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对如何学好化学的认识

对如何学好化学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2-07-11 15:05:20

Ⅰ 怎么学好化学

在高中阶段,化学这一学科难倒了无数中学生,令人头痛之处在于化学学科融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为一体,具有特殊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需要面临大量零散的化学事实、化学理论。前些年,有些学生喊出了“化学简单,只要记住了就不成问题”的口号,即使如此,单单是要想“记住”就已经令大多数人竞折腰了,他们不懂如何记忆,纯粹按照某些文科学科的方法去记忆化学,到头来要么记不住,要么记得快、忘得快,真是苦煞人也。更何况,近几年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随着化学学科高考题型的改变,题的深难度、灵活程度的改变,化学这一学科再也不是“记住了就不成问题了”了,如今的客观事实是“要想记住就很成问题”,“即便记住了还有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是一味地“埋头拉车”而不晓“抬头看路”显然只能事倍功半,要想学好化学,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讲究科学的化学学习策略,本文提出化学学习的三板斧:理解、记忆、运用,虽然也是仅仅三板斧,然而本人运用在实践中却屡见其效。下面就详述此三板斧的心法,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势,理解。说到理解这一环节要一分为二从两方面谈开,一方面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加强理解,用各科方法把学生讲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方面已有很多相关论着,此不赘述。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较难懂的理论时,切忌不懂装懂、只求死记硬背,须知单纯机械记忆是很难记住也很难记得牢靠的。例如,有人一口气给你念出“都、了、出、阳、太、新、午、昨、下、天”这几个字,要你马上重复,嘿嘿,有点儿困难吧!如果改变顺序,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说成“昨天下午新都出太阳了”,要你马上重复,恐怕不会有问题吧!原因是什么“理解”的功劳呗。同样是十个字,由于第一种说法我们理解不了它的意思,单纯靠机械记忆,当然很难记住、记牢,而第二种说法我们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借助理解而记忆,效果当然不一样啦!由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狠练“理解”这一板斧,即使课堂上没及时弄懂,课余也要想法把知识点理解透彻。方法很多,比如说问老师,请教同学,或者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尤其是看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因为这些科普文章大多阐述得通俗易懂并配备大量插图,借助恰当的比方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了,对理解问题大有裨益。总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希望同学们认识到“理解”这一招的重要性。功夫是炼的,不是说的,千锤百炼,必得正果。

第二势,记忆。化学这一学科包含大量零散的化学事实、化学理论,对这些内容,理解后必须加以记忆。记忆实际上就是知识的银行,平时不断地往这个“银行”里“存钱”,而我们在解化学题时,无外乎就是再取出些“钱”,并加以综合利用,目的也就达到了。更妙的是,虽然我们从“银行”里取了“钱”,但我们的账号上却分毫无减。而且,只要我们及时巩固,我们“银行”里的钱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并且还会给我们带来数量可观的“利息”。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记忆。化学这一学科显得很繁、很杂,在记忆里必须辅以科学的记忆手段,比如及时重复,把知识提纲化、系统化等等。关于这些记忆方法,另有许多专着,望同学们认识到“记忆”这一板斧的重要性以后,按照这些心法,苦练这一招势,日久必见其效。

第三势,运用。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加以运用,哪怕是应付考试也是某种层次上的运用。同样,当我们把有关的化学事实、化学理论理解透彻了、记忆深刻了以后,剩下的就应该是善于运用了。说到运用,对中学生而言那就是做题(当然,做题时也包括了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关解题的技巧、方法,规律的总结,另有专着,此不赘述。在此,仅就新形势下应该密切注意的一点加以强调,当今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社会、生产的联系,因此,同学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训练。总之,要想在化学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练好“运用”这一板斧是至关重要的。

好了,化学学习三板斧已经介绍完了。怎么样,你一定觉得很失望吧!说得好听,什么三板斧,毫无新意。是的,的确毫无新意,然而,难道真的需要标新立异吗?不,之所以失望,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领会到此三板斧的真正意义,下面就结合化学再加以说明:

一、理解可以帮助记忆、促进知识的运用。前面已经阐述过理解对记忆的帮助,此处从略,下面再举一例:大家知道,Al(OH)3既可以与NaOH溶液(强碱)反应,又可以与稀硫酸反应(强酸),Al(OH)3+ NaOH= NaAlO2+2H2O 、2Al(OH)3+3H2SO4=Al2(SO4)3+6H2O,这两个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反应后都是生成盐和水,所以说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那么,能不能据两个反应H2S+ NaOH=Na2S+2H2O,H2S+H2SO4(浓)=S↓+SO2↑+2H2O就说H2S也是两性物质呢?显然,如果对“两性物质”有了真正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了,虽然H2S既可以与NaOH(强碱)反应,又可以与浓硫酸(强酸)反应,然而H2S+H2SO(浓)=S↓+SO2↑+2H2O这一反应根本不是复分解反应,反应产物也不是仅为盐和水,因此,根本不能据此说H2S是两性物质。可见,有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何愁不会运用呢?

