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发生颜色改变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有颜色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在压强为101 kPa时, 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1)如何判断化学颜色变化扩展阅读
1、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产生沉淀物(明矾净水)等,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物体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化学变化里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里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变化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依据变化中“是否生成其他物质”这一本质特征,可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而变化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只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例如,冰→液态水→水蒸气,是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水本身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有三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三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某种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物理学中通过传导、对流以及辐射形式改变物质的温度)。
Ⅱ 什么化学反应有颜色变化
最简单的是苹果,剥落了皮后,颜色会由青变黄,因为二价铁离子在空气中氧化成三价铁离子
Ⅲ 如何判断化学反应是否生成沉淀颜色变化如何区别酸碱盐
沉淀颜色变化:
1、阳离子的颜色:
1)无色的阳离子有:碱金属离子(Na+, K+, Li+, Cs+)、碱土金属离子(Mg2+, Ca2+, Sr2+, Ba2+),NH4(+), Ag(+), Pb(2+) , Al(3+)等,所有这些离子,与非金属含氧酸形成的盐都是无色(白色)的。
2)过渡金属阳离子大都是有色的:如Fe(2+)浅绿,Fe(3+)浅紫(但更多因为酸根存在而表现黄色),Cu(2+)蓝,Mn(2+)粉红,Ni(2+)绿,Cr(3+)绿,Co(2+)粉红等
2、阴离子的颜色:
1)非金属的含氧酸酸根都是无色的,如NO3(-), SO4(2-), CO3(2-), PO4(3-), ClO(-),SiO3(2-),ClO3(-), ClO4(-),IO3(-),BrO3(-)等;
2) 过渡金属含氧酸根大都是有色的(也有无色的),如CrO4(2-)黄, Cr2O7(2-)橙, MnO4(-)紫红, VO4(3-)黄,FeO4(2-)紫红等
3)简单的非金属阴离子都是无色的:F(-), Cl(-), Br(-), I(-), S(2-), OH(-)
3、阴阳离子形成的盐的颜色:
1)若阳离子有色或阴离子有色,则形成的盐肯定有色;
2)若阴阳离子都无色,形成的盐,当阴离子是含氧酸根和F(-)、OH(-)和Cl(-)时一般是无色的;阳离子是碱金属、碱土金属和NH4(+)或Al(3+)离子时,不论阴离子是什么,都是无色的;
3)Ag(+), Pb(2+) ,Hg(2+)与Br(-), I(-), S(2-)结合形成的盐类一般都有较深的颜色。
Ⅳ 的化学中哪些反应有颜色变化高中学到
煤焦油分馏,以苯胺为原料,硝基、偶氮、蒽醌、靛族、芳甲烷。
苯胺合成是染料合成的一个突破口,为染料的人工合成奠定了基础。早在1834年,德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用苯和硝酸反应,得到硝基苯。俄国化学家齐宁和法国化学家霍夫曼于1842年发现,在还原硝基苯的反应中生成一种新物质,称为苯胺。
1856年,英国18岁的有机化学家帕金正在进行制取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的试验。他将重铬酸钾氧化剂加到从焦油中摄出来的粗苯胺中,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一种黑色粘稠物,显然并不是原本想得到的东西。失望之余,年轻的帕金决定重新再来,当他用酒精清洗试管时,却产生了色彩鲜艳的紫色溶液。他将布片浸入这种紫色溶液中,布片立刻染成了紫色,再用肥皂洗,乃至在阳光下曝晒,布片的紫色始终没有消褪的迹象。我们知道,帕金所得到的这种紫色溶液正是一个人工合成的染料-苯胺紫。帕金为这一成果申请了专利,并亲自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程序,在1857年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
