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三化学酸碱盐怎么学才能学好
带过近千个一对一学员了,对于学生们的个性化问题算是有点心得,分享一下酸碱盐的知识
目录:
酸碱盐的考察形式
酸碱盐的难点
酸碱盐的易错点
突破酸碱盐难点
一、酸碱盐的考察形式
作为初中化学最难的一部分,酸碱盐通常以图像、除杂和鉴别、变形实验、推断和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占分的话在20分左右。
二、酸碱盐的难点
1.客观环境:大多数学生是在寒假过后开始学的酸碱盐,这时候有个比较尴尬的就是进度比较赶,因为要抓紧讲完,一模考试前又要开启一轮复习,所以这时候的时间紧任务重势必会使得难点的内容消化时间不够,所以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感觉酸碱盐比较困难。
2.性质难点:酸碱盐老师们通常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形式展开去讲解,这其中物理性质都可以考察难点出来,比如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那画出来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溶液相结合,利用性质分析判断);化学性质中方程式是需要着重记忆和掌握的,这里面的性质也是实验中非常容易考察的,以酸的化学性质为例:使得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部分盐反应,这些需要记住的同时,将方程式也一并掌握。比如可以这样考察:现有两种无色溶液,已知一种是稀盐酸,一种是氯化钠溶液,请问如何鉴别?
但从题目的角度来看已经达到了应用的层次,如果没能快速把握住要点很容易就懵了,此时结合性质一条条过就行了,鉴别无非是现象不同即可,第一条指示剂,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第二条活泼金属,加入锌粒有气泡生成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第三条金属氧化物,加入氧化铜,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第四条碱,加入氢氧化铁,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此时需要注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等虽然由放热但不易观察,没有颜色、沉淀、气味等明显现象,所以用难溶性的碱更好些);第五条部分盐,加入碳酸钠固体,有气泡生成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这里注意不能用硝酸银溶液,因为现象均为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
通过上述例题总结下:实验考察的是知识的应用层次,用性质解决问题,所以对于能否反应、如何反应、反应后现象等需要精准记忆,而以老师经验来看,多数同学对酸碱盐的基础知识存在模棱两可现象,导致题目拿捏不准。
3.除杂难点:除杂也是选择和实验非常爱考的一种,比如CO2(HCI),除去HCI的话选取哪种试剂,先要思考除杂要点:除杂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除杂不能消耗主要的物质,符合这两点就可以,我们挨个尝试一下:比如同学想到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和HCI反应达到除去HCI的目的,但是同样会除去CO2,不符合要点;有同学想到用碳酸钠溶液,这里HCI可以和它发生反应,但其实CO2也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H2O+Na2CO3=2NaHCO3)所以也不能用;实际上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消耗HCI,但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消耗CO2,所以符合要点。
总结一下除杂要结合性质+要点选择,缺一不可,鉴别与除杂异曲同工。
4.实验仪器、药品作用:
这部分属于大多数同学看不上,但却容易失分的,比如导管的作用:导气、冷凝回流、平衡气压,一般同学能想到导气,后续的基本都想不到;比如制备实验中浓硫酸试剂瓶的作用,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想到干燥气体,但其实还可以有的作用:通过观察气泡的流速来控制反应速率、混合反应气体等;比如碱石灰的作用,多数同学能够想到干燥气体,但是还可以有处理尾气XX,防止污染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水,防止进入到发生装置使得xx药品xx。
总结一下:实验仪器、药品的作用等不能还停留在走进化学世界那时候的水平,需要结合实验总结、整理、归纳出来,这样你的实验思路才能打开。
三、酸碱盐的易错点
1.现象描述不全或者错误
多数同学对于现象的记忆看似比较准确,稍微变一下就容易犯嘀咕,比如将热膨胀法检验装置气密性的仪器将仪器中加入水和氧化钙,书写右侧观察到的现象:多数同学能够写出来导管口有气泡生成,但实际上还需要写出来,冷却到室温后的倒吸现象,一旦涉及到现象与压强相关,同学们普遍发懵。再比如天平两侧放等质量足量稀硫酸,左右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的Mg和AI,天平的指针现象:这个就要结合性质去分析,考察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分析,熟悉的同学应该知道,Mg的金属活动性更强,所以Mg反应速率更快,因此刚开始是天平向右倾斜,但是从量来看,AI生成的气体更多,所以最终天平向左倾斜。
2.材料分不清
化学与生活作为送分题通常是得分率比较高的,但是一弄材料就有点分不清,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合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等需要具体的掌握,比如复合材料中有玻璃钢、钢筋混凝土,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有纤维素类棉、麻,蛋白质类羊毛和蚕丝等,合成材料中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中的热固性塑料诸如电木等容易被遗忘。
3.计算多次添加不会算
在计算题目中,多数类型按照老师的套路、模板可以直接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多次添加的问题就需要分析了,这种题目对学生不太友好,下面拿一个例题为例阐述一下:
有兴趣的同学先别看解析,自己先去分析解决一下,10分钟以内答完挺不错。