二、记忆可以帮助理解,可以为运用提供原材料。俗说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学诗,大多起始并不求甚解,先是朗读、死记硬背。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久诵读以后稍加点拔甚至不加点拔,很多诗文的精义已经通晓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遇一名学生始终弄不懂一个知识点,无奈之下,令其先死记硬背,依芦画瓢,几月以后再问他,已经彻底弄懂了。可见,在某种程度上记忆也对理解有所帮助。另外,任何一道化学题,都涉及许多零散的化学事实、化学理论,在解题时就需要这些知识的再现,如果没有记忆,在哪里去找这些原材料呢?而解题岂不也就成了空穴来风、无米做炊了吗?

三、运用可以巩固记忆,可以训练理解能力。在运用知识解题时,由于每一个题,尤其是一些综合题,实际包含许多知识点,在做题时,相当于对每个知识点又加以再现,这就又巩固了记忆,如果做题时发现某个知识点回忆不起来了,又可以及时查阅,这也就促进了记忆。当然,做题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再现,还应包括再现后对知识点的综合和再加工以及灵活运用,这也就促进了理解能力的训练。

四、理解、记忆、运用,这三板斧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孤立的招式,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承、互相补充的,三者实际上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Ⅱ 怎样学好 化学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题目量较多,单题分较少,因此波动性不大,比之数、理较为稳定。它需要识记许多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性质、基本解题方法等,皆具有某些文科的特点。但它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如物质推断题中,你好像看到一个摩术师在向你展示其技艺而你不知其所以然。我的化学老师说,学习化学要首先对各物质性质非常熟悉,因为一些题(如物质推断题)并不能用逻辑推理方式,由果推因,只能由一些特征现象“猜”出物质或元素,这就需要对知识很熟悉。在熟悉的基础上要分门别类,列出知识框表,当然这就要求能深刻理解各个概念,否则分类就没有明确标准。就这样一个框套一个框,许多小体系组成若干中体系,再结合,直至整个体系。如我通常用元素周期表来形成最基本框架,下面细分,哪些族氧化能力强,哪些物质可作半导体……同时记住一些特殊现象,如CuSO4和H2S可生成H2SO4,用弱酸H2S产生强酸。这方面内容一般老师都会讲,而且比我清楚得多,最好能向老师讲教。
化学中有几个板块: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电化学、有机化学等。我认为学好化学要注意多记、多用、多理解,化学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比较大,重要题型最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许多化学反应的特征比较明显,记牢之对于解推断题将会有很大帮助。在平时多做题时要注意总结很多有用的小结论,并经常用一用,这在高考时对提高速度有很大帮助。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占87分之多,因此多解、快解选择题是取得好分数的致胜因素。如何才能做得快呢?这就需要你从大量解题的训练中找出一些小窍门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45克水蒸气和4.4克二氧化碳混合后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多少?①45.1,②17.2,③9,④19。如果拿到题马上开始算,大约要2~3分钟,如果你用上自己的小窍门,注意到该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只能在18~44之间,那你可只用二秒钟时间就选出正确答案。类似这样的小窍门还很多,希望大家多留心,注意寻找用熟,迅速提高模考分数。
另外,学好复习好化学并在考试中取胜的一个经验是学会“猜”。这种“猜”实际上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推断,要有一定的基础,做的题多了熟能生巧,自然会获得一种“灵感”,自己可以创造“猜”法,因为它是你勤劳学习的结晶,不是乱猜。我用“猜”法解题,通常比正规解法快几倍,尤其是解决推断题和选择题,正确率很高。当然即使是一看题就知道答案也要进行检验。最后,对化学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它们通常代表着出题的新趋势,高考中很有可能会触及的,值得认真玩味。
吕志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
与物理相比,记忆在化学这一科中比重很大。因为化学这一科目之中知识极为零散,这样,记忆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但是单纯地靠背书来记忆知识,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在做题的同时,结合题型来记忆知识,效果会很显着的。以我为例,高二时期,化学的优势并不显着,而步入高三后,我用上述方法进行复习,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化学的成绩由原来的120多分上升到140多分,并且在以后的历次模拟考试中,都稳定在140分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做一定量的化学习题对提高化学成绩极有好处。
但是,化学也不能单纯地靠记忆,联想和想象也很重要,尤其在解有机化学和图框题中极有用处,有时可以很轻松且很快捷地解出这方面的题。
以上就是我在学这五门学科的经验,这些都是平时学习挺有效的方法。在此之外,笔者想针对高考中几科的几种题型的解答技巧和解题策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案。
在数、理、化三科中,客观题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答好客观题是全卷取得高分的有效保证。
我自己认为,直接计算求解客观题是最费时间的笨方法,为了节约时间,掌握一些巧解方法来解答客观题很有必要。巧解方法一般有赋值法、估算法、图像法等多种方法(化学中的巧解方法更多)。
现在举几个小例浅谈几种巧解方法。
【例1】(赋值法)
若a2+b2=c2,(a,b,c∈R),判断a3+b3与c3的大小关系。
A.a3+b3=c3B.a3+b3>c3
C.a3+b3<c3D.a3+b3≥c3
面对此题,很多同学会积极地投身于运算当中,精神可嘉,但过于鲁莽。若细心分析会发现
这个式子对于一般情况成立,则对特殊情况也成立。不妨假设a=3,b=4,c=5,则很轻易地
求出a3+b3=33+43=91<c3=125。选C。
从这题可以看出,赋值法在解决一些问题时,省力省时而且有极高的准确性(甚至是完全正确)。
【例2】(估算法)