1858年,霍夫曼在用四氯化碳处理苯胺时,也得到一种染料,呈红色,称为碱性品红。两年后,他又用苯胺蓝。在苯胺蓝的基础上,霍夫曼相继制得了多种合成染料,如碱性蓝、醛绿、碘绿等等。
苯的环状结构学说建立以后,为染料等有机化合物的进一步人工合成指明了方向。1868年,德国人格雷贝和里伯曼通过对茜素结构的研究,以爆焦油中的蒽为原料,人工合成了第一种元素染料苯素。1878年,德国化学家又实现了将靛红还原为靛蓝。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合成了一结偶氮染料,1858年,格里斯发现重氮化合反应,6年后将重氮盐偶合成功,为一系列偶氮染料的合成打下了基础。于是,1884年波蒂格较为顺利地合成了刚果红染料。这样,到19世纪后半叶,合成染料工业已发民成为有机合成工业的“王冠”。20世纪初,这一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1856年,英国化学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制取奎宁的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一种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
1868 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C.Graebe,1841-1927)和利伯曼(C.Liebermann,1842-1914)合成出茜素;1880 年,德国化学家拜尔(A.von Baeyer,1835-1917)注册了合成靛蓝的专利;1901年,德国化学家博恩(R.bohn,1862-1922)合成了蓝色染料——阴丹士林。这三种化合物是合成染料工业发展中三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Ⅳ 化学颜色变化的描述方法
一、 单质 绝大多数单质:银白色. 主要例外:镧系锕系及下表物质 Cu 紫红 O2 无 Au 黄 S 黄 B 黄或黑 F2 淡黄绿 C(石墨) 黑 Cl2 黄绿 C(金刚石) 无 Br2 红棕 Si 灰黑 I2 紫黑 H2 无 稀有气体 无 P 白、黄、红棕 二、氢化物 LiH等金属氢化物:白 NH3等非金属氢化物:无 三、氧化物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无 主要例外: NO2 棕红 N2O5和P2O5 白 N2O3 暗蓝 ClO2 黄 大多数主族金属的氧化物:白 主要例外: Na2O2 浅黄 PbO 黄 K2O 黄 Pb3O4 红 K2O2 橙 Rb2O 亮黄 Rb2O2 棕 Cs2O 橙红 Cs2O2 黄
Ⅵ 在化学实验中,如何用肉眼准确识别颜色变化
并非是楼主视力不好!化学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有快有慢,不一定就很容易很准确就能看能见的。我知道下面有种方法可以解决:
在试验过程中,首先把待反应的样品分析2份,一份不做处理,用于做对照品;另一份就参与化学反应;
反应结束后拿未做处理的那份做对比,就会看到颜色的变化。这个在化学上叫:比色法
Ⅶ 如何判断化学反应是否生成沉淀颜色变化如何区别酸碱盐
沉淀颜色变化:
1、阳离子的颜色:
1)无色的阳离子有:碱金属离子(Na+,K+,Li+,Cs+)、碱土金属离子(Mg2+,Ca2+,Sr2+,Ba2+),NH4(+),Ag(+),Pb(2+) ,Al(3+)等,所有这些离子,与非金属含氧酸形成的盐都是无色(白色)的.
2)过渡金属阳离子大都是有色的:如Fe(2+)浅绿,Fe(3+)浅紫(但更多因为酸根存在而表现黄色),Cu(2+)蓝,Mn(2+)粉红,Ni(2+)绿,Cr(3+)绿,Co(2+)粉红等
2、阴离子的颜色:
1)非金属的含氧酸酸根都是无色的,如NO3(-),SO4(2-),CO3(2-),PO4(3-),ClO(-),SiO3(2-),ClO3(-),ClO4(-),IO3(-),BrO3(-)等;
2) 过渡金属含氧酸根大都是有色的(也有无色的),如CrO4(2-)黄,Cr2O7(2-)橙,MnO4(-)紫红,VO4(3-)黄,FeO4(2-)紫红等
3)简单的非金属阴离子都是无色的:F(-),Cl(-),Br(-),I(-),S(2-),OH(-)
3、阴阳离子形成的盐的颜色:
1)若阳离子有色或阴离子有色,则形成的盐肯定有色;
2)若阴阳离子都无色,形成的盐,当阴离子是含氧酸根和F(-)、OH(-)和Cl(-)时一般是无色的;阳离子是碱金属、碱土金属和NH4(+)或Al(3+)离子时,不论阴离子是什么,都是无色的;
3)Ag(+),Pb(2+) ,Hg(2+)与Br(-),I(-),S(2-)结合形成的盐类一般都有较深的颜色.
