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接触化学物质会给人带来哪些职业病
每年4月第4周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是第15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化工是一种高危行业,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易燃、易爆、腐蚀、中毒的物质多,高温、高压设备多,工艺复杂、操作严格,污染严重。2013年12月由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并同时实行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这个《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法定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这10类分别是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它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就要涉及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法定职业病中仅职业性化学中毒就有60种,占到5/11。以下几种职业病是化工行业经常遇到的,分析其致病因素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化工人随时随地要面临的问题。
一、化学性皮肤灼伤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 常温或者高温的化学物品直接刺激、腐蚀或者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性损害,可伴有眼灼伤和呼吸道灼伤。某些化学物质可经过皮肤、粘膜吸收中毒。化学性灼伤和火烧伤、烫伤不同。化学性皮肤灼伤在开始时往往不太疼,待发觉时,部分组织已经灼伤坏死,所以较难治愈。能够引起化学性皮灼伤的物质很多,例如高中化学课本中讲到的酸例如盐酸、硝酸、硫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五氯化磷、二氯化磷等,强碱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氨水、甲醛、酚、甲苯、磷等。化学性皮肤灼伤可以引起组织坏死并在烧伤后几小时慢慢扩展。
二、化学性眼部灼伤
化学性眼部灼伤是在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触酸性、碱性或其他含有化学物质的气体、液体或者固体造成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伤。引起化学性眼部灼伤多因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或者剩余的废料直接接触眼部而引起化学性结膜炎或者角膜炎、眼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和化学性皮肤灼伤致病因素是一致的,只是眼球的物质更加脆弱,耐受能力更差,受伤程度比起身体其他部位更严重。
三、牙酸蚀病
职业性牙酸蚀病是在工作中,较长时间接触各种酸雾或酸酐引起的牙齿硬组织脱矿缺损,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常伴有牙龈炎、牙疼、牙松动等,严重的只是留下牙根,并且有牙髓病变等。
四、氯气中毒
氯气中毒是在工作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导致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工业生产中,接触氯气的机会有氯气的制造或者使用过程中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者检修时接触氯气。液氯在灌注、运输、贮存时,如果钢瓶密封不良或者有故障,也可能有大量氯气泄露。
五、氨中毒
氨中毒是在化工生产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氨气而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部、皮肤、呼吸道粘膜损伤。严重的可造成死亡,个别严重患者还会有后遗症。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个人防护、企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面认真把关,可以有效预防氨中毒。
六、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中毒是化工行业很重要的职业病。了解硫化氢的性质和毒性很有必要。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易燃、有强烈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容易溶解在水而形成氢硫酸。也可溶解在乙醇、汽油和煤油。
硫化氢具有刺激作用和细胞窒息作用。进入体内后主要引起细胞内窒息,导致以中枢神经为主的多脏器损伤,同时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全身毒性作用剧烈而发病迅速,因此在吸入硫化氢浓度较低时,可以感觉到较明显的刺激作用,吸入浓度较高的硫化氢时,嗅神经末梢麻痹,可使硫化氢臭味“消失”,继而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在化工生产的三废岗位,预防硫化氢中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七、汽油中毒
汽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易燃化学品。汽油中毒是工业生产或使用中,接受汽油蒸气或者液体引起的全身性中毒性疾病。急性汽油中毒以神经或者精神症状为主,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慢性汽油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汽油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吸入性肺炎、慢性中毒、皮肤损伤等。
八、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作业人员是这种职业病的发病人群。职业性中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作业人员在作业场所高温、高湿和(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机体内的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出现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的一系列损害的结果。当作业场所温度超过34℃时,作业人员就有中暑的可能;有时虽然作业环境温度没有超过34℃,但是湿度高达60%时,也极易发生中暑。中暑的发生又和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也与个体健康状况有关。
九、冻伤
职业性冻伤是职业接触低于0℃的环境或者介质(如制冷液态气体)时,当人体组织温度降低到---3.6℃~—2.5℃时,可产生组织冻结,产生冻伤。职业性冻伤产生的原因是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或者潮湿刺激时,就会使血管产生痉挛,血液流量减少,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
十、过敏性肺炎
在化工行业以前,我们知道的过敏性肺炎是农民肺这种职业病,起因是农民因为吸入附着在谷物中的霉菌而导致的一种职业病。化工行业中的过敏性肺炎是吸入有机粉尘或者化学物质的过敏反应引起的肺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可以引起肺内过敏反应的有多种粉尘,例如含有微生物的粉尘、含有蛋白的粉尘、含有化学物质的有机粉尘等。吸入粉尘,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的只有少数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肺部感染。化工常见的是空调肺和化工人肺。确定过敏性肺炎的是工作环境,最佳标志是患者在工作中发病而在周末或节假日正常。
十一、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具有刺激和(或)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改变。主要是化学因素引起的。 我们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烧碱、乙醇、甲醛、松节油、润滑油等都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十二、噪声聋
噪声聋是长期接触噪声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一种职业性耳科疾病。噪声超过85~90dB强度时,即对耳蜗造成损害。发病原因是有明确的噪声暴露历史,在超过85dB以上的环境中长期超时工作。噪声聋是职业病,要和药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感染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区别开来。 (任满超)
⑵ 常见的化学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装修,服装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
⑶ 常见的化学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装修,服装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
⑷ 苯,甲苯,苯乙烯,二甲苯有害因素有哪些
苯是一种毒性物质,在毒物分类里属高毒性化学物,同时也是一种国际证实的致癌物。
从苯的沸点可以看出,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挥发扩散,所以苯主要以蒸气形态呼吸道吸入,经过皮肤也能吸收一部分,经过消化道吸收则很完全。人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⑸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哪些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编号和名称如下:GBZ2.1—2019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代替GBZ2.1—2007),该标准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⑹ 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化学因素的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化学因素的有:
1、汞及其化合物: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其化合物则以粉尘态红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可分布全身各器官,以肾脏含量为最高。汞蒸气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损害。严重时可引起汞中毒性脑病。
2、镉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血液中镉90%~95%存在于红细胞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进入组织细胞的镉,主要分布于肾、肝、肺。镉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组织。
慢性镉中毒主要引起以肾小管病变为主的肾脏损害。严重时,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和骨质软化与疏松。
3、钡及其化合物:钡及其化合物中毒是指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短时间接触大量可溶性钡化合物而引起的以肌肉麻痹、心血管损害及低钾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4、钒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其次为消化道,吸收率为0.1%~2%,可溶性钒可经皮肤吸收。被吸收钒主要经血液转运分布到人体各个组织,主要贮存于骨骼中,其次为肝、肾、肌肉。
钒可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变态反应性病变。职业性钒中毒多为急性钒中毒,慢性钒中毒较少见。
5、铀及其化合物:铀化合物指的是铀与其他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铀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生成U(Ⅲ)、U(Ⅳ)和U(Ⅵ)的各种铀化合物,其中最稳定的是U(Ⅵ)的化合物,其次是U(Ⅳ)的化合物。铀化合物主要包括氧化物、氢化物、碳化物、氮化物、氯化物、氟化物、硅化物、溴化物以及碘化物等。
⑺ 危害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不良的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的气压(高气压、低气压)、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振动等。
职业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的统称。可分三类:
1、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不良的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的气压(高气压、低气压)、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振动等;化学因素,如工业毒物、粉尘等;生物因素,如某些寄生虫、微生物等。
2、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精神紧张,劳动强度过大、频度过密等。
3、生产环境中固有的因素。如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厂房建筑不合理等。
生产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可对健康产生危害的活性因素。凡少量摄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空气中。
(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构成要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