求铜原子的体积(1995年全国高考卷,题中还给出了一些别的数据可供计算求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既然是选择题,就不要求解得的结果精确性有多高。那么,我们可以想铜原子的半径数量级为10-10m,则铜原子体积数量必为10-30m或在其左右不会很远,然后从选择之中选取答案。
至于说起图像法,应用也很广泛。集合中的韦思图,函数中各种函数图像……。
化学中还有十字交叉、极端分析等多种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巧算方法,就看考生对题、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啦。这些方法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可以在训练中掌握。以我为例,升入高三的时候,对这些方法还不甚了解,但在高考中,我用这些方法来解题,仅用了15分钟就解决了全部客观题,无论数学、物理,还是化学,而且科科满点,为全卷夺取高分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确保了高考的全盘胜利。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二名):
数、理、化三科中,化学是最实际的了。在化学学习中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就显得更为重要。
化学复习一般划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实验等几大部分。其中元素
化合物这一块知识较为琐碎,可按照族序数归类总结,下述步骤或许可行: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有元素单质、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熔沸点等等。莫要小看这些东西,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而在作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这往往是可行的——再用化学性质验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熔沸点问题,SO3与HF是需要多加小心的,如果遇到比较微粒摩尔数问题,脑筋就要转个弯,到这方面来想想。如果还附带上了有机物,熔沸点就乱了套,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不过恐怕已超“纲”,就不再叙述了。
二、化学性质。对于化合物,首先想想化学键有没有问题,然后就是反应式了。对于化学方程式切不可一个一个背,而要联系起来看。每一个方程式都可以归结为反映了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对这些性质加以区别(如氧化性、还原性等),然后以这种特殊物质的基点向外辐散出去,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应条件,应加以区别。对这些居于网络基点的物质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对于有机物的分析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机物的化学键尤其是极性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是它决定着有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有余力的话,应对其极性键电子云的形状,结构、偏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有一定了解。这对理解有机物性质是很有帮助的。
化学实验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对实验的总结也是亲自做为宜,若无此条件,恐怕也只能“纸上谈兵”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用途及其精确度、适用范围等。如滴定管可精确至0.01mL,烧杯不可直接加热,要垫石棉网等等。而针对具体实验,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要画出装置图。我以为掌握装置图是掌握一个实验的基础。最后对实验中的各处细节要加以记录,如温度计的插入深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火等等,因为这可能就是考点。以上这些是为了培养一种实验素质。考题不太可能出已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实验,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这种素质,当可应万变。
化学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一个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化学学习我认为知识与能力应该并重。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二名):
数、理、化三科中,化学是最实际的了。在化学学习中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就显得更为重要。
化学复习一般划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实验等几大部分。其中元素
化合物这一块知识较为琐碎,可按照族序数归类总结,下述步骤或许可行: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有元素单质、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熔沸点等等。莫要小看这些东西,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而在作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这往往是可行的——再用化学性质验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熔沸点问题,SO3与HF是需要多加小心的,如果遇到比较微粒摩尔数问题,脑筋就要转个弯,到这方面来想想。如果还附带上了有机物,熔沸点就乱了套,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不过恐怕已超“纲”,就不再叙述了。
