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如何衡量学生掌握了电化学

如何衡量学生掌握了电化学

发布时间:2022-07-05 09:32:54

Ⅰ 学好电化学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科核素养科灵魂体现科社价值观化知识社发展起科服务于才能体现其真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服务于必须掌握其核素养我要用科知识提高质量用科知识造假降低质量要让理解化核素养作现代社缺失面本文何培养化核素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 化教 核素养 社
1.社离化化核素养未发展缺少素
2015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意见》明确提核素养体系概念核素养体系放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目标基础位并作未发展缺少素社公认我未基础教育改革灵魂作现代社衣食住行都离化部利用化知识影响环境造假制假;部利用化知识造福类提升质量掌握化知识才能甄别真善美所随着课程改革深化化核素养越越彰显其服务于魅力社需求我代使具备必要化科素养、思维素养信息素养等
2.握化科核素养体系让知识断丰富社
高化科核素养体系由五主要面组:
2.1.高化科核素养体系宗旨培养现代完美格终身习能力教育程促使更高视野境界自我发展
2.2.培养高具备定化素养化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科质量守恒、电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绿色化思想;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析判断科基本等概念做甄别
2.3.构建高化思维素养让真理解物质结构决定其具性质、物质性质决定具备用途内涵并微观角度辩证认识化提升化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化信息素养平台培养具备相应化信息处理能力更服务类社工农业产化应用重要途径让工艺流程、合路线、化程序等面探究化知识奥秘未才华贡献类关键搭建定化信息素养平台才能让浪淘沙锻炼自、提升自
2.5.提升高创新发展素养合作交流逐步形积极向情态度与价值观
3.教育教培养化核素养断提升综合素质
新课程三维目标与化核素养脉相承核素养三维目标基础发展壮具三维目标内涵同更鲜美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科核素养体系解核素养体系与前三维目标关系传统教育强调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推进双基并能完整展示化体系随三维目标发展现核素养程体现我教育教书走向育历程换句说教育软件逐步升级习氯气性质双基要求理解该反应体现氯气氧化性能写相应化程式即;三维目标则双基基础培养明确工业盐酸重要反应价值取向;作核素养需要氯气氢气反应创新认识氯气氢气混合气体受热、光照等条件产爆炸提炼相关信息化实验或工业流程安全角度悟
3.2.化知识具由表及、由浅入深程培养核素养必须加强教计划性丰硕农民或同季节种同农作物同期使用同肥料习同阶段应该掌握同知识同知识同认识层面材施教必须体现科知识深化程
化教材必修选修两部初入高化认识仅仅停留表面数知识死记硬背元素化合价、酸碱盐化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制备等构建化知识体系更谈科素养于必修1采用物质类培养物质共同性质认识并面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习断发展深化掌握定化基础知识必修2涉及元素周期律知识其目让已知识基础用化思维进行归纳推理周期律金属性非金属性具体认识种化思想高考试题热点问题凸显化素养教育程重要位平教必须贯穿核价值观培养同章节融入同科能力
3.3.化核素养更思维能力层面让认知发飞跃必须掌握属于化科内规律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程物质结构微观决定所具性质明确物质性质才能我所用所物质微观结构探析预测物质特定条件能具性质能发变化例初氮气认识源于初空气元素周期表位置析氮元素具较泼非金属性氮气却种惰性较强气体通氮气结构析存N≡N共价键键能所泼氮元素毕竟非金属性较强元素所氮气特定条件仍发相应化反应工业合氨放电条件N O 化合反应等反应条件苛刻罢理解反应特征知道N2作保护气体应该温或低温高温能破坏N≡N共价键能凸显氮元素泼非金属性面
化科内规律变化规律核论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论逆反应自发反应同角度纷繁复杂化变化进行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特征规律才化核素养
总化核价值观于终身习科求实句典型高考试题语言化处化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环境化核素养社发展折射巨魅力种化核素养容忽视替代

Ⅱ 电化学专业学什么专业课程

1、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2、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3、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4、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5、高分子化学

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理。

6、核化学

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

7、生物化学

一般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煤化学等。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

