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本草纲目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本草纲目》对医学研究也做出了贡献,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对化学、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地质和物候学等多种学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本草纲目》对医学研究也做出了贡献。
书中记载了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如首次记录了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等病症;首次记录的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蒸汽消毒等。李时珍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认为脑是精神意识的聚集之处,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
(1)中国本草学对化学有哪些贡献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简介:
《本草纲目》虽然内容极为丰富,但并不杂乱,这要归功于它的分类体系和编排体例。《本草纲目》中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兽、人16部。
这16部明显地将自然界分成了无机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三大层次,它的次序体现了自然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各部之下,李时珍又进行分类,如草部下分山草、芳草、隰草、蔓草、毒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各部总共又分60类。
《本草纲目》分类的科学性在当时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方面与现代科学分类相吻合。它比西方生物学家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半世纪,内容也更为丰富,有的分类也更详明。
‘贰’ 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贡献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把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反映了作者“从贱至贵”,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着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着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着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叁’ 本草纲目是谁写的其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着,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着有《濒湖脉学》。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着,其内容颇多博物学价值。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撰于公元1578年,成书后几经周折,后初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1109幅。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为纲,62类为目,其分部类的原则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搜罗群集,有谓其所参考之书多达800余种者,可谓“贯串百氏”的一代巨着。该书又在每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命名其书为《本草纲目》。每药之论述内容,则详之于集解、辨疑、正误、修治(炮制加工)、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等。《本草纲目》之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而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
《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但订定了前人1518种药物,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这对一位学者来讲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这里仅举若干例证说明之。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容。过去之本草着作往往将一物误认为二,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又如本应当分述的却混而为一,《本草纲目》以前每将葳蕤、女萎并为一条,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错误地“以兰花为兰草,卷柏为百合”,苏颂《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图形,而实际上本是一种植物的根块与果实;前人错误认为“草子可以变鱼”,“马精入地变为锁阳”等等传说,也都一一经过《本草纲目》而予以纠正,并指出鱼乃鱼子所化,而锁阳本是植物。
关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神农本草经》被封建社会尊为经典,其叙述水银“久服神仙”,晋葛洪《抱朴子》谓为“长生之药”,《大明本草》称其“无毒”,唐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图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废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一非科学的讹传,指出“水银……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他严肃地强调:“方书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历史和科学实验均证实了《本草纲目》所论述的水银,在当时达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之荒谬做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
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如指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又说:“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都正确地掌握了禽兽对环境之适应以求保护的变异特点。在动物相关变异方面,该书正确指出:“乌骨鸡但验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鉴别方法。《本草纲目》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习性方面产生改变的特性。如记述的动物变野生为人工驯养,家种植物可以优于野生等,说明当时对生物之遗传卣饕延幸恍┲�丁?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较以前也有着突出的成就。所载制药化学包括有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化学反应的方法。 所制取的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取铅丹;以浓茶煎熬五倍子,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记录。在科学实验方面,作者不但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和自服蔓陀罗花以观察其治疗效果和麻醉作用外,还对若干药物的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动物实验。他观察大豆、鸡肠草等之药理作用,他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其解剖结构上的异同,进行了若干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当时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 当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当时更是普遍的,在当时条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见。因此,作者对若干药物的记述客观地指出“未审然否”,或谓:“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足可证明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草纲目》问世后其影响面之广而深远是创记录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首次刊刻,世称“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极少几部,除日、美、德均有收藏外,我国仅存两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于江西刻本《本草纲目》,世称“江西本”,为仅次于金陵本之善本,现存于世者尚多。此后,重刻《本草纲目》者逐渐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阁本、立达堂本等,均刻于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张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为最早,其后刻刊者甚多。据现存国内之刻印本统计,截止1949年约有70余版次。