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中有哪些化学变化
具体如下:
1.
物理变化:棒冰上面有雾气,铁融成铁水冰箱里的饮料拿出后有水珠,水开时上面有雾气,水结冰。
2.
化学变化:放鞭炮,纸燃烧,久置的澄清石灰水便浑浊,硫酸腐蚀铁块,铁生锈。
知识拓展:
“物理变化发生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怎么理解:
1.
冰的熔化(冰变成了水,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密度等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是肯定有新物质生成。
3.
物理变化发生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但是化学变化发生的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Ⅱ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有铁生锈、纸的燃烧、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碱的形成和银的饰品发暗等现象;物理变化有棒冰上面有雾气、水结冰、升华和凝华、水蒸气液化和水滴石穿等现象。
(一)化学变化:
1、铁生锈:
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
2、纸的燃烧:
纸在高温下(达到纸的着火点)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并产生光和热。纸张燃烧的实质主要就是纤维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同时伴有能量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3、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少量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O2+Ca(OH)2=CaCO3↓+H2O,CaCO₃基本上不溶于水,因此石灰水会变浑浊。
4、水碱的形成:
水里夹带着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如硫酸钙CaSO4等沉淀下来的。硫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由于水的温度增高,会降低它的溶解度,因此它就沉淀在壶底了。水中还夹带着一些溶解的物质,如酸性碳酸钙Ca(HCO3)2、酸性碳酸镁Mg(HCO3)2等,这些物质受热就会分解,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镁等不溶解于水的物质,就沉淀在壶底。
5、银的饰品发暗:
银饰戴久了发黑是因为和空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因为每个人的内分泌结构不一样,有些人的汗液含酸比较多,有些人比较少,有些人的氨含量比较高,所以佩戴银饰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酸的容易黑,不酸的就不太容易黑,甚至有些油脂分泌旺盛的人会把自己的银饰带得油光发亮。
(二)物理变化:
1、棒冰上面有雾气:
因为棒冰刚从冰箱里或者冷藏柜里拿出来,是冷的,空气中的水分遇冷凝结成液体,所以棒冰上会出现一层薄薄的雾。
2、水结冰:
水结冰的过程是凝固的过程。 凝固是指物质从液相变为固相的相变过程。 在一定压强下,液态的晶体物质,其温度略微低于熔点时,微粒便将规则地排列成为稳定的结构。
3、升华和凝华:
用久的电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物态变化。灯泡里面发光的钨丝,由于电流通过时产生强烈的高温,钨丝的表面有一小部分变成蒸气挥发出去,遇到了比较冷的灯泡玻璃后,就凝结在玻璃上,时间一长,便结了一层薄薄的黑霜。
4、水蒸气液化:
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5、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的一种原因是水从高处滴落,其冲击力比较大,冲击力给石头带来磨损,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滴一磨,石头就被磨穿了。
Ⅲ 我们身边有那些属于化学变化
1、光合作用——光的使者,养分的源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气。这是日常化学反应最常见的一种也最重要的一个,因为通过这个反应植物为自己和动物生产食物,而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反应过程是这样的:12H2O+6CO2+阳光→(与叶绿素产生化学作用)C6H12O6(葡萄糖)
+6O2+6H2O
2、细胞呼吸——与氧气的亲密接触
与光合作用相反,细胞呼吸的反应过程是将能量分子结合我们吸入的氧气释放细胞所需的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细胞能够使用的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一种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能。
细胞呼吸反应的总体方程: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 (36 ATPs)
3、无氧呼吸——微观的化学天地