Ⅷ 形成配合物后颜色为什么有较大变化如何判断其颜色
这个太深奥了吧,这个是晶体场理论吧
贴了,自己看吧,不过好象只要掌握解释Ti(H2O)6 3+的颜色吧
三价的钛是 3d1 形成Ti(H20)6 3+时是d2sp3杂化。形成的是八面体 此时五个d轨道处于六个水分子形成的八面体电场中,五个d轨道发生能级分裂,d(x平方-y平方)和d(z平方)两个轨道与其他三个轨道分裂。 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电子吸收了能量相当于500-600纳米的光(绿光),d电子发生跃迁,Ti(H20)6 3+呈现紫红色
吸收光(nm) 吸收光(cm-1) 吸收光的颜色 物质的颜色
400-435 25000-23000 紫 黄绿
435-480 23000-20800 蓝 黄
480-490 20800-20400 绿蓝 橙
490-500 20400-20000 蓝绿 红
500-560 20000-17900 绿 紫红
560-580 17900-17200 黄绿 紫
580-595 17200-16800 黄 蓝
595-605 16800-16500 橙 绿蓝
605-750 16500-13333 红 蓝绿
晶体场理论是研究过渡族元素(络合物)化学键的理论。它在静电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量子力学和群论(研究物质对称的理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过渡族元素和镧系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着重研究配位体对中心离子的d轨道和f轨道的影响。
一、晶体场理论的几个要点
�6�1过渡金属的离子处于周围阴离子或偶极分子的晶体场中,前者称为中心离子,后者称为配位体。中心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单纯的静电引力,把配位质点当作点电荷来处理 ,不考虑配位体的轨道电子对中心离子的作用。
�6�1晶体场理论只能适用于离子晶体矿物,如硅酸盐、氧化物等。
�6�1在负电荷的晶体场中,过渡金属中心阳离子d轨道的能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晶体场的强度(周围配位体的类型)和电场的配位性(配位体的对称性)。
简而言之,就是:
1、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看作纯粹的静电作用
2、中心离子d轨道在配体(场)作用下,发生能级分裂。
3、d电子在分裂后的d轨道上重排,改变了d电子的能量。
二、d轨道能级分裂
1、八面体场中d轨道能级分裂
2、四面体(场)中d轨道能级分裂
三、分裂能(�6�2)
1、概念:
分裂后最高能量d轨道的能量与最低能量d轨道能量之差。叫做d轨道分裂能(�6�2)
2、不同配体场中,d轨道分裂能值不同(上图)
3、影响分裂能大小因素
(1)对于同一M离子,�6�2随配位体不同而变化,如八面体中,
I-<Br-<Cl-<SCN-<OH-<C2O42-<H2O<NH3……<NO2-<CN-;这一序列称为光谱化学序列。按配位原子来说,�6�2大小为:卤素<氧<氮<碳
(2)相同配体,同一M元素,高价离子比低价�6�2大。
(3)相同配体,同一族,第三过渡系>第二过渡系>第一过渡系
四、晶体场稳定能(CFSE)和八面体择位能(OSPE)
在配体场作用下,d轨道发生分裂,d电子在分裂后d轨道总能量,叫做晶体场稳定能。
过渡族金属离子在八面体配位中所得到的总稳定能,称八面体晶体场稳定能。Cr3+、Ni2+、Co3+等离子将强烈选择八面体配位位置。
过渡金属离子在四面体配位中所得到的总稳定能,称四面体晶体场稳定能。Ti4+、Sc3+等离子将选择四面体配位位置。
五、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1、配合物的磁性
(1)当p>�6�2,高自旋,所有F-的配合物p>�6�2,高自旋
(2)当p<�6�2,低自旋,CN-配合物p<�6�2,低自旋。
(3)正四面体配合物一般是高自旋�6�2<p
(4)对于d1、d2、d3、d8、d9、d10金属离子配合物不论弱场强场,只有1种排布,无高低自旋,只有d4~d7才分高低自旋。
2、解释配离子的空间构型:用CFSE判断。
3、解释配合物可见光谱(颜色):d-d跃迁
4、配离子的稳定性:
用CFSE,其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Ⅸ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能否根据物质颜色的改变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不行,氧气变成液氧后从无色气体变为淡蓝色液体,但这是属于物理变化的物质三态变化(气态,液态,固态),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Ⅹ 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总结
钾透过蓝色股玻璃为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