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化学大学排名国内
202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天津大学稳居榜首,大连理工第4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直以来,化学工程与技术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学科,该学科开设院校比较多,学科竞争比较激烈,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均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开设该学科的高校数量比较多,各大知名高校学科实力究竟如何,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国内知名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2020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中,天津大学继续稳居榜首,华东理工大学位列第二,大连理工大学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进步明显,排名进入10名。
天津大学稳居榜首
在国内化工领域,天津大学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办学底蕴深厚,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化工系合并组成,集中了国内北方地区化工学科的精英力量,办学起点非常高。
学校化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中拥有院士3人,另有多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取得了A+,取得了学科评估“四连冠”,学校牵头的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在大型填料塔分离技术、医药结晶技术、生物加工技术、新型催化剂与反应技术等多项成果处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受社会认可。
华东理工大学位列第二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名校化工系组建而成,办学底蕴同样十分深厚。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学校科研设施一流,现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设施,学校现有相关领域院士3人,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同样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在相关领域享有盛誉。
南京工业大学表现出色
在此次排名中,除南京工业大学之外,进入前5%的高校均为211院校,学校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学校的主要优势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取得了A类,可见学校相关领域学科实力非常突出。
学校化工相关学科源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化工系,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分离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培养出了以18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大批杰出科学、工程与管理人才,行业地位非常突出。
大连理工大学表现强势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始建于1949年,1952年院系调整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东北工学院等院校的化工学科并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享有声誉的化工学科。
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A类学科,学校科研设施一流,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化工领域唯一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校多次破解了化工领域卡脖子难题,斩获了多项国家级科技奖项。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所高校之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相关学科实力也十分突出。
从榜单来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排名靠前的不仅有国内985、211知名院校,也有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这样的普通本科院校,相对而言,这两所高校的录取分数要低不少,但行业认可度却很高,性价比相对较高,非常值得大家关注
㈡ 国内化学专业及药学专业那些大学比较好,最好能有排名,跪求!!!!
化学排名
1.北大
北大当之无愧在高校化学排名第一,各个方向都不错。
2-5 南大,复旦,南开,清华
南大,复旦,南开,清华处于第二梯队,其中复旦上升速度非常快,光从这两年发表的论文高分子和物化都处在最前列。南大,南开都是传统化学强校,南开的有机,南大的无机都是强势学科,南开的无机上升很快Inorg.Chem.。清华也是强在物化,清华高水平的文章不少,但相对规模较小。
6-7 吉大 科大
科大化学因为内乱,IF>7的文章不多但整体实力还是挺强;吉大化学不如从前但整体实力还是不错,尤其是理论计算化学。
8-9 厦大 浙大
厦大化学的年轻院士很多,文章却不是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批评浙大高水平的文章不多,但IF>3的化学文章远多于厦大,而且高分子发展神速,仅次于复旦。
10.中山
应该是中山大学,不温不火。但中山大学是大陆化学学科明显的分界线,中山肯定不如前9所学校,而又比后面的学校强不少,后面学校唯一的特色是兰大的有机。
11-14 上海交大 山大 武大 兰大
上海交大不仅工科好医学也有了,理科文科都飞速发展,大概工科发展高分子比较容易,像浙大一样高分子不错。山大IF>3的化学文章是非前十名学校里最多的,和厦大差不多,但好像没什么特色,武大的理科一直没有起色,文科也越来越差,如果没有合并学校武大就变成3流了。理科除了生物外,就算分析化学还行。兰大化学出去的牛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兰大毕业的,这点和吉大很像,有机很好。
15-17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都一般化,华东理工的化工还是很强,北师大的化学不想数学和 物理那么强。
药学排名
1 中国药科大学 9 中南大学 17 山东大学
2 北京大学 10 广东药学院 18 山西大学
3 沈阳药科大学 11 华中科技大学 A 19 中国海洋大学
4 四川大学 12 兰州大学 20 河北医科大学
5 浙江大学 13 中国医科大学 21 武汉大学
6 复旦大学 14 上海交通大学 22 广东医学院
7 哈尔滨医科大学 15 暨南大学 23 浙江中医药大学
8 中山大学 16 南京医科大学 24 西安交通大学
B+等 (36个):天津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吉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重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石河子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延边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徐州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宁夏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桂林医学院、烟台大学、温州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大理学院、河南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皖南医学院
B等 (36个):大连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佳木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南华大学、咸宁学院、南开大学、广州医学院、青岛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河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潍坊医学院、青海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北科技大学、郧阳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北华大学、厦门大学、成都医学院、湘南学院、滨州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治医学院、西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㈢ 华东师大有多少院士,化学系有多少院士
