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研究化学教学论的专家有哪些

研究化学教学论的专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15 17:58:20

‘壹’ 着名的数学家 科学家 化学家 都有哪些

·傅元庆——为我国新型冶金材料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12-09 05:45)
·邹元燨——我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 (09-01 09:43)
·王勋——新中国钢铁工业设计工作的先驱者之一 (08-31 14:33)
·张卯均——我国现代金属矿选矿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08-18 09:38)
·陈岱——中国氧化铝厂工程设计的奠基人 (08-31 14:33)
·陆达——我国冶金科技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08-31 14:33)
·李薰——我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08-24 09:02)
·沈华生——我国稀有金属提取和工业化生产的开拓者 (04-10 07:03)
·康永孚——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 (04-10 07:03)
·邵象华——为中国钢铁科技和生产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04-10 07:03)
·陈新民——冶金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 (04-10 07:03)
·陈国达——创建大地构造新理论 (04-05 06:02)
·徐宝升——我国连续铸钢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04-05 06:02)
·我国铁合金工业的先驱者之一——张桂耕 (12-02 07:12)
·我国钢中氢气行为规律研究的先驱者——孙德和 (12-01 05:03)
·我国第一座氧气转炉炼钢厂的组织创建人——安朝俊 (12-01 05:03)
·我国特殊钢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丘玉池 (11-28 04:28)
·金属材料多次冲击抗力理论的创立人——周惠久 (11-30 03:57)
·为创建我国合金钢系统作出重要贡献的孙珍宝 (11-30 03:57)
·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魏寿昆 (09-20 05:09)
·我国现代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赵天从 (09-19 05:23)
·我国金属磁性材料研究的开拓者——戴礼智 (09-16 10:20)
·我国钢铁脱硫研究的先驱——李公达 (09-14 11:34)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的组织者——王之玺 (09-12 07:14)
·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叶渚沛 (07-14 05:16)
·中国重力选矿设备和理论的开拓者——倪桐材 (07-14 05:16)
·靳树梁——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炼铁专家 (07-14 05:16)
·我国合金钢与铁合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周志宏 (07-14 05:16)
·我国球墨铸铁技术的开发者——周行健 (07-14 05:16)
·我国最早进行特殊钢与合金铸铁研究的学者——周仁 (06-07 16:26)
·严恩棫——我国钢铁冶金界的先驱者 (06-07 16:09)
·我国第一位钢铁冶金工程师——吴健 (06-07 15:49)
·我国现代炼锑技术的开拓者——王宠佑 (06-07 15:49)
·我国钢铁冶金界的先驱——李维格 (06-07 15:49)

机械卷

·史绍熙——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的发明者 (12-10 06:52)
·把一切献给党的人——吴运铎 (12-10 06:52)
·我国电机电器工业卓越的领导者——曹维廉 (12-10 06:52)
·孟少农——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08-21 09:17)
·罗士瑜——为发展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做出重要贡献 (09-01 09:43)
·杨锦山——组织建造新中国第一套火力发电设备 (08-18 09:38)
·李近仁——我国第一套双130mm岸炮的总设计师 (04-21 10:28)
·冯子佩——为我国重型机械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04-19 07:40)
·陶亨咸——为我国机械工业的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04-19 07:40)
·"球墨王"王遵明——中国球墨铸铁的开拓者和播种者 (04-19 07:40)
·雷天觉——开创我国机床工业的先驱 (04-19 07:40)
·丁舜年——为促进我国电机工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04-19 07:40)
·中国应用光学的先驱者之一——李文东 (12-02 07:12)
·我国现代国防工业的开拓者之一——钱志道 (12-02 07:12)
·为我国机电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褚应璜 (12-02 07:12)
·为发展我国电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章名涛 (09-21 06:56)
·中国机械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沈鸿 (09-20 05:09)
·我国火炮专业的奠基人——高庆春 (09-19 05:23)
·我国兵器工业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刘鼎 (09-12 07:14)
·为中国机械与航空工程的发展出重要贡献的庄前鼎 (09-14 09:11)
·中国机电工业的先驱——恽震 (07-15 06:47)
·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者——钟兆琳 (07-15 06:47)
·中国汽车技术奠基人之一——张德庆 (07-15 06:47)
·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潘承孝 (07-15 06:47)
·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之一——支秉渊 (07-15 06:47)
·为我国柴油机制造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吴梅生 (06-08 13:17)
·中国机械发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刘仙洲 (06-08 13:07)
·传播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徐建寅 (06-08 12:04)
·中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华蘅芳 (06-08 11:48)
·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做出了贡献的丁拱辰 (06-08 11:43)

