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可用来作为化学武器的毒剂都有哪些
可用来作为化学武器的毒剂有很多,但总而概之,常用的大概有六种。
第一种是窒息性毒剂,这种毒剂会对人体的肺组织造成损伤,使人感到呼吸困难、胸部压痛,直至昏迷,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这种窒息性毒剂对人的眼、鼻、喉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1956年5月6日,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曾用B—29轰炸机对北朝鲜南浦市地区投掷窒息性毒剂炸弹,造成了1127个老百姓中毒,其中480人窒息而死。
第二大“魔王”叫糜烂性毒剂,这种毒剂能对人体的呼吸道、肺组织以及神经系统产生巨大损伤,严重时会导致死亡。人的皮肤接触这种毒剂后会发生红肿、起泡、溃烂等现象,尤其当人眼沾染了以后,眼睛就会瞎掉。其中最出名的是芥子气,芥子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称为“毒剂之王”,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找到它的解毒药。1984年3月,伊拉克军队曾用飞机向伊朗军队的阵地大量布洒芥子气,造成伊朗士兵大量中毒而被迫撤退,造成的伤亡人数达2700多。
第三种是中毒性毒剂,因为它主要是对人体的血液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也称血液中毒性毒剂。人体吸入这种毒剂以后,会由于血液细胞受损而导致全身性组织缺氧,特别是呼吸器官受到损伤,出现呼吸麻痹,严重时可致死。
第四种是刺激性毒剂,这类毒剂主要是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喉咙、皮肤等器官,人中毒后会出现流泪、咳嗽、恶心、胸痛、头痛以及皮肤灼痛等症状。不过在脱离接触后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后,这些症状便可消失。但是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也会造成肺部损伤而死亡。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曾多次使用一种叫CS的刺激性毒剂,攻克了用常规武器久攻不下的越军坚固的防御阵地。
令人感到恐怖的是,这种毒剂大都是芳香性固体,人会情不自禁地为其香味所吸引,然而它却让人在闻到香味的同时受到“阴险”的毒害。
第五种毒剂是失能性毒剂,人在遭受它的袭击后,会出现精神失常或躯体失去效能的情况,如出现幻觉,走路跌跌撞撞、辨不清方向或是全身瘫痪,暂时失明等症状,从而失去了战斗力。
第六种毒剂,也是最为“恶毒”的一种毒剂——“神经性毒剂”。其威力简直令人毛骨悚然,只要吸入或接触一小滴这种毒剂,立即能使人鼻子充血、全身出汗、恶心、呕吐、肌肉抽搐以至瘫痪窒息而死亡。目前,它已成为一些国家装备的主要化学武器。据估计,仅美国一家拥有的神经性毒剂,就足以杀死5000倍于目前全球人口的人数。而前苏联的储备量的杀伤力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可以说,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化学武器库中,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⑵ 用来作为化学武器的毒剂都有哪些
用来作为化学武器的毒剂林林总总,但总而言之,常用的不外乎六种。化学障碍物
化学障碍物是用毒剂构成的障碍物。有些国家曾在战争中使用过。
化学障碍物包括两类:一类是用各种手段布洒持久性毒剂构成的染毒地段(如与其他人工障碍物结合使用,即可构成工程化学障碍物),其持续时间随毒剂种类、染毒密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
另一类是用化学地雷设置的地雷场。场内化学地雷的密度,取决于染毒密度的要求、化学地雷的型号及其内装毒剂的种类。
化学地雷场与己方阵地之间须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化学地雷通常与防步兵、防坦克地雷结合设置成混合地雷场。这种地雷场能增大排雷困难,降低对方克服和通过障碍物的速度。
化学障碍物主要用于防御战斗中干扰对方军队的集结,迟滞其开进和展开,掩护己方防御前沿、间隙地和翼侧。退出战斗时,也可用它迟滞尾追之敌。
⑶ 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可分为几类
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是指破坏神经系统正常传导功能的有毒性化学物质。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
以皮肤糜烂作用为伤害特点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亡。芥子气(β,β′-二氯二乙基硫醚)是最重要的糜烂性毒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称为“毒剂之王”。
全身中毒性毒剂,属氰类毒剂,主要包括氢氰酸和氯化氰。化合物分子中含CN-,施放后呈蒸气态,经呼吸道吸入,作用于细胞呼吸链末端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能量代谢受阻,供能失调,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是一类速杀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简称失能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从而失去战斗力的毒剂。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
刺激性毒剂是以刺激眼、鼻、喉、皮肤和上呼吸道为特征的一类非致死的暂时失能性毒剂,对眼、鼻、喉、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窒息性毒剂,又称肺损伤剂。是能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使人缺氧窒息的毒剂。主要是损伤肺组织,使血浆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的一类毒剂。
(3)化学毒剂包含哪些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化学武器的阴霾愈发浓重。由于不需要大规模资金和技术投入就可快速组建可观的杀伤武器库,化学武器被作为“穷国原子弹”得到大量生产和装备,并在战争中频繁使用。
冷战期间,仅美国和苏联掌握的庞大化学武库,数量多达几万吨,足以将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和动物毁灭。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就对伊朗采取过塔崩、沙林等毒气攻击200余次,直接造成约10万人中毒。