(2)如何衡量学生掌握了电化学扩展阅读

学科应用

在物理化学的众多分支中,电化学是唯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解工业,其中的氯碱工业是仅次于合成氨和硫酸的无机物基础工业、耐纶66的中间单体己二腈是通过电解合成的;铝、钠等轻金属的冶炼,铜、锌等的精炼也都用的是电解法;

2、机械工业要用电镀、电抛光、电泳涂漆等来完成部件的表面精整;

3、环境保护可用电渗析的方法除去氰离子、铬离子等污染物;

4、化学电源;

5、金属的防腐蚀问题,大部分金属腐蚀是电化学腐蚀问题;

6、许多生命现象如肌肉运动、神经的信息传递都涉及到电化学机理;

7、应用电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各种电化学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和工业监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Ⅲ 求高中化学 电化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谢谢

电化学知识归纳与整理

二、考点归纳:
内容
原电池
电解池
电镀池

Zn





CuSO4溶液
Pt
Pt

盐酸溶液
Cu
Fe

CuCl2溶液
定义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装置
形成
条件
①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连接);
②电解质溶液(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①两电极接直流电源;
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①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作阳极,镀件接电源负极作阴极;
②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属的阳离子
③形成闭合回路。
两电极规定及
反应
负极:较活泼金属;释放电子;发氧化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电子流入一极;发生还原反应。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
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待镀金属;还原反应。
阳极:镀层金属;氧化反应。
电子
流向
e-沿导线

负极 正极
负极→阴极→阳离子
正极←阳极←阴离子
负极→阴极→阳离子
正极←阳极
电解液变 化

1. 理解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电镀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电解反应产物及电解时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及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⑴要判断电解产物是什么,必须理解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放电的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与电极材料无关。放电顺序是:
K+、Ca2+、Na+、Mg2+、Al3+、Zn2+、Fe2+(H+)、Cu2+、Hg2+、Ag+、Au3+
放电由难到易
阳极:若是惰性电极作阳极,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是:
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NO3-、SO42-、CO32-)、F-
失电子由易到难
若是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则是电极本身失电子。
要明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有时还需兼顾到溶液的离子浓度。如果离子浓度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离子浓度大的有可能先放电。如理论上H+的放电能力大于Fe2+、Zn2+,但在电解浓度大的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溶液时,由于溶液[Fe2+]或[Zn2+]>>[H+],则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Fe2+或Zn2+,因此,阴极上的主要产物则为Fe和Zn。但在水溶液中,Al3+、Mg2+、Na+等是不会在阴极上放电的。
⑵电解时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有时溶液pH值会发生变化。判断电解质溶液的pH值变化,有时可以从电解产物上去看。
①若电解时阴极上产生H2,阳极上无O2产生,电解后溶液pH值增大;
②若阴极上无H2,阳极上产生O2,则电解后溶液pH值减小;
③若阴极上有H2,阳极上有O2,且V(H2)==2V(O2),则有三种情况:a 如果原溶液为中性溶液,则电解后pH值不变;b 如果原溶液是酸溶液,则pH值变小;c 如果原溶液为碱溶液,则pH值变大;
④若阴极上无H2,阳极上无O2产生,电解后溶液的pH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如电解CuCl2溶液(CuCl2溶液由于Cu2+水解显酸性),一旦CuCl2全部电解完,pH值会变大,成中性溶液。
⑶进行有关电化学计算,如计算电极析出产物的质量或质量比,溶液pH值或推断金属原子量等时,一定要紧紧抓住阴阳极或正负极等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这一规律。
(4)S2->I->Br->Cl->OH->含氧酸根>F-
Ⅰ Ⅱ
Ag+>Fe3+>Cu2+>H+>Fe2+>Zn2+>H+>Al3+>Mg2+>Na+
Ⅲ Ⅳ
电解质溶液电解规律
Ⅰ与Ⅲ区:电解电解质型
Ⅰ与Ⅳ区:放氢生碱型
Ⅱ与Ⅲ区:放氧生酸型
Ⅱ与Ⅳ区:电解水型
3. 理解金属腐蚀的本质及不同情况,了解用电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⑴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①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铁等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成金属阳离子的过程,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金属与氧化剂(一般非电解质)接触,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腐蚀叫化学腐蚀,如铁与氯气接触发生的腐蚀为化学腐蚀。而更普遍存在的,危害也更为严重的是电化学腐蚀,即不纯的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原电池反应引起的腐蚀。如钢铁在水膜酸性较强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Fe-2e-=Fe2+,2H++2e-==H2↑;在水膜酸性很弱或中性条件下,则发生吸氧腐蚀:2Fe-4e-=2Fe2+,2H2O+O2+4e-==4OH-。
②金属的防护方法:
a、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b、覆盖保护层;c、使用电化学保护法
⑵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①制作多种化学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高能电池、燃料电池;
②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纯锌与盐酸反应制H2反应速率较慢,若滴入几滴CuCl2溶液,使置换出来的铜紧密附在锌表面,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
③金属的电化学保护,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④金属活动性的判断。
⑶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制取物质:例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可制取氢气、氯气和烧碱。
②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选择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镀过程中该金属阳离子浓度不变。
③精炼铜:以精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阳极粗铜溶解,阴极
析出铜,溶液中Cu2+浓度减小
④电冶活泼金属: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MgCl2、NaCl可得到金属单质。