自动化卷

·屠善澄——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12-11 06:19)
·刘豹——我国自动化仪表专业和系统工程学的开创者 (12-11 06:19)
·郑维敏——开拓“作物遗传过程建模与控制”新领域 (12-11 06:19)
·吴钦炜——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09-01 09:43)
·朱培基——为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做出重要贡献 (09-01 09:43)
·童世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04-21 10:28)
·严筱钧——为我国机械工业自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04-21 10:28)
·朱良漪——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04-21 10:28)
·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陆元九 (12-12 05:07)
·我国“过程控制”学科的创始者——方崇智 (12-13 06:06)
·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杨嘉墀 (06-24 07:09)
·我国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许国志 (12-07 06:19)
·在决策分析领域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陈珽 (12-12 05:07)
·我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建者——关肇直 (12-05 01:14)
·中国飞行器制导与仿真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文传源 (09-26 05:09)
·为我国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唐统一 (09-27 05:45)
·中国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王守融 (09-26 05:09)
·我国电化学仪器的开拓者——荣仁本 (09-21 06:56)
·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薛葆鼎 (09-19 05:23)
·我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张钟俊 (07-18 03:38)
·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 (07-18 03:38)
·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 (07-18 03:38)
·我国自动控制学科和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钟士模 (07-18 03:38)
·我国自动电力拖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疏松桂 (07-18 03:38)
·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韩 (06-08 14:52)
·我国光学教育的开创者——沈寿春 (06-08 14:38)
·我国应用光学的开拓者——龚祖同 (06-08 14:08)
·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蔡其恕 (06-08 13:59)
·我国现代仪器仪表业的先驱——丁佐成 (06-08 13:21)

电子卷

·张直中——我国雷达技术的主要先驱者与学术带头人 (09-06 14:08)
·郭文昭——为我军通信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09-01 09:43)
·张恩虬——对我国阴极电子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24 08:17)
·蔡长年——我国信息论研究的开拓者 (04-24 08:17)
·何昂——中国碱性蓄电池工业的开拓者 (04-24 08:17)
·孙俊人——中国军事电子科研事业的创建人与开拓者 (04-24 08:17)
·叶培大——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 (04-21 10:28)
·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高鼎三 (12-16 07:34)
·我国电子束管产业的开拓者——吴祖垲 (12-16 07:34)
·为中国电子事业作出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的罗沛霖 (12-19 04:13)
·我国电真空器件专业的创始人——陆钟祚 (12-16 07:34)
·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张煦 (12-13 06:06)
·我国电信网络科教的开拓者——刘宜伦 (12-13 06:06)
·开创我国瞬态电磁场与对流层电磁波研究的黄席椿 (09-27 05:45)
·中国电子元件工业开拓者之一——陈克恭 (09-26 05:09)
·中国电池工业的主要开拓者——潘福莹 (09-21 06:56)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王正 (09-27 05:45)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者之一——阎沛霖 (09-19 05:23)
·为中国无线电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冯秉铨 (07-19 03:40)
·我国电子管工业的奠基人——单宗肃 (07-19 03:40)
·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温启祥 (07-19 03:40)
·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毕德显 (07-19 03:40)
·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吴朔平 (07-19 03:40)
·谢立惠——我国雷达研制的先行者 (06-09 17:41)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事业奠基人——孟昭英 (06-09 17:41)
·中国国际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拓者——卢宗澄 (06-09 17:41)
·我国电子学科与水声学科的奠基人——朱物华 (06-09 17:41)
·一代电学宗师——陈章 (06-09 17:41)

纺织卷

·王锦堂——为纺织工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09-01 09:43)
·费达生——我国乡村制丝工业的首创者 (08-24 09:02)
·黄金声——我国自动织机的开拓者 (09-01 09:43)
·邱陵——我国毛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 (05-05 09:54)
·陈维稷——我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的奠基人 (05-05 09:54)
·我国化纤工业的开创者之一——孙君立 (05-05 09:54)
·卢统之——我国纤维材料物理性能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04-25 06:35)
·朱新予——为我国丝绸工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04-25 06:35)
·刘钟奇——新疆现代纺织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04-24 08:17)
·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张汉文 (12-19 04:13)
·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王子宿 (12-19 04:13)
·中国现代纺织生产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张方佐 (12-07 06:19)
·苎麻化学脱胶与变性纤维技术的奠基人——鄷云鹤 (09-28 04:54)
·中国印花工业的先驱者之一——钱子超 (09-27 05:45)
·我国高等纺织教育奠基人之一——张朵山 (09-28 04:54)
·陕西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傅道伸 (09-26 05:09)
·为我国染整工业的开拓与发展作出卓越成绩的诸楚卿 (09-26 05:09)
·毕生从事纺织原料的开拓与利用的棉业专家吴味经 (09-20 05:09)
·我国棉纺高支纱的早期开拓者之一——黄云骙 (09-21 06:56)
·中国第一所纺织科研机构的创办人——童润夫 (02-13 10:50)
·纺织工程专家——杨樾林 (07-20 05:55)
·任理卿——毕生致力于纺织教育和纺织科技事业 (07-20 05:55)
·实业救国终身不渝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陆绍云 (07-20 05:55)
·台湾省化学纤维工业的开拓者——石凤翔 (07-20 05:55)
·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业管理专家——朱仙舫 (07-20 05:55)
·毕生从事纺织技术管理革新的汪孚礼 (06-08 18:03)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邓邦逖 (06-08 17:55)
·我国近代色织工业的先驱者——诸文绮 (06-08 17:49)
·开我国纺织科研之先河的雷炳林 (06-08 17:45)
·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张謇 (06-08 17:09)