继《本草纲目》之后,我国药物学之发展在此基础上虽不如其广博,然在发挥、深化认识上和吸收外来药物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如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等,几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在国内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早在公元1606年即传至日本。据统计,日本在1637—1714年间先后出现了《本草纲目》的8种刻本,此后还先后出版了日文节译和全译本多种。日本学者研究《本草纲目》并有着作者多达30余种。《本草纲目》在朝鲜、越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传至欧洲,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民图书馆等都收藏有《本草纲目》的多种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国皇家图书馆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国(前苏联)、意大利、丹麦等也都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据英国李约瑟博士考证,1732年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曾将《本草纲目》中部分内容译为法文,几经周折于百余年后在巴黎发表,引起着名化学家和化学史学者的注目。据研究,《本草纲目》早在18世纪及以后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欧洲在19世纪对研究《本草纲目》与中国本学产生兴趣,并由此而获得博士学位者。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奠定进化论、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即曾参阅了《古代中国网络全书》,其内容即《本草纲目》之内容。
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着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着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肆’ 简述中华本草的内容与成就
中华本草简述:
成书年代:1999年。
内 容: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
学术价值:
(1)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
(2) 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星恒教育`搜集整理。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
‘伍’ 为什么研究本草学的着作是中国化学史研究的一个领域
总之,历代本草着作中收录了大量的化学知识,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众多化学物质的性质描述,同时也看到了这些化学知识的增进和演变,及它们与生产的联系,因此研究本草学的着作是中国化学史研究的一个领域。
‘陆’ 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化学史研究的内容
《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的生产和修治过程涉及众多生产技术领域,例如采矿、冶炼、纺织、酿造等传统手工业。书中记载的豆腐、酱、醋、酒、糖、神曲、红曲、豆豉、豆油、芝麻油等常见粮油产品的加工技艺,更是化学史研究的内容。
‘柒’ 本草纲目有什么成就
《本草纲目》全书约192万字,收集药物1892种,载入药方11096年,附图1160幅,其规模超过过去任何一部本草书。同旧本草书相比,《本草纲目》新增药物374种,新增药方是旧本草书的4倍。
《本草纲目》共53卷。卷1—3概述本草历史和药性理论;卷3—4为“百病主治药”,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较前代以病名为纲又深化了一步;卷5—53分部别类论述名药,将189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有的部分若干类,如草部又分60类。每药标正各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各药又分释名、集解、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和53解说。书中内容十分广泛,既是一部明以前集大成的药物学巨着,又是包含极为丰富的动、植、矿物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博物学着作。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于打破了以往的药物分类法(上、中下三品),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法。它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类。矿物药分金、玉、石、卤石四部;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生长环境,植物药分草、谷、菜、果、木五部;按照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动物药分虫、鳞、介、禽、兽、人六部。部下面再分为不同的类,类下面又细分为不同的种,这种由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分类法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尤其是对植物的分类法,要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提出的类似的植物分类法早近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着,而且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在化学史上,《本草纲目》较早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以及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正确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窍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
《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我国明代中期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古代医药科学水平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鲁迅先生说这部着作“实在极可宝贵”,“含有丰富的宝藏”,其中“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
《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1606年,首先传人日本;1647年,波兰人将《本草纲目》中的植物部分摘译成拉丁文,取名《中国植物志》。此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影响遍及世界。西方称此书为“东方医学巨典”,并不为过。
‘捌’ 陶弘景着作的《本草经集注》对近代化学有什么影响
公元6世纪陶弘景的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载。又如陶弘景对石灰烧制的观察非常细致,正确地记述了石灰的制法和化学作用:“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末矣。”陶弘景还明确地指出:水银“烧时飞着釜上,灰名汞粉,俗呼为水银灰,最能去虱。”这里的“汞粉”、“水银灰”是中国对氧化汞的最早称呼。水银在空气中缓慢加热,会生成红色氧化汞,不过丹家们最初不能区分氧化汞与硫化汞,两者常被混淆,而统称为“丹”或“还丹”、“丹砂”。所以陶弘景当是最早能将氧化汞与硫化汞区分开来的金丹家。再者,他指出这种汞粉“最能去虱”,这是氧化汞作为杀虫药物的先声。”
‘玖’ 李时珍能够完成本草纲目的因素有哪些
以下是李时珍的人生经历,这也是其能够完成《本草纲目》的因素。
按《明外史·本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着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余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着作成功的。当《纲目》书着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着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着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在中国流传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前1593年),76岁的李时珍逝世了。
‘拾’ 本草纲目的贡献是什么
《本草纲目》对医学研究也做出了贡献,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对化学、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地质和物候学等多种学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本草纲目》对医学研究也做出了贡献。书中记载了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如首次记录了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等病症;首次记录的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蒸汽消毒等。李时珍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认为脑是精神意识的聚集之处,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
(10)中国本草学对化学有哪些贡献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
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干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