Ⅳ 高中电化学怎么学

我在高中学化学X科的
电化学高中掌握电子的得失,懂得判断正负极,
还有哪个极是氧化反应
哪个级是还原反应。
学会写电极的离子方程式,
你可以留下QQ
号码,我加你
(要不给我发站内消息)
我再和你慢慢说电化学的规律。
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有机合成了。。。电化学最简单了。。。。
我是09届毕业生

Ⅳ 请简述高中化学中电化学要掌握哪些重点

一、电化学四极

正负极是根据物理学上的电位高低而规定的,多用于原电池。正极电位高,是流入电子(外电路)的电极;负极电位低,是流出电子(外电路)的电极。

阴阳极是化学上的规定,多用于电解池或电镀池。阳极是指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阴极是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二、电化学中四个池子

1.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除燃烧电池外,一般有活泼金属组成的负极。

2.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镀池: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新的金属的装置,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金属的物件接电源负极,电镀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

4.电解精炼池:应用电解原理提纯某些金属的装置,待提纯的金属接电源正极,该金属的纯净固体接电源负极,电解液含有待提纯金属的阳离子。

三、原电池电极的四种判断方法

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判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作正极。

2.根据电子流向或电流流向判断:电子流出或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反之为正极。

3.根据原电池的反应进行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可依据电极附近指示剂(石蕊、酚酞、湿润的KI淀粉等)的显色情况,推断该电极是H 还是OH-或I-等放电,从而确定正、负极。如用酚酞作指示剂,则溶液变红色的那一极附近溶液的性质为碱性,是H 放电导致c(OH-)>c(H ),H 放电是还原反应,故这一极为正极。

4.根据两极现象判断:溶解或质量减少的一极为负极,质量增加或有气泡产生的一极为正极。

四、电解的四种类型

1.只有溶质发生化学变化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HCl溶液:

CuCl2 Cu Cl2↑;2HCl 2H2↑ Cl2↑

2.只有水发生化学变化

如惰性电极电解H2SO4、NaOH、Na2SO4溶液的电极反应均为:

2H2O 2H2↑ O2↑

3.溶质、水均发生化学变化

如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2CuSO4 2H2O2H2SO4 2Cu O2↑

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2NaCl 2H2O 2NaOH H2↑ Cl2↑

4.溶质和水均未发生化学变化

如铁器上镀铜,阳极铜棒:Cu—2e-=Cu2 ,阴极铁器:Cu2 2e-=Cu

五、书写电极反应的四原则

1.加和性原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总反应式为两个反应式之和,若已知一个电极反应式,可用总反应式减去已知的反应式,得另一电极反应式。

2.能否共存原则:因为物质得失电子后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中所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电极反应式必须考虑介质环境。碱性溶液中CO2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H 参加反应;当电解质溶液成酸性时,不可能有OH—参加反应。如甲烷燃料电池以KOH为电解质溶液时:负极反应式:CH4 10OH-—8e-=CO32- 7H2O;正极反应式:2O2 4H2O 8e-=8OH-。

