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化学平衡

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化学平衡

发布时间:2022-07-09 09:39:39

1. 请问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拜托哪位高手解答一下)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 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特点可以有几个字了几句话来概括一是他是一个可逆的反应,第二个正反应合力反应的速率是相等的第三个化学平衡,它是一种动态平衡,但是在平衡混合物中百分的含量是一定的,如果改变平衡条件的平衡就会改变,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所以说化学平衡,因为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他是可以移动的。

3. 怎么理解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简单的理解就是 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

4. 化学平衡,怎么理解

平衡移动的根本之一就是浓度的变化,A选项加入氩气,没有浓度变化。b加热,反应向右,所以分解率变大,c是对的。d体积变大,浓度就会减少,所以反应向浓度增大进行,也就是向右进行。分解率也是增大。

5. 关于化学平衡的三步法,我还是搞不清楚!

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1)要知道平衡是一种状态,状态是不随时间改变的;(2)要理解“一定条件”的涵义,对于不同的反应,这一定的条件是不同的;(3)必须是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种特殊状态;(4)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是判断平衡状态的两个标准,前者从微观上反映,后者从宏观上表现。另外,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动、定、变。可逆反应一当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则一切宏观量皆保持不变,从而可得出一等六定: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平衡浓度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变,生成物的产率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变。除此之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也可以通过压强、气体密度和气体平均分子量等保持一定来判断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去理解:(1)必须是一个可逆反应,这是讨论平衡移动的前题;(2)移动是一个过程,过程与时间有关,必有始态和末态,即有一个旧平衡和一个新平衡;(3)外部条件(浓度、压强和温度)必然发生改变,这是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4)平衡移动的结果是浓度要发生变化。要弄清楚什么是平衡向右移动和向左移动,以及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准则;要从实质上去认识,只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关系被打破时平衡才会被破坏,从而发生移动;而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一定要改变。因此,反应速率、平衡浓度改变了,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而百分含量改变了,平衡一定发生移动。结合条件对平衡的影响以得出,改变温度,或改变平衡体系中任一物质(固体和纯液体例外)的浓度,平衡一定会发生移动,使用催化剂则不影响平衡,改变压强或容器的体积不一定使平衡发生移动。(1)正、逆反应速率与建立平衡状态的关系V正=V逆建立平衡状态(2)正、逆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的关系V正>V逆平衡向右移动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V逆平衡向左移动(3)平衡时,随时间推移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平衡状态不变正=逆≠0动态平衡状态问: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后,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1molSO3,为什么平衡不移动?c(?SO2)和c(O2)减小,c(SO3)增大了,应该向前者推进,不对吗?答:这里说的平衡是最终状态,你可以想象,首先的1摩尔SO2和2摩尔O2全部生成SO3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一个平衡状态,而现在我们假设是全部生成,那么加进来的就是SO3,只是产物增加,而现在条件不变,于是SO3又分解到平衡状态,所以平衡状态跟之前是成比例的也就是说平衡是一样的,这叫同一平衡.

你理解是片面的

首先在平衡状态下加入任意物质都会使反应向减少这物质的方向进行,于是SO3一定会分解,那么SO2,O2的浓度不一定会减小(现在还不肯定是否一定不变),而在压强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变化可以不计,因为压强一变体积就会跟着变,于是SO3按着合成时的比例分解到一个平衡状态

6. 如何通俗的解释化学平衡

NaHSO4过量,即Ba(OH)2少量,Ba2+和OH-保持1:2。一个Ba2+需要一个SO42-沉淀,两个OH-需要两个H+,所以Ba2+ + 2OH- +2H+ + SO42-===BaSO4 + 2H2O。

NaHSO4少量,H+和SO42- 保持1:1,一个SO42-沉淀一个Ba2+,一个H+只能中和一个OH-,所以H+ + SO42- + Ba2+ +OH-===BaSO4+H2O。