交通卷

·齐树椿——为我国高原公路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09-13 11:40)
·为铁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着名铁路勘测专家肖瑾 (09-06 14:08)
·工程界少有的全才——汪菊潜 (09-06 14:08)
·张文治——为中国船舶和水运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09-11 09:34)
·王公衡——我国船舶流体力学学科的先驱者 (09-11 09:34)
·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着名公路工程专家——李昌源 (05-15 08:37)
·周启新——海运管理先导者之一 (05-15 08:37)
·发展铁路运输学科的先驱者——林达美 (05-15 08:37)
·沈奏廷——我国铁路运输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05-09 08:28)
·王竹亭——我国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05-09 08:28)
·郎钟騋——为铁路运输与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05-09 08:28)
·王荣瑸——我国第一代潜艇的技术负责人 (12-07 06:19)
·赵今声——为我国港口和海岸工程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12-21 06:03)
·何乃民——为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做出突出贡献 (12-19 04:37)
·为我国公路建设与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丁贡南 (12-21 06:03)
·为中国近代桥梁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梅旸春 (12-20 04:32)
·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金士宣 (12-19 04:13)
·现代筑港和航道治理的开拓者之一——刘峻峰 (09-28 04:54)
·为我国港口建设和航道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谭真 (09-29 05:26)
·武昌造船厂主要的创建人之一——萨本炘 (09-28 04:54)
·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组织者和开拓者——石志仁 (07-26 05:39)
·我国铁道信号事业的开拓者——汪禧成 (07-26 05:39)
·中国铁路技术标准的开拓者之一——应尚才 (07-26 05:39)
·为我国公路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公路选线专家——孙发端 (02-13 10:50)
·我国自行设计施工重要铁路的先驱之一——浚鸿勋 (02-08 05:47)
·我国现代筑港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邵福旿 (07-26 05:39)
·我国铁道机车工业和运用管理的开拓者——程孝刚 (07-26 05:39)
·对我国初期公路发展和技术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周凤九 (06-09 09:44)
·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杨俊生 (06-09 09:33)
·为中国造船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叶在馥 (06-09 09:27)
·我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拓者——罗忠忱 (06-09 09:21)
·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詹天佑 (06-09 09:10)

土木建筑卷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09-11 09:34)
·黄文熙——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 (09-11 09:34)
·徐以枋——在桥梁开发和建设上做出重要贡献 (09-06 14:08)
·大环境绿地系统的提出者——程世抚 (06-01 07:51)
·陶葆楷——我国卫生工程与环境工程的创始人之一 (05-31 00:53)
·吴世鹤——对我国工程建设施工科学化做出重要贡献 (05-31 00:53)
·我国给排水与环境科学开拓人之一——过祖源 (12-21 06:03)
·对我国园林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余森文 (12-21 06:03)
·着名的建筑专家——陈植 (12-21 06:03)
·着名的水力发电学家和工程教育家——施嘉炀 (09-30 06:29)
·我国给排水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顾康乐 (09-30 06:29)
·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开拓者之一——杨廷宝 (09-29 05:26)
·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 (09-28 04:54)
·中国水利技术管理的奠基人——高镜莹 (09-29 05:26)
·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童寯 (07-27 07:06)
·赵祖康——为中国的公路和市政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07-27 07:06)
·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张含英 (07-27 07:06)
·对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建筑专家——赵深 (07-27 07:06)
·我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 (07-27 07:06)
·现代水利技术的开拓者——汪胡桢 (06-09 11:35)
·对我国的水利和交通工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陶述曾 (06-09 10:42)
·茅以升——中国桥梁事业的泰斗 (06-09 10:29)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 (06-09 10:21)
·建筑泰斗——庄俊 (06-09 10:04)

航空航天卷

·黄纬禄——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09-13 11:40)
·吴大观——我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09-11 09:34)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梁守盘 (09-13 11:40)
·沈元——航空科学在高亚音速领域研究的推动者 (06-02 07:28)
·陈芳允——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06-02 07:28)
·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马明德教授 (06-02 07:28)
·任新民——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06-02 07:28)
·李乃暨——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06-01 07:51)
·潘国定——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06-01 07:51)
·为我国自行设计喷气式飞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黄志千 (12-26 04:09)
·我国冶金技术和铸造工艺新领域的开拓者——荣科 (12-26 04:09)
·对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范绪箕 (12-26 04:09)
·卢庆骏——在我国航天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10-10 04:31)
·我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学科的创建人——杨彭基 (10-10 04:31)
·“林士谔法”的发明人——着名的自动控制专家林士谔 (09-30 06:29)
·对我国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曹鹤荪 (08-05 07:17)
·我国飞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昝凌 (08-03 06:32)
·制导雷达系统工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李蕴滋 (08-03 06:32)
·为我国航空动力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宁榥 (08-03 06:32)
·超音速燃烧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王宏基 (08-03 06:32)
·为我国航空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季文美 (08-03 06:32)
·郝复俭——我国导弹与航天惯性器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06-09 15:24)
·毕生致力于航空航天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王德荣 (06-13 12:09)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蔡金涛 (06-09 15:11)
·我国航天电子技术的学科带头人——吴朔平 (06-09 14:07)
·中国航空工业主要的奠基人之一——王助 (06-09 11:53)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冯如 (06-09 11:46)

