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化学武器的防护有哪两类
全身防护和局部防护 只有刺激性毒剂可以局部防护以外 其他的毒剂必须全身进行防化处理
B. 化学灼伤的预防及紧急救治措施有哪些
化学灼伤的类型
人们通常把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引起局部组织受损,并进一步导致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的过程称为化学灼伤。化学灼伤与由火焰、热流、灼热金属等“过热”直接引起的热力灼伤不同,它不单纯是指体表的皮肤灼伤,而且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罕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灼伤。
在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中,大多数化学灼伤都是接触对组织有破坏作用的腐蚀性物质引起的。搬运和倾倒装有化学物质的敞口容器,剧烈化学反应时溅出和溢出化学物质,或从容器里漏出与喷出化学物质是引起化学灼伤的常见的原因。因此,往往导致爆炸性损伤、喷射性损伤、流注性损伤和跌落性损伤。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化学灼伤的类型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所遇到的化学灼伤除酸、碱之外,还包括元素单体、化学毒性气体、刺激性化合物等等,涉及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经常引起化学灼伤的工业用化学物质就有硫酸、盐酸、硝酸、甲酸、乙酸、氢氟酸、氨、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磷。而且灼伤部位、面积、深度、病程、预后比起热力灼伤更为复杂。
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缩短致伤物质与机体组织的接触时间,对致伤物质的接触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正确地处理是化学灼伤急救的关键。
化学灼伤急救的要点
化学灼伤急救的要点:一要弄清化学性致伤物质的类别、浓度、作用方式、损伤范围和程度;二要将伤者撤离现场,运送到空气新鲜处,迅速脱去污染衣服,视情况采取保暖措施;三要对症采取创面处理、吸氧、镇静、止痛、解毒、抗休克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其中创面处理应达到如下要求:清除化学致伤物质,防止由创面吸收引起中毒,防止化学物质继续作用于创面而使灼伤范围扩大、加重灼伤深度或引起感染。
(1)对于皮肤灼伤,除了个别化学致伤物质(如生石灰、电石等)外,一般主张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创面,再以中和剂中和。由于致伤性化学物质与中和剂发生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加重原发性损伤,因此持续用清水清洗比单纯用中和剂为好。冲洗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也有人主张15~30分钟左右)。冲洗完毕后,局部再用中和剂,用中和剂的时间不宜过长,用后必须用水洗净。然后用消毒敷料覆盖创面,送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2)当致伤物质是非水溶性物质时,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菜油等)或轻质汽油等对皮肤损害性小的溶剂进行清洗,用汽油时必须注意用量,防止吸收中毒。
(3)对于眼灼伤,要火速急救,防止贻误时机而导致失明。要用大量的水冲洗15~20分钟,水压要低,冲洗时要将眼睑翻转。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脸浸入水中10分钟左右,用力眨眼,抬头呼吸的间隔时间要短。在没有专门监护的情况下,不要用药物中和,否则可能加重眼的损伤。因为化学性眼损伤的严重程度要在灼伤后数天才能完全反映出来,因此应将伤者及时送往眼科治疗。
(4)对于消化道灼伤,可服黏膜保护剂,如蛋清、牛奶、稠米汤、面糊等,以保护食道和胃黏膜。应尽量避免呕吐而加重损伤。如伤者神志清醒并能吞咽,应让其大量饮水。
(5)酸灼伤: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5%的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中和,然后再用清水冲洗。也有人主张用5%的三乙醇胺溶液冲洗。
(6)碱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洗涤中和,然后再用水冲洗;也可用2%硼酸水湿敷。
(7)溴灼伤:用水冲洗后,用硼酸水湿敷,或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再以硫化钾溶液洗涤。
(8)氢氟酸灼伤: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或湿敷,然后涂上甘油或调上如意黄金散。
(9)苯酚(石炭酸)灼伤:用大量的水冲洗,再以70%酒精洗涤,然后用硫酸钠溶液湿敷。
(10)氧化钙(生石灰)灼伤:先用植物油清除皮肤上沾染的石灰微粒,再用2%醋酸溶液洗涤。
(11)沥青灼伤:以棉花蘸汽油或二甲苯清除粘在皮肤上的沥青,然后涂上羊毛脂。
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