Ba(OH)2+H2SO4=BaSO4↓+2H2O

学习方法:
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这是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也是实验中运用知识前的必要过程。因此,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内部之间,以及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以物质结构等理论的指导,揭露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成为小系统、小结构,然后逐步成为大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结构化的要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化学平衡的理解

1,可以从分压考虑,反应物的分压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2、对于特定的反应,如果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等温等压和等温等容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由于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压强和容积都不变,生成物物质的量,转化率,浓度都相同;如果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等温等压和等温等容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以正反应方向是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气态反应物,在等容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增大,不利于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而等压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不变,体积可以增大,有利于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生成物物质的量,转化率,浓度就不相同。
3、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加入HI,导致HI的浓度(或分压)增大,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

8. 如何建立化学平衡思想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可逆反应的相关问题存在认识障碍,如,判断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哪些、平衡的移动方向以及平衡移动后相关物质的定量计算,学生感到困难重重。由于这块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无法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结构,也难以构建解决平衡的思维方法。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学生不能还原已学过的知识,也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对这一模块的教学,教师不能简单传授知识和操练习题,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思想。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在反应物生成产物的一瞬间,逆反应也就开始了。由于起初生成物浓度很小,逆反应速率也很小,反应物浓度很大,正反应速率开始时最大。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不断生成,反应物不断被消耗,正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下降而渐渐变小,逆反应速率随生成物浓度的上升而不断增大。最终,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化学平衡状态具有“动、定、等、变”的特点。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组分的浓度不变这两方面判断。
1.平衡状态判断方法之一: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反应中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根据反应速率理论,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速率比等于系数比。因此,正反应和逆反应可以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如果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系数比,那么这个反应也就达到了平衡。
如:可逆反应aA(g)+bB(g)?葑cC(g)+dD(g)在一定条件下,如果v(正,A)=v(逆,A)或者v(正,A):v(逆,C)=a:c,则表示此反应达到了平衡。
例1.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反应N2(g)+3H2(g)?葑2NH3(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3v(N2)正=v(H2)正
B.2v(H2)正=3v(NH3)逆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氮气,同时生成2mol氨气
D.三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N键形成
解析:运用等速来判断平衡,必须要有正、逆两个方向的速率,而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选项A、C、D只有一个方向的速率,选项B符合速率相等,因此,答案为B。
2.平衡状态判断方法之二: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可逆反应由于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达到平衡,因此,各物质的净变化为零。各组分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发生变化。
例2.H2(g)+I2(g)?葑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c(H2)=c(I2)=c(HI)
②c(H2)∶c(I2)∶c(HI)=1∶1∶2
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解析: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各物质间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之比没有确定的定量关系。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随着起始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答案为③。
3.平衡状态判断方法之三:其他物理量的间接判断
平衡状态的判断除了上述两种基本依据外,还可以根据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物理量来判断,如果这些物理量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也可以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运用这些物理量来判断平衡状态,要注意反应的类型。对于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即等体反应),如,H2(g)+I2(g)?葑2HI(g),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如果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压强不变、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同样道理,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2B(g)?葑C(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果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但仅是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因此,同样是等体反应,要分清是哪一类等体反应。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有变的反应(即非等体反应),如,N2(g)+3H2(g)?葑2NH3(g)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如果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均可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只有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
