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业布局都有哪些原则
工业布局的原则主要有: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遵循工业布局地域分工规律;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适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结合;充分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的要求等。
1、自觉运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地区经济发展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拉大发展差距中求缩小差距,即不平衡发展是暂时的、相对的。由于每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同,加之财力、物力有限,投入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平均投入、平衡发展的效果远不如有重点、不平衡发展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每个时期有重点、不平衡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相对均衡。例如,日本先发展了基础较好的“京——滨”地区后,才带动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也是先发展了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后,才逐步向中西部推进,使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南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也是先发展沿海经济,后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遵循工业布局地域分工规律。工业布局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是各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存在优劣;经济基础是各地现有经济水平、特点和经济地理位置不同。工业布局要分析各地的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找出各地适合布点的工业部门。
3、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布局要充分考虑社会劳动的节约,从减少原材料、燃料和产品的不合理运输和节约中间环节、中转全储的投资费用等入手,促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工业布局要选择生产费用、运输费用及流通费用的总和为最小的建厂地点。
4、适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结合。工业布局应充分利用现有中、小城镇或在资源较丰裕的地区分散布点,这有利于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工业分布,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使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防安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当然工业布局分散要适当,不能搞“大而全”或叫、而全”,即在坚持适当分散的同时,坚持必要的集中;这可使企业共同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以及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厂外公共工程,从而获得生产费用的节约和较高的集聚效益,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整体运转机制。
5、充分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要求。工业布局还要充分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防止因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出现分裂。例如,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水乎极不平衡,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最后作为重要因素之:—加速了原苏联解体进程。从国防安全考虑,工业布局在宏观上要处理好国防前沿和战略腹地的关系,重要工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要有纵深配置;在中观布局上,要防止过度集中,要适当分散布置;同时,要有利于战备动员计划的迅速实施。
6、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工业布局时要正确处理工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行“三同时”方针,积极防止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工业布局亦称工业生产力或工业配置,是指人们通过规划或其他手段,有意识地对工业生产力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调整和再分布。工业布局与工业分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工业分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只能承认它、继承它。工业布局必须以原有工业分布为前提和基础,是对原有工业分布的再分布。
⑵ 影响化学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在选址上,若有河流,必须在人口密集区下游建,还必须考虑风向等。而且应靠近市场,至少保证有顺畅的交通能把原材料运进来加工,把产品运出去销售。
当然还有政策上的因素,一些地区为保证环境的质量会把建设化学工业的门槛抬得很高,这些主要体现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而对于西部地区,由于其在技术上和资金上的短缺,他门会适当放宽,以此来引进外资和人才从而达到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目的!
⑶ 化学工业制备的考虑因素
化工工艺:1.没有足够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2.对有危险的副反应认识不足;
3.没有根据热力学研究确定爆炸能量;
4.对工艺异常情况检测不够。
⑷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气候因素:气候决定农业的分布,决定人口的分布,良好的气候因素必然使该地区拥有众多的人口,必然使使该地区出现各种工业成为可能.
地形因素:地形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山地人口相对较少,而大平原人口则相对较多.人口的多少也会决定部分工业的分布.
海陆因素:河流因素会决定该地区的交通状况,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工业分布.例如:沿海、长江流域就有许多发达的城市,它们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该地区发达的海水运交通.
政治因素:人为的改变一个地区的交通状况将会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工业水平,政治中心也必然会有大量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的配套第三产业和轻工业、部分重工业.
战争因素:例如:苏联为了防止二战的悲剧重演,将许多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都分布在西伯利亚,我国的国防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陕西等西部地区.
