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药物化学的药物名称,结构式怎么记
名称死记是很难记下来的。最好找一本有机化学,把杂环化合物、甾体两章书仔细阅读。这样懂得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命名了。执业药师都是选择题,不用将每个括号都背下来的。至于结构式,最关键的是要大致记得母核是什么,特征基团是什么以及取代在哪一个位置。不用要求自己能达到那种给个名字就能画出结构式来的境界,这样是很浪费时间的。 其实药物化学还相对简单,除了名称结构式,就是构效关系了。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的灵魂,很容易出现在多选题里的。
❷ 怎样查询药物化学结构式
所有的药物说明书上都标明了化学结构式。
❸ 怎么看懂药品说明书上的化学结构式
怎么看懂药品说明书上的化学结构式
药品说明书上显示的大多都是该药品的结构式【有机物】,有些部分有特定的名称,还有一些标志性的官能团的一些东西,具体的你最好是看一看化学书有关有机化学的那一部分.
❹ ―sh药物化学代表什么
—sh,在药物化学里代表“巯基”。
又称氢硫基。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相连组成的一价原子团,结构式为:—SH。
是硫醇(R—SH)、硫酚(Ph—SH)、硫代羧酸(硫羟羧酸,或俗称硫赶羧酸)分子中的官能团。
性质:具有臭味,弱酸性;易被氧化。
❺ 如何记忆药物的化学结构式
记忆结构式要按药物分类来记忆。
通常同一类药物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母核,比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基本母核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甾环、肾上腺素能激动药的苯乙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喹诺酮等等。知道了这些基本结构,再看结构式就清晰多了。所以当面对一个结构式时,基本上可以先判断它的基本结构,确定它的分类,再结构它的特征基团借以区分和特别记忆。
根据特征基团进行与其它同类药物结构式的区别记忆。
当记忆一个药物结构式时,不是孤立记忆,而应在熟悉了它的基本母核后,对比其它同类药物的结构式进区别记忆。如头孢氨苄与头孢克洛,它们的基本母核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头孢克洛3位上是氯而头孢氨苄3位是甲基,借以区分,更能清晰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于通用名或化学名来记忆。
如诺氟沙星中的“氟”字即指6位为氟,环丙沙星中的“环丙”也指其1位有环丙基。当记忆或区分这些化学结构式时,药物的名字起到很重要作用。而对它们的化学名的熟悉也可帮助你理清药物结构式的“来扰去脉”。由于执业药师考试都是选择题,所以只要记住它们的基本母核和特征基团及特征基团的大致取代位置也就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了。
借助于其构效关系来记忆。
药物化学结构的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的灵魂,所以说,不但构效关系本身非常重要,是需要考生熟记的,而且我认为熟悉构效关系也对于理清及掌握药物结构式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且不要急切着想记下某个结构式,而应全面熟悉了其通用名、化学名、构效关系后再去记忆,才会有更好、更深刻的记忆效果。
要经常动笔画画结构式。
当记忆一个结构式时,不要只是用眼看,还应手脑口并用。口,即要嘴里念念有词,加深印象。手,即指要拿笔在草纸上画一画它的结构式。化学结构式其实是一幅图画,边记边画,或者默画几遍,找到自己哪里画错了,能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记忆结构式要循序渐进,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
即然化学结构式这么多,那就从最简单、最重要、最常见的结构式记起吧,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记忆,积少成多,慢慢也就对结构式不再畏惧了。另外,仅仅“听一遍书,看一遍书”怎么能够记得住呢?不要大惊小怪,学习也是重复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记忆结构式的方法和窍门。
❻ 药物化学结构式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记住呢
熟能生巧,看来要努力
❼ 药物化学结构式
❽ 哪里能找到药物化学上所有的药的化学式和化学结构
药典三,中国市面上的药都是根据上面来的。而且药物说明书上都必须有化学结构式和化学名,再说教材上都应该有,没有的话证明只需要了解不需要掌握
❾ 谁有药物化学物质的化学式和结构式 跟我说下好吗
1 洗手液: 苯酚 C6H5-OH
2 胃舒平: 氢阳化铝 Al(OH)3
3 通用名 酮康唑
化学名 1-乙酰基-4[4-[2-(2,4-二氯苯基)-2(1H-咪唑-1-甲基)-1,3二氧戊环-4-甲氧基]苯基]-哌嗪
分子式 C26H28Cl2N4O4
分子量 531.44