(1)在具有酸、碱等腐蚀性物质或有化学灼伤危险的场所应装设冲洗设备,如淋浴、冲眼喷头,并配备好必要的中和剂。
(2)要加强有化学灼伤危险作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教育,讲清危害性,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及自我保护能力。
(3)配备具有防化性能的劳动防护用品,如眼镜、面具、手套、袖套、鞋套、腿套、工作服等,并能正确使用。
(4)对有化学灼伤危险的物质盛装容器上必须有醒目的标签。
(5)对有化学灼伤危险的作业场所要设醒目的安全标志牌,提醒作业人员注意。
(6)如有可能,腐蚀物质的处理都应实行机械化或自动化。
C. 化学的生物武器有哪些防护主要措施
化学、生物武器防护的基本原则是:积极摧毁,严密防护;以群众性防护为主,加强专业兵保障;善于使用技术装备,并广泛开展简易防护。防护的主要措施是:
其一,以各种侦察手段,及时发现和查明敌人化学、生物武器的种类、数量、部署和使用企图等情况;还应查明己方部队行动地域内地形的防护作用和气象情况对敌人使用化学、生物武器的影响,为组织防护提供依据。
其二,组织导弹部队、航空兵、炮兵、空降兵和游击队等摧毁敌人化学、生物武器基地(阵地)、仓库及运载工具,组织电子对抗部队、分队对敌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实施电子干扰,力争把敌人的化学、生物武器摧毁在配置地域,或防止其进入目标区。
第三,建立严密的观察和报知配系,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生物武器的征候和情况,迅速、准确地发出警报信号。
组织部队充分利用地形、气象条件,并严密伪装,疏散配置,隐蔽行动,避免长时间在一地集结,使敌人不易发现和选择袭击目标。
构筑人员、装备、物资防护工事,主要工事应有防化学、生物武器的设施;组织防护器材的供应和技术保障,并发动群众收集、制作就便器材进行防护。
利用药物(疫苗)增强人体对放射性物质、毒剂和生物战剂的抵抗力;建立健全各种群众性防护组织,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全体人员具有自己进行侦察、防护、洗消、急救的能力。
对电子设备采取防止或降低电磁脉冲和电离效应干扰破坏的措施,确保核条件下通信联络的畅通。当接到化学、生物武器袭击警报或发现敌人进行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部队、分队要迅速利用各种工事、防护器材进行防护。
正在执行战斗任务和遂行专业保障任务的部队、分队,应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坚定沉着地继续执行任务。
第四,遭敌化学、生物武器袭击后,要迅速查明部队受损情况,整顿组织,健全指挥机构,恢复通信联络
D. 预防化学事故的常见措施是什么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液化气、管道煤气、香蕉水等油漆稀释剂、汽油、苯、甲苯、甲醇、氯乙烯、液氯(氯气)、液氨(氨、氨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氢、过氧化物、氰化物、黄磷、三氯化磷、强酸、强碱、农药杀虫剂,等等。
刺激眼睛 损伤呼吸道 灼伤皮肤 麻痹神经 燃烧爆炸
流泪致盲 胸闷窒息 溃疡糜烂 头晕昏迷 物毁人亡
如何预防化学事故?
1.了解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不盲目操作,不违章使用。
2.妥善保管身边的危险化学品,做到标签完整,密封保存,避热避光,远离火种。
3.居室内不要存放危险化学品。
4.乘坐车、船、飞机不要携带危险化学品。
5.室内积聚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过高时,应按应对燃气泄漏办法处置。
1.呼吸防护:在确认发生毒气泄漏或袭击后,应马上用手帕、餐巾纸、衣物等随手可及的物品捂住口鼻。手头如有水或饮料,最好把手帕、衣物等浸湿。最好能及时戴上防毒面具、防毒口罩。
2.皮肤防护:尽可能戴上手套,穿上雨衣、雨鞋等,或用床单、衣物遮住裸露的皮肤。如已备有防化服等防护装备,要及时穿戴。
3.眼睛防护: 尽可能戴上各种防毒眼镜、防护镜或游泳用的护目镜等。
4.撤离:判断毒源与风向,沿上风或侧上风路线,朝着远离毒源的方向迅速撤离现场。
5.洗消:到达安全地点后,要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动的水冲洗身体,特别是曾经裸露的部分。
6.救治:迅速拨打“120”,将中毒人员及早送医院救治。中毒人员在等待救援时应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致使病情恶化。
7.食品检测: 污染区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和水源不可随便动用,须经检测无害后方可食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ω^)↗
E. 生化武器防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防护的主要措施是:
其一,以各种侦察手段,及时发现和查明敌人化学、生物武器的种类、数量、部署和使用企图等情况;还应查明己方部队行动地域内地形的防护作用和气象情况对敌人使用化学、生物武器的影响,为组织防护提供依据。
其二,组织导弹部队、航空兵、炮兵、空降兵和游击队等摧毁敌人化学、生物武器基地(阵地)、仓库及运载工具,组织电子对抗部队、分队对敌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实施电子干扰,力争把敌人的化学、生物武器摧毁在配置地域,或防止其进入目标区。
