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化学元素怎么变成电子

化学元素怎么变成电子

发布时间:2022-07-18 05:52:11

❶ 高中化学方程式里面的电子的转移我始终不太懂,请给我说说是怎么转移的,!!

首先,凡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电子带的是负电,所以电子走了之后,原来的元素就会带上正电,化合价升高。

【口诀】——失、升、氧
意思是——【失去电子,升高化合价,发生氧化反应。】符合这3样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所以反过来,则是得,降,还。即得到电子,降低化合价,发生还原反应,符合这三样得反应物是氧化剂。
一般来说记住【失升氧】就可以了。

简单的举例

Zn + 2HCl = H2 + ZnCl2

Zn 本来是0价,它作为还原剂,失去了两个电子,化合价升高成为Zn2+,生成氧化产物。
电子则转移到溶液中的H+上。电子带负电,H+带正电,于是乎结合后,H+化合价降低为0价,形成单质H2,为还原产物。

电子总数固定,不过是从一种元素上“飞”到另外一种元素上。所以一旦反应中有化合价变化,便意味着电子发生转移。而且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是相关联发生的。有氧化反应就有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就有元素化合价升高。

至于转移电子的数量,可以这样理解。
还是这个例子。

Zn + 2HCl = H2 + ZnCl2

Zn升高了2价,所以转移了2个电子。所以有两个H+得到电子变成H2。

再举一个

C + O2 = CO2

反应物中,C和O都是单质,化合价为0。 CO2中,O为-2价,C为+4价。
用电子转移的目光看:一个零价的C从0升到+4价,失去了4个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于是O2(此时把O看成两个独立的氧原子也可以)则肯定是得到了4个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4个电子分给两个O原子,于是每个O原子降2价,于是氧原子为-2价。

❷ 化学元素从三价到二价是得到电子吗

纠正错误:被还原,应该是得电子!
所以 Fe3+得1个电子形成Fe2+,Fe2+再得2个电子形成Fe单质.
· Fe3+ Fe2+ Fe
电子数 23 24 26

❸ 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什么电子

在化学变化中,金属元素的原子___失去__电子,形成带__正___电荷的__阳___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__得到___电子,形成带__负___电荷的___阴__离子.

❹ 在化学中,你怎么知道一个元素是原子、离子、电子又怎么知道元素与元素能化学反映

首先,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元素就是元素,是一个代号,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氢元素就包括氕氘氚三种原子。原子构成了分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如果核外电子丢失或者得到电子,这个原子就变成了离子

之后,能否反映,就看电子是否能够转移,我估计你现在是初三或者高一,等你上了大学就有很多化学计算能够解释,但是现在,你最好根据背下来的东西判断能否发生反应。如下:
①金属 + 氧气金属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 + 水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O、BaO都能跟水反应.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③碱盐
由碱转化成盐的途径有三个:
碱 + 酸性氧化物盐 + 水
碱 + 酸盐 + 水
碱 + 某些盐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④碱碱性氧化物 + 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⑤非金属 + 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除F2、Cl2、Br2、I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O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 + 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⑦酸盐
由酸转化成盐的途径有四个:
某些金属 + 某些酸盐 + 氢气
酸 + 碱性氧化物盐 + 水
酸 + 碱盐 + 水
酸 + 某些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⑧酸酸性氧化物 + 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属 + 非金属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2、O2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⑩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11 碱性氧化物 + 酸盐 + 水
强酸(H2SO4、HNO3、HCl)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2CO3、H2S等)只能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12 酸性氧化物 + 碱盐 + 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固体)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反应.
13 酸 + 碱盐 + 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14 碱 + 盐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同时生成物中必须有难溶物或容易挥发的碱(NH3•H2O).
15 酸 + 盐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酸和盐反应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在现阶段应掌握以下几点:
这里所说的酸和盐的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与盐才能发生反应.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是难溶物,那么生成物必须都是可溶的,否则反应将不能继续进行.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CO2时,只能选用盐酸而不能用硫酸,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掌握弱酸盐(如Na2CO3、CaCO3)跟强酸HCl、H2SO4、HNO3的反应,和生成BaSO4、AgCl的反应.
16 盐 + 盐另两种盐
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则反应可以进行.
17 金属 + 盐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排在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7金属 + 酸盐 + 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从酸溶液中把氢置换出来.这里的酸主要是指盐酸和稀硫酸.浓硫酸和硝酸因有强氧化性,跟金属反应时不会生成氢气,而是生成盐、水和其它气体.