两院院士共9人,其中化学系2人 童庆禧(1935.10-),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湖北武汉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 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 薛永祺(1937.1.11-),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 江苏张家港市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 期间曾赴国外进行合作研究, 为我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 并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 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 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 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 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 实现物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 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 宋大祥(1935.5.9-),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 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东吴大学)生物系,1953- 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研究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助教。 1957年4月至1961年4月攻读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 壳动物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动物学会理事长、《动物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4月任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 1999年1月至今,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现为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法、美、德、 日、韩、南斯拉夫、荷兰和新加坡等国的大学、研究所、 博物馆进行访问或合作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德文(1941.2.7-), 海洋生态环境学家,辽宁省辽阳市人。 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 现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名誉主任暨所长。兼任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 胡和生(1928.6-),数学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 1950年1月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学当研究生, 师从苏步青教授。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1956年调至复旦大学任教。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 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着名数学家E· 嘉当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 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 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对有质量规范场的存在性问题、 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都取得难度大、 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 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撰有《孤粒子理论与应用》、《 微分几何学》等专着。研究成果“经典规范场”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李瑞麟(1928.9-),化学合成专家。 195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 曾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甾体激素组组长,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物发展室主任。 曾受WHO资助以访问学者去英美两国访问考察、 受美国北卡RTI研究所聘为顾问。 现为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是中国女用计划生育药物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陈子元1924.10.5,核农学家。祖籍浙江鄞县, 生于上海市。 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大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53年调浙江农学院任副教授兼化学教研室主任。 1960年起兼任农业物理系副主任,1978年晋升教授。 1979-1989年间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 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科学评议组组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分组召集人。 现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部及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名誉理事长,浙江省核学会荣誉理事长等。 徐僖(1921.1.16-),生于江苏南京。高分子材料学家。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0-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士学位; 1947-1948年毕业于美国李海大学化工系, 获科学硕士学位。1945年在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任助教; 1946-194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任讲师;1950- 1953年受聘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 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塑料厂的副厂长 、总工程师;1953年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 1954-1981年在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任系主任、 副校长、教授。1960年撰写、 出版了我国工科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 唐崇惕(1929.11.26-),寄生虫学家, 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福建福州人。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 汪品先(1936.11-),海洋地质与微体古生物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 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到1972年。 现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
求采纳
㈣ 化学专业哪些大学比较好
1.北大
北大当之无愧在高校化学排名第一,各个方向都不错。
2-5 南大,复旦,南开,清华
南大,复旦,南开,清华处于第二梯队,其中复旦上升速度非常快,光从这两年发表的论文高分子和物化都处在最前列。南大,南开都是传统化学强校,南开的有机,南大的无机都是强势学科,南开的无机上升很快inorg.chem.。清华也是强在物化,清华高水平的文章不少,但相对规模较小。
6-7 吉大 科大
科大化学因为内乱,if>7的文章不多但整体实力还是挺强;吉大化学不如从前但整体实力还是不错,尤其是理论计算化学。
8-9 厦大 浙大
厦大化学的年轻院士很多,文章却不是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批评浙大高水平的文章不多,但if>3的化学文章远多于厦大,而且高分子发展神速,仅次于复旦。
10.中山
应该是中山大学,不温不火。但中山大学是大陆化学学科明显的分界线,中山肯定不如前9所学校,而又比后面的学校强不少,后面学校唯一的特色是兰大的有机。
11-14 上海交大 山大 武大 兰大
上海交大不仅工科好医学也有了,理科文科都飞速发展,大概工科发展高分子比较容易,像浙大一样高分子不错。山大if>3的化学文章是非前十名学校里最多的,和厦大差不多,但好像没什么特色,武大的理科一直没有起色,文科也越来越差,如果没有合并学校武大就变成3流了。理科除了生物外,就算分析化学还行。兰大化学出去的牛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兰大毕业的,这点和吉大很像,有机很好。
15-17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都一般化,华东理工的化工还是很强,北师大的化学不像数学和物理那么强。
㈤ 上海一中学出了57位两院院士,是哪所学校这么厉害
上海作为一个一线城市,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也拥有很多知名的高校。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华东师大等,这几所学校在我国 高校当中排名很靠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们的名字。对于上海知名高校,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上海有一所中学,也是非常牛的一所学校,为我国培养了57名院士,这所学校就是上海中学。
我国能够繁荣发展,就是需要这样为国家源源不断提高人才的学校,只有培养足够多的人才,我国才能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底气。