第三,建立严密的观察和报知配系,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生物武器的征候和情况,迅速、准确地发出警报信号。
组织部队充分利用地形、气象条件,并严密伪装,疏散配置,隐蔽行动,避免长时间在一地集结,使敌人不易发现和选择袭击目标。
构筑人员、装备、物资防护工事,主要工事应有防化学、生物武器的设施;组织防护器材的供应和技术保障,并发动群众收集、制作就便器材进行防护。
利用药物(疫苗)增强人体对放射性物质、毒剂和生物战剂的抵抗力;建立健全各种群众性防护组织,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全体人员具有自己进行侦察、防护、洗消、急救的能力。
对电子设备采取防止或降低电磁脉冲和电离效应干扰破坏的措施,确保核条件下通信联络的畅通。当接到化学、生物武器袭击警报或发现敌人进行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部队、分队要迅速利用各种工事、防护器材进行防护。
正在执行战斗任务和遂行专业保障任务的部队、分队,应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坚定沉着地继续执行任务。
第四,遭敌化学、生物武器袭击后,要迅速查明部队受损情况,整顿组织,健全指挥机构,恢复通信联络,调整作战部署,组织兵力与火力,挫败敌人利用袭击效果实施的进攻或反击。
迅速组织实施化学、辐射、生物侦察,查明受染情况,及时将放射性烟云、毒剂和生物战剂云团的移动方向到达各地的时间及可能受染情况,通报给受威胁的部队、分队和地方机关;
组织抢救伤员、灭火和制止水灾泛滥,抢修工事、道路、桥梁、渡口、码头、机场等;部队在机动中遇到受染地域,可根据任务、受染程度、防护条件等情况,绕行、直接通过或开辟通路通过。
在受染地域内配置的部队,应采取防护措施,遵守安全规定,严格控制吸收剂量,并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换班或撤离;组织受染的部队、分队进行洗消;对可能受染的食物和用水进行检验和处理。
F. 遇到化学恐怖袭击怎么办
恐怖袭击往往发生在人潮拥挤的车站、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面对成规模的武装暴徒,一般人都会选择四散逃生,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和自救。加之这类场所较封闭,短期内不易疏散逃离,人群的拥挤慌乱反而便于恐怖分子行兇。此时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冷静的选择逃生方式,不要慌不择路,给暴徒以可趁之机。那么具体应该这么做呢?
1、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时,要保持镇静,紧急判断自身位置和逃生方向,第一时间远离事发场所中心。不要随大规模人群前进,尽可能选择多条路径。并抛弃一切妨碍行动的随身物品,切忌贪恋财物。也不要逆着人群流动,防止被挤倒、踩踏。
2、无法找到安全的逃生通道时,尽量选择临近的店铺、宾馆、洗手间等狭窄封闭空间躲避,利用手边可作武器的物品抱团抵抗,边报警边等待救援。
3、行动不便的老弱妇孺面对迫在眉睫的伤害应就地寻找掩体,避免腹背受敌。利用手边的行李箱包护住易受伤的要害部位,尽可能拖延时间,以提高生还几率。
4、当恐怖分子迂回寻找目标施暴时,伤员或行动不便者不要急于逃离,让自己成为追杀对象。可就地躲藏或装死。
5、逃离过程中发现与家人失散的小孩时,尽可能的将其带至安全区。嗣后再通过警方寻找其家人父母。
6、到达安全区后,及时检查是否受伤,就近寻求医护人员帮助或采取紧急自救措施。并积极向警方提供现场信息,协助警方控制局势,缉捕兇徒。
发生恐怖暴力袭击城市的民众听到消息后应待在家中,关好门窗,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擅自前往现场救助家人朋友,献血等公益活动应等待政府统一安排调度,以免造成秩序混乱,给执行武装戒严和搜捕的公安民警增添不必要的安保负担。
G. 化学武器的防护
化学武器虽然杀伤力大,破坏力强,但由于使用时受气候、地形、战情等的影响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化学武器也是可以防护的。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破坏摧毁、防护、消毒、急救。探测通报
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弄清敌方化学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等,并及时通报。
破坏摧毁
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敌方的化学武器和设施等。
防护
根据军用毒剂的作用特点和中毒途径,防护的基本原理是设法把人体与毒剂隔绝。同时保证人员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如构筑化学工事、器材防护(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等。
防毒面具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种,过滤式防毒面具主要由面罩、导气管、滤毒罐等组成。滤毒罐内装有滤烟层和活性炭。滤烟层由纸浆、棉花、毛绒、石棉等纤维物质制成,能阻挡毒烟、雾,放射性灰尘等毒剂。活性炭经氧化银、
氧化铬、氧化铜等化学物质浸渍过,不仅具有强吸附毒气分子的作用,而且有催化作用,使毒气分子与空气及化合物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毒物质。隔绝式防毒面具中,有一种化学生氧式防毒面具。它主要由面罩,生氧罐,呼吸气管等组成。使用时,人员呼出的气体经呼气管进入生氧罐,其中的水汽被吸收,二氧化碳则与罐中的过氧化钾和过氧化钠反应,释放出的氧气沿吸气管进入面罩。
