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学品污染有哪些
化学品通过事故或通过直接应用的途径进入环境;也通过废气、废渣、废液的排放进入环境。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氮和多环芳香烃类主要来自废气;江河湖海里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废水、废渣;还有在职业环境中的接触也是化学品危害人体的主要途径。总之,为了保障劳动、环境的安全,已经提出了500多种化学品的最大允许浓度。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一些事故和悲剧。
70年代,欧洲发生一起最大的化学毒物污染环境的事件,是在意大利北部的塞尔索市。1976年7月10日,该市一家生产除草剂的化工厂的三氯苯酚反应罐破裂,喷出至少含有2公斤二氧蒽的毒雾。二氧蒽是一种剧毒物质。爆喷时,居民闻到了强烈的辛辣味,感到剧烈的头疼、恶心和皮肤疼痛。有1万居民受到影响,其中5000人有中毒症状,40人当即住院,同时还有几百头牲畜中毒死亡。鉴于二氧蒽毒物的致畸胎作用,一些遭到污染的孕妇进行了堕胎手术。
医药品往往潜伏着化学品的毒性。60年代初期,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出生了过多的畸形婴儿。这些婴儿不仅五官不正,四肢不全,甚至短缺内脏。这给许多父母造成了忧伤和不幸,也引起社会的不安。经过医学界的调查发现,畸形婴儿的母亲中有很多人曾服用过一种安眠药——塞利多米,长期服用此药才知其后果。又如,曾经被称为“奇迹的胃溃疡良药”——甲胫咪胺,从1976年起被正式批准投入市场,已有1400多万人服用。但在1978年初步证实,这种药容易导致胃癌。因为,服用此药后,在患者的胃里的亚硝胺致癌物质明显增多。药能治病,但同时会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这些事件使人们得到一个教训,即对一种药物仅仅进行毒物实验,是难以得出安全评价的,还必须同时进行致畸形、致突变、致癌的实验。近几年来,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使用,原料的日益广泛,这个问题便越来越突出了。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物添加剂事业广泛发展,食品也是化学品污染危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使用好多种添加剂,如杀虫剂、防腐剂或杀菌剂、抗氧化剂、营养剂、调味剂、甜味剂、乳化剂、可塑剂、凝固剂、安定剂、调色剂、香精等等,五花八门,多达数千种。据统计,在西方一些国家每年每人通过饮食摄入的化学添加剂物质达1500克左右。但有些添加剂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有的则被认为是致癌物质。许多国家或命令禁用,或严格控制。日本在1974年宣布禁止使用防腐剂AF-2,这种防腐剂是人工合成为糠酰胺类化学品,1968年有人写了一本《危险的食品》,指出AF-2有毒,呼吁禁用,并于1971年向检察机关上告。1973年9月,国立遗传研究所公布了论文,指出AF-2有很强的致突变性,证实日本40岁以上的肝癌死亡率同AF-2摄取量有关。日本各阶层群众联合发起了全国性运动,提出“不吃加工食品,吃自然食品”的口号。直到1974年8月,日本卫生部才宣布全面禁止使用添加剂AF-2。
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的事例也不少。1973年,在美国发生的一桩家畜误食多溴联苯事件就很有代表性。多溴联苯是一种阻火剂,常用于生产耐火的硬质塑料。1973年夏,一列货车车厢内装有十几袋多溴联苯和多袋饲料添加剂——氧化镁。货物运到饲料厂后,因口袋标记的颜色错混,误把大量的多溴联联苯当作氧化镁添加剂加入饲料中出售,以致使大量饲养动物食用中毒。人吃了多溴苯污染的猪肉后,剧烈头疼,严重倦怠,肠胃难受,关节僵硬或肿胀等等。这次事故至少损失了3万头牛,6000头猪,1500只羊,150万只鸡;其他如鸡蛋、奶酪、奶油、奶制品和饲料报废数量更加惊人。在日本,多氯联苯污染也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威胁。1968年3月,日本九洲、四国等地有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经检验发现饲料有毒。不久,在北九洲的爱知县以西一带的居民中,发现一种奇怪的病。一开始只是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继之出现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状,有的竟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就达到1400多人,并蔓延到北九洲23个府县。7、8月份达到高峰,患者增加到5000多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13000多人,使整个日本西部陷于恐慌之中。经调查研究发现,北九洲一家食用油厂生产米糠油时,因生产管理不善,使脱溴的热载体多氯联苯泄漏混入米糠油中,人畜食用后中毒,造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米糠油事件”。
⑵ 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有很多,水中有有机污染物、氨氮、磷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土壤中有多氯联苯、农药、重金属等,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有些化工厂排除的有毒气体
⑶ 化学污染有哪些造成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改善
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空洞.
