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化学武器早在()期间就被多次大规模地使用
化学武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被多次大规模地使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使用了装有光气和氯气的钢瓶,开创了现代毒气大规模应用于战场的先河。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伊普雷战场部署了5730只装有168吨光气和氯气钢瓶掷射器。当天下午17点,借助一阵微弱的东风,被释放的气体形成了一朵暗绿色的云团,漂向法国兵团,迫使对方放弃战壕并向后撤退了7公里。
但德军同样害怕毒气,而且缺乏援助,因此未能趁机突破阵线。协约国方面很快承认这次攻击违背了国际法,但德军辩称,《海牙公约》只禁止了化学弹药,并没有禁止使用掷射器。
随后,德军又在第二次伊普雷战役中三次使用毒气。据英国军方记录,共有90人直接死于毒气攻击或在送往医院之前死去,在被送往医院的207人中,有46人几乎立刻死亡,另有12人在遭受长期折磨后死去。
(1)化学武器在哪个时期被大规模使用扩展阅读:
劣迹斑斑的使用历史。
现代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会遭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和舆论的谴责,这也是靠血的教训和历史积淀换来的。近代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孕育了生产化学武器的温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化学武器让人见识了最原始的残忍。
1915年4月22日,在第二次伊普尔战争中,德军在战争中投放了秘密武器——多达18万公斤的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造成英法联军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一战期间,交战国共使用了包括氯气、光气、芥子气等总量达12.5万吨的化学武器,造成130余万人死亡。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集中营中建造毒气室,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大屠杀。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更是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多达2000多次,造成军民10多万人死亡。时至今日,其危害还在延续。
2011年5月,三名美国越战老兵曝光了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大面积使用橙剂的罪行。橙剂是一种可以让树木在短时间内枯萎的落叶剂,这可以让当时的越共游击队失去丛林的掩护,但这也是一种可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剧毒作用的化学武器。
越南因此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橙剂受害者,症状包括呼吸道、皮肤的病变,甚至胎儿畸形。如今,受害的越南民众仍在寻求美方的赔偿。
B.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在战场上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10月12日,德军攻占了比利时的伊普雷(Ypern)的里尔,并集中了大量兵力向伊普雷东南发动攻势。由于遭到英、法联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未能取得突破。最后,交战双方掘壕据守,进入了相持阶段,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德军为改变这种对峙态势,突破对方防御,最高统帅部采纳了着名的化学家哈伯(Haber)的建议:以工厂中大量库存的液态氯气作为武器,对敌实施化学攻击。担任这次攻击任务的是德军工兵第35联队。1915年4月5日,德军开始在阵地前沿布设装满液态氯气的钢瓶。4月22日下午,出现了有利的风向,德军打开钢瓶,开始向英、法军阵地施放氯气。一人多高的黄绿色烟云被每秒2~3米的微风吹向英、法联军阵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氯气云团和扑面而来的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英、法守军惊慌失措,顿时,阵地内一片混乱。跟在烟云后的德军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突破了英、法联军的阵地。这次攻击,使英、法军队共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德军本身因防护较差、占领阵地又较快,也有数千人中毒。
C. 化学武器在什么时候首次使用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D. 化学武器是什么
化学武器素有“无声杀手”之称,它是主要以化学毒剂侵入人体,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从而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及迟滞敌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它包括装有各种化学毒剂的化学炮弹、导弹和化学地雷、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以及某些二元化学炮弹等。
简介
战争中使用毒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或简称毒剂。装填有cwa的弹药称化学弹药(chemical munitions)。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 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因此,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而CWA则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历史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
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E. 化学武器的发展史
化学武器的发展历史
一、从伊伯尔毒袭说起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伯尔地区,德国军队与英、法联军正在对峙。下午6时零5分,沿着德军战壕升起了一道约一人高、6千米宽的不透明的黄白色气浪,被每秒2-3米的微风吹向英、法联军阵地。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奇怪云团,英、法士兵们惊惶失措,紧接着一种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扑面而来,有人开始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有的窒息倒地,顿时阵地内一片混乱。许多人丢下枪支、火炮,跑出战壕,纷纷逃离战场,英、法联军的正面很快被突破5-8公里。跟进在云团后面的德军,没有遭到抵抗便一举占领了英、法联军大约4公里纵深的阵地。这是德军对英、法联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化学毒袭。德军用1600只大号吹放钢瓶和4130只小号吹放钢瓶共施放了180吨氯气,使英、法联军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被俘5000人,损失火炮60门。
