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化学家路易斯怎么死的

化学家路易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22-07-21 00:22:43

⑴ 路易斯·巴斯德的生平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的重大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巴斯德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痕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彦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为着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以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被视为细菌学之祖。 1840年8月,他中学毕业,10月被聘为布山松中学的助教。他边任教边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当时法国有两座大名鼎鼎的学校,那就是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和高等理工科学校。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化学和物理的教学法。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他都要用实验来验证。他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因此被称为“实验室的蛀虫”。1846年,23岁的巴斯德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通过了物理教授资格考试。考官发现他有教授化学和物理的能力,甚至还说:“这届毕业生中只有巴斯德有教育上的才华。”他很快就收到图尔农中学(le Lycée de Tournon)物理教师的约聘书。但他想在巴黎作科学研究。于是他尽可能拖延赴职时间,计划在高等师范学校多待一年,并写信给巴黎中央理工学院(l’École centrale)的创办人之一杜玛(Jean-Baptiste Dumas),寻求在巴黎任教职的机会。杜玛终究没有帮助巴斯德。不过这件事被巴莱(Antoine Jérôme Balard,1802-1876)知道了。巴莱年轻时发现溴元素,名气很大,他决定帮助巴斯德留在巴黎。就这样,巴斯德在二十六岁那年,进入巴莱的实验室一方面当助手,一方面成为博士班研究生,也暂时不用去图尔农中学担任物理教师。
巴莱认为自己的研究生涯已告一段落,想把所有的精神放在学生上,也给予他的学生很大的自由,任凭他们选择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他注重学生的原创力和想象力,不希望他们使用既有的实验器材,如果他们必须使用器材,只能自行设计。为了待在巴莱的实验室,巴斯德欣然接受这个特别的要求。一年以后(1847),巴斯德论文获通过,巴斯德取得理学博士学位。他陆续担任过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授工作。 巴斯德在巴莱的实验室确认自己想成为化学家。1848年,当时晶体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巴斯德也很有兴趣,认为晶体的研究是“有用的科学”。
巴斯德喜欢酒,他注意到制酒时酒石酸的晶体会在酦酵过程中沉积,于是选择酒石酸盐当研究题材。其实在酦酵桶槽沉积的不只酒石酸,还有在当时被称为“类酒石酸”。这时酒石酸和类酒石酸的分子式已被定出,成分是相同的!但酒石酸溶液和类酒石酸溶液特性大不相同,“极化光”通过酒石酸溶液时会产生右旋光,通过类酒石酸溶液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为什么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会有截然不同的光学特性?很多化学家都研究不出来,巴斯德想:研究不出来,其中一定有被大家忽略的地方。
巴斯德决定运用他化学和物理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直觉认为它们结晶的结构有可能不同,然后用镊子慢慢挑出酒石酸盐类结晶。细心的观察结果发现:酒石酸盐类结晶有一面较长,不是完全对称的,也因此通过酒石酸溶液的极化光会产生右旋现象。
巴斯德接着假设:类酒石酸盐类晶体应该是对称的,也因此通过类酒石酸溶液的极化光才不会改变。然而当他将类酒石酸盐类结晶挑出来观察,却吓了一大跳!类酒石酸盐类结晶和酒石酸盐类结晶一样,都有一个较长的、不对称的晶面。
原以为解开谜底的巴斯德再次陷入困惑之中。为什么酒石酸盐类结晶和类酒石酸盐类结晶都有不对称的晶面,但前者有光学活性,后者却没有?他想了想,只能更大胆地假设:某些结晶较长的晶面在左边,某些结晶较长的晶面在右边,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为什么类酒石酸盐类结晶具有不对称的晶面,却没有光学活性。
想到这里,巴斯德兴奋地重新检视类酒石酸盐类结晶。果然!他发现类酒石酸盐类结晶有二种,其中有些晶体较长的晶面在左边,另外一些则在右边,就像左手和右手。当他把所有较长的晶面在左边的晶体挑出、溶解,然后将溶液通过极化光,即产生左旋现象;而若将所有较长的晶面在右边的晶体挑出、溶解,然后将溶液通过极化光后,即产生右旋现象。换句话说,类酒石酸溶液不具有光学活性,是因为它是二种晶体的混合物,它同时具有左旋和右旋的光学特性,互相消弭所致。
巴斯德以他极其细心的观察力,小心实验、大胆假设,发现酒石酸盐、类酒石酸盐的晶体结构不同后,谨慎的毕欧知道巴斯德的实验后,决定亲自重复这个实验。当他最终获得相同的结论,激动地对巴斯德说:“亲爱的孩子,我这一生热爱科学,这个结果撼动了我的心。”从此,毕欧屡屡给予巴斯德实验上的建议,也成为他重要的良师挚友。 按当时的规定,高等师范的毕业生必须要在中学教一次书。1848年11月,巴斯德心怀远离研究工作的遗憾,赴第戎莱西(Dijon lycée)的中学当老师。他的导师巴拉尔和皮欧同教育部交涉,不久巴斯德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副教授。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巴斯德见到了教务长的女儿玛丽.罗兰(MarieLaurent:图3)。他对玛丽一见倾心。1849年5月29日,巴斯德和玛丽结婚。玛丽很理解丈夫对工作的兴趣,全心操持家务,帮助丈夫,他们有五个孩子,三个孩子死于伤寒,可能是这个原因驱使巴斯德致力于治病救人。婚后,巴斯德重又投入对结晶化学的所究。