化工卷

·卢焕章——我国化工设计工作带头人之一 (09-13 13:38)
·郭钟福——我国塑料加工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09-13 13:31)
·武迟——为振兴我国石化工业献出毕生精力 (09-13 13:24)
·余祖熙——我国工业用催化剂的开拓者 (09-13 13:13)
·我国化学工业杰出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李苏 (09-11 09:34)
·张建侯——中国无机和有机化工专业的创建者之一 (09-13 11:40)
·林华——我国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06-06 05:39)
·时钧——为我国化工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06-05 06:26)
·侯祥麟——为我国石化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06-05 06:26)
·我国石油化工科研的带头人——魏文德 (12-28 10:09)
·我国黄磷电炉设计的先驱——江善襄 (12-28 10:09)
·着名的化学工程学家——苏元复 (12-27 06:14)
·着名的纯碱工业技术专家——刘嘉树 (12-27 06:14)
·联碱新工艺的发明人之一——谢为杰 (12-27 06:14)
·我国农用杀菌剂科研的带头人——张少铭 (12-26 04:09)
·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顾毓珍 (09-29 05:26)
·我国首套联合制碱工业生产装置的设计者——李祉川 (09-30 06:29)
·对发展我国硫酸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孙师白 (10-10 04:31)
·着名的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丁绪淮 (09-29 05:26)
·我国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奠基人——沈济川 (08-05 07:17)
·对开创我国化学工程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张克忠 (08-04 06:38)
·着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与教育家——杜长明 (08-04 06:38)
·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张洪沅 (08-04 06:38)
·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的创办人——李寿恒 (08-04 06:38)
·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吴蕴初 (08-04 06:38)
·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 (06-09 16:09)
·优秀的化工教育家——徐名材 (06-09 16:03)
·我国纯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奠基人——陈调甫 (06-09 15:57)
·近代化工界的圣人——孙学悟 (06-09 15:54)
·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 (06-09 15:42)

力学卷

·李士豪——我国高速水流问题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0-06 11:21)
·孟昭礼——中国最早的超静定结构教材的编写者 (10-06 11:21)
·黄文熙——新中国水利水电科研事业的开拓者 (09-22 09:14)
·冯钟越——我国有限元法应用研究的开拓者 (09-28 07:56)
·袁建新——我国岩土力学有限元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10-06 11:21)
·徐植信——我国地震波与爆炸波传播研究的开拓者 (09-30 12:03)
·胡海昌——胡-鹫津原理的创立者 (09-30 12:03)
·黄克智——薄壳理论和断裂力学研究与发展的推动者 (09-30 12:03)
·杰出的振动工程专家——黄文虎 (09-20 14:28)
·叶开沅——中国板、壳大挠度理论发展的承前启后者 (09-22 09:14)
·郑哲敏——我国爆炸力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09-28 07:56)
·王光远——我国结构设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09-30 12:03)
·谢贻权——我国计算力学工作的早期开拓者 (09-28 07:56)
·罗时钧——我国超声速飞机气动力学设计的开拓者 (09-22 09:14)
·杨南生——中国火箭事业的开创者 (09-20 14:28)
·朱兆祥——为我国爆炸和冲击力学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09-20 14:28)
·王仁——我国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09-20 14:28)
·中国力学界的学科带头人——罗祖道 (09-20 14:28)
·杨绪灿——重庆大学力学学科的创始人 (06-15 07:18)
·蒋咏秋——细观力学模型的创建者 (06-15 07:18)
·孙天风——我国风工程研究的开拓者 (06-14 05:13)
·胡沛泉——桃李满天下的工程力学教育家 (06-14 05:13)
·康振黄——我国生物力学的学术带头人 (06-14 05:13)
·王铎——新中国第一个理论力学教研室的组建者 (06-14 05:13)
·杜庆华——为我国工程力学人才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06-14 05:13)
·林同骥——为我国的航天和海洋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06-08 07:43)
·程世祜——为我国早期航天器总体设计作出重要贡献 (06-08 07:43)
·张福范——解决了薄板理论研究中的着名难题 (06-08 07:43)
·李灏——推动了我国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的研究 (06-07 08:04)
·钱寿易——中国海洋土力学研究的开拓者 (06-06 05:39)
·我国气动物理研究的倡导者——卞荫贵 (12-30 09:50)
·我国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与教学的先驱之一——周履 (12-30 09:50)
·为祖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作出辉煌成绩的粟一凡 (12-30 09:50)
·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芶清泉 (12-30 09:50)
·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董铁宝 (12-28 10:09)
·对我国力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的谈镐生 (12-28 10:09)
·机械振动专家屈维德——首倡冲击式消振器的研究 (02-27 08:30)
·我国光测实验力学的带头人——贾有权 (02-27 08:30)
·为推动我国固体力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黄茂光 (12-28 10:09)
·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钱令希 (10-21 06:37)
·我国加权残值法计算力学的创立人——徐次达 (10-21 06:37)
·着名的实验力学家傅梦蘧 (10-21 06:37)
·对经典力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汪家訸 (10-19 05:54)
·倡导推广轻型薄壳结构的着名教育家与力学家张维 (10-19 05:54)
·开创构架结构矩阵分析方法的着名力学家——陈百屏 (10-19 05:54)
·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着名力学家——钱伟长 (10-10 04:31)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着名科学家——钱学森 (09-30 06:29)
·着名力学家徐芝纶:“精益求精是成功之母” (02-08 05:47)
·着名的振动专家和工程力学教育家——胡乾善 (08-05 07:17)
·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创办者——陆士嘉 (02-08 05:47)
·对国防科技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周鸣㶉 (08-05 07:17)
·为发展我国两弹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郭永怀 (08-05 07:17)
·加筋壳结构稳定性研究的先驱——王俊奎 (06-09 17:39)
·我国断裂力学研究与应用的开拓者——王仁东 (06-09 17:07)
·广阔领域结硕果的刘先志 (06-09 16:59)
·着名的教育家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张国藩 (06-09 16:53)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周培源 (06-09 16:15)