二、化学性质。对于化合物,首先想想化学键有没有问题,然后就是反应式了。对于化学方程式切不可一个一个背,而要联系起来看。每一个方程式都可以归结为反映了某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对这些性质加以区别(如氧化性、还原性等),然后以这种特殊物质的基点向外辐散出去,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应条件,应加以区别。对这些居于网络基点的物质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对于有机物的分析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机物的化学键尤其是极性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是它决定着有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有余力的话,应对其极性键电子云的形状,结构、偏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有一定了解。这对理解有机物性质是很有帮助的。
化学实验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对实验的总结也是亲自做为宜,若无此条件,恐怕也只能“纸上谈兵”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用途及其精确度、适用范围等。如滴定管可精确至0.01mL,烧杯不可直接加热,要垫石棉网等等。而针对具体实验,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要画出装置图。我以为掌握装置图是掌握一个实验的基础。最后对实验中的各处细节要加以记录,如温度计的插入深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火等等,因为这可能就是考点。以上这些是为了培养一种实验素质。考题不太可能出已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实验,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这种素质,当可应万变。
化学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一个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化学学习我认为知识与能力应该并重。
张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提起高考,就总是感觉自己是十分幸运的,特别是越来越多地看到新闻媒介对高三学生重负的报道,更加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记忆中我的高三绝没有这么苦,似乎轻轻松松就走了过来,也许这得益于我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小技巧。下面我就谈谈学习化学的一点儿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高中化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其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和有机化学知识点都比较少,比较容易掌握,真正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块,众多零散的知识点,各类元素或者化合物性质的相同与相异,常常使人顾此失彼,考试丢分。要想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不妨把元素周期表看作一块土地,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各周期、各族元素为种子在元素周期表这块地里培育自己的知识树丛的过程。
当然,攻欲善则必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知识树长得好,必须首先耕耘好元素周期表这块土地,也就是说要充分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一共收入了一百多种元素,它有七个横行,即七个周期,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它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即七主族、七副族、零族和Ⅷ族(包括第八、九、十共三个纵行)。我们应该记住各主族代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码应该记住各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码应该记住原子序数前20位的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在表中所处位置,还要牢记前三周期各有哪些元素和各主族由哪些元素组成,掌握了这些,就如同已经给地松了土。
记熟元素周期表之后,还需要掌握元素周期律。所谓元素周期律就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理解了元素周期律就好比把我们的种子,即元素,按照周期变化和性质的相似性进行了分门别类,选种的工作已经完成了。
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元素及其化合物各章节的学
习来使各元素发芽生枝,培育我们各元素的知识树了。
对于每一棵知识树来说,无非包括下面几个主枝:元素性质,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酸、碱、盐性质。每一个主枝又可分为几根分枝。元素性质又可分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合物、元素的活泼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和酸、碱、盐的性质都可分为两大分枝: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两者又都可分为无数细枝,物理性质可细分为状态、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可分为与单质的反应、与化合物的反应、与酸、碱、盐的反应……如此这般,经过多次分类之后,我们的知识树的结构就形成了。
那么,当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它应该是位于哪一个细枝之上,就把它作
为一片树叶,让它生长在知识树的枝条上。这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合适的枝条生长上去
,积累起来,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就长成了。
这种工作看起来是复杂的,但实际上每种元素的知识树结构都是相似的。培育出一棵知识树之后,其它的不过是一种重复操作罢了。
知识树一旦建立,你将发现它有很大的优点。首先它使我们头脑中庞杂混乱的知识点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便于记忆。其次,当我们比较两种元素时,因他们的树结构相似,只需比较相应的枝条即可。更重要的是,考试时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只需从枝出发,层层推进,就一定能找到所要找的知识点,而在这个推进过程中,所得到的其它信息是对解题大有帮助的。
我觉得培育知识树对我学习化学帮助很大,希望它也能有助于大家化学水平的提高。