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为新创立的里尔大学化学教授兼总务长(the Lille Faculty of Sciences)。在职时,里尔地方的葡萄酒酿酒业到大学找他,请他替他们找出葡萄酒片变酸的原因。 当时,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不敢闻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56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寻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葡萄酒里繁殖,使葡萄酒 “变酸”。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这乳酸杆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着名的“巴斯德杀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自然发生论的否定
巴斯德研究了发酵现象,发现了酵母菌、乳酸菌。这是以前的人不知道的,但这些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古老的传说:破布可闷出小老鼠、腐草生萤的传说,说明许多生命是自然产生的。1859年自然发生论终于被巴斯德推翻了,原来在有些“生物是否自然发生”争辩的时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了,这给巴斯德一个重要的启示,生命是逐渐进化的,现代的生物是以前的生物演变来的。那么古代的这些传说可能有问题?他一方面想着,一方面着手实验。他取出二种瓶子(曲颈瓶、直颈瓶),里面放着肉汁,在分别用火加热,将肉汁及瓶子杀菌,结果放在曲颈瓶里煮过的肉汁,由于不再和空气中的细菌接触,结果肉汁经过4年,还没有腐败(图4),另一放在直颈瓶的肉汁,很快就变坏了,这些都可以解释万物都不是自然会发生的,即使细菌亦如此。巴斯德的实验与见解,很快得到大众的信服。也因为巴斯德的这个发现,人们才知道伤口的腐烂和疾病的传染,都是细菌在作怪。消毒与预防的方法就在医界盛行起来
1862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使他成为院士是恩师皮欧长期以来的愿望。巴斯德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巴斯德夫人手捧鲜花,来到皮欧墓前,献花默祷,向长眠于地下的恩师报告喜讯。巴斯德高温灭菌法,没有申请专利,而把它公开了。利用研究结果获利是学者的耻辱,这种信念,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就在取得一次次成功的同时,在1859年到1865内,他失去四位亲人:父亲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令他悲痛欲绝。但好消息传来,1867年5月,在“万国博览会”中他在巴斯德高温灭菌法的成就,获得杰出奖,也被聘为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的化学教授。 1860年代,欧洲大陆的蚕卵都感染了疾病。法国的蚕丝业亦同遭厄运。全国三千六百个市长、议长、及养蚕者上书上议院求助,因而成立了一个研究蚕病的委员会。巴斯德的老师杜马(J. B. Dumas)担任委员会主席,杜马马上挑选巴斯德去迎战这个棘手的问题。巴斯德自认为对蚕一无所知,甚至连蚕的形态也不清楚,不肯贸然接受老师的差使。但当他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时,他答应了。1865年7月,巴斯德抵达阿拉斯(Alais;养蚕重镇),亲身参与蚕病的研究。
病蚕的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法国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死了。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茧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到桑蚕和桑叶,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的桑叶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桑蚕从头做起。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细菌性软化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道里,使整条蚕发黑死,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化蚁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1870年普法战争开打,法国战败投降。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暴行,巴斯德愤慨地将德国波昂大学颁发给他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退还,以示抗议。战争毁坏了城市、学校,家乡也给德国占领了。他想,他还能做什么?这时意大利愿意给他一栋住宅,一个实验室和丰富的薪酬,请他到意大利研究,但却被巴斯德拒绝,他觉得国家在受难中,不能因为个人生活的舒适,便离开苦难的故乡。
当时法国的啤酒比不上德国,他携家去法国南部的库列尔蒙,在那里的啤酒厂,从事啤酒防腐研究。他决心使法国啤酒超过德国啤酒,因此他从啤酒的酵母菌开始研究。他发现啤酒里如果参杂有其他细菌,就会使啤酒变坏。原因找出后,法国的啤酒就做得比德国的啤酒好。
巴斯德试图探讨一个医学奥秘:人和动物的某些疾病,是否也有微生物参与。这1873年,他50岁,被选为医学科学院的院士(the Academie de Medicine)。当时的医学很落后,施行的外科手术,患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医生格兰怀疑伤口化脓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有关。他邀请巴斯德一同研究。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传染病和化脓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议将外科手术器具放在火焰上烧灼,以杀灭微生物。但当时大多数医生仍不承认巴斯德的学说。
