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质信号传递的不同方式和主要生物学意义
生物细胞所接受的信号有多种多样,从这些信号的自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物理信号、化学信号和生物学信号等几大类,它们包括光、热、紫外线、X-射线、离子、过氧化氢、不稳定的氧化还原化学物质、生长因子、分化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等等。在这些信号中,最经常、最普遍、最广泛的信号应该说是化学信号。
生物体内有各种各样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它们大多是在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出细胞的物质。这些物质就可以作为化学信号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这些化学信号大部分是水溶性的,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在体内随血液或体液运送,但是不能通过细胞膜,需要与细胞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在经过几毫秒或者几分钟后被内化而进入细胞;有的是脂溶性的,特别是激素,它们可以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也可以与特殊的载体蛋白,如清蛋白结合在一起通过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还可以通过受体的作用到达所要去的位点。因此,它们在几小时后还能起作用。这些化学信号及其信号转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类。
1,内分泌系统的激素
内分泌系统将来自环境的信号传达到生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细胞,在整体上起着综合调节生物体功能的作用。它产生的化学信号是激素。内分泌系统的细胞产生的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经过血流的运送到达靶细胞而发挥特别的作用。这样的传递方式叫内分泌作用。可见,这种方式有几个特点:A,低浓度——激素在血流中的浓度被稀释到只有10-8到10-10M。但是它依然能够起作用,而且低浓度对它们安全地发挥作用也是必须的;B,全身性——即激素随血流而扩散到全身,但是,只被有它的受体的细胞接纳和发挥作用;C,长时效——激素产生后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才起作用;而且血流中微量的激素就足以维持长久的作用。
2,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与其靶细胞之间形成一个叫突触的有限结构。突触是神经细胞胞体的延伸部分,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在突触的终端释放出来。突触后膜上有特殊的受体,突触前面的细胞也有受体,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可见,这种方式有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短和神经递质浓度很高等特点。
3,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的旁分泌系统或者自分泌系统
近年发现有一个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方式,即某些细胞产生并分泌出细胞生命活动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通过细胞外液的介导而作用于其产生细胞的邻近细胞。当这些物质作用于异种细胞时,叫旁分泌作用;作用于同种细胞时,叫自分泌作用。这样的信号分子起着局部的化学调节剂作用。
2. 什么是脂溶性化合物
脂溶性liposolubility
是指物质能在非极性溶剂(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质的分子中通常带有较长的碳链。
例如:烷烃、脂肪酸、油脂、脂肪等。
一般说来,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以上的有机物,譬如:六个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于水而具有脂溶性。
这些化合物就是脂溶性化合物
3. 什么是脂溶性物质,都有哪些
烷烃、脂肪酸、油脂、脂肪等, 一般说来,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以上的有机物,如:六个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于水而具有脂溶性。
4. 细胞信号分子有哪些
生物细胞所接受的信号既可以使物理信号(光、热、电流),也可以是化学信号,但是在有机体间和细胞间的通讯中最广泛的信号是化学信号。从化学结构来看细胞信号分子包括: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NO、CO)以及氨基酸、核苷酸、脂类和胆固醇衍生物等等,其共同特点是: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这一特性有赖于细胞的信号逐级放大系统;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细胞免于疲劳。从产生和作用方式来看可分为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局部化学介导因子和气体分子等四类。从溶解性来看又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可直接穿膜进入靶细胞,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水溶性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水溶性激素,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只能与膜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通过胞内信使(如cAMP)或激活膜受体的激酶活性(如受体酪氨酸激酶),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所以这类信号分子又称为第一信使(primary messenger),而cAMP这样的胞内信号分子被称为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目前公认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Ca2+被称为第三信使是因为其释放有赖于第二信使。第二信使的作用是对胞外信号起转换和放大的作用。
5. 什么是脂溶性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营养学上比较简单的一个理论,首先,营养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从字面意思就比较好理解,水溶就是这类营养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脂溶性就是物质溶于脂类物质当中,比如说脂肪、胆固醇,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另外,谈到市面上最多谈论的水溶与脂溶的问题,更多讨论的是维生素类别当中的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人体几乎不能合成,需要量比较少。对于脂溶性维生素以及营养物质,多有以下这几种特点。
①以本体或前提化合物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②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③在机体内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机体组织的构成,但在调节代谢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机体缺乏维生素时候,物质代谢将发生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缺乏症。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各异,因此无法按照结构和通能进行分类,现在,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溶解性氛围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点:溶于脂肪及脂肪溶剂,而不溶于水,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吸收时随着淋巴系统吸收,而从胆汁中少量排除,摄入后大部分存储在脂肪组织中,缺乏症出现缓慢,营养状况不能用尿进行评价,有的大量摄入时容易引起中毒。
水溶和脂溶是相互的概念,吸收途径并不一样,希望您可以更好的理解。
6. 什么是脂溶性和水溶性
脂溶性就是指易溶于四氯化碳、甘油、油脂等有机溶剂
水溶性就是指易溶于水,一般来说易溶于水的都不易溶于脂,反过来也一样。
脂溶性容易被皮肤吸收的原因是这样的
皮肤最上面是由死细胞构成的角质层,角质层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有害化学物质的侵入。在角质层的表面,还有一层由深层细胞分泌的脂肪酸、氨基酸及其它物质构成的薄膜。所以皮肤具有不透水性,它既可以防止水分浸透,也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流失。
而脂溶性物质就可以透过这层薄膜,然后通过角质细胞之间的间歇渗透的皮肤内部。水溶性物质主要通过毛囊、皮脂腺、汁腺等空隙较大的地方渗透,由于皮肤的表面面积远远大于其腺体等辅助器官的面积,所以当然是脂溶性的东西吸收更好。
7. 脂溶性是什么、现在在学高一生物的物质的跨膜运输,简单扩散说脂溶性强的可进出细胞,别说太抽象了。。。
脂溶性指的是能在脂质溶液中溶解。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双层磷脂分子层,属于脂质,因此脂溶性强的物质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例如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等。化学上的原理是相似互溶。
8. 脂溶性化学信号受体存在的部位是
一般来说,脂溶性化学信号存在于细胞的内部,在细胞质基质或细胞骨架上,脂质更容易透过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从而与受体结合。而蛋白质类的化学信号如激素等,则是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结合,来改变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9. 什么是脂溶性物质,都有哪些
什么是脂溶性物质,都有哪些?
是指物质能在非极性溶剂(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质的分子中通常带有较长的碳链.例如:烷烃、脂肪酸、油脂、脂肪等.一般说来,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以上的有机物,譬如:六个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于水而具有脂溶性.
10. 脂溶性物质指哪些
指物质能在非极性溶剂(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质的分子中通常带有较长的碳链。
一般说来,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以上的有机物,譬如:六个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于水而具有脂溶性。
一般带电粒子脂溶性很差。
物质的脂溶能力可用相似相容原理来解释,因为溶剂一般是非极性有机物,容易溶解在其中的溶质一般也是非极性的有机物,而极性溶质、无机物脂溶性一般较差。
在生物中,脂溶性物质可以穿过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