分析:第一次剩余35.2g,第二次是在这个基础上加的25g,所以理论上应该有60.2g,但是只有58.4g,所以生成气体1.8g,第三次也是这样分析,生成气体0.8g,所以从这要分析出来,这块已经反应结束了,因为加入的酸是一样的,应该生成1.8g。所以整理一下:第一次气体不知道,第二次气体1.8g,第三次气体0.8g,熟悉计算题的学员应该能反映出来这就是经常出现的表格题目了,第一次也应该生成1.8g,总的来说生成气体4.4g,结合这个重要信息再去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四、突破难点
在酸碱盐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下面的节奏学习:
1.熟记基础性质——看山是山
大多数同学对知识掌握层次不够,导致失分较多,所以需要把基础的东西达到快速准确的表达出来:比如酸的化学性质5条,分别是XXX,快速的背诵出来;这里可以用诵读的形式每天背诵一下,加深印象,避免遗忘。
2.学习技巧——看山不是山
需要开始理解性质,比如原来酸的最大特点在于解离出来的H+,那么反应的实质就是H+与XX反应生成XXX,如果能达到这种进一步的层次,对于性质掌握就不仅仅是在记忆上, 而是在理解的层面上精进了一步,此时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3.归纳整合——看山是山
这个阶段是需要多做限时训练的同时,把最基础的东西回归整合,题目中考察实验原来从实验目的出发、开始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反思,但其实这个你早就学过了,只不过你对于每一个步骤有了具体内容上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词汇。
以上是老师近千名学员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能踏踏实实看到底部,你已经超越了90%的学生了,点赞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吧~超过2000再更
⑵ 如何学好酸碱盐
1.要通过典型代表物性质的学习掌握好同一类化合物的化学通性。以盐酸、硫酸为代表学习酸的通性;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学好碱的通性,还要达到会根据通性举一反三的目标。比如,知道了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就应该能推出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等等。2.要重视各类反应的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也是规律性的一部分。符合限制条件的物质才能反应,不符合限制条件的则不能发生反应。例如:氢氧化钙溶液能够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而氢氧化钾溶液却不能跟碳酸钠溶液反应。因为后者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3.要重视实验。本章化学反应多,化学实验多。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认识酸、碱、盐各类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要把化学实验操作和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三者联系起来学习、记忆。对典型的产生气体(如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和产生沉淀的反应,尤其要格外重视。如:盐酸和硝酸银溶液、硫酸和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等等,这些反应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物质鉴别、推断、去除杂质的过程中应用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轻视。4.为了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必须要熟记的知识点有(l)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最好达到如同乘法口决一样熟练;(2)金属活动顺序表,它是在金属和酸、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中离不开的根据;(3)酸、碱、盐溶解性表中的重要沉淀物名称、颜色。有些同学学不好酸、碱、盐这部分知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本应熟记的内容没有记住而造成了学习被动。
⑶ 怎样学好化学的酸碱盐
1.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干燥晶体不导电,溶于水是可导电;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2.掌握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反应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酸碱盐的分类(强.弱酸碱在,正盐酸 碱式盐)、命名(氢离子与非金属氧化物)、通性;了解元素l周期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一定要背过,并能用它来判断某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关系),学会使用pH试纸判断酸 碱 中性。 4.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以及氢氧化铝(特别说一下铝的两重性:60年代患胃的人多“胃舒平”是抢手药当时老师讲他就是氢氧化铝也是铝酸即可以中和胃酸过多和过少当时称万能胃药)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了解碱的通性和碱的命名(金属离子与氢氧根)。 5.了解几种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和硫代硫酸钠),了解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命名,(金属离子与酸根) 6.了解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7.实际生活中物品的化学名称(火碱,纯碱,小苏打,食盐,水玻璃,蓝矾,白矾,生石灰,熟石灰。。。)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祝学习进步.
