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三维目标
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纬度就是K、A、 P——(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1)高中化学三维目标写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1、一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❷ 如何实现高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初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注重在化学知识的获得应用过程中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维目标”的内涵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和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中的现象观察、理解物质的性质,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意义关联;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能阐述包括“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等”科学品质的具体要求。可见,三维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具体要求。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元素及其化学物”是教师教学中难以处理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内容繁杂,头绪多,学生似乎容易听懂,但难记难用。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求学生被动地感知和机械储存知识,也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而教学效果差。目前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和高考化学试题中都相应提高了“元素及其化学物”的分量,这是正确的导向。化学理论总是建立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上,并能深入地解释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因此,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记忆、理解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努力提高“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下面将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方法及做法作如下归纳:
一 注重过程与方法,建立联系和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新知识增加不应仅是单纯的积累,应该是对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过程则应是对有组织、有联系的、理解了的知识进行“检索”,而不应该是对杂乱条文的“储存”,着重养成探究过程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而不仅是记忆知识,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用推理证明的方法来获取知识,而不是机械地、直觉地感知知识。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的教学要从授人以鱼(知识)变成授人以渔(技能与方法),虽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特点多而杂,但知识点之间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知识通过概括、归纳、对比,将学到的各部分知识有机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巩固记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元素及其化学物教学中,可帮学生将其重点内容按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可供学生接受的结构模式:
1.各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递变规律。
2.各族元素中代表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难记,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某物质的化学性质:(1)能否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2)能否与水反应;(3)能否与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反应;(4)能否与酸碱反应;(5)其他特殊性质。
3.代表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制法(包括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注意事项、气体收集和检验方法三方面)。
4.同族元素的其他单质或同类物质的性质递变及比较。不管你学到哪一族元素的哪一单质或化合物,均可根据以上模式去探索你所掌握的知识,使原来零碎、繁杂的知识转变为有规律易记忆,便于复习的知识板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当学习卤素中氯气、氯化氢时,不仅用此模式能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可类推地了解到 F2、Br2、I2和 HBr、HI的性质及同类物质的性质比较。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得到证明,采取此法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效果良好。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挖掘不同族物质的联系,并进行比较、推理、贯穿新旧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点”连成“网”,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和记住知识,而且也形成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加强探究性教学,力求全面、系统地理解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强理论知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是改进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般认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必须死记硬背才可以。当然,任何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即使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几何学的学习,也要记住其定义、定理等。但多数学生认为化学这一学科的知识记忆太繁琐,这主要是他们对化学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理解是记忆的钥匙,也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的知识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即使强记住,也是短暂而不会运用的。
化学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应注意化学知识、概念、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注意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性;注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中,如果注意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因势利导,做到整个化学知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从罗列的、机械的描述,转变为理解推理的描述方法,化呆板为灵活;化繁琐为集中,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众所周知,用原子结构理论来理解化合价和物质性质,用电离理论来理解复分解反应,用化学反应规律来推导物质制法等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学能力。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在比较有关气体密度时,不应死记其数据大小,而应从气体摩尔体积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去比较。如化学反应条件是繁杂难记的问题,若能运用分子结构等知识去理解就不难了,如 N2与 O2或 H2等反应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这是因为氮分子中有三个共价键,要破坏三键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高温或催化剂、放电)进行。同时也知道,氮气沸点比氧气低的原因。可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及化合价变化来理解和推知硫单质及化合物应具有的氧化性、还原性及强弱,理解成为掌握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探究问题,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有机掌握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通过探究,能使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探究,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是培养能力和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感悟到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
三 注意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目标“立足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着眼于提高 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既有知识与技能,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时,必须变革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及模式,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实施课堂教学,逐步实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型学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视知识迁移,尤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它能使繁杂而枯燥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转化为推理性较强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加强知识迁移教学,必须熟透教材,理清脉络达到熟能生巧。所谓知识迁移,是指在不超过中学化学课本范围的条件下,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它是检查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在熟悉卤素知识后,从 Cl2具有氧化性,可与 NaI、 NaBr反应的事实中,应将其迁移到 Cl2(或新制氯水)与还原性强的物质或离子,如 Hl、HBr、H2S、SO2(H2SO3、亚硫酸盐)、 Fe2+等反应,并能解释有关实验现象,从而也推知了 Hl、HBr、 H2S、SO2、H2SO3以及有 I-、S2-、Fe2+等的溶液能使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 kMnO4溶液褪色事实,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氧族元素时,从 H2S的强还原性,应注意两方面知识迁移:
(1)H2S可与强氧化性物质如卤素单质、 KMnO4、H2O2、FeCl3等和氧化性酸反应;因而不能用浓 H2SO4干燥 H2S等;(2)可溶性硫化物也具有还原性,如 Na2S可被 CI2等强氧化性物质氧化。
在综合复习中,还应将有机知识和无机知识结合起来,扩大知识外延。如:
[习题]稀土是我国的丰产元素, 17种稀土元素性质十分相似。用有机萃取剂来分离稀土元素是一种重要技术。
(1)所属的化合类型叫什么?( 2)通过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可以合成有机物 A?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有机物用结构式表示)。这样的问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酯化反应中羧酸迁移到无机酸就不难看出 A是一种酯,也可看出反应物是 H3PO4和 C(CH2OH)4或和 POCl3反应。
类似问题乍看起来似乎超出课本范围,其实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地解决问题而已,因此利用知识迁移可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这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证明。出版社, 2007.3
四 加强化学实验的目的性、计划性,做到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化学实验对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而实验过程的精心组织和计划,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课堂演示实验,很多教师往往只注意现象清楚、实验成功等方面,但只注意这些是不够的。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注意恰当安排,使实验确实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做到在实验前学生已明确目的,实验过程能集中注意力,实验后获得深刻印象和正确结论,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活跃思维活动。例如演示 Cl2的漂白实验,一般是安排在 Cl2性质这一部分中,通过实验以后讲述结论。如果老师从 Cl2跟 H2O反应生成盐酸和氯酸入手,提出如何检验 Cl2中含有这两种酸。然后先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氯水,出现现象是试纸变红色又褪色,这就与“酸使指示剂变色”矛盾,让学生思考,从矛盾中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氯水具有漂白作用,再引导学生分析氯水中所含四种物质中是哪一种物质起漂白作用?思考到底是 Cl2还是 HClO起作用?这时再进行 Cl2通过干燥和潮湿的两种红色布条的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从而改变了消极接受实验结果的习惯。由于实验目的明确,能使获得的知识生动直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从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领会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好三维课程目标,提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效果,就要改变过去那种用单纯描述的方法把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要让学生发展思维,养成推理、探究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理论、规律推理、探索知识习惯;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理论、规律推导出结论,将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探索、学习,并把实验融合到整个认识过程中去,使它成为提出问题或检查结论的依据。