3.加氧失氧原则:加氧时,就在反应物中加H2O(电解质为酸性时)或OH—(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或中性时);失氧时,就在反应物加H2O(电解质为碱性或中性时)或H (电解质为酸性时)。如“钮扣”电池以KOH为电解质溶液,其总反应式为:Zn Ag2O H2O=2Ag Zn(OH)2,负极Zn→Zn(OH)2,根据加氧原则,负极反应式为:Zn 2OH-—2e-=Zn(OH)2;正极Ag2O→Ag,根据失氧原则,正极反应式为:Ag2O H2O 2e-=2Ag 2OH-。

4.中性吸氧反应成碱原则:在中性电解质溶液环境中,通过金属吸氧所建立起来的原电池反应,其反应的最后产物是碱。如银锌电池、铁的吸氧腐蚀、以铝、空气、海水为材料组成的海水电池等。

六、电解原理的四种用途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氢氧化钠(氯碱工业)。

2.电解法冶炼活泼金属(Na、Al、Mg)等。

3.电镀。

4.电解精炼铜。

Ⅵ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学化学素质教育中进行学生科学的态度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是本期首篇。从此开始得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各位主编的特别厚爱与关照,特别是杨建华老师、王军翔老师,这是一段佳话,我很珍惜。

中学化学素质教育中
进行学生科学的态度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积才
一、课题的提出
“中学化学素质教育中进行学生科学的态度教育的研究”(深圳市教科所九五规划课题;以下简称态度教育)课题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段话的核心是: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出特色。如何围绕这一核心,顺利实现转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出特色呢?
2.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深圳),市埸经济日益发展,“正谋求实现三大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从‘小’、‘粗’、‘低’向‘大’‘优’、‘高’转变;经济规模从小经济区向大经济圈转变”①。基础教育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并且为其服务?
3.社会环境日益复杂,“没有钱万万不行”的功利思想流行;“知识越多越无用”论抬头;行风不正,行业态度低劣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是世界潮流的主旋律。1996年 4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所强调的是一种“协作态度”和“互助精神”。“共同生活”需要的是一种高尚的态度素养,人们之间需要的是一种协作、互助、奉献、幸福的生活(生存),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诋毁、痛苦的生活(生存)。教育如何克服社会对教育的负面作用,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正本清源?
4.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思想还时刻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中小学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还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水平的衡量标准,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5.<<化学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试用)首次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关心自然、社会及爱国爱他人的情感等,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目的的内容加以明确提出,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中学化学教学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重大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根据我区社会总体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我区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素质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论角度,提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态度教育的实践研究,旨在探讨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主要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三要素(柳斌语)为:①全体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而不是少数学生的发展;②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③主动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基础上的特色发展,而不是被动、完全均一的发展。
………………………………………………………………
(3)态度教育态度教育是研究科学的态度养成规律以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识商;通过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方法的训练,发展学生智商;通过显性的化学能力的隐性内化为化学科学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情商。从而达到发展全体学生全面的素质,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出特色。其理论模型图如右:
此外,还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教育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态度教育以系统论作为考察教育过程的方法论基础,着眼于教育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考察教育的内容构成。
1.化学心理(兴趣与情感)态度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构建乐学氛围。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趣”作舟、“乐”作舟,克服厌学心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2.化学学习态度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化学学习困难和承受化学学习挫折的忍耐力、提高自制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做到乐学与苦学的辩证统一。从而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用。
3.化学创新态度教育: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养成一种内在的创新态度和创新精神,防止学生“高分低能低创造”,为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发拙作准备。
4.化学思想品德态度教育: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献身化学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防止学生“高分低德”、“高知低德”、“高能低德”发展。做到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辩证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做法
(一).研究思路:1995年9月开始在我区进行的中学化学态度教育的研究,实验依据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实验思想,在明确实验目标、构建理论模型、确定实验变量与操作原则、拟定实验计划等工作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分步实施,分段评估,动态调控。模型图如右:
(二)主要做法:
1.确定实验的突破口、主渠道:实验的突破口是化学心理(兴趣与情感)态度教育,切入点是兴趣教学;实验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重在构建课堂教学态度教育模式。
2.确定实验对象:为我区初三年级的学生。
3.确定实验阶段。因为初中只初三学年开化学,所以以一学年为一阶段。
第一阶段:
………………………………………………………………
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1997年9月开始,在全区中学推广。计划在98年10月将举行龙岗区中学化学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对本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宣传,主要内容有二:中学化学态度教育论文评比交流;分层次四段式协作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优秀录像课例评比交流。
4.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三年来已上培训课13次,通过教材教法的培训学习,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了课堂教与学的针对性,讲与练的适时性、实效性。
5.理论联系实际,及时评估调控。分定期与不定期评估调控。定期评估调控是指每周定一日为下学校检查课时教学设计,指定课题听课评课,堂后抽查,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不定期评估调控是指根据课题进展需要,采取随时随堂听课,与实验教师交谈,开实验学生座谈会,了解情况,及时反馈补救。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区初中化学升中考试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标准分平均分由原来较落后的学科上升为排名第二(六个文化科目排名)的学科,并于96年、98年超过宝安区。以标准分 600分以上人数(优良率)统计为例:

年 度

全区参考人数

600分以上人数

600分以上比例

实验前95

2507

240

9.6%

实验后96

2622

318

12.1%

实验后97

2635

345

13.1%

实验后98

2786

417

15%

2.97年深圳市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中我区有17人获奖,获奖人数为各区最多,获奖等级为各区最好。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有8篇兴趣教学题材的获奖论文中,我区占六篇。
3.阶段性成果“分层教学四段式协作学习模式”公开课(由本人设计、学校老师授课),在97年深圳市化学优秀教学录像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4.阶段性成果<<激趣·激思·激情──中学化学教法与学法优化谈>>一文
(原文发表在<<广东教育>>1996年第1·2合期),获1997年深圳市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获“广东省第二届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论文”征文三等奖。
5.阶段性成果<<小议态度教育>>一文发表在<<广东教育>>1997年第 5期,该文被国内数家大型文献丛书(国家级)收编,有一定影响。
6.阶段性成果<<开展态度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文被收入由中共中央党校等三家单位主编的大型文献<<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中央级)。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7.阶段性成果<<构建中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一般课堂模式)一文获1997年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素质教育大家谈”征文三等奖。
8.阶段性成果<<中学化学素质教育分层教学四段式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文在1997年“广东省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交流、宣读。
9.阶段性成果<<构建中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中学化学课堂模式)一文获1998年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一等中期科研成果。
10.阶段性成果<<协作学习模式谈>>一文发表在广东教育1998年第7·8合期
六、课题研究的体会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我区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基本树立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可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一部分教师还不能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常规做法省事;②有些参与研究的教师还不能持之以恒,认为教学研究只是在公开课中,有时仅是“三分钟”热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课题研究的真正落实,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尽力克服,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注:
①梁永丰《珠三角教育现代化认识误区及其超越》,广东教育1997年第5期第23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包括哪些构成要素,人们进行过探究。笔者认为,科学素质内涵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窄,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
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5.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方面。因为这些品质具有强化学习过程的驱动力的作用,又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的反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些品质称为科学品质。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文 章
来源莲山

Ⅶ 如何来定量的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一、溶液导电性的测量

在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少不了《普通物理》这门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到“电学”,并接触到用惠更斯电桥之类方法测某物体电阻的实验。于是一部分人就以为,凭这些知识,自然也就可以测量出溶液的导电性了。

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这部分人没有注意到“电学”与“电化学”间的区别。在电学中测导体的电阻时用的都是直流电源(如下左图一)。而在电化学中这种方法根本就是不能被允许的。

1.先向烧杯里注入50毫升0.1摩尔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接通电源,发生什么现象(不必回答电极上的现象,下同)?为什么?

2.然后逐滴加入50毫升0.2摩尔浓度的硫酸溶液。发生什么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如果用0.1摩尔浓度的氯化钡溶液代替氢氧化钡溶液。重复上面的实验,能观察到什么不同的现象?为什么?

解:这个题编写的是比较好的(可以清楚地看出装置中使用的是220V的市电)。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所强调的,抓住溶液组成这个关键,根据其中电解质种类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对第一问,Ba(OH)2溶液是一个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可以导电,故灯泡会亮起来。

对第二问,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OH)2+H2SO4=BaSO4↓+2H2O。由于两个反应产物中,一个是不溶的、另一个是不导电的水,所以完全中和后,灯泡会熄灭。

但H2SO4是过量的,达等当点后,这个过量的强电解质会使灯泡重新再亮起来。

由上方程式改写出其离子方程式,Ba2++2OH-+2H++SO42-=BaSO4↓+2H2O。

对第三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由于反应前的BaCl2及反应后的HCl都是可溶性的强电解质(都导电),所以灯泡始终是明亮的。