伊伯尔地区的这次化学毒袭,是化学武器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于战场。从此,交战中的英、法、美等国也相继使用各种化学武器,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达45种之多,毒剂量为12万5千吨,约有130万人受害。
二、化学武器的由来
远在数千年前,人类就用燃烧未干的木材、湿草所产生的浓烟攻击野兽,依靠浓烟的刺激作用,将逃避洞内之兽逐出捕获。后来,人们又将这种烟攻野兽的办法,用于两军争战之中。据记载,公元前431年,斯巴达人将沥青和硫磺制成抛射物,燃烧后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在围城战斗中攻击雅典人,使雅典人毫无办法,终于取得了胜利。
我国古代也有过不少这样的战例。《左传》中曾记载公元前5-6世纪:“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时,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公元1000年,有个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药烟毬献给宋朝廷。毒药烟球有点象雏型的毒 气 弹,毬内装有砒霜、巴豆之类毒物,燃烧后烟雾弥漫,能使敌人中毒,削弱战斗力。宋初《武经总要》里,不仅描述了这种武器,而且还记下了当时的配方。
古代的化学武器是原始的,不仅使用方法简单,而且杀伤作用有限。因此,化学武器作为作战辅助手段,在当时没有被人们重视。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武器才开始显示它的威力。
三、化学武器的发展
1915年德军首先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以后,交战国相继使用了气体毒剂相互攻击。为了防止人员中毒,浸药口罩出现了,使用毒效显着下降。据德军记载,到1916年底,气体毒剂杀伤率由开始的50—60%降到10—20%。因此,各国又极力寻找具有新的中毒途径的毒。
1917年7月,德军在伊伯尔地区又首先使用了通过皮肤中毒,而且杀伤时间较长的芥子气。在这次袭击中,使用方法也有所改进,即把毒剂装填在炮弹里射击,这种方法比用笨重的吹放钢瓶前进了 一步。同时,芥 子 气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杀伤戴有呼吸道防护口罩的军队,使得因中毒而伤亡的人员总数提高了一倍,给部队的战斗行动和防护造成新的困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储备了大量毒剂,还装备了新型神经性毒剂,曾用以杀伤数百万战俘。但在战场上未敢大规模使用。其原因是希特勒过分相信他的闪击战。战争后期,为挽救失败而企图使用化学武器时,主动权已完全丧失,苏、美等国已具有大规模的化学攻击力量和完善的防护装备,遏制了法西斯的化学战。
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先后在我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毒剂1600多次。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差,受到较大的损失。1941年8月,日寇围攻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用毒剂杀害我抗日军民5000多人。同年,日军为了夺取被中国军队收复的宜昌,大量使用芥 子 气,使1600人中毒,死亡600人,迫使守军撤出战斗。此外,日寇还曾在我太原、宜昌、济南、南京、汉口、广州等地建立了毒剂或化学武器工厂。据战后清查,仅分散在东北三省尚未使用的日军各种毒剂 弹就有270余万发,还有大量毒剂钢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两国争先接收德国生产化学武器的设施和专家,积极研制和储存各种新型毒剂,上世纪50年代,苏、美等国已经研制出毒性更大的V类毒剂和失能剂。
1950-1953年,美军在侵朝战争中,曾多次使用化学武器。规模较大的一次是1951年5月6日,美军B一29轰炸机,对朝鲜南蒲市投掷了光气炸 弹,中毒者达1379人,死亡480人。1952年2月至1953年6月,美军使用毒剂百余次,品种达17种之多,如: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氢氰酸及刺激性毒剂等,均造成一定伤亡。
1962年至1970年,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曾把越南南方作为化学武器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在越南南方44个省,使用了西埃斯7千吨,植物杀伤剂12万吨,用毒7百多次,染毒面积占越南南方总面积的30%以上,使130多万人中毒。同时,使农业生产遭到了破坏。由于植物杀伤剂和固体刺激剂在战略后方的使用,使化学武器具有一定战略作用,成为特殊作战手段。
通过以上事实不难看出,化学武器的发展史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尤其对缺乏防护装备的被侵略者,其危害更大。
F. 化学武器最早使用于哪次战争
一战,在比利时的伊伯尔地区,德军投入了军用氯气罐,大批英法联军中毒,令人讽刺的是,军用氯气罐的发明者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
G. 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什么时期
人类战争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就是在二战时期。
H.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于什么时候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用空军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从二战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I. 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什么
1915年4月22日,西线战场比利时境内伊普尔防线上,德军施放了氯气,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普尔之雾,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现代生化武器由此登上战争舞台,给世界人民留下阴森可怕的回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9)化学武器在哪个时期被大规模使用扩展阅读:
一、化学武器
在战争中用来毒害人畜、毁灭生态的有毒物质叫军用毒剂,装有军用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地雷、布(喷)洒器等,统称为化学武器。
二、化学毒剂品种
芥子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混合剂、二苯氰胂氢氰酸、光气、苯氰酮等。很多毒剂的致毒能力很强,在战争期间,芥子气被称为毒气之王,而路易氏气被称为"死亡之露"。迄今为止,仍没有治疗这些毒剂受害的有效的方法和药剂。一旦受害,或者死亡,或者承受相当的痛苦和漫长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