❸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三维教学目标怎么写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三维目标”,是指化学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为学生制订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教学方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
在撰写教案时,体现这三维目标的内容即可。
❹ 怎样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间的关系
如果说知识与能力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过程与方法则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手段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保持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的系统。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三维目标整合就是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载体的作用没有知识与能力这个载体其他目标也就不存在了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维度之间的中介物起着连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起着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维度升华与实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真正达到满意的理想境界。
❺ 教案的三维目标怎么写
教案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强调使学生具有使用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即"学会"。
(2)过程与方法。不仅重视学习行为的结果,还重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即"会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限于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即"爱学"。
(4)知识目标: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技能的目标。
(5)技能目标: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习得了按某种规则完成身体协调任务能力要求的目标,属于程序性知识动作技能的范畴。
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上。
2、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尽量可操作化。
课堂目标的设计是我们日常教学所必不可少但又经常忽视的一个环节,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教学目标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❻ 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实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❼ 简述中学化学过程改革与发展目标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评价,即,导学、导教、导评。如何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借鉴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表述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
具体的说,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水平)。
(一)、行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述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例1:燃烧与灭火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知道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条件,教会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这样的表述,教师变成了行为的主体,把教师置于主体地位、中心地位,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边缘地位。
应该表述为: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说出燃烧的条件;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能归纳出灭火原理和方法。
(二)、行为动词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例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这里的“了解”表述不具体,难以评价。应该表述为: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知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技能)
例3:溶质质量分数知识与技能目标:
懂得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溶液组成,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懂得”表述不具体,难以测量。“掌握”对新计算要求太高。应该表述为:认识溶质质量分数是可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简单计算(新强调简单计算)。
有些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喜欢用“了解”、“理解”等动词,化学课程标准中虽然也将“了解”、“理解”等动词列入可供选择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中,但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或“理解”。 “了解”、“理解”等动词可以用于阐述总体课程目标,因为总体课程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而课时教学目标可将“理解”等动词具体到可评价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或范围,即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例4:元素同期表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这里的“所给条件”没有具体指是在什么条件下,无法评价。应该表述为: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1-18),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5:溶解度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查阅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这样陈述缺少特定条件或范围。应该表述为: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例6: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复习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缺少特定条件或范围。应该表述为:根据所给信息或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实例(学习条件),学生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化过程。
(四)、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可以用定量、定性或定量与定性相结的方法来表示。
例7:化合价与化学式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化学式和求化合价。这样陈述没有行为条件,也没有学习水平的描述。
应该表述为: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学习(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根据化学式求(行为动词)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表示程度)书写(行为动词)化学式。
例8:复分解反应
规范的化学教学目标陈述:通过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正确(表示程度)判断(行为动词)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采用ABCD表述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的全面性
设计化学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一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或对三维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分类陈述。这主要是因为对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不到位。
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能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趋向。三维目标可以概括为:要学习什么内容(知识与技能),怎么才能学会这些内容(过程与方法),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学会这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为: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这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例9: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⑶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这种表述,三维目标模糊不清,没有分类陈述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任务之外。
规范的教学目标陈述: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知识)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比较法)与实践(实验法),初步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相互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化学课程目标是指
化学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甚至是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化学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代替相应的化学课时目标,而应从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例10: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
的微粒。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
成物质的微粒。
直接用课标内容代替教学目标,缺乏可以测量与观察的行为动
词。应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三、几点建议
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生
一是深入钻研课标。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
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新教材本身就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
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进行加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材,准确地制订好教学目标,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
三是深入研究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其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次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2.加强个人备课、集体研讨、校本教研活动
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集体备课,而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教师重
集体备课,轻个人备课,常常会变成“一人备课,集体上课”,平时的集体备课没有个人备课基础,缺少研讨,流于形式,再加上现在的信息渠道畅通,提供了各年级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常规的教学能力,有些教师平时自己从没制订过教学目标,只是抄现成的教学目标。所以,要加强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❽ 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学科五大是什么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和具体化,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三维目标。
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化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便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较为具体的方面。笔者对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弱电解质的电离”相关内容的教材进行分析得出:国外“弱电解质的电离”教材内容涉及了电离理论化学史;人教版教材没有电离前后的对比示意图,鲁科版有电离前后的对比示意图,但没有标注数量变化。加拿大教材用图和数量给学生呈现部分电离的程度并呈现人物插图,如阿累尼乌斯、布朗斯特和汤马士.马丁.劳里,大大加强了教材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增强了教材的素质教育内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化学史及人类事件并多向学生传播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正能量,有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养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括性强、理论高度高,具体实施起来不仅是对学生提高了要求,更是对教学及教师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认识到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只有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由于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整体性,因此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真正的内化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