叶怡河(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化学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但细想:元素周期表要记,各元素原子结构要记,各族代表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反应要记,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烃、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作用及一定的规律要记等等。要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只有记得熟,才能用得活。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
常用的记忆方法很多,但我这里只谈几个自己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特殊记忆法,单独记忆法,结合实际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
很多东西容易记住,如AgCl难溶于水、白色;F2、Cl2、Br2、I2的活动性随分子量的增加逐渐减弱等,相反,某些东西却非常容易搞错,如:AgF溶于水,AgI呈黄色;碱金属活动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强等。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前者是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的东西,而后者则因受前者的干扰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我们提出“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在关键时刻出现“粗心”的情况。更何况记住这些,往往那些平常的也顺便给记住了。例如:记住2NO2=N2O4在压强改变时的现象,则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可逆反应在受压强影响时的规律。
单独记忆是对某些知识点而言的。有些东西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却又十分重要,非得单独记忆不可。例如:钢、铁的冶炼原理和过程;一些重要而又难于理解的反应方程式,某些物质的性质等。熟记这些东西,可补充知识链条上的一些空白,要用时随手拈来,大为惬意。
结合实际记忆法是一种相当好的记忆技巧。所谓“实际”,这里可以是生活中的体事物,也可以是别的学科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这种记忆方法的特点是能使同学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轻易地掌握和区分。例如:很多同学对可逆反应受外界因素影响时的方向常闹混。但如果用物理中的“惯性”来理解记忆,就会发现这简直太容易了。惯性是物体在不受到外界影响时有保持原来状况的性质(但往往无法改变其总的趋势)。可逆反应移动的特点正适合这性质:加压、反应(由于惯性)阻止压强增加,从而使反应向压强降低的方向(即气体摩尔数减少的方向)前进(但最后压强还是增加了),升降温、减压,加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等,都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果用来理解2NO2=N2O4加压后现象更有妙用,加压颜色加深颜色变浅。所以颜色变化:浅→深→浅。如果考虑最后结果的颜色是变深还是变浅,由上所述,显然是“胳膊扭不过大腿”颜色变深了。
联系各章的内容形成知识链,知识网,这就所谓的联想记忆法。如:HC≡CH,马上可引出高中有机化学中的所有知识。这种联系记忆法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思想变得特别清晰,达到轻轻松松而又事半功倍。
这些记忆法说起来是独立的,但实际用起来更应该综合运用,以达最佳效果。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相信在化学学习中将会多一份轻松,多几个胜利的微笑,在明天的天空增添几分蔚蓝。
化学对于高考来说,是很重要的。理科生如果化学考砸了,总体成绩肯定会不太好。而把化学考好了,则有助于增强信心,有可能出现在其它科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会有一些人,化学学得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没学好,所以现在感到很困难,有的甚至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在化学上花的时间很少。大家知道,在功课上不花时间,要取得进步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在这儿要来劝劝那些同学。
化学是一门立竿见影的学科。所谓立竿见影,是指与其他学科相比,投入同样多的时间,所提高的分数,化学要比其它学科高。举一个例子,某考生甲和某考生乙,他们的水平相同(均是理科考生),他们每天有6小时的复习时间,所以他们都用1小时时间来复习语文,1小时时间来习数学,1小时时间来复习物理,1小时时间来复习化学,1小时时间来复习英语。但是这样只花了五个小时呀,还有1小时剩下,用来干什么呢?高考生的时间很宝贵,他们当然不会用来玩的,所以考生甲用这1小时来复习语文,考生乙用这1小时来复习化学。结果,高考结束后,人们发现,数学、物理和英语三科,考生甲的成绩和考生乙的成绩都相同,但语文成绩,考生甲比考生乙高了4分,可是化学成绩呢,考生乙的成绩却比考生甲高了20分。所以总分来说,考生乙比考生甲高16分。16分呀,这是了不起的差距。甲和乙原来的基础相同,用功的程度也相同,可是乙就比甲高了可贵的16分。为什么?就因为乙在化学上采用了高投入的政策,而考生甲却错误地选择了在语文上采取了高投入。归根结底,这是由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化学是一门以记忆性为主的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太多的技巧,(这相对于数学和物理来说的),只要你记住了化学事实,你就可以答对。所以我说化学是一门很容易提高的学科,它不象语文、英语那样需要很大的投入,才有一些提高,它只需要较小的投入,就有较大的产出。
同学们要树立信心,只要我花时间去学化学,我肯定会有提高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即兴趣。有些同学也许会说:“我知道学化学一定会提高,但我就是不感兴趣,不想去学”。那么我要劝你,同学,兴趣也是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高考需要你学化学,所以你一定要学,你不得不学,但是,当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你会认识到化学内部的规律,那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同学,你一定会对化学感兴趣的。