巴斯德因对蚕病和酵母菌的研究而获国民议会的国民奖,1876年9月,他代表法国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养蚕大会,巴斯德的理论与实验,得到大会的一致肯定。回国后,他拖着不太灵便的病体,又开始对炭疽病的研究。 炭疽病主要是对牛、羊牲畜的感染,偶而人类也会感染,特别有95%会遭受到皮肤性炭疽病,此时感染的伤口上会呈现1-3公分直径的无痛溃疡,中央有黑色坏死的焦痂,故称炭疽病。1877年,法国东部炭疽病蔓延。巴斯德这时是索邦大学教授,他在调查鸡霍乱时,偶然发现与空气接触的旧培养菌的毒性会变弱。根据他的经验,这种菌可能有免疫作用,可解决法国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他于是在得炭疽病病已死亡的动物身上,抽出这种细菌,且在试管培养这些细菌,使它们的毒性减得很弱。他尝试着把这些毒性减弱的细菌注射到健康动物的身上。然后过些时候,又把毒性强的细菌注射到同一只动物身上,结果发现,这只动物居然没有得病。而跟这只动物同在一群的其他动物,却有不少得了炭疽病死亡。这证明注射过的那只动物得到了抵抗这种疾病的能力。
到这个时候,很多人还不相信牛、羊注射毒性弱的炭疽病菌,就是不会得炭疽病这件事。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巴斯德举行一次公开实验,对象是50只健康的羊,他把弱的炭疽病菌注射到25只羊体内,2周后又将强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全部的50只羊体内。他向大家预测说:“起初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25只羊,不会生病,但另外那25只先前没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会死掉。”2天以后,一群人聚在草原观看实验结果,结果有25只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只羊死了。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的打败炭疽病。
1881年,他因为这个贡献,得到杰出十字奖章。
1881年8月,巴斯德在国际医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鸡霍乱相炭疽疫苗的报告。与会代表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这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衷心的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国研究院院士(Academie Francaise),当选研究院院士是学者的最高荣誉。 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伤之后,也会患狂犬病。它每年要夺走数以百计法国人的生命,当时没有疫苗,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对付狂犬病,人们只能使用烧红的铁棍,19世纪的欧洲人相信,火焰与高温可以净化任一切事物,包括肉眼所看不见的细菌。当时只要是被动物咬伤的人们,都会被村庄中的壮汉们强压至打铁铺,请铁匠用烧红的铁棍去烙烫伤口,想借此“烧”死看不见的病原,但如此原始、残酷的作法,并没有办法治疗狂犬病,常常只是加速死亡的来临。
1880年底,一位兽医带着两只病犬来拜访巴斯德,请求帮助。能不能制成狂犬疫苗呢?
巴斯德和助理们,冒着危险采集狂犬的唾液,然后注射到健康犬只的脑中,健康的犬只果然马上发病死亡,历经过数次的动物实验,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他发现,没有经过干燥的脊髓,是极为致命的,如果将脊髓研磨后将其和蒸馏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犬只体内,狗必死无疑;相反的,将干燥后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上,却都神奇的活了下来。巴斯德于是推断干燥后脊髓的病毒已经死了,至少已经非常微弱。因此他把干燥的脊髓组织磨碎加水制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脑中,再让打过疫苗的狗,接触致命的病毒。经过反复实验后,接种疫苗的狗,即使脑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会发病了!巴斯德高兴的宣布狂犬疫苗研发成功!
1885年,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带着被狂犬咬伤的9岁小男孩约瑟芬(Joseph Meister),来到了巴斯德实验室门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为了不眼睁睁看着男童死去,天人交战的巴斯德,决定为约瑟芬打下人类的第一针,这时距离约瑟芬被狗咬伤已经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 0天中连续给少年注射了十几针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虑的巴斯德彻夜不眠的等待,5天、10天、1个月过去了,少年健朗如常,终于安然返回家乡。消息传开,国内外络绎不绝的患者蜂拥而至。巴斯德和助手日夜忙碌。长年的过度工作,严重损害巴斯德的健康(图5)。 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脑溢血又发作了,倒在写字台上,舌头麻痹,说不出话来。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国总统和各界人士都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望着宽敞的实验室和良好的设备,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能言语的巴斯德感到莫大的喜悦。
巴斯德70岁生日,法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巴黎索邦大学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约瑟夫·李士德上前向巴斯德道贺,巴斯德由法国总统掺扶。巴斯德从热烈的人群中走向主席台,受到人们的敬仰,大会送给他一枚纪念章,上面刻着:“纪念巴斯德70岁生日,一个感谢你的法兰西,一个感谢你的人类。” 1895年9月28日,也就是他72岁时,他在亲友及学生的环绕中在维伦纽夫.勒伊丹(Villeneuve L’Etang)去世。
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科学世界是由他主宰,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他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往前冲的,现在他已经与世长眠,他的精神、遗留的知识和造福人群,永存在人间。