使用清洁能源.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指NO和NO2。NO和NO2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在这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要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统称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由于化学品见光分解、转变、聚合等现象
很简单
光敏感反应或药品在反应或存放时用黑色袋子罩住
酸雨
酸雨是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又一个元兇。它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因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含有这种沉降物,所以习惯上称为酸雨。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碳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燃料结构主要是煤碳,以排放二氧化硫气体为主,所以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硫和氮是营养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矿物质,供植物吸收。如酸度过高,pH值降到5.6以下时, 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贫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以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我国重庆是受酸雨危害严重地区之一。重庆的嘉陵江大桥,锈蚀速度每年为0.16毫米,远超过瑞典期德哥尔摩每年0.03毫米的速度。1982年6月8 日晚,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2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怎样防止排放二氧化硫呢?目前有三种办法:一是利用低硫的燃料,比如把火炉改为煤气炉;二是燃料脱离,清除石油和煤中的硫,变害为利;三是烟气脱硫,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提取出来,变害为宝。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酸雨仍是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谁能研究出简便经济的消除二氧化硫的方法,将会对全环境做出巨大的贡献。
臭氧层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兇,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哈伦(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烃(HCFC)和甲基溴(CH3Br)等,并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时间。根据修改后的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伦,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伦、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⑷ 食物中的化学污染物可能来自什么
1、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昆虫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以及病毒等的污染。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标志的非致病菌。
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等污染,而其他病毒不易在食品上繁殖。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直接污染食品或通过水体和土壤间接污染食品。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类、蛾类以及动物食品和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污染。
②食品的掺杂使假,如粮食中掺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掺入大量的糖等;
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应用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以上内容参考青岛市人民政府-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⑸ 化学污染有哪些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
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
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
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
2毫克/立方米。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状污染物 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
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和飘尘。
(1)总悬浮颗粒物(TS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简称TSP。其对
⑹ 化学性污染的原因
造成化学性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农业用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和使用不当。
(2)使用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
(3)使用质量不合卫生要求的包装容器,如陶瓷中的铅、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单体都有可能转移进入食品。又如包装蜡纸上的石蜡可能含有苯并(a)芘,彩色油墨和印刷纸张中可能含有多氯联苯,它们都特别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
(4)工业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⑺ 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主要有哪些
食品中的化学危害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而引起的危害。常见的化学性危害有重金属、自然毒素、农用化学药物、洗消剂及其他化学性危害。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可能对人体造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影响身体发育、影响生育、致癌、致畸、致死等后果。具体分为:
1、重金属:重金属,如汞、镉、铅、砷等,均为对食品安全有危害的金属元素。食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工业三废的污染;食品加工过程所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机械、管道、容器以及食品添加剂中含有毒金属;作为食品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含高金属的地质中吸取了有毒重金属。
2、自然毒素:许多食品含有自然毒素,例如发芽的马铃薯(薯仔)含有大量的龙葵毒素,可引起中毒或致人死亡;鱼胆中含的5一a鲤醇,能损害人的肝肾和心脑,造成中毒和死亡;霉变甘蔗中含3一硝基丙醇,可致人死亡。自然毒素有的是食物本身就带有,有的则是细菌或霉菌在食品中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
3、农用化学药物:食品植物在种植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抗氧化剂、抗菌素、促生长素、抗霉剂以及消毒剂等,或畜禽鱼等动物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等,这些化学药物都可能给食物带来危害。世界各国对农用化学药物的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残留量作了严格限制。例如欧盟规定,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蜂蜜中氯霉素的残留不得超过0.1ng/mI。
4、洗消剂:洗消剂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食品安全危害。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使用非食品用的洗消剂,造成对食品及食品用具的污染;不按科学方法使用洗消剂,造成洗消剂在食品及用具中的残留。例如,有些餐馆使用洗衣粉清洗餐具、蔬菜或水果,造成洗衣粉中的有毒有害物毒,如增白剂等,对食品及餐具的污染。
5、滥用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添加剂的超剂量,超范围使用等。
6、食品包装材料、容器与设备:包括塑料、橡胶、涂料、陶瓷、搪瓷及其他材料带来的危害。
7、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包括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污染食品原料等造成的危害。鱼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因此需特别引起重视。
(7)哪些东西能造成化学污染扩展阅读:
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控制方法:
1、配方之前的控制:原材料的说明,卖主的证明/保证,现场检查——确认。
2、使用之前的控制:审查使用化学试剂的目的,确保化学试剂的纯度、分子式和标签,控制化学试剂的添加量。
3、控制储藏和管理条件:防止自然生成毒素。
4、登记加工中使用的所有化学制品:记录使用情况,总结使用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化学危害
网络-食品安全危害
⑻ 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
有毒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有:1.重金属(汞、铬、砷、铅、镉)。2.农药污染(酚和氰、多元芳烃、有机氯化物和部分有机氮化物)
3.
添加剂等
⑼ 食物中的化学污染有哪些
一般来说,食品化学污染包括以下内容:
1.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如有毒菇类中含有剧毒的物质;存在于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可以致癌.
2.人工添加的化学物质.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加入的添加剂,如果超出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安全水平,对人体就有危害.
3.外来污染的化学物质.农药如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等.兽用药品和植物激素.包括兽医治疗用药、饲料添加用药,如抗生素、磺胺药、抗寄生虫药、促生长激素、性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动植物体内残留.工业污染化学物质.这主要指金属毒物,如甲基汞、镉、铅、砷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污染土壤、水域,进而污染植物、畜禽、水产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润滑剂、清洗剂、消毒剂、燃料、油漆等.这些物质使用和管理不当,可能污染食品.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带来的食品污染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如PVC(聚氯乙烯)保鲜膜与食物接触一同加热可产生致癌物.
⑽ 什么是食品的化学性污染
食品化学性污染有:(1)食物农药、兽药、鱼药残留.(2)有害金属(汞、铅、镉等)污染.(3)食品加工不当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类(苯并芘)、N亚硝基化合物等.(4)滥用食品添加剂、生长促进剂和违法使用有毒化学物质(如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造成的食品污染.(5)放射性核素污染.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来自环境污染.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治理滞后于工业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加上新技术、新材料、新原料的应用致使食品的化学污染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如违规使用呋喃丹、甲胺磷、酰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等剧毒农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都会使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残留.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导致汞、铅、铬等重金属、有毒气体等有害化学物质沉积或固着在食品中.食品的包装物如金属包装物、塑料包装物及其它包装物都可能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污染食品.食品化学污染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