‘贰’ 化学界杰出人物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在此基础上,1803年又发现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一个纺织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用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夭折。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一点点初等教育,十岁时,他就去给一个富有的教士当仆役。也许这也算是命运赐予他的一次机会吧,在教士家里他有读了一些书,增长了很多知识。于是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小学的教师。
1781年,年仅十五岁的道尔顿随哥哥到外地谋生。不久后,他就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之余,他一边系统的自学科学知识,一边进行气象观察。在这里他还结识了着名学者豪夫(Johann Hauf),他从豪夫那里学习了很多知识,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四年以后,便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校长。1793年,在豪夫的推荐下,道尔顿又受聘于曼彻斯特的一所新学院。在这里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学着作 — 《气象观察与研究》。第二年,他在罗伯特·欧文的推荐下成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的会员。
1799年,为了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道尔顿离开了学院。他在几个富人家里做私人教师,每天教课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这样,既能谋生又保证了他的科研工作。现在,他越来越重视对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的研究。道尔顿认为,要说明气体的特性就必须知道它的压力。他找到两种很容易分离的气体,分别测量了混合气体和各部分气体的压力。结果很有意思,装在容积一定的容器中的某种气体压力是不变的,引入第二种气体后压力增加,但它等于两种气体的分压之和,两种气体单独的压力没有改变。于是道尔顿得出结论: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组成它的各个气体的分压之和。道尔顿发现由此可以做出某些重要的结论,气体在容器中存在的状态与其他气体无关。用气体具有微粒结构来解释就是,一种气体的微粒或原子均匀的分布在另一种气体的原子之间,因而这种气体的微粒所表示出来的性质与容器中没有另一种气体一样。道尔顿开始更多的研究关于原子的问题,他顽强进行研究工作,寻找资料、动手实验、不断的思考……
同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道尔顿的理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他应邀去伦敦讲学,几个月后又回到曼彻斯特继续进行测量原子量的工作。有些时候,道尔顿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些物质被氧化后生成不同的氧化物,这是一种难解释的现象,当然前人已经进行了分析化验,为了进行计算,道尔顿就只能利用这些结果;有时他在原始文献中发现的结果只是由一位科学家侧得的,为了保证可靠性,道尔顿就再做一次分析。道尔顿所得出的原子量有很多是不准确的,但实际上他所计算出来的正是今天所谓的当量。例如他把氧的原子量确定为7而不是16。
1804年以后,道尔顿又对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他发现,甲烷中碳氢比是4.3:4;而乙烯中碳氢比是4.3:2。他由此推出碳氢化合的比例关系,并发现了倍比定律:相同的两种元素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另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重量成简单的整数比。道尔顿认为倍比定律既可以看作是原子论的一个推论,又可以看作是对原子论的一个证明。
1807年,汤姆逊在它的《化学体系》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第二年道尔顿的主要化学着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正式出版。书中详细记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主要实验和主要理论。自此道尔顿的原子论才正式问世。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8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还得到了当时牛津大学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 法学博士称号。在荣誉面前,道尔顿开始还是冷静的、谦虚的,但是后来荣誉越来越高,他逐渐改变了,变得骄傲、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1808年,法国化学家吕萨克在原子论的影响下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力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虽然道尔顿的后半生科学贡献不大、甚至阻挠别人的探索,人们还是给予了他深切的怀念。

【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性研究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
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乍得·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下村修 美籍日本人 马丁•查尔非 美国人 钱永健 美籍华人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