这个题目在命题的科学性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例2,1964年的高考化学题,第四题(10分):

向20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里逐滴加入20ml 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导电性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20ml 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里逐滴加入20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时,溶液的导电性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还是按照确定溶液组成的方法来解题。

对第一问,写出的方程式为,HAc+NaOH=NaAc+H2O。

可见,反应前的弱电解质HAc(有弱导电性),变成了强电解质NaAc(有强导电性)。所以让学生回答出“逐渐增强”,还是比较容易的。

对第二问,虽然这个方程式还是,NaOH + HAc =NaAc+H2O。但是,反应前是强电解质的NaOH(有强导电性),反应后变成的仍是强电解质NaAc(有强导电性)。所以学生多数都会考虑回答溶液导电性“基本不变”。

但是,这样回答学生的“6分”一下就没有了。因为学生的这个回答只是根据物质种类做出的“定性”回答。

而标准答案是“逐渐减弱”。原因是“强电解质氢氧化钠变成强电解质醋酸钠,离子的数目不变,但溶液体积逐渐增大,以致离子的浓度逐渐变小”。命题者要求的是定量的,要考虑溶液浓度变化情况下的答案。

他们认为,由于在滴定操作后溶液中强电解质的浓度要被稀释一倍,所以溶液的导电性要减小一倍。

这其实是命题人的一个“捡芝麻丢西瓜”看法。

应该用数据来说话。从上表一可看出,0.1mol∙L-1NaOH溶液的电导率就是2.18(欧姆-1∙米-1),不难计算出来,稀释一倍后溶液的电导率约是1.09(欧姆-1∙米-1)。稀释造成的是其一半、也就是“1.09”的数值降低。

而NaOH变成NaAc溶液后,NaAc的电导率仅是0.73(欧姆-1∙米-1),这一步就降低了“1.45”。在此基础上再稀释一倍,就仅剩0.37(欧姆-1∙米-1)了。

从原来的2.18(欧姆-1∙米-1),变成最终的0.37(欧姆-1∙米-1),怎么能用溶液稀释来解释呢?这个大幅度的电导减低,主要是由离子种类的变化引起的。有时离子种类的变化对导电性的影响,比稀释作用的影响还要大。

导电性强的OH-离子被导电能力很弱的Ac-离子代替,从而使溶液的导电性降低,这才是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离子浓度的影响是次要的。

这个题在忽略了离子种类对溶液导电性影响的情况下,去讨论离子浓度对溶液导电性的影响,实际上是有片面性且不科学的。

四、对溶液导电性内容的教学要求及规范

通过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对中学化学教学中溶液的导电性问题,教师应该就教学范围和教学要求达成一个共识才好。

类似于1964年高考题的溶液“导电性”的问法应该避免。因为导电性是以电导或电导率做其变化依据,是一种较精确的、严格的变化情况的度量。要求的是学生无法掌握的较为定量的回答。

对溶液导电性的教学要求,是否以1963年高考提出的“灯泡亮度变化”为度,这样才好。因为“灯泡亮度”是一个定性,允许人的视觉有较大误差,只有变化幅度很大时才能被观察到,只需把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差别,就能进行回答的问题。

当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用“灯泡亮度”的形式来表示时,不同离子的导电能力及浓度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过是一倍、两倍的稀释)是反映不出来的。所以完全可以用反应前后电解质的强弱、及是否有不溶物存在来判断。

这类题的具体解题方法是:

写出化学方程式。观察反应前被测溶液、及反应后被测溶液的组成。去掉其中不被观察的物质,再看其中是否有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还是极弱电解质。以其中的强、弱电解质为判断“亮”与“暗”的依据。

还需注意的是,变化后的情况可能还需要分成两步来考虑。一步是某电解质加入后的变化。再一步是其过量加入后的变化。

这样,可能的情况不外乎以下的四种:

第一种是,弱电解质反应后有强电解质生成。灯泡“由暗变亮”。

第二种是,强电解质反应后有弱电解质生成。灯泡“由亮变暗”。

第三种是,强电解质反应后有弱电解质生成。但随强电解质的不断加入,强电解质的量由少变多。这时,灯泡“由亮变暗,然后又由暗变亮”。

第四种是,强电解质反应后仍为强电解质。灯泡的“亮度基本不变”。

对以上几种情况可各举例如下:

第一种情况如“用HAc来滴定氨水”。反应方程式为NH3∙H2O+HAc=NH4Ac+H2O。从去掉不被观察的滴定剂(涂有阴影)不难看出,是弱电解质变成了强电解质。所以灯泡“由暗变亮”。

第二种情况如“用10ml 0.10 mol∙L-1H2SO4来滴定10ml 0.10mol∙L-1Ba(OH)2”。反应方程式为H2SO4+ Ba(OH)2= BaSO4↓ +2H2O。不难看出,是强电解质变成了极弱的电解质。所以灯泡“由亮变暗”,以至于最后可能完全“熄灭”。

第三种情况如“用足量的CO2气体通入饱和的Ca(OH)2溶液中”。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去掉不被观察对象不难看出,是强电解质变成了极弱电解质。所以有灯泡“由亮变暗”的现象。

由于CO2气体是过量的。还会有反应,CaCO3↓+H2O +CO2= Ca(HCO3)2。这是一个由弱电解质变强电解质的过程。所以,还会看到灯泡“由暗变亮”的现象。

第四种情况就是“用醋酸来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情况。反应为NaOH +HAc=NaAc+H2O。反应前后都有强电解质,回答“灯泡亮度基本不变”,还是比较合适的。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到,不同离子间的导电性可能相差很大、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似乎不应该提出过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极力避免1964年考题“溶液的导电性”这种直白的表述。因为学生有可能将其理解为电导或电导率,这种要同时考虑溶液浓度及离子种类的定量处理问题的要求。

应该与教材一致,用“灯泡亮度”,这种粗略且定性的方式,来表示溶液的导电性。在这里,允许人的视觉有较大误差,被观察到只是导电性的大幅度变化。

也就是说,只要把强与弱电解质间的差别能反映出来就可以了。不同物质间溶液导电性比较,最好限于在强与弱两类电解质间进行

由于溶液导电性的判断,是比较侧重于定量的回答。所以这种比较,应该限制在浓度相差不大的强、弱电解质间来进行。或是在同一电解质的不同浓度溶液间来进行。

如,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NaOH溶液的导电性要强于氨水,NaCl溶液的导电性要强于醋酸。

对NaOH溶液来说,其0.2 mol∙L-1溶液的导电性,要强于0.1 mol∙L-1溶液的导电性。对氨水来说,其0.2 mol∙L-1溶液的导电性,也要强于0.1 mol∙L-1溶液的导电性。

如果是用0.1 mol∙L-1NaOH溶液,与0.2 mol∙L-1NaCl溶液,来进行导电性的比较。那就是在难为学生了。因为只有通过查数据表才能知道,两者几乎是相当的。

在教学中对浓硫酸应“另案”处理。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来存在。应该将其当做弱电解质来看待(有微弱的导电性)。不宜从离子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解释。