Ⅲ 如何学好化学

化学课的学习主要概括八个字:四先四后,错题档案。
一.“四先四后”有以下几个阶段:(1)先预习后听课;(2)先复习后作业(3)先思考后发问(4)先听课后笔记等几个阶段。
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问题,能质疑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Ⅳ 怎样学好化学

高中化学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许多同学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这些都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化学学科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重思维推理的一面,又体现了文科重视读书,强化记忆的一面。了解了这一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化学也就觉得很容易了。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平时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的学习习惯,下面我就课前预习,课上听讲和课后复习巩固几个重要环节分别加以阐述。

一、课前预习
首先我来谈谈为什么要进行预习。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通过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因为我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会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诸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就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掌握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下面我来谈谈如何进行预习。

1、首先要通读教材,搞清楚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读之后要掩卷而思,看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要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大概了解。

2、在通读基础上进行细读,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要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对重要要领结论及关键字词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边读边注,提高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3、在预习中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预习中重点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带到课上,看老师如何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预习中要做到先通读,再细读,并注意总结归纳,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搞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内容还不太理解,使预习达到一较高层次。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课上听讲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可使思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听讲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带着问题听课,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这样不但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听讲目的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

在听讲时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做笔不要所有都记,这样会不能很好的听老师的思路而得不偿失。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特别要记的内容是知识点间的联系,例题分析,对于老师分析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重视,这正是我们上课时需要培养的能力,对于预习中了解的内容可通过老师讲解强化记忆。

在听讲时速要重视实验,注意能力的培养。化学课上演示实验较多,在老师演示实验时,我们要认真观察,并善于思考,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还要抓住本质的内容。如氯气的性质中,当烧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我们可观察到有棕黄色的烟生成,这是生成氯化铜的缘故,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铜丝继续保持红热,这一现象很容易被忽视,正是通过这一点说明该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在观察实验时,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还要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联想,要抓住实验的本质,如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可通过喷泉实验说明HCl的溶解性,在观察实验时,我们发现当挤压胶头滴管,有少量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水就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我们再思考,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呢?主要就是烧瓶内的气体溶于水、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烧瓶,掌握这一原理,

我们看95年高考第7题: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d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根据原理,要形成喷泉,烧瓶内气体要大量减少,压强减小即可,溶液充满烧瓶,也就说明无气体剩余,马上选出答案为B和D,例在实验室制HCl的实验中,我们思考为什么制HCl和制Cl2尾气吸收装置不同,为什么制HCl时加一倒置漏斗即可防止倒吸,通过多思考,多联想,也就掌握了这样知识点。

三、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课后及时复习,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加以巩固,是学习习惯中很重要一个环节。课后巩固不单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在做作业前首先要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即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就是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对知识的初步记忆,必须课后及时复习。复习越及时,遗忘越少。在复习时可先整理笔记,使老师讲课内容再现,并通过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预习、听讲、复习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要对知识真正理解,能够灵活应用,还必须通过练来达到这一目的。

练习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练习不是跳入题海,做的题多,成绩提高不一定快。

下面我来谈谈如何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练习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往往拿到题目就动笔,结果常导致失误或失败。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也要养成一良好的解题习惯,即: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我们的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审题的重要性。

例1: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当有4摩氯化氢被氧化时,在标况下得氯气的体积为()
(A)22.4升(B)11.2升 (C)44.8升 (D)89.6升

在此题中,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其中4摩HCl参加反应,只有2摩HCl被氧化,故该题关键为4摩HCl被氧化,故选(C),常误选(A),认为4摩HCl参加反应。

例2:某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由此可得出结论
(A)该有机物一定不含氧;
(B)该有机物通式为CnH2n;
(C)能确定该有机物分子式;
(D)无法判断该有机物是否含氧。

许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马上想到有机物燃烧生成CO2和H2O,说明有机物一定含C和H,是否含氧不能确定,选(D),但此题关键字为某烃,就确定说有机物不含氧,只含C、H两元素,故选(A)和(B)。

例3:CS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现有0.228克CS2在448毫升O2(标况)中点燃,完全燃烧后,混和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这道题数据充分,有的同学看到题就开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首先判断哪个反应物过量,然后一步一步求解。如果仔细审题,就会发现此题有一隐含条件,即CS2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变,若找到这一信息,就可确定燃烧后混和气体体积与CS2无关,马上得到答案为D。

通过以上几例可以说明,在做题时,审题非常关键,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解题,解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注意找到最佳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及阿佛加德罗定律的应用,并注意常规解法和巧妙解法相互结合。常用的巧解方法一般有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平均值法等等,这里不再对解题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因为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许多参考资料中都有详细的叙述,要真正掌握,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做题时仔细体会。下面我就一例简单说明。

例4:把1克含脉石(SiO2)的黄铁矿样品在O2中灼烧,反应完全后得残渣0.70克,则此黄铁矿中S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应为多少?