‘叁’ 王磊的研究项目

1.主持国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及教材开发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项目)
2.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院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计划JS042A重点项目化学教学论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3.负责国家96-750重大项目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4.负责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核心子课题化学学科教学心理研究与应用
代表性论文:
[1]. 秦林, 王磊与孔德靖,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的“物质的分离”主题探究教学模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化学教育, 2014(03): 第13-17+11页.
[2]. 黄鸣春,王磊等, 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的 “元素周期律.表”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1): 第12-18页.
[3]. 徐敏,王磊, 有效碰撞理论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化学教育, 2013(01): 第6-10页.
[4]. 姜言霞等, 基于模型建构促进学生“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发展的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3): 第20-26页.
[5]. 胡久华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4): 第44-49页.
[6]. 宋万琚与王磊, 高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素养”测量工具的开发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0): 第88-91页.
[7]. 王磊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教学研究——基于化学反应认识模型建构. 化学教育, 2012. 33(11): 第12-20页.
[8]. 刘东方与王磊,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44-49页.
[9]. 魏锐, 黄燕宁与王磊, 例谈体现科学概念本质的教学设计.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64-68页.
[10]. 齐红涛, 赵河林与王磊, 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10-15页.
[11]. 支瑶等, “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28-35页.
[12]. 姜言霞, 王磊与支瑶,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9): 第106-112页.
[13]. 王磊, 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 2011(12): 第40-40页.
[14]. 王磊与刘东方, 中考化学试卷探究题的评价内容与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基于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11(3): 第76-80页.
[15]. 王磊,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 2011(7): 第62-69页.
[16]. 潘程等, 对“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培养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教育, 2010. 31(12): 第30-33页.
[17]. 陈颖等, 促进学生有机物性质认识能力发展的“醇类”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0. 31(9): 第24-29页.
[18]. 王磊与宋万琚, 营造平等空间,扩大课程参与——基于教学设计的中学化学网络教研模式及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 2010(7): 第24-26页.
[19]. 支瑶, 王磊与张绪姝, 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0. 31(6): 第29-34页.
[20]. 魏锐与王磊, 徐光宪院士教育思想访谈录.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1-6页.
[21].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下).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20-24页.
[22].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 化学教育, 2010. 31(4): 第15-21页.
[23]. 王磊, 黄琼与刘东方, 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基于九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概念原理知识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 2010(3): 第75-80页.
[24]. 胡久华与王磊, 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10(3): 第46-50页.
[25]. 胡久华, 王磊与潘瑞静,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化学教育, 2010. 31(3): 第22-28页.
[26]. 胡久华与王磊, 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及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10(2): 第26-29页.
[27]. 王磊, 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 促进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跨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简介. 化学教育, 2010(1): 第2-2页.
[28]. 王磊, 支瑶与徐敏, 基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研究——“高端备课”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之一. 化学教育, 2010(1): 第3-7页.
[29]. 胡久华, 王磊与王秀忠, 高中化学新课程面面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化学教育, 2009. 30(9): 第17-19页.
[30]. 王磊, 支瑶与孙红保,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评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09(9): 第65-69页.
[31]. 王磊与潘程,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化学教育, 2009. 30(4): 第39-42页.
[32]. 胡久华与王磊,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探讨——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教育科学研究, 2009(1): 第53-56页.
[33]. 王磊与黄燕宁, 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03): 第9-11页.
[34]. 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五年回眸——基于实验区教师感受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 2008(12): 第24-28页.
[35]. 魏锐与王磊, 掌上移动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10): 第166-169页.
[36]. 张莉娜与王磊, 促进学生化学认识方式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测查与思考. 化学教育, 2008. 29(8): 第13-16页.
[37]. 陈颖, 王磊与宋万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具备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探析——基于高考选拔和大学课程学习的需要角度. 化学教育, 2008. 29(7): 第18-21页.
[38]. 王磊, 张毅强与乔敏, 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6): 第7-12页.
[39]. 宋万琚, 王磊与孔令鹏, 教师对“化学反应限度”相关学科内容的理解及其对教学处理的影响. 化学教育, 2008. 29(4): 第9-12页.
[40]. 陈颖与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学科问题访谈录——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专家李宗和教授. 化学教育, 2008. 29(3): 第13-15页.
[41]. 王磊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影响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16-19页.
[42]. 魏锐等, Fe^3+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和配位平衡.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69-70页.
[43]. 王磊与李世媛, 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配备标准.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23(12): 第53-55页.
[44]. 王磊, 对化学教科书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实践的深度探研——评《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 化学教育, 2007. 28(11): 第50-50页.
[45]. 王磊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思路和特点. 化学教育, 2006. 27(8): 第13-15页.
[46]. 魏锐等, 含铁物质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 化学教育, 2006. 27(7): 第50-51页.
[47]. 胡久华, 王磊与刘宇红, 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 化学教育, 2005. 26(9): 第24-27页.
[48]. 王磊与陈光巨,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总体特点介绍. 化学教育, 2005(S1): 第-页.
[49]. 胡久华与王磊, 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05(4): 第35-37页.
[50]. 王磊,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新世纪”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实施情况简介. 化学教育, 2005. 26(3): 第13-17页.
[51]. 王磊等, 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 化学教育, 2004. 25(11): 第14-18页.
[52]. 王磊等, 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 化学教育, 2004. 25(9): 第9-12页.
[53]. 刘强, 王磊与张小平, 适合学生探究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5): 第54-54页.
[54]. 刘强等, 适合高中师生研究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12): 第47-49页.
[55]. 刘强与王磊,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化学教育, 2003. 24(9): 第37-38页.
[56]. 王磊与毕华林,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 化学教育, 2003. 24(1): 第9-13页.
[57]. 刘强与王磊,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 化学教学, 2003(11): 第28-31页.
[58]. 王磊, 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化学教育, 2002. 23(9): 第9-13页.
[59]. 王磊与黄燕宁, 针对高中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02. 23(5): 第12-14页.
[60]. 王磊与岳波, “原型”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作用. 学科教育, 2002(5): 第39-43页.
[61]. 王磊与胡久华, 高中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第40-46页.
[62]. 王磊与卢永虹, 基于科学探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化学CAI的新探索. 化学教育, 2001. 22(5): 第17-19页.
[63]. 胡久华与王磊, 化学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及其思考——基于学生对活动课的期待与评价. 化学教育, 2001. 22(3): 第10-13页.
[64]. 王磊, 白贵明与等, 关于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心向的探查研究及其对改革的启示. 学科教育, 2001(5): 第5-10页.
[65]. 王磊,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学科教育, 2001(4): 第3-6页.
[66]. 王磊与苏伶俐, 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讨: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第37-42页.
[67]. 王磊与刘小英, 化学教学论课程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改革实践. 化学教育, 2000(10): 第12-15页.