Ⅷ 怎样学好电化学

如何学好电化学

考点归纳:
一、理解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电镀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1.了解原电池的组成
组成原电池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三个条件是:
(1)电极 由两块活泼性能不同的金属作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活泼的金属是电池的负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是电池的正极。
(2)电解质溶液 根据电解材料,可以选择酸、碱、盐溶液作为组成的电解质溶液。
(3)导线 用以连接两极,才能使浸入电解质溶液的两极形成闭合回路,组成正在工作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当把锌板和铜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两极时,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体逸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透过这些现象,分析两极反应的实质,便可理解原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原理。锌是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变为进入溶液,锌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
锌失去的电子沿导线经电流计流入铜片,溶液里的在铜电极上得到电子变为氢原子,进而结合为氢分子,铜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铜片 2H++2eH2↑ (还原反应)
由于在锌、铜两个电极上不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锌片是给出电子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电池的正极。电流的方向同电子流的方向相反,从正极铜流向负极锌。
二、掌握电解反应产物及电解时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及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1、要判断电解产物是什么,必须理解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放电的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与电极材料无关。放电顺序是:
K+、Ca2+、Na+、Mg2+、Al3+、Zn2+、Fe2+(H+)、Cu2+、Hg2+、Ag+、Au3+
放电由难到易
阳极:若是惰性电极作阳极,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是:
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NO3-、SO42-、CO32-)、F-
失电子由易到难
若是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则是电极本身失电子。
要明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有时还需兼顾到溶液的离子浓度。如果离子浓度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离子浓度大的有可能先放电。如理论上H+的放电能力大于Fe2+、Zn2+,但在电解浓度大的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溶液时,由于溶液[Fe2+]或[Zn2+]>>[H+],则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Fe2+或Zn2+,因此,阴极上的主要产物则为Fe和Zn。但在水溶液中,Al3+、Mg2+、Na+等是不会在阴极上放电的。
2、电解时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有时溶液pH值会发生变化。判断电解质溶液的pH值变化,有时可以从电解产物上去看。
①若电解时阴极上产生H2,阳极上无O2产生,电解后溶液pH值增大;
②若阴极上无H2,阳极上产生O2,则电解后溶液pH值减小;
③若阴极上有H2,阳极上有O2,且V(H2)==2V(O2),则有三种情况:a 如果原溶液为中性溶液,则电解后pH值不变;b 如果原溶液是酸溶液,则pH值变小;c 如果原溶液为碱溶液,则pH值变大;
④若阴极上无H2,阳极上无O2产生,电解后溶液的pH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如电解CuCl2溶液(CuCl2溶液由于Cu2+水解显酸性),一旦CuCl2全部电解完,pH值会变大,成中性溶液。
3、进行有关电化学计算,如计算电极析出产物的质量或质量比,溶液pH值或推断金属原子量等时,一定要紧紧抓住阴阳极或正负极等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这一规律。
4、S2->I->Br->Cl->OH->含氧酸根>F-
Ⅰ Ⅱ
Ag+>Fe3+>Cu2+>H+>Fe2+>Zn2+>H+>Al3+>Mg2+>Na+
Ⅲ Ⅳ
电解质溶液电解规律
Ⅰ与Ⅲ区:电解电解质型
Ⅰ与Ⅳ区:放氢生碱型
Ⅱ与Ⅲ区:放氧生酸型
Ⅱ与Ⅳ区:电解水型
三、理解金属腐蚀的本质及不同情况,了解用电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⑴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①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铁等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成金属阳离子的过程,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金属与氧化剂(一般非电解质)接触,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腐蚀叫化学腐蚀,如铁与氯气接触发生的腐蚀为化学腐蚀。而更普遍存在的,危害也更为严重的是电化学腐蚀,即不纯的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原电池反应引起的腐蚀。如钢铁在水膜酸性较强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Fe-2e-=Fe2+,2H++2e-==H2↑;在水膜酸性很弱或中性条件下,则发生吸氧腐蚀:2Fe-4e-=2Fe2+,2H2O+O2+4e-==4OH-。
②金属的防护方法:
a、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b、覆盖保护层;c、使用电化学保护法
⑵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①制作多种化学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高能电池、燃料电池;
②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纯锌与盐酸反应制H2反应速率较慢,若滴入几滴CuCl2溶液,使置换出来的铜紧密附在锌表面,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
③金属的电化学保护,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④金属活动性的判断。
⑶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制取物质:例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可制取氢气、氯气和烧碱。
②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选择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镀过程中该金属阳离子浓度不变。
③精炼铜:以精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阳极粗铜溶解,阴极
析出铜,溶液中Cu2+浓度减小
④电冶活泼金属: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MgCl2、NaCl可得到金属单质。

Ⅸ 怎样学好电化学

电化学,最好是先搞懂原电池、电解池等的原理。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原电池的电极的判断: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活泼性较强金属的一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其它导体的一极。 在原电池中,外电路为电子导电,电解质溶液中为离子导电。 原电池的判定: (1)先分析有无外接电路,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可能为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是“四看”: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的电极一般为惰性电极);看溶液——两极插入溶液中;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直接接触;看本质——有无氧化还原反应。 (2)多池相连,但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他各池可看做电解池。
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发生电解反应的条件? ①连接直流电源 ②阴阳电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 ③两极处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 ④两电极形成闭合回路
这两个应该是最典型的电化学试验,当然,学理科最主要的还是多做练习。

阅读全文

与如何衡量学生掌握了电化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