矿业因素:一个地区如果有丰富的矿藏,必然会有大量的采矿人员,以及配套的第三产业.在一个大型的矿产的周围往往会形成城市,如海南的石碌、四川的攀枝花
⑸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识别 从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对我国产业布局及变化的动态考察,识别区域产业布局及战略性调整影响因素。重点从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路径依赖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自然因素。 根据工业区位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发展某类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弱化。
2.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等。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由于集聚、辐射、增长能量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3.体制因素。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业竞争的关键增长要素。
4.科技因素。科技是影响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从而决定着产业布局。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技术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地区的产业布局。一是科技水平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三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改变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使得产业的人力资源指向和运输指向发生变动,从而推动产业布局发生变动。
5.路径依赖。 历史继承性是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基础始终是新的产业布局的出发点,产生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在产业布局中,这种“惯性”最初来源于工业区位论中所论述的集聚因子。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地区一旦符合规律地选择了某个产业,无论以后它所具有的区位因素是否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该种产业是否更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最初的选择中摆脱出来。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已经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并营造新的集聚因子,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的有效率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五类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既定区域产业布局或既定产业区域布局的最初形成和动态变化。其中区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成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原始决定因素,产业的最初布局必然要考虑这些区位因素,尤其是关键的区位因素。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必然影响产业布局的变动。体制因素是影响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外在因素,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巩固或打破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以达到产业布局调整的目的。 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资源禀赋及配置格局的变化,必然要求交通条件和交通格局的适应性调整,并共同引致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方式或工具的革命式改进,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经济位势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影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调整的各个因素,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⑹ 工业选址地理要素
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原料(资源)、动力(能源)、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l 除场地和水源外,一般对自然要素不要求更多投入,更加灵活
l 除了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甘蔗和甜菜制糖) 以外,一般不具有季节性
l 农业产品除用作日常生活外,还可作为工业生产资料使用;工业产品除用作日常生活外,一般作为生产工具设备使用
: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布局工业的基本原则
由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各工业的主导因素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动力能源基地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廉价劳动力充足区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区
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①分布特点:接近原料产地
②原因: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原料运输成本较高
③举例: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
: 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①分布特点:接近消费市场
②原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③举例: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
: 动力导向型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①分布特点:接近动力能源基地
②原因:能源消耗量过大
③举例: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
: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①分布特点: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②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③举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
: 技术导向型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①分布特点: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②原因:技术要求高
③举例: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布局工业的基本原则
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1) 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2)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3)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远离河流上游
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布局工业(部分案例):多考虑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例如:(1)国防需求:我国20世纪50年代于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2)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3)改革开放政策: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4)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20世纪末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5)个人偏好: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
当前变化比较明显的工业的区位因素
1.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主要得益于科技及交通越来越发达
2.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4.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⑺ 什么是工业布局,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工业布局亦称工业生产力或工业配置,是指人们通过规划或其他手段,有意识地对工业生产力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调整和再分布。工业布局与工业分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工业分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只能承认它、继承它。工业布局必须以原有工业分布为前提和基础,是对原有工业分布的再分布。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
1、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地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其中,资源条件包括各种燃料、动力资源、矿物原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分布总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蕴藏的资源种类不同,即使同类资源,在各地区的蕴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丰度及开采条件亦各异。工业布局要尽量发挥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地质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讯等,工业布局要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进行,要善于利用地质、地理条件为工业布局服务。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湿度、气流和降水等,气候对工业生产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要根据不同行业工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进行工业布局。
2、经济技术条件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资源、生产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比例、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征、生产协作条件、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及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公共工程的数量和水平等。工业布局要重点放在经济技术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首先要创造适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布局的经济技术条件,特别是劳动力素质、交通通讯、观念思想等的转变。
3、科学技术条件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大规模科技进步,都是工业布局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新技术革命将会出现电子计算机工程、外层空间开发、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等相互联系的产业群;同时,也会引起生产过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产内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况,使工业的集中布局又出现了分散的趋势。工业布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本国、本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技术来促进工业的扩张,实现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4、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主要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发展任务,这些都对工业布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变化往往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紧密联系着。当社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布局应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努力追求优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实现有条件的工业布局合理化。
⑻ 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工业布局
一、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农业经济基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要考虑农业为工业所提供的可能条件(劳动力、粮食、副食品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原料),一般工业布局都要考虑农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如上海工业的发展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农业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2)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布局接近原料产地、接近能源供应地、接近消费区。减少原料、能源和产品的运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我国鞍山的钢铁工业,就有接近原料产地(鞍山和本溪的铁矿),接近能源基地(抚顺和阜新的煤),接近消费区(沈阳的大型、重型机器制造工业)的优势。上海的钢铁工业接近消费区(发达的机器制造业),附近虽然没有原料、燃料产地,但拥有方便的铁路、水路和海运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的钢铁工业分布、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都说明运费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二、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如果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最终也就丧失。环境保护就是要保护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空气、水源、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生产力。而导致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因素很多,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过分集中,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中工业布局不考虑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布局必须做好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选择厂址要适宜。工厂污水排放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大量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应设在城镇、居民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在区域中规划工业布局时,要注意把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在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强的地段或分散布置。
⑼ 化学实验室规划建设考虑哪些因素
喜格-化学实验室规划建设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建筑要求化验室的建筑应耐火或用不易燃烧的材料建成,隔断和顶棚也要考虑到防火性能。可采用水磨石地面,窗户要能防尘,室内采光要好。门应向外开,大实验室建设规划应设两个出口,以利于发生意外时人员的撤离。
(2)供水和排水供水要保证必须的水压、水质和水量以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需要。室内总阀门应设在易操作的显着位置。下水道应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材料,地面应有地漏。
(3)通风设施由于化验工作中常常产生有毒或易燃的气体,因此化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