消毒
主要是对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染毒的人、水、粮食、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急救
针对不同类型毒剂的中毒者及中毒情况,采用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H. 有哪些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1)迅速进入民防工事,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
(2)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采取个人防护并撤离染毒区。
(3)对中毒人员及时进行抢救。
首先要辨别毒剂种类,毒剂名称,比如沙林、梭曼、维埃克斯等神经性毒剂。然后观察主要中毒症状,比如瞳孔缩小、出汗流泪、呼吸困难、全身痉挛等。通过辨别观察之后,穿戴好防护器具,采取抢救措施,比如使用解磷针或阿托品等进行急救,必要时辅以人工呼吸。
窒息性毒剂、光气、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咳粉红色泡沫痰、皮肤发紫、窒息、佩戴防毒面具;撤离毒区,吸氧、保暖并保持安静、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氏气、皮肤红肿、起泡、溃烂、眼结膜发炎、胸闷穿戴防毒衣和防毒面具;用2%小苏打水洗眼睛、皮肤消毒、失能性毒剂、毕兹、瞳孔散大、行动不稳、有幻觉、精神失常、佩戴防毒面具;急救可肌肉注射加兰他敏等、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氯化氰、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强烈抽筋死亡、佩戴防毒面具;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进行急救。
I. 化学武器的防护防护措施有哪些
化学武器虽然杀伤力大,破坏力强,但由于使用时受气候、地形、战情等的影响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化学武器也是可以防护的。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破坏摧毁、防护、消毒、急救。探测通报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弄清敌方化学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等,并及时通报。
破坏摧毁: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敌方的化学武器和设施等。防护根据军用毒剂的作用特点和中毒途径,防护的基本原理是设法把人体与毒剂隔绝。同时保证人员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如构筑化学工事、器材防护等。
J. 遇到生物化学恐怖袭击该怎么办
生物
1 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了生物恐怖袭击?
(1)事件区发现不明粉末或液体,遗弃的容器和面具,大量昆虫;
(2)微生物恐怖袭击后48~72小时或毒素恐怖袭击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规模性的人员伤亡;
(3)在现场人员中出现大量相同的临床病例,在一个地理区域出现本来没有或极其罕见异常的疾病;
(4)在非流行区域发生异常流行病;
(5)患者沿着风向分布,同时出现大量动物病例等。
2 遇到生物恐怖袭击该怎么办?
(1)不要惊慌,尽量保持镇静、判明情况,
(2)利用环境设施和随身携带的物品,遮掩身体和口鼻,避免或减少病原体的侵袭和吸人;
(3)尽快寻找出口,迅速有序地离开污染源或污染区域;
(4)及时报警,请求救助,可拨打110、119、120报警;
(5)听从相关人员的指挥;
(6)不要回家或到人员多的地方,以避免扩大病源污染;
(7)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后续工作。
化学
1 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了化学恐怖袭击?
(1)异常的气味。如大蒜味、辛辣味、苦杏仁味等;
(2)异常的现象。如大量昆虫死亡、异常的烟雾、植物的异常变化等;
(3)异常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当人受到化学毒剂或化学毒物的侵害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如恶心、胸闷、惊厥、皮疹等;
(4)现场出现异常物品。如遗弃的防毒面具,桶、罐,装有液体的塑料袋等。
2 遇到化学恐怖袭击怎么办?
(1)不要惊慌,进一步判明情况。化学恐怖袭击多为利用空气为传播介质,使人在呼吸到有毒空气时中毒。常伴有异常的气味,异常的烟雾等现象;
(2)尽快掩避。利用环境设施和随身携带的物品遮掩身体和口鼻,避免或减少毒物的分割侵袭和吸入;
(3)尽快寻找出口,迅速有序地离开污染源或污染区域,尽量逆风撤离;
(4)及时报警,请求救助。可拨打110、119、120报警;
(5)进行必要的自救互救。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加快毒物的排出;
(6)听从相关人员的指挥;
(7)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