此题可采用据方程式进行计算,较麻烦,若用关系式、差量法,很简单就得到结果。据方程式和S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8S~4FeS2~2Fe2O3再根据FeS2和Fe2O3固体质量差来计算就很容易。具体解法如下:

解:
8S~4FeS2~2Fe2O3 △m
8×32g 160g
m(S) 0.30g


解题之后对题目的归纳整理是练习巩固很重要的一步。许多同学往往忽略这一步而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在解题后要进行思考,这道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的应用,是如何解答的,还有没有更佳的解题途径。在以后解此类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并注意一题多变,即将已知和求解多角度转化,进行分析和归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在例2中把“某烃”改为“某有机物”此题内容就不同了,答案也随之变化,通过一题多变,对知识理解更深刻。

在解题之后还要注意一题多联,即有意识地从学过的知识中联系与本题有关的内容、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如在例3中,挖掘出该题的隐含条件: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变,就可联想燃烧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还有哪些?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最后发展到多题一解,通过联想,能从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我们真正跳出题海,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前面重点谈到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养成在课前认真预习,课上听讲集中,课后及时复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叶圣陶老前辈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靠坚忍不拔毅力,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Ⅳ 如何学好化学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下面仅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认真抓好“听、思、问、练”的学习四个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上吸收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同学课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儿,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补课,就如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吃力,形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还要会听课,不仅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老师讲的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要学会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当时没听懂的,没明白的地方,课下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还要记清课本内容和发散性问题及要求当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同学的悟性也就是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思”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

要“练”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可培养一定的技能技巧,是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搞简单的重复或题海战术。要通过作一定量的题自己能悟出什么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为培养自己的思维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对答案,对解法而已,当每做稍有些难度的题后要回味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的类型是很有益的。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的过程。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互换来重解,这便是一题多变。回忆一下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听、思、问、练四个学习环节,提高课上的吸收率,使所学知识不断地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不仅能达到懂、会,更重要的是达到透,这样你就能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培养了应变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类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给固体受热无论是一种药品还是两种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同制氧气一样的装置-即试管。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氧样。再如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要抓好思路,什么题用化学式来计算即只要有元素的质量分数的题就先要根据化学式来计算。

三.要培养自己的自我完善能力

每次单元测验后都要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成绩与存在问题,特别是要分析所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各占多少分如失6分,其中粗心失2分,不会的失2分,复习不全面失2分,再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粗心、不会,找出原因以利以后的学习,坚持下去必有好处。达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能力。建立错题本,把自己在各次各类考试中及综合练习中做错的题集中收集起来,写在错题本上。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这样坚持下去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着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中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之一。

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拽元素,分子拽原子避免出现错误。

3.要理解概念的组成和系统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弄清并搞懂了,书写和判断氧化物就容易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4.要注意概念中关键字、词的意义理解和记忆。

每个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在理解和记忆时切不可顾名思义,更不可断章取义,要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关键词为纯净物,若不强调纯净物而改为物质的话,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那么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以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O2与O3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可组成两种单质。由此延深的题: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是(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与可能是混合物。很明显应选D。

五.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即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如何学习呢?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磷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 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

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或水或CO2

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六.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式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式量为18,5H2O中水的式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式量比为22: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式量的概念还不清楚。

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

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了解特点和类型弄清已知和未知,要防止不看全题断章取义,粗心大意。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已知求出未知得出正确结果。

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

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初三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题和用字母表示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中的主要思路。如a克KClO3和b克MnO2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c克生成O2多少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O2质量是a克+b克-c克。再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近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按元素质量分数求可做出来但很繁索,可以巧解。即从物质宏观元素巧妙地过度到微观原子个数来找出质量比从而可以进行计算。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

S : O

原子个数比 1 : 4

质量比 32 : 64

1 : 2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 的总质量为3a%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a%