⑵ 哪个化学家是在1910死的

阿贝格 Abegg,Richard Wilhelm Heinrich
国家:德国
学科:化学家
简历
阿贝格(Abegg,Richard Wilhelm Heinrich)德国化学家。1869年1月9日生于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1910年4月3日卒于科斯林(今波兰的科沙林)。 1891年阿贝格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9年于布雷斯劳大学被任命为化学教授。其后不久他就开始忙于研究原子的新电子观点对化学价的影响。在阿贝格看来,惰性气体原子内的电子排布(运用后来的术语说,氦的最外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其它惰性气体则是8个电子)是特别稳定的。象氯这样的元素,对于形成8个电子来说,还缺少1个电子,这个元素趋向于接受1个电子;而象钠那样的元素,它多出一个电子,因而趋向于给出一个电子。钠原子会将一个电子交给氯原子,而形成一个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氯离子,两种离子因静电吸引而结合在一起。按照这样的方式,化学反应就成了电子的转移,而化学键就成了不同符号的电荷间的吸引作用。阿贝格因一次气球事故而死亡,那时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因此他没有能活到看见他所提出的概念被许多化学家发展了,这些化学家中为首的是路易斯。

⑶ 生化危机4刘易斯是什么来的,他死的时候我都哭了。还有麦克。

麦克是派来支援里昂的 具体没有详细说明 说白了麦克是跑龙套领便当的直升机驾驶员 路易斯是赛德勒雇佣的科学家 他研究的寄生虫病毒 但后来良心发现想要逃跑或者是想阻止事情继续恶化被绑起来了 如LZ所见 1-1剧情 把路易斯救了 1-2剧情和里昂被绑在一起 QTE躲避攻击以后 他其实可以一走了之的 但是良心谴责他 他不能就这样消失 所以想去帮助里昂和艾什莉把寄生虫从身体里取出 拿到样本和暂时延缓寄生虫成长的药 想要交给里昂时被萨德勒杀了 不知LZ玩过艾达剧情模式没有 那里有一些剧情补全 详细路易斯在游戏里并没有太多的资料

⑷ 亿万老婆买一送一中路易斯是怎么死的

在安雅和叶三的婚礼上,路易斯想抢走安雅,结果那个安雅是薇薇假扮的,薇薇就把路易斯抓起来等叶三回来,他们婚礼之后,叶三跟宁宁打了他几枪,然后给扔海里去了(大概就是这样,特具体的记不得了)