⑷ 怎样学好初中化学的酸碱盐啊
首先要刻苦一点 可以把酸的五条通性,碱的四条通性,盐的四条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盐的溶解性表背熟 这样就基本没什么问题啦 了解一些反应的实质 背好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我其实感觉根本不用刻意的去背,题目做的多了也就自然的知道了) 上课要认真听讲把 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感觉其实方程式个人感觉也蛮容易的 掌握复分解反映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在做题目中合理的运用
⑸ 怎样学好酸碱盐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繁多,要求记忆的比较多,比如酸碱盐的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见酸碱盐各自的性质等等,也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部分。
1、以理解记忆为主。
酸碱盐的知识点、化学方程式、规律都非常多,如果没有理解,只能囫囵吞枣,知识越学越混乱。比如酸碱盐组成的判断,要求同学们在熟练掌握常见酸根离子的前提下,理解“解离”,从而进行判断,否则学完寒假可能都不会区分酸碱盐;
2、总结规律,总结现象,总结原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比如总结一些简单的口诀,“氢头酸尾是酸”“金头碱尾是碱”“金头酸尾是盐”,比如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可用“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硫酸钡和氯化银”,这样的口诀进行总结记忆。
3、抓住重点题型,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比如中考中有关变质的问题,有关废液缸问题,有关离子鉴定的问题,都是围绕“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拓展的。掌握解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其他很多类型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⑹ 酸碱盐这部分怎么学会学好
酸、碱、盐是三类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实用性强,与生产领域的许多行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金属冶炼和加工、精炼石油、制造化肥、农药、医药、火药以及纺织、造纸等行业,都需要硫酸、盐酸、硝酸、烧碱(氢氧化钠)等等酸、碱、盐化合物为原料,人们的胃液里有少量盐酸帮助消化,人们的饮食中少不了食盐(氯化钠),面粉发酵后需要用纯碱(碳酸钠)去掉酸味。以上例子充分说明酸、碱、盐三类化合物用途之广,所以学习掌握有关酸、碱、盐的化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知道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类(如前边的图示),按类别来学习研究,找出一般规律,那就简便多了,可以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在学习酸、碱、盐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学会由某些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概括出共同特点即一般规律,再用一般规律来指导认识其它具体物质的学习方法。培养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能力,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这也是学习酸、碱、盐这部分知识的目的之一。
如何才能学会、学好这部分知识呢?1.要通过典型代表物性质的学习掌握好同一类化合物的化学通性。以盐酸、硫酸为代表学习酸的通性;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学好碱的通性,还要达到会根据通性举一反三的目标。比如,知道了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就应该能推出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等等。
2.要重视各类反应的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也是规律性的一部分。符合限制条件的物质才能反应,不符合限制条件的则不能发生反应。例如:氢氧化钙溶液能够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而氢氧化钾溶液却不能跟碳酸钠溶液反应。因为后者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要重视实验。本章化学反应多,化学实验多。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认识酸、碱、盐各类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要把化学实验操作和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三者联系起来学习、记忆。对典型的产生气体(如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和产生沉淀的反应,尤其要格外重视。如:盐酸和硝酸银溶液、硫酸和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等等,这些反应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物质鉴别、推断、去除杂质的过程中应用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轻视。
4.为了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必须要熟记的知识点有(l)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最好达到如同乘法口决一样熟练;(2)金属活动顺序表,它是在金属和酸、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中离不开的根据;(3)酸、碱、盐溶解性表中的重要沉淀物名称、颜色。有些同学学不好酸、碱、盐这部分知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本应熟记的内容没有记住而造成了学习被动。以上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
[解题过程]将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种方法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常见题,它灵活多变,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列举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物理方法1.l 过滤法.原理: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如:氯化钙中含有少量碳酸钙杂质,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由于氯化钙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除去杂质碳酸钙,然后蒸发滤液,得到固体氯化钙。如果要获得杂质碳酸钙,可洗涤烘干。