与有氧呼吸不同,无氧呼吸则描述了一组化学反应,使细胞在无氧环境中从复杂分子处获得能量。举个例子,如果你进行了剧烈或者长时间的运动,氧气被耗尽就会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
表面上看你的呼吸会很急促,还很可能你大汗淋漓,其实在身体内部的微观世界,你得肌肉细胞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无氧呼吸。生活中,通过无氧呼吸,酵母和细菌发酵,会产生乙醇、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学物质,做出来美味的奶酪,葡萄酒,啤酒,酸奶,面包等美食。
其反应过程是这样的:C6H12O6 → 2C2H5OH + 2CO2 + 能量
4、燃烧——翻滚的化学反应君
相信这个大家都不陌生,每次点燃一根火柴,升一把火,或者是搞一次烧烤,你都会看到那跳动着的艳丽火苗。燃烧反应很多,举例来讲,一些壁炉和气体烤炉的化学反应是丙烷的燃烧反应。
大体过程是这样的:C3H8 + 5O2 → 4H2O + 3CO2 +能量
5、生锈——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化学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变成一种红色,片状覆层称为生锈。这是一种氧化反应的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形成铜表面的铜绿和银变色都属于这类。
下面是铁的生锈的化学方程式:Fe + O2 + H2O → Fe2O3·XH2O
Ⅳ 生活中的有哪些化学反应
1、光合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气。通过这个反应,植物为自己和动物生产食物,而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供人类呼吸。
反应式:12H2O+6CO2+阳光→(与叶绿素产生化学作用)C6H12O6(葡萄糖)+6O2+6H2O
Ⅳ 像一般家庭东西哪些物品是化学变化(紧急)
消毒液、柔顺剂、小苏打等化学物品,都是居家常用到的东西,但您真的了解它们吗?
全面解读——家庭常用化学物品
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84消毒液、小苏打等化学物品,您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成分,有什么禁忌,都有什么功效吗?
漂渍液(漂水)
化学成分:次氯酸钠,稳定剂,有些产品还含有表面活性剂。
对某些蛋白质如血迹、汗渍;色素如果汁、茶汁、咖啡等特殊污渍,用普通洗涤剂不能洗净,用漂水可解决问题。
1. 漂水一定要稀释后使用。
2.漂水属于强碱性配方,勿与酸性的清洁剂(如洁厕精类产品)混用,否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氯气。
3.浸泡时间要短,一般15分钟即可。
4.不宜用于有色织物、丝织品及皮革制品,也不适用于漆器和金属制品。
5.漂水可以与洗衣粉同时使用,但最好先用洗衣粉洗一遍,然后再用漂水进行漂白杀菌。
洗衣粉
化学成分: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酶等。
正确使用能提高洗衣粉的效力,最大限度发挥洗衣粉的作用,还能节约用水。
1.加酶洗衣粉用水温度不能超过60℃,否则酶将会失效,影响洗涤效果。
2.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尤其是加酶加香洗衣粉,温度过高,香精会挥发,酶会失去活性。
3.洗衣粉分为5类:1.高泡型(普通型),适用于手工洗涤。2.低泡型,洗衣机专用,效力高而泡沫少,易于漂清。3.漂白型,在60℃以上的热水中有漂白作用,适于洗白色衣物。4.加酶型,可分解衣物上的汗渍、奶渍和血污,在45℃水中使用效果最好。5.增艳型,含有荧光增白剂,白色衣物可增白,彩色衣物可增艳。
4.洗衣粉产生泡沫的多少和去污力没有直接联系。实践证明:洗衣粉的浓度在0.2%~0.5%时,水溶液的表面活性最高,洗涤去污能力最强,也就是说,在一面盆的清水中加入5~10克(约1茶匙)的洗衣粉就足够了。洗衣粉加过量除了不会再增加去污效果外,还会因溶液中碱性的增加而对衣服纤维有损伤。
5.没有不伤手的洗衣粉。合成洗涤剂在本质上都属于化工产品,去污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6.很多人习惯将脏衣服存放在洗衣机中,洗衣时再放入水和洗衣粉,这是错误的做法。应先放入洗衣粉,加水冲开,然后再放入衣物。
7.有时漂洗了五六遍,水面上还是残留着一些泡沫,其实衣服已经漂干净了。一般手洗,彻底漂洗两三遍就可以。
小苏打
化学成分:碳酸氢钠
人们通常只知道小苏打能发面包、制汽水和做灭火剂,其实,它还有以下几种鲜为人知的用途。
1.在洗碗水里加少许小苏打,既不烧手,又能把碗盘洗得很干净。
2.小苏打能清洗热水瓶内的积垢。方法是将50克的小苏打溶解在一杯热水中,然后倒入热水瓶中上下晃动,水垢即可除去。
3.将咖啡壶和茶壶泡在热水里,放入3匙小苏打,污渍和异味就可以消除。
4.在垃圾桶或其他可能发出异味的地方洒一些小苏打,能除臭。
5.如果家里养了宠物,往地毯上撒些小苏打,可以去除尿躁味。
6.将一杯小苏打和两匙淀粉混合起来,放在一个塑料容器内,抹在身上散发异味的部位,可以清除体味。
7.游泳池里的氯会伤害头发,在洗发香波里加一点小苏打洗头,可修复受损头发。
8.在床单上撒一点小苏打,可预防儿童因湿热引起的皮疹。
9.把小苏打均匀地撒在烧焦的铝锅底上,随后用水泡一泡,数小时后,锅底上的焦巴就容易擦去了。
Ⅵ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化学反应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有:
