨酸很少。食物中所含与人体所需相比有差距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氨基酸叫做限制氨基酸。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多半较少,所以,它们的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3. 不完全蛋白质 这类蛋白质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单纯靠它们既不能促进生长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例如,肉皮中的胶原蛋白便是不完全蛋白质。蛋白质在体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三方面:1.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材料。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蛋白质。即使成年人的身体组织也在不断地分解和合成进行更新,例如,小肠黏膜细胞每1~2天即更新一次,血液红细胞每120天更新一次,头发和指甲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身体受伤后的修复也需要依靠蛋白质的补充。2.调节身体功能 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调节生长、代谢的各种激素以及有免疫功能的抗体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此外,蛋白质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水分的正常分布也都有重要作用。 3. 供给能量 虽然蛋白质的主要功能不是供给能量,但当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不符合人体的需要,或摄入蛋白质过多,超过身体合成蛋白质的需要时,多余的食物蛋白质就会被当作能量来源氧化分解放出热能。此外,在正常代谢过程中,陈旧破损的组织和细胞中的蛋白质也会分解释放出能量。每克蛋白质可产生.16.7千焦耳(4千卡)热能。5,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蛋白质元素组成的最大特点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硫、磷、铁等其他元素。上述这些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种,这20 多种氨基酸以不同数目和不同顺序连接构成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蛋白质,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几千倍,但它们含氮的百分率相当恒定,各种蛋白质每100克中的氮含量都约是16 克。这样,我们要测定某一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便可以首先测定其氮含量,再乘以6.25 (100÷16 = 6.25 )即可得出该食物的蛋白质含量。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植物性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比例与人体需要相比总有些不足。由于各种植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和组成各不相同,因而可以通过植物性食物的互相搭配,取长补短,来使其接近人体需要,提高其营养价值。这种食物搭配的效果叫做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将多种食物混合食用,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样做不仅可以调整口感,还十分符合营养科学的原则。例如,谷类食物蛋白质内赖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较高,而豆豆类食物的蛋白质恰好相反,混合7,蛋白质的供给量和来源蛋白质的供给量 蛋白质的供给量与膳食蛋白质的质量有关。如果蛋白质主要来自奶、蛋等食品,则成年人不分男女均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75克。中国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蛋白质质量较差,供给量需要定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0~1.2克。蛋白质供给量也可用占总能量摄入的百分比来表示。在能量摄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由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在成年人应占总能量的10%~12%,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则应占14%。 蛋白质的来源 膳食中蛋白质来源不外是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如奶、蛋、鱼、瘦肉等。植物性食物主要是谷类和豆类。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谷类是我们的主食,蛋白质含量居中(约10%),是我国人民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蔬菜水果等食品蛋白质含量很低,在蛋白质营养中作用很小。食用时两者的不足都可以得到补偿
Ⅲ 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数量,而是什么'
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应结合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一般来说,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率高于植物蛋白,例如蛋类、奶类和肉类高于豆类和谷类。此外,在各种烹调方法中,采用长时间的煎、炸等,会破坏部分氨基酸,并影响消化吸收。
除了消化和吸收,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量、排列方式及组成比例等的不同,也会导致其在人体内利用率的不同。凡是含氨基酸丰富、比例合适、模式与人体相似的蛋白质,其利用率就高;反之则低。人们常用生物价来评定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各类食物中,生物价最高的是鸡蛋,为94,其次为牛奶85,大米77,鱼虾76,大豆64等。日常生活中,人们若将不同的食物混合食用,会大大提高其生物价。例如,将含赖氨酸少的玉米与含赖氨酸丰富的大豆等混合食用,蛋白质的生物价将由60升至73。这也是我们提倡“吃杂一点”的原因之一。
Ⅳ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有哪些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各种食物,其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等都不一样,人体对不同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全面地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
(一)蛋白质的含量
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不等于质量,但是没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所以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x100/食物氮。该计算结果,是食物蛋白质的真消化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考虑粪代谢氮,这种消化率叫做表观消化率。
(三)蛋白质利用率
1. 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价=储留氮x100/吸收氮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2. 蛋白质净利用率: 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因此,它把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都包括了,因此更为全面。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x生物价
3. 蛋白质功效比值: 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体重增加(g)/ 摄入蛋白质(g)。
4. 氨基酸评分: 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质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
氨基酸评分= 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
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
除上述方法和指标外,还有如相对蛋白质值;净蛋白质比值;氮平衡指数等。