⑸ 关于路易斯·巴斯德的一生是怎样的

路易斯·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于法国侏罗省多尔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制革匠。小时候的巴斯德无论是才华还是长相,都不出众,甚至很平庸,但是他学习非常努力。虽然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但他还是创造一切条件来学习。父亲对儿子的学习既不鼓励,也不反对,根本帮不了他什么忙。经过长期的努力,21岁时,巴斯德终于跨入了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大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巴斯德保持了过去刻苦学习的传统,从不满足,不知疲倦地用知识充实着自己的大脑。

巴斯德在大学学习的是化学,但他对微生物学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用显微镜观察细小的动植物。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世界上最新的生命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对于两个问题的回答,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物直接、迅速地产生的;第二种观点是“胚种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胚种产生的。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互不相让,但无论哪一派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1858年,巴斯德开始进行生命自生问题的研究,到1860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860年,法国科学院向全国悬赏,征求对生物起源问题的解答。巴斯德以出色的实验证明了“自然发生说”的不正确性,最后因此而获奖。

1860年9月20日,巴斯德在阿尔卑斯山上进行生命起源的实验。他随身携带了许多盛有肉汤的尖头玻璃瓶。在山脚下,他打开了20个玻璃瓶的盖子,过几分钟之后再盖上盖子,然后再把口子封上,并在瓶子上标明当时所处的海拔高度和打开盖子的时间;在850米的山腰与2000米的山顶上他也如法炮制,各打开20个玻璃瓶的盖子,然后再盖上封好,标明高度和时间。

回到实验室,巴斯德打开这60瓶肉汤逐一进行检查化验。他发现,在山脚下打开盖子的20瓶肉汤有8瓶变质了;在850米处打开盖子的20瓶肉汤有5瓶变质了;而在2000米处打开盖子的20瓶中,只有一瓶变了质。巴斯德据此认为空气中确实存在胚种,并且胚种的数量与海拔的高度成反比。然而,坚持“自然发生说”的普谢不久之后在阿尔卑斯山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们宣布的结果与巴斯德的结果截然不同,60瓶肉汤全部坏了。

巴斯德与普谢展开了争论,但这样的争论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怎样来驳倒普谢,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巴斯德冥思苦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不同形状的曲颈瓶中观察它们的变质情况。初步实验取得了成功。

1864年4月7日,法国科学院决定在巴黎大学公开举行双方观点的辩论会并做演示实验。巴斯德把肉汤煮沸,然后分别倒进直口瓶、曲颈瓶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开口形状的玻璃瓶中,并且都不封口。几天之后,人们发现,所有直口瓶的肉汤全变质了,那些曲颈瓶的肉汤则有部分变质,瓶颈弯得越厉害越不变质。而当巴斯德把肉汤摇晃到弯曲的瓶口之后,过几天肉汤又变质了。

巴斯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自然发生说”的不正确性。法国科学院也认为他利用最精确的实验,扫清了生命自生问题上的疑云,对他颁发奖金予以重奖。

后来,巴斯德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解决了啤酒变酸、蚕病和牛羊群的炭疽病等实验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这些疾病的病因就是微生物在捣乱,只要控制了这些致病微生物,疾病就可以治愈。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宣传者和捍卫者赫胥黎说:“巴斯德的发明,挽救了法国的啤酒业,制丝业和畜牧业。他给法国赚取了超过1870年普法战争后付给德国的5亿法郎的赔款数额的财富。”

为了表彰巴斯德为法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892年12月27日,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七十诞辰纪念活动。巴斯德在答谢词中说:“如果科学无国界,那么科学家必须有祖国。科学家对于他的祖国应该尽心竭力,死而后已。”最后,巴斯德发自内心地说,“我的全部光荣都属于我的祖国。”

⑹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路易十四是怎么死的

1715年9月1日,在他的77岁生日前四天,路易斯在王位上度过了72年后,他在凡尔赛宫因坏疽而死。

在他的最后几天忍受着痛苦,他终于“毫不费力地放弃了他的灵魂,像蜡烛一样”,同时背诵诗篇。、他的遗体在巴黎郊外的圣丹尼斯大教堂休息。它保持不受干扰大约80年,直到革命者挖掘并摧毁了大教堂中发现的所有遗骸。