1、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气。这是日常化学反应最常见的一种也最重要的一个,因为通过这个反应植物为自己和动物生产食物,而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2、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相反,细胞呼吸的反应过程是将能量分子结合我们吸入的氧气释放细胞所需的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细胞能够使用的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一种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能。
3、燃烧:每次点燃一根火柴,升一把火,或者是搞一次烧烤,会看到那跳动着的艳丽火苗。燃烧反应很多,举例来讲,一些壁炉和气体烤炉的化学反应是丙烷的燃烧反应。
4、生锈: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变成一种红色,片状覆层称为生锈。这是一种氧化反应的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形成铜表面的铜绿和银变色都属于这类。
5、混合反应:把醋和小苏打混合制作出“化学火山”的效果,或者在食谱中把牛奶和发酵粉混合,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些料理复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正是二氧化碳气泡形成的火山效果,来帮助焙烤食品上升。
6、电池:电池使用电化学或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原电池,而非自发的化学反应发生在电解槽中。
7、消化:在消化过程中成千上万化学反应的发生。只要你把食物放进嘴里,在你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将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简单的形式以便身体可以吸收。盐酸在肚子与食物反应将其分解,而酶的作用则是切断蛋白质和脂肪,使它们能够通过肠壁被吸收进入血液。
8、酸碱反应:把一种酸(例如,醋,柠檬汁,硫酸,盐酸)与碱(如,小苏打,肥皂,氨,丙酮)混合,就会发生的酸-碱反应。这些反应中和酸和碱,得到的盐和水。生成的盐当然不仅仅是氯化钠,不同的酸碱反应还会生产氯化钾等。
Ⅶ 生活那些东西碰到一起会产生化学反应 发生爆炸
你好朋友。
第一类:爆炸品
第1项: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5项,其中有3项包含危险化学品,另外2项专指弹药等。
第1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2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
第3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3项。
第1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2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
第3项:有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第三类:易燃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3项。
第1项: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
第2项:中闪点液体,即闪点在-18℃~<23℃的液体,如苯、甲醇等。
第3项:高闪点液体,即闪点在23℃~61℃的液体,如环辛烷、氯苯、苯甲醚等。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这类物品易于引起火灾,按它的燃烧特性分为3项。
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
第2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黄磷、三氯化钛等。
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就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氢化钾等。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2项。
第1项:氧化剂,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是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
Ⅷ 生活中产生化学变化的东西有哪些
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如物质的燃烧,食物变质,钢铁生锈。食物消化,等。
Ⅸ 哪几样常见物品放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
有没有说反应条件是常温下还是加热或点燃什么的?
一般家里常用的化学物质有:铝制电饭锅,铝饭盒,铝盒,食醋,小苏打,食盐,铁制容器,水,酒(精),肥皂粉,肥皂,油等,石灰。
假如常温下的话,铝(铁)制容器和醋放在一起会反应产生H2氢气等,反应方程式为:2Al+6CH3COOH+=2Al(CH3COO)3+3H2
小苏打和醋也会反应,生成CO2气体和醋酸纳和水,方程式为:NaHCO3+CH3COOH=CO2+H2O+CH3CO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