二、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思想
为了定量描述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引入了化学平衡常数。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A+bB?葑cC+dD;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之间存在一个关系式,即K=■,叫做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这个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也可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常数的大小主要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如果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105左右,通常认为,反应可以进行得比较完全;相反,如果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5~10左右,则认为这个反应很难进行。其次,K受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同一个反应,温度不同,反应进行的程度不同,K发生变化,因此,根据K随温度的变化可推测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1.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状态
如,某温度下,可逆反应aA(g)+bB(g)?葑cC(g)+dD(g)
平衡常数为K,若某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如下:Qc=■。 如果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如果QcK,反应向逆反应进行。
2.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可逆反应aA(g)+bB(g)?葑cC(g)+dD(g)(ΔH>0),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K值变大;如果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变小。因此,如果一个可逆反应的K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K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例3.已知反应2CH3OH(g)?葑CH3OCH3(g)+H2O(g)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1)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 v逆(填“>”、“<”或“=”)
(2)K300℃>K400℃,则该反应是 热反应。
解析:此时的浓度商Q=■=1.86<400,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v正>v逆;温度降低时,K值变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三、教学活动中平衡思想的应用
平衡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可逆反应中,也存在于弱电解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中。平衡状态的特点和平衡时的定量关系同样存在于各类平衡体系,勒沙特列原理可以分析任何平衡体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和应用平衡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平衡思想,以达到会应用。
1.化学平衡思想的应用
情境一:氯气能溶于水,但氯气在饱和食盐水溶解度很小,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也可通过饱和食盐水的方式提纯氯气。
解析:将氯气通入水中存在的平衡体系Cl2+H2O?葑H++Cl-+HClO。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很大,使上述平衡左移,所以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同样,由于HCl极易溶于水,使溶液中Cl-浓度增大,平衡左移,抑制氯气溶于水,因此除去HCl杂质。
2.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相结合分析反应的本质
情境二:在常温下铝很难与水反应,但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很快反应,产生气泡。
在高一讲课时,教师经常这样分析:在碱的作用下,铝首先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铝与碱反应生成了偏铝酸钠和水,因此,铝与碱液反应生成了氢气。对这种解释方式,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在这个体系中存在两个平衡体系:(1)H2O?葑H++OH-,(2)2Al+6H2O?葑2Al(OH)3+3H2↑(这个反应的K很小)。金属Al由于金属性较弱,就必须有高浓度的H+,但水是一种很弱的电解质,其中的C(H+)很小,反应无法发生,假如提高了H+的浓度,则反应就能发生,譬如,把上述水换为盐酸溶液即可。加入盐酸,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由于盐酸的加入,破坏了2Al+6H2O?葑2Al(OH)3+3H2↑这个化学平衡,盐酸和2Al(OH)3作用生成了AlCl3,平衡(2)往正反应方向移动。
同样道理,由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若在上述体系中加入NaOH溶液,能和Al(OH)3反应生成NaAlO2,也破坏了(2)化学平衡,于是反应发生了。
3.水解平衡思想的应用
盐溶液的配制和一些胶体的制取,应用了盐类的水解平衡思想。如,为什么配制氯化铁溶液时要加入盐酸,加热饱和氯化铁溶液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解析:氯化铁溶液中存在平衡体系为Fe3++3H2O?葑Fe(OH)3+3H+(ΔH>0),Fe(OH)3(s)?葑Fe33+(aq)+3OH-(aq)(ΔH>0)。由于K(Fe(OH)3)很小,氯化铁溶液中不加盐酸,铁离子不断水解,会产生Fe(OH)3沉淀。加入盐酸,增大了H+浓度,第一个平衡左移而第二个平衡右移,因此,抑制Fe3+的水解。当加热时,水解平衡正移,沉淀溶解平衡逆移,就得到了胶体。
四、反思
化学平衡思想的建立过程不是简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具体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来分析探讨,从感性上体会到平衡思想。也可以选择经典的化学题,从理性思维上运用平衡思想。总之,化学平衡思想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渐领悟,从而学会运用平衡思想定性和定量分析化学反应,理解反应的本质。

9. 化学平衡是一个什么概念 怎么理解

,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改变,若恒定不变,则达到化学平衡;有颜色变化的反应要看颜色是不是不再变化,若不变,则达平衡;还有,气体反应物的消耗量等于气体生成物消耗量时,就达到化学平衡了.请让我举个例子补充说明吧:N2+3H2--2NH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当消耗3molH2的同时,右边的NH3也消耗2mol,前者反应是正向的,后者是逆向的,这样就达到化学平衡了.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固,液体反应物或生成物不能作为化学平衡的标志.

阅读全文

与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化学平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