‘肆’ 王后雄的介绍

王后雄,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国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黄冈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大学教学与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考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学生理科月刊》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诊断学、化学方法论、奥林匹克竞赛研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等。王后雄,曾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改革“十佳”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提名奖”、“黄冈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黄冈市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中国高中生,几乎无人不知王后雄,他主编的王后雄学案,高考导航等等丛书几乎是每个高考学子必经之书。在高中生眼里,他与任志鸿、薛金星并称考试三巨头,是考前必拜的三位大神。

‘伍’ 世界上研究化学最出名的国家是哪都出过哪些化学名人

莫桑德尔
莫桑德尔(Mosander C.G.,1797~1858)
瑞典化学家,是贝采里乌斯的学生,他对发现和研究稀土元素作出了重大贡献。
门捷列夫
到1869年止,已有63种元素被人们所认识。进一步寻找新元素成为当时化学家最热门的课题。但是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元素?怎样去寻找新的元素?却没有人能作比较科学的回答。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也固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白白地耗费了许多精力。
在对物质、元素的广泛研究中,关于各种元素的性质的资料,积累日愈丰富,但是这些资料却是繁杂纷乱的,人们很难从中获得清晰的认识。整理这些资料,概括这些感性知识,从中摸索总结出规律,这是摆在当对化学家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科学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科学背景下,从事元素分类工作和寻找元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许多化学家,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最辉煌的成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先后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
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后,许多化学家都把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就使元素原子量与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逐渐展露出来、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的三允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钙、锡、钡,性质相似,铬的原子量大约是钙和钡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氯、澳、碘以及银、钠、钾等元素也有类似的关系。然而只要认真一点,就会发现这样分类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因此他第一个指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是他的报告照样无人理睬。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出一个“六元素表”。可惜他的表中只列出了已知元素的一半,但他已明确地指出:“在原子量的数值上具有一种规律性,这是毫无疑义的”。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一说。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在表中,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住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就好像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纽兰兹的工作同样被否定,当时的一些学者把八音律斥之为幼稚的滑稽戏,有人甚至挖谤说:“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呢?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六元素表”、“八音律”是存在许多错误,但是应该看到,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都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探讨了各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使人们一步步逼近了科学的真理。以前人工作所提供的借鉴为基础,门捷列夫通过顽强努力的探索,于1869年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论文。在论文中,他指出:
(1)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3)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发现,例如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一75之间的元素。
(4)当我们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这就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周期律的最初内容。
门捷列夫深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经过继续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的论文。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1869年发表的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同时他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4个空格,而新表中则留下了6个空格。由此可见,门捷列夫的研究有了重要的进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是否能站住脚,必须看它能否解决化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门捷列夫以他的周期律为依据,大胆指出某些元素公认的原子量是不准确的,应重新测定,例如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169.2,因此,在周期表中,金应排在饿。铱、铂(当时认为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198.6, 196.7, 196.7)的前面。而门捷列夫认为金在周期表中应排在这些元素的后面,所以它们的原子量应重新测定。重新测定的结果是:饿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金为197.2。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的意见是对的。又例如,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16,是三价元素。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铂、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40。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238.07。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基于同样的道理,门捷列夫还修正了铟、镧、钇、铒、铈、的原子量。事实验证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
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一6.0。当时布瓦傅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5,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下表是个最有力的说明。
类铝

原子量
69
69.72
比重
5.9-6.0
5.94
熔点

30.1
和氧气反应
不受空气的侵蚀
灼热时略起氧化
灼热时能分解水汽
灼热时确能分解水汽
能生成类似明矾的矾类
能生成结晶较好的镓矾
可用分光镜发现其存在
用分光镜发现的
镓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雄辩地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门捷列夫于1834年2月7日诞生在俄国西怕利亚的托波尔斯克 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固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又患肺给核而死去。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出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象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门捷列夫自幼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因而成绩不好。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中学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变卖了工厂,亲自送门捷列夫,经过2千公里以上艰辛的马车旅行来到莫斯科。因他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来自边远的西怕利亚,莫斯科、彼得堡的一些大学拒绝他入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观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只好改变志愿,通过父亲的同学的帮忙,进入了亡父的母校——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数学系。母亲看到门捷列夫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不久便带着对他的祝福与世长辞了。举目无亲又无财产的门捷列夫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发奋地学习。185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7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化学学位的答辩。他刻苦学习的态度、钻研的毅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得到老师们的赞赏,彼得堡大学破格地任命他为化学讲师,当时他仅22岁。
在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任教的头两门课程是理论化学和有机化学。当时流行的教科书几乎都是大量关于元素和物质的零散资料的杂乱堆积。怎样才能讲好课?门捷列大下决心考察和整理这些资料。1859年他获准去德国海德堡本生实验室进行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因为他恰好在德国,所以有幸和俄国化学家一起参加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家会议。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门捷列夫以启迪,特别是康尼查罗的发言和小册子。门捷列夫是这样说:“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从此他有了明确的科研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从1862年起,他对283种物质逐个进行分析测定,这使他对许多物质和元素的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重新测定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因而对元素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对前人关于元素间规律性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先后研究了根据元素对氧和氢的关系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元素电化序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原子价所进行的分类:特别研究了根据元素的综合性质所进行的元素分类。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分析才能做好综合。这样,门捷列夫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他分析根据元素综合性质而进行的元素分类时,他坚信元素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较小。他紧紧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反复测试和不断思索。他在每张卡片上写出一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的性质。就象玩一副别具一格的元素纸牌一样,他反复排列这些卡片,终于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在按原子量的增大,从小到大地逐渐变化,也就是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往的变化。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这样产生了。
随着周期律广泛被承认,门捷列夫成为闻名于世的卓越化学家。各国的科学院、学会、大学纷纷授予他荣誉称号、名誉学位以及金质奖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1382年英国皇家学会就授予门捷列夫以戴维金质奖章。1889年英国化学会授予他最高荣——法拉第奖章。相反地在封建王朝的俄国,科学院在推选院士时,竟以门捷列夫性格高做而有棱角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后来回门捷列夫不断地被选为外国的名誉会员,彼得堡科学院才被迫推选他为院士,由于气恼,门捷列夫拒绝加入科学院。从而出现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反倒不是俄国科学院成员的怪事。
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居里
(Marie Sklodowska Curie 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867年11月 7日生于波兰华沙,1934年7月4日卒于法国上萨瓦省。1883年中学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和当时波兰的大学不接受女生,她担任家庭教师八年。1891年到法国深造,189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894年毕业于数学系。1895年与P.居里结婚。1904年被巴黎大学聘为助教;1906年P.居里去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并被15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
在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现象以后,M.居里和P.居里首先对各种物质进行放射性考察,发现元素钍也具有放射性,铀矿物则有着比纯铀高得多的放射性;依靠科学推测和精巧实验技术,1898年在铀矿物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放射化学。按照传统的概念,确证一个元素的发现应该提供可以目睹的该元素的足够纯的化合物或单质样品。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数以吨计的铀矿物废渣中提取少量的纯镭盐。最终经光谱分析和原子量测定,证实了元素镭的存在。因对放射性研究的贡献,他们和贝可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 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放射学大会上,她和一些专家提出建立镭的放射性标准的建议,这对放射性研究和辐射治疗都是必需的。大会通过镭的放射性单位为居里,以纪念P.居里,并决定由M.居里负责制备镭的标准。M.居里因发现元素镭和钋、分离出镭和对镭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她的长女I.约里奥-居里一起参加战地医疗服务,担负伤员的 X射线透视工作。她积极提倡把镭用于医疗方面,使辐射治疗(早期也称为居里治疗)得到推广和提高,使核能造福于人类。
M.居里一生中担任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接受过 7个国家的24次奖金或奖章。主要着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的研究》。