五、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
蛋白质缺乏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发生,但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蛋白质缺乏常有热能不足,故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水肿型和消瘦型两种。反映体内蛋白质营养水平的常用指标主要为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等。
六、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植物性蛋白质利用率较低。因此,注意蛋白质互补,适当进行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推荐的RNI值在1.0~1.2g/kg体重,按热能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热能的10%~14%。
Ⅳ 评价人体蛋白质的营养状况可采用什么指标
1、血清蛋白质(白蛋白,运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清总蛋白)
2、上臂肌围和上臂肌区
3、血清氨基酸比值
Ⅵ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评价指标有哪些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各种食物,其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等都不一样,人体对不同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全面地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
(一)蛋白质的含量
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不等于质量,但是没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所以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x100/食物氮。该计算结果,是食物蛋白质的真消化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考虑粪代谢氮,这种消化率叫做表观消化率。
(三)蛋白质利用率
1. 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价=储留氮x100/吸收氮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2. 蛋白质净利用率: 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因此,它把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都包括了,因此更为全面。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x生物价
3. 蛋白质功效比值: 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体重增加(g)/ 摄入蛋白质(g)。
4. 氨基酸评分: 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质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
氨基酸评分= 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
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
除上述方法和指标外,还有如相对蛋白质值;净蛋白质比值;氮平衡指数等。
五、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
蛋白质缺乏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发生,但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蛋白质缺乏常有热能不足,故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水肿型和消瘦型两种。反映体内蛋白质营养水平的常用指标主要为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等。
六、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植物性蛋白质利用率较低。因此,注意蛋白质互补,适当进行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推荐的RNI值在1.0~1.2g/kg体重,按热能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热能的10%~14%。
Ⅶ 如何评价蛋白质的营养功能优质蛋白质的营养特点有哪些
营养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摄入生物体的食物成分。现代营养学对于营养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人类和禽畜的营养素需要。营养素分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5大类。
蛋白质
机体组织细胞成分主要为蛋白质,体液也含蛋白质。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在于它的各种氨基酸。组成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余种,其中有数种不能在人体与动物体内合成,而必须获自食物,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即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此外,幼儿生长尚需组氨酸,禽类如鸡还需精氨酸和甘氨酸。除这些必需氨基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因为都能在机体内合成,故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是不相同的。有的蛋白质缺少某种必需氨基酸,如明胶蛋白不含色氨酸,玉米胶蛋白不含赖氨酸。因此,评价一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应视其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量是否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不足时,机体就不能有效地合成体蛋白质,其他种氨基酸只能经脱氨代谢,生成糖(糖原异生)和作为燃料供给热能。由此可知,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是决定其质的优或劣的关键。现在国际上以全鸡蛋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或人乳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或根据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量提出的假设模式,作为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化学分评价法。另外,还有生物评价法,是根据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的利用率作出营养评价。常用的有“蛋白质生理价值”(简写为BV,为体内存留氮量与吸收氮量的百分比)、“净蛋白质利用率”(简写为NPu,为体内存留氮量与摄入氮量的百分比,即
BV×蛋白质的消化率)、或“蛋白质效能比值”(简写为PER,为摄入每克蛋白质的体重增加量)。
Ⅷ 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检验蛋白质即鉴定
一般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双缩脲试剂可以和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Ⅸ 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
(一)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陆.二5),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 (三)蛋白质利用率 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有很多,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指标。 一.生物价(BV)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一00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最大值为一00。 二.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它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更为全面。 三.蛋白质功效比值(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