自1802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1811年阿伏加德罗又提出分子学说以来,化学一直在原子和分子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着。1869年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元素周期表,使化学从而成为一门有着严密体系的学科。由于当时对于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理论还停留在假说的阶段,化学家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元素的发现、分析或分离组成复杂的样品的方法以及新化合物的合成,所以化学的传统定义中只强调合成和分析两个方面。这个传统在基础化学教育中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20世纪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及有关分子、晶体结构的实验研究成果和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诸多理论研究成果,使晶体、分子与原子结构的测定结果和化学家为分子、晶体所设计和编制的化学式与结构式在元素论的基础上演化成为化学家的一种学科语言。在此基础上,合成和分析方法的设计与实践便从主要依靠化学家的个人经验和技术的方式转为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的半经验方式。化学学科发展的阶段特点在今天的化学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迹。这个事实说明,在考虑21世纪的化学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时,不可不研究20世纪的化学现状,并对其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作出合理的预测,至少也应该对21世纪初的化学学科特点作出有根据的预见和合理的分析。
化学学科的现状可以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对其目前的水平及问题作一简单扼要的介绍。
虽然发现元素的工作,早年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一个领域,但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逐一被填满并发现天然存在的元素已经告罄之后,用核反应的方法制造人造元素的工作,几乎成了物理学家的专利。而以原子为基础的化学键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分子结构(包括晶体和原子的其他聚集态)、性质及反应性能的了解,并唤起对分子及其聚集态体系功能的研究与开发的重视。因此,分子及其聚集态等逐步成为现代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合成化学和分析方法的多年积累,加上检测和分离技术的进步,已经发现并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的化合物以及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新化合物,到20世纪末将超过2 000万种(1999年12月已达到2 000万种),其中有一小部分已建成数据库,但目前数据库的使用率大约只有10%左右。
利用物理效应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多种谱学方法和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人们已经能够探测到原子或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排布规律,也可以探测到碱基对在DNA双螺旋中的排布情况。水平检出灵敏度达到10-1 nm的量级,垂直检出灵敏度达到10-2 nm的量级。在动力学过程中,谱学方法的分辨率已经可以满足由10-15 s到以d(日)为量级的从超快过程到与生物体系有关的极慢过程的研究。在有机合成方面,化学家在合成时似乎已经不再存在禁区,只要预先设定的化学式和结构式是“合理的”,合成的问题就仅在于方法和路线的选择,以及产率的高低了。借助于数据库和专家系统,结合已有的一些经验规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在药物化学及材料科学中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近几年来兴起的组合化学方法,通过把中等数学中的概率论及排列组合方法和反应试剂固定化技术结合起来,使具有预期药效或功能的化合物的合成与筛选的效率提高了几个量级。在研究对象方面,化学家的视野已大为扩展,由地球扩展到了其他星球和整个宇宙,由各种外场效应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扩展到在无重力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等等。这一切成就使得20世纪的化学家的目光更加敏锐和开阔,信心更为坚定,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自觉性也远非昔日可比。