‘陆’ 应用化学,列出在应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
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领域做出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计算了绿片岩相及叠加兰片岩相变质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地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这些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2.他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过程及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测定出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年龄为三叠纪,并证明它们是陆壳俯冲成因,从而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最终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为秦岭造山带两条地缝合线的厘定及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首次在大别山北侧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系统测定了大别山其它榴辉岩岩,岩浆岩年龄,研究了碰撞后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离过程。
3.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是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着名科学问题。他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曲线,对多阶段快速抬升历史给出重要制约。结合测定南秦岭同碰撞花岗岩的年龄,查明俯冲陆壳不同构造单元的U-Pb同位素特征,他提出了一较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模型。
4.寻找富铁矿曾是我国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欧阳自远(1935— )
世界着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2年从永新中学(现为任弼时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本科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1991—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射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近年来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他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着(作者:欧阳自远)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着6部,合作主编专着1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多人,有的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及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黄金科技》、《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欧阳自远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
3、傅家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61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术员;1962年升为助理,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研究员。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1985年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曾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00多篇,专着5本、译着1部。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进展》等,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
4、张本仁
地球化学学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勘查地球化学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并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区域岩石圈为基础的区域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秦巴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1992年以来,通过壳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于崇文
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1]。
6、涂光炽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中、英文《地球化学》、《矿物学报》主编。自1987年起为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杂志国外编委。
涂光炽20世纪50年代在祁连山及西北干旱地带作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从事华南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及铀矿地质研究,70年代除继续此项研究工作外,着重从事富铁矿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层控矿床,后期侧重新疆北部及黄金地质并持续至今。90年代开始超大型矿床、低温地球化学及分散元素成矿研究。1982年,“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7年“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获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以上着作中为第一作者);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1996年,《中国矿床》专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柒’ 有谁知道考研化学教学论这个专业怎么样有那些学校招哪个学校的好些

这个专业`?这个说实话.只有师范大学的化学教育专业的同学考合适.拥有这个专业的都是师范院校.考取的时候一般需要本科是师范的化学教育。其他专业,复试是很难被认可的.

这个专业是为培养基础教育的化学教师,和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人员开设的.

一般的师范大学都有招收.但是比较好的还是推荐教育部直属的几所师范大学.
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西南师大)和陕西师大.

其中北师大的刘知新与东北师大的郑长龙是为数不多化学教学论的博士生导师.

现在考化学教学论已经是全国统一命题了.考英语,政治,和教育学原理(300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捌’ 钱扬义的介绍

钱扬义,男,1965年生,教授(三级),博士,博导。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化学教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省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负责人,长期从事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研工作。学术兼职包括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科书评价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主要有 “数字化手持技术化学实验与远程化学实验、化学教育游戏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学习以及化学教材与化学概念心理学研究”。建立“我爱你化学网”。

‘玖’ 化学家有哪些着名人物

化学家中的着名人物有:
1、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
2、玛丽·居里:法国着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3、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着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所着《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4、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5、侯德榜:是着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6、黄鸣龙: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7、张青莲: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
8、约翰·道尔顿: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拾’ 德国有哪些着名的研究植物化学的学者或是专家

李比希,

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化学之父”。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

详见:http://ke..com/view/5660.htm

阅读全文

与研究化学教学论的专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