练习1 下列混合物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来分离的是:( )A.CaCO3 CaO B.NaCl KNO3 C.NaNO3 BaSO4 D.KCl KClO31.2 结晶法.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例如:除去固体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杂质,先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逐步冷却,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温度降低,大部分硝酸钾成为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不显着,所以大部分氯化钠仍留在母液中,通过过滤把硝酸钾和氨化钠溶液分开。为进一步提纯硝酸钾,可再重复操作一次,叫重结晶或再结晶。
练习2 下列混合物适宜用结晶法分离的是:()A.NaNO3 Na2CO3 B.NaNO3 NaCl C.NaOH Mg(OH)2 D.NaCl BaSO42 化学方法:原理(一)、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二)、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三)、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四)、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初中常用化学除杂方法有以下几种:2.1 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练习3 下列混合物可用沉淀法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的是()A.KNO3[Ba(NO3)2] B.NaCl[KNO3] C.NaNO3 [NaCl] D.Ca(NO3)2 [AgCl]2.2 化气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练习4 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适宜用气体法除去的是:()A.NaNO3[Ba(NO3)2] B.NaCl [Mg(OH)2] C.KNO3[K2CO3] D.Na2SO4[MgSO4]2.3 置换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练习5 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以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硫酸铜()A.Zn B.Fe C.Cu D.Mg练习6 将混有少量铁粉和锌份的硫酸铜晶体溶于适量水,充分净置过滤,结果是A.滤出了混杂在其中的铁粉 B.滤出了混杂在其中的锌粉 C.滤出了一些铜粉 D.什么也没滤出2.4 吸收法: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
如: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
2.5 其它法: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⑺ 化学的盐类水解怎样学好
化学的盐类水解学好做到一下几点;
1.记住定义: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叫做盐类的水解。
2.何时发生水解条件:盐必须溶于水,盐必须能电离出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3.实质:弱电解质的生成,破坏了水的电离,促进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的过程。
4.明白规律公式:难溶不水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弱弱具体定;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
5.特点:
(1)水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处于动态平衡,水解进行程度很小。
(2)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
(3)盐类溶解于水,以电离为主,水解为辅。
(4)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6.盐类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请均继续追问!祝君学习更上一层楼!
⑻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酸,碱,盐”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酸和金属生成盐和水,……
这个之类的,课本上有的
要注意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后不和酸反应
要注意一半推断题选酸液的时候尽量避开硝酸,因为硝酸里的氮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和物质反应的时候有可能是但体现出的强氧化性而不是酸的通性,酸的通性就是氢的还原性。要记住特殊酸的性质,比如浓硝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因为浓硝酸中的硫具有强还原性,稀硫酸只有氧化性,
要注意浓稀,
(这些原理你可以不知道,高中会学,但是要记住的。然后真的没什么了,这块规律性很强,不用担心,把实验制取学好,方程式背几个就可以了)
背几个典型的方程式,其他的可以推出来
这块主要把沉淀和沉淀的颜色记住,推断题会考
⑼ 化学中的酸碱盐怎样才可以学好
.掌握酸、碱、盐知识的关键是正确书写方程式
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上。只要掌握住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步步深入就能取得好效果。
首先是分清酸、碱、盐、氧化物。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符号且有一种是氧元素,易于区分。酸、碱、盐在区分时抓住:酸看头、碱看尾。酸的化学式的第一个字母是H,碱的化学式的尾部都是OH。其余为盐。
其次,要掌握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在字面上看是“两种化合物互换头尾”。在书写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2点:
①要注意利用化学式中的角标进行配平(找方程式中化学式角标多的)如:Ba(OH)2+FeCl3———Fe(OH)3↓+BaCl2中反应物FeCl3角标“3”是生成物BaCl2的系数:反应物Ba(OH)2角标“2”是生成物Fe(OH)3的系数。配平结果为:
3Ba(OH)2+2FeCl3=2Fe(OH)3↓+3BaCl2
又如:HCl+Fe2O3———FeCl3+H2O中反应物Fe2O3角标“2、3”是生成物FeCl3和H2O的系数:据此HCl的系数为6。配平结果为:
6HCl+Fe2O3=2FeCl3+3H2O
②若是酸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不包括BaSO4;AgCl),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即可发生反应。若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可溶而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才能发生反应。在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每写完一个方程式都要注意用这2点去衡量。经常这样做可以培养你在思考问题时不放过任何细节,每一细节的完美精确足以保证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