据统计,在因大规模使用现代化学武器而被称为“毒气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动用毒剂54种,总释放量高达12.15万吨,直接导致127万余人中毒,超过9万人死亡,战争的幸存者也遭受到身心上的巨大创伤。
随着军事需求的快速推动,目前化学武器已经形成了包括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全身中毒性毒剂6类70余种规模的庞大毒库,犯下了戕害人民的种种罪行。
⑷ 常用的毒剂有6种都是什么
(一)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
这是现今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学战剂。人员中毒后迅速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得名。主要代表有沙林、塔崩、梭曼和VX,它们都是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因含磷,又称含磷毒剂。
(二)糜烂性毒剂(blister agents)
又称起疱剂(vesicants),能引起皮肤、眼、呼吸道等局部损伤;吸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主要代表有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氏剂。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
主要代表有氢氰酸、氯化氰。经呼吸道吸入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破坏细胞呼吸功能,导致组织缺氧。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极快。
(四)窒息性毒剂(choking gases ,asphyxiants)
又称肺刺激剂(lung irritants)。主要损伤呼吸系统,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肿,导致缺氧和窒息。如光气、双光气以及氯气、氯化苦等。
(五)失能性毒剂(incapacitating agents ,incapacitants)
这类毒剂种类繁多。美军装备的主要是毕兹(BZ)。它可以引起思维、情感和运动机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能力。
(六)刺激剂(irritants)
这类毒剂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泪、喷嚏和胸痛等。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和CR。外军常用来骚扰对方军事行动,并用作“抗暴”剂,目前仍有装备。我军不列为化学战剂。 注:
致
死
性
1,神经性
塔崩沙林梭曼VX
2,糜烂性
芥子气路易氏剂
3,全身中毒性
氢氰酸氢化氰
4,窒息性
光气(双光气)
非致
死性
1,失能性
毕兹(BZ)
2,刺激剂
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CR
此外,美军侵越战争中曾大量使用了除莠剂毁坏农作物和森林,故又称植物杀伤剂(anti-plant agents)。使用状态为白色、橙色、蓝色粉末或油状液滴。除莠剂是清除田间杂草的药剂,但大量使用能使植物叶子变黄、枯萎、脱落,达到暴露对方目标、限制游击队行动的目的。人员吸入、误食或皮肤大量接触,也会引起中毒。top
⑸ 化学战剂可分为哪些毒剂种类
根据CWA的性质、作用原现及战术目的,化学战剂可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如按战术用途分类可分致死性毒剂、致伤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扰乱性毒剂和牵制性毒剂;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剂和非速效性毒剂。
暂时性毒剂
施放后呈蒸气或气溶胶,造成空气染毒,人员接触中毒,有效杀伤时间短。使用的毒剂多为沸点低、易挥发的液态毒剂,如氢氰酸、光气、沙林等;常温时为固体、施放后呈烟状的毒剂,如失能剂BZ、刺激剂CS、苯氯乙酮等亦可用作暂时性毒剂。
前者多用于迅速杀伤对方有生力量而不妨碍随后占领该地区,故敌人多在进攻时使用。后者用于扰乱或疲惫对方,降低或使对方失去战斗力。
持久性毒剂
施放后呈液滴状或微粉状,地面染毒,人员接触中毒,有效杀伤时间长。使用的毒剂多为沸点高,不易挥发的液体毒剂如芥子气、VX和以微粉状施放的固体毒剂。
因其在地区造成长时间染毒,人员不宜立即进入该地区,故敌人多在防御或退却时使用。以图阻碍、迟滞或牵制对方军事行动。
微粉状毒剂施放后沉落于地面,人员或车辆通过或风速较大时再度飞杨,故可造成较长时期的地面和空气染毒。
半持久性毒剂
有效杀伤时间介于前两者之间,能保持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如梭曼、塔崩、双光气等。外军一直很重视所谓中等挥发度毒剂的研究,意欲使此类毒剂能经呼吸道和皮肤双途径吸收,发挥其致伤作用。
毒剂的持久性是相对的。它与毒性的理化性质、施放方法、战斗状态、目标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通常作为暂时性毒剂使用的CS,若以微粉状态布洒于地面可长期发挥毒性作用;通常作为持久性毒剂使用的芥子气如施放呈雾状,则为暂时性毒剂。
⑹ 什么是制造化学武器常用的毒剂
(1)神经性毒剂:是指破坏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毒剂。包括沙林、梭曼、维埃克斯;
(2)糜烂性毒剂:是指糜烂皮肤和伤害各部器官的毒剂。主要是芥子气、路易氏气;
(3)窒息性毒剂:是指伤害肺部令人员缺氧窒息的毒剂。主要有光气等;
(4)全身中毒性毒剂:是指破坏人体组织细胞的氧化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和氯化氰。
(5)刺激性毒剂:是1类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的毒剂。主要有苯氯乙酮和希埃斯等;
(6)失能性毒剂:是指令人的思惟和运动性能产生障碍,暂时失去战役力的剂。主要有毕兹;
(7)植物杀伤剂:是指使植物枝叶脱落、枯死的化学物资,用来破坏森林、庄稼,人员误食染毒水或过量接触染毒物体时也可引发中毒。
⑺ 化学武器的毒剂
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外军装备的毒剂主要有6类14种。
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化学袭击后的毒剂蒸气或气溶胶(初生云)随风传播和扩散,使得毒剂的效力远远超过释放点。故其杀伤范围较常规武器大许多倍。
染毒空气能渗入要塞、堑壕、坑道、建筑物、甚至装甲车辆、飞机和舰舱内,从而发挥其杀伤作用。换言之,对于常规武器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域和目标,使用化学武器显然
更为有效。化学武器的这种扩散“搜索”能力,不需高度精确的施放手段。因此对确切方位不能肯定的小目标的袭击,使用化学武器比使用常规武器成功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