写了这么多很辛苦的,望采纳~~~

❺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电子排布怎么看

现在发现的都在7层内。而每层一般有4个亚层,即s
p
d
f四个亚层,s有1条轨道,p有3条轨道,d有5条轨道,f有7条轨道,每条轨道中最多容纳两个向相反方向旋转的电子。但是第一层没有p
d
f层,第二层没有d
f层,第三层没有f
层,第四层后四个亚层都有。
电子层从内到外依次是s
p
d
f层,其中s层最多2个电子,p层最多6个电子,d层最多10个电子,而f层最多14个电子。例如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是1s1,锂原子电子排布是1s22s1,氧的是1s22s22p4,而钠的是1s22s22p63s1,等等

❻ 关于高中化学元素的得电子能力

  1. 与H化合需要抢夺H的外围电子形成离子键或者共价键,由于H只有一个质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与之化合越容易表明该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化学键的本质是两个原子的原子核与共用电子对的相互作用,氢化物越稳定,化学键键能越高,则断裂所需要的能量越多,表明原子核对电子对的约束越强,即得电子能力越强(这里所指的是气态氢化物,断键表现为均裂)

  2. 酸性本质上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浓度越高,酸性越强;酸的电离属于异裂,H原子失去电子成为质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表明了对应酸根离子中心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容易失去电子,则中心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强,对应元素的得电子能力越强

  3. 其实比较元素得电子能力最有效且简单的方法还是比较他们的电负性,电负性越大,得电子能力越强

❼ 化学元素的电子排列规则

还是以一个高中生的经历给你讲吧!电子核外分布的原则是能级,用不同的量子数来描述。比如"主量子数”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电子层数,用n表示,有k,l,m,n,o,p,q...然后是角量子数,就是电子压层,也就是你看到的spdf之类。基本情况可以理解为电子层中有电子亚层,电子亚层中有分布电子轨道,每根轨道最多可以运行相反方向的两个电子。s,p,d,f四个亚层中分别有1,3,5,7根轨道,也就是说s,p,d,f最多可以容纳2,6,10,14个电子。至于你看到的化学书上的外层核外电子排布,就又比较深奥了,说个一般的规律吧z=0.7n+l,n是电子层数,k,l,m,n分别对应1,2,3,4.l对应亚层,spdf分别对应0123。算出这些后知道z值,比一比就知道哪个亚层在前面了,z越小能量越低,越靠近原子核。我也不可能全部给你讲,买本书去看吧!高中生不该只沉浸于课本哦!

❽ 化学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什么

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规律是2*n^2
n是电子层数
如果是三层
那就是2*9=18
也就是说这第三层排完18个电子才到第四层
但K
Ca
不是这样
他们分别是2
8
8
1
;2
8
8
2
1.原子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铌Nb:2,8,18,13
钼MO:
2,8,18,13,1
钯Pd:
2,8,18,18
Uuu:2,8,18,32,32,18,1
Uub:2,8,18,32,32,18,2
Uuq:2,8,18,32,32,18,4
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状态是相当复杂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它所处的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和自旋状况。科学实验还告诉我们,在一个原子里不可能存在着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和自旋状况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这个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知道每一个轨道中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根据这一点,可以推算出每个电子层中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以上已经提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就是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最低的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也就是尽可能使体系能量最低。洪特规则是在等价轨道(指相同电子层、电子亚层上的各个轨道)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后来经量子力学证明,电子这样排布可能使能量最低,所以洪特规则也可以包括在能量最低原理中。
3.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从化学的观点来看,金属原子易失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易跟电子结合而变成阴离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显然跟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的强弱主要与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等有关。

阅读全文

与化学元素怎么变成电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