但是,也应当看到,化学在融入其他学科的同时,存在着过分重视化学物质的合成技巧和它们的功能的偏向,以至于化学家的基础研究课题,大多是其他学科中的课题,如光合作用,生命起源,针对某种特殊疾病的有效药物等等。对于化学本身的基础研究课题反而被疏忽了。我们应当重视对其他学科领域及技术领域的积极参与,但是一门学科如果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不够重视,不能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来从事有关的研究工作,它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于失去存在的价值。近年来,化学学习热情的低迷不振,不能不认为与此有一定关系。只是因为化学人才在就业与薪金方面一直保持着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的优势,才使这个问题没有进一步激化而已。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量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与发展,对化学结构理论,特别是化学键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化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能力。以物理学中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化学热力学和化学统计力学等为化学提供了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理论以及对给定体系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的理论估算方法等等。但是应当认为,化学理论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化学的整体发展速度而言,是不尽如人意的,对此本文不准备展开,只做一般性的讨论。
化学在这两个世纪里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化学家对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的含义往往只从狭义上来理解,因而常常疏忽理性的思维,人们习惯于接受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定律,借用物理学和其他技术科学所提供的新技术,在这方面通常表现得非常开放和非常敏感,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则更为明显。但是在另一方面,化学家很少对结合化学运动自身的更为基本的规律进行研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许门捷列夫的成功启发了一些科学家,认为用分类、统计和只针对系统内的某些性质找寻规律性(经验或半经验的)一类的方法,加上以实验数据(有限的)为依据,或以实验数据(有限的)为证据的做法,就成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的主要注解,同时可能成为化学家从化学教育中继承下来的,最传统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化学运动有没有本身的规律?现在借用的物理学规律或原理是否真正揭示了物质化学运动的化学本质?这是21世纪化学家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化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先由常用的化学反应判据来看,热力学判据是:ΔG<0是体系中有关过程具有自发进行的趋势或蕴有自发进行的推动力的方向。(这个判据在微观世界中常以体系能量最低原则的形式出现。)热力学判据对于平衡体系,线性化学体系来说,显然是久经考验,不应怀疑的。但是热力学判据应用时的条件是必须先确定始态和终态(可以是虚拟的,但必须是确定的)。可是对于一个尚未研究过的化学过程,又如何能够确定它的终态呢?倘若一个体系在变化后可能达到的终态不止一个,热力学判据只能告诉我们,其中ΔG<0的数值最小的过程将是最可能的(但未必是最现实的)。例如在生物体的化学变化中,完全分解或氧化成CO2、H2O、N2等时的ΔG应是最小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通常并不是化学变化的第一选择。大自然里动植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例子,农家肥的成熟过程也是一个例子。
现在已经知道,体系的变化往往要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形成许多所谓的反应通道,表现为产生多种副产物。这种情况在有机化学中十分普遍,而且分子的结构越复杂(分子包括的对称性元素越多),分子链越长,分支越多,结果就越复杂。副产物,异构体,交联率,分子量分布和介观物相的差异,原子簇组成的变化等等,皆由化学过程的复杂性所致,可以作为远非能量最低原理所能概括的重要例证。局部的能量或瞬时结构的判定与推测,现在仍然遵守着一个原则,即能量最低(相对于始态或另一个虚拟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设定的构象及其有限的变化(即准定态近似),是量子化学计算的基础。
物理运动中,过程方向是由种种定义明确、物理图像清晰的推动力所决定的,如万有引力、电性力、分子间作用力和核子力等。如果把它们直接用于化学过程时,就有着定义模糊,图像与实际体系并不完全符合的问题。这点在前面提到热力学问题判据时已谈到,不再重复。
例如,H2和O2本来是各自稳定存在的,当混合后经过引发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为何会发生反应?现在的化学理论提供的基本思路为:一是由过程的ΔG<0告诉我们,生成水后体系的自由能可以变得更低些;二是告诉我们在H2和O2获得活化能后,是如何发生键断裂和键生成过程的,由量子力学方法可以计算出过程中体系的势能变化(如势能面或势能曲线),可以讨论反应物分子在反应时应当取何种相对位置(如头对头或肩并肩等)对反应可能更为有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