七.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 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80多个)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如弄清烟、雾、火焰的区别。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即用点燃的木条和石灰水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要袖手旁观。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Ⅵ 怎样学好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八法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是美国核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博士的着名论断,又是谁说过“人类的文明是从炭火堆中开始产生的”。的确,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好化学大有可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成功一定有方法。”学习化学也不例外,下面笔者谈一谈学好高中化学的几种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1、学会“看”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中的现象、原理、规律等都是源于化学实验,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要学会“看”,就是要学会看书,学会观察(演示实验、与化学有关的日常生活等)。也只有通过看,才能看出门道、看出兴趣,增强对化学学科持久的注意力和坚强的学习毅力。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
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自己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那么你的听课效果一定会更好。

2、学会“听”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不要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学会“言”
“言为心声”,“言”代表着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21世纪的教育理念讲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要总是依靠老师的讲,要力争与老师、同学产生共鸣、互动。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哪种表达更为准确?不妨将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害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你纠正过来,同时还会帮你找到出错的原因,何乐而不为呢?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4、学会“记”
有道是:“记忆乃才智之母。”记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就不会有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对知识的巩固,化学可谓“理科中的文科”,所以必须讲究一些记忆的方法,如:强制记忆法、编制歌诀法、相互提问法等等,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地复习整理记忆过程,这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通过复习记忆,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5、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化学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思维,掌握化学的学科思想和解题方法(如:守恒法、极值法、关系式法等)。思维能力(思维的正向与逆向、思维的发散与收敛、思维的批判与创新等)是化学学习中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往往代表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化学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6、学会“练”
“百看不如一练”。只有通过“练”,才会防止“眼高手低”的现象的出现。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相对较多,解题也往往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同学们不妨订一份《考试报》、《少年素质教育报》等,在那里每一期都会有精彩的释疑解惑、学习导航,并为你提供一次绝好的练兵机会。通过练习查漏补缺、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化学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陷入“题海”,要掌握好训练的“度”。

7、学会“纠”
有位哲人说:“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第二次犯了同样的错误。”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期中、期末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怎么办?有一些同学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其实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要提前想办法自己去纠错,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时,信息提炼、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在这里笔者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要建立一个纠错本,它会为你的复习节省大量的时间,它也会使你的化学学习卓有成效。

8、学会“研”
高中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必将为学习化学能力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Ⅶ 如何学好化学,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规武器”,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怎样学好化学~~~ 一些同学化学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同学不重视化学课本的阅读,或者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他们既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全部的化学学习就靠上课听听老师讲,看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和随大家一起进实验室做做实验,老师布置了作业,这才打开课本,看看题目,不管正确与否,做了交差了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似乎课本只是提供作业题目的“习题集”,他们不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有准备地进行习题练习,而是遇到解答不出来的题目时,才不得已翻翻书,把课本当成解题的一种参考书。平时不读书,临时“抱拂脚”,考前课本苦苦地死记硬背一通,如此应考当然心中无数,缺乏功底,成绩自然不佳。 同学们,学习化学应切实以课本为根本,熟悉它,研究它,把它读懂读会,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化学学习方法。 搞好化学阅读,同样有个方法和技巧问题。 一是应当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是因为默读比朗读速度快,默读比朗读更有利于理解阅读的内容。一般来说,朗读有助于背诵,而默读有助于理解。同学们所进行的化学阅读主要要求理解,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也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是应当按一定的程序阅读。这个程序以“粗读-细读-精读”较有效。如预习时候读课文的初读,即粗浅的阅读。其目的有三:一是对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找出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三是对新课有哪些疑难问题。自己边读、边想、边分析综合。又如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自学,需要阅读。这种阅读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出示本节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深入阅读,要系统钻研教材,要做到细读以致精读。这种课堂阅读一般要注意做到“三要”:一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重点阅读的内容,使阅读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钻研关键词语,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三是手脑并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强化记忆及找出疑难和问题。 三、应当有选择的阅读。这一般用在复习中的阅读。复习阅读是建立在预习阅读和课堂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归纳、巩固性阅读。它不是前两种阅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带有一定分析和对比综合概括性质的更深层次的阅读,要紧扣课文中心和重点内容、结合课堂学习情况有选择的阅读。这种阅读可用在课后阅读、单元复习和总复习的阅读。 四、要写点阅读笔记,把所学重点内容系统梳理,或默写有关概括、原理和化学用语等,也可用图表形式表述,或动笔圈划评点等,对于熟悉课文,加深理解,强化记忆都是很有益的。

阅读全文

与对如何学好化学的认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