㈥ 化学专业高校排名是怎样的
就读化学专业并想考研的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化学系哪家强,还得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应用化学是目前全国排名第一的。主要领域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材料,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核环境化学,功能材料化学组。而且北大的招生质量比较高,数目比较少,大概本学科每年招收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25-30人,应用化学专业直博或硕博联读研究生5-6人,以及5-6名3年制硕士生和若干博士后人员。
然后第二就是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化学系曾经是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1952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1985年化学系恢复后现在也是特别厉害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成立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化学系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四个学科方向,化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这些学校也都是一些国家重点学校,选择性是非常大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㈦ 化学专业哪个大学好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9年改称化学系。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1994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5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期刊,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人,长江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教授55人,副教授55人。有27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1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B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3人获得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10人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8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稀土功能材料化学”、“表界面纳米工程学”,以及“有机合成与方法学”3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和“功能聚合物的多尺度结构和分子工程”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过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教学奖励。2000年以来发表SCI收录论文每年保持在400篇左右,且高水平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化学学院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等5个基础课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全院现拥有总价值超2亿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新化学南楼的建设工作于2006年2月启动,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化学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化学学院在读本科生总数保持在700人左右,研究生500人左右,博士后60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在化学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化学专业人才。目前化学学院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㈧ 哪是全国院士校友最多的中学
【回答】
上海中学 53
南师附中 53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46
杭州高级中学 46
扬州中学45
苏州中学 42
镇江中学33
上海大同中学 27
金陵中学 21
南通中学20
【上海大学杰出校友 】
倪嘉缵,无机化学家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有生,船舶结构力学和水弹性力学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勤之,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志磊,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㈨ 国内哪些高校化学专业优势比较大
1.北大
北大当之无愧在高校化学排名第一,各个方向都不错。
2-5 南大,复旦,南开,清华
南大,复旦,南开,清华处于第二梯队,其中复旦上升速度非常快,光从这两年发表的论文高分子和物化都处在最前列。南大,南开都是传统化学强校,南开的有机,南大的无机都是强势学科,南开的无机上升很快Inorg.Chem.。清华也是强在物化,清华高水平的文章不少,但相对规模较小。
6-7 吉大 科大
科大化学因为内乱,IF>7的文章不多但整体实力还是挺强;吉大化学不如从前但整体实力还是不错,尤其是理论计算化学。
8-9 厦大 浙大
厦大化学的年轻院士很多,文章却不是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批评浙大高水平的文章不多,但IF>3的化学文章远多于厦大,而且高分子发展神速,仅次于复旦。
10.中山
应该是中山大学,不温不火。但中山大学是大陆化学学科明显的分界线,中山肯定不如前9所学校,而又比后面的学校强不少,后面学校唯一的特色是兰大的有机。
11-14 上海交大 山大 武大 兰大
上海交大不仅工科好医学也有了,理科文科都飞速发展,大概工科发展高分子比较容易,像浙大一样高分子不错。山大IF>3的化学文章是非前十名学校里最多的,和厦大差不多,但好像没什么特色,武大的理科一直没有起色,文科也越来越差,如果没有合并学校武大就变成3流了。理科除了生物外,就算分析化学还行。兰大化学出去的牛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兰大毕业的,这点和吉大很像,有机很好。
15-17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都一般化,华东理工的化工还是很强,北师大的化学不想数学和 物理那么强。
新一轮重点学科遴选:
高分子
复旦肯定没有问题,浙大科大南开属于第二梯队,然后上交大、北化工、南大、北大、吉大都不错,中山比较够呛,在广州华南理工和中山差不多。
分析化学
北大应该是第一,其他的几个学校武大、复旦、南大、厦大都差不多,接下来湖大,然后南开的分析也有所起色。
无机化学
南大以前是绝对第一,但现在南开可以与之一比高低,吉大也很强,接着是北大,再下来科大和苏州大学都有一定的竞争力,然后东北师大,山大,厦大都差不多。
有机化学
前三名优势明显,北大和南开并列第一,感觉北大稍强,第三兰大。
接下来应该是浙大和清华,再次厦大和科大。
物理化学
物化强校很多,因为物化是化学最容易发好文章的方向,处于上升期的学校也不少。
第一梯队的数量就很多:科大、北大、清华、吉大、南大,复旦也很好,浙大物化处于其下。接下来南开厦大,厦大物化以前不错,但近几年很一般,感觉名大于实,姑且放在这一档次。然后山大武大上海交大都不差,福大也还行,整个福建的物化还是不错的。大连理工、北化工也过得去。
重点学科预测:
无机化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
候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候补:复旦大学、湖南大学
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候补: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化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
候补: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开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候补: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㈩ 浙江大学的化学系,为什么会被说为绝对最强
浙大化学每年分流人数也不是很乐观;倒是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数量几倍,考分也颇高!它也是由原来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化学相关专业合并而成。郑强教授在里面都不算接触人才,因为郑强连个院士都没混上,光混了几个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其次就是培养恶劣一大批优秀着名的专家和学者,两院院士大概就是30多位了。
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推动了化学自身的发展,也催生了众多新兴交叉前沿学科。如果没有教师资格证,有浙大的名头也没有用,因为达不到行业准入限制和门槛。强!塔顶级专家陈干棠,就是浙化,化学反应工程,领先!你以为只做汽水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大不管是化学还是化工,都是A类学科,都是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