(6)化学家路易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有证据表明他的健康状况并不好。他有许多疾病:例如,糖尿病症状,1678年化脓性骨膜炎,1696年牙脓肿,再次出现烧灼,晕厥,痛风,头晕,潮热和头痛等报道证实。

从1647年至1711年,这三个主任医师王(安托万Vallot,安托万·达基和盖伊·克雷森特·法贡)记录了所有在他的健康问题的杂志去桑特杜投资回报率(杂志国王的健康),每日他的健康报告。

1686年11月18日,路易斯经历了由外科医生查尔斯费利克斯德塔斯(Charles Felix de Tassy)执行的肛瘘手术,该手术准备了一个特殊形状的弯曲手术刀。伤口需要两个多月才能愈合。

⑺ 有没有为实验献身的人

科学家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森的研究生。1898年,在汤姆森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森,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科学家路易斯: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路易斯在1916年《原子和分子》和1928年《价键及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中阐述了他的共价键电子理论的观点,并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电子结构式。 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理论和电价键理论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应用的两元素间的短线(即表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或称“化学亲和力”)开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还没解决共价键的本性问题。
2)1901和1907年,路易斯在《美国科技学会杂志》上着文,提出“逸度”和“活度”的概念。 1923年他在《热力学及化学物质的自由能,一书中,深入地讨论了化学平衡问题,给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作出新的解释。
路易斯后期还研究酸碱理论,给酸、碱下了如下定义:“酸”是能接受电子,而“碱”是能给予电子的物质。这—见解深受化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路易斯碱的观点较早得到化学界的普遍接受;由于流行酸的质子理论,化学界对路易斯酸的观点则接受较慢。
1946年3月23日,路易斯在进行荧光实验时,猝然去世。

科学家范特霍夫:实验----诱惑之源
1852年8月30日,范特霍夫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的名医。
上中学时,范特霍夫的实验兴趣就表现出来了。看到老师在实验室中做的各种变幻无穷的化学实验,他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他想探究这些实验背后的奥秘。
可光是看着老师做实验太不过瘾了,范特霍夫很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这成了他做梦都想做的事情。
一天,范特霍夫从化学实验室的窗户前走过,忍不住往里看了一眼。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实验器皿,一瓶瓶的化学试剂,多么诱人啊!这些器材无异于整装列队的士兵,正等着总指挥范特霍夫的检阅。他的双脚不由停了下来,他在心里对自己拼命大喊:“没有人看见,进去做个实验吧!”“进去做个实验”的声音越来越响地在范特霍夫脑海里回荡,让他忘掉了学校的禁令,忘掉了犯禁后的严厉惩罚,他只想着一件事:进去做个实验。
帝大概也想帮助范特霍夫,实验室正好有一扇窗开着。小范特霍夫犹豫了片刻,纵身跳上窗台,钻进了实验室。看到那些仪器就摆在面前,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兴奋起来了,支起铁架台,架起玻璃器皿,寻找试剂,范特霍夫像一位在实验室里呆了多年的老教授,对一切都很熟悉。他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些药品所引起的反应,发自内心的喜悦使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范特霍夫正专心致志地做实验时,管理实验室的老师来了,他被当场抓住。根据校规,他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幸好这位老师知道范特霍夫平时是一个勤奋好学又尊敬老师的学生,因此并没有向校长报告此事。同时,老师心里更清楚,是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驱使这样一个好学生违反了校规。范特霍夫因为自己的兴趣换来了老师的一次“包庇”。实验室的那扇窗,应该是上帝为范特霍夫打开的,一个天才的化学家从那扇窗户里诞生了。
范特霍夫对化学实验的狂热保持了一辈子。有这样一件事,最能证明他的实验热情。
深冬的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疾驶而过。赶马车的人50来岁,多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他在自己的牧场养了许多的奶牛,他每天早上的任务就是把牛奶送给居民喝。
碰巧的是,德国着名女画家芙丽莎·班诺也住在这条大街上,她却知道这位送奶人不一般!好几个早晨,她都等在客厅里,只要听见送奶马车的声音,就急忙打开房门,请送奶人来家里坐一小会儿,但是送奶人总是以不能耽误送奶时间为由而拒绝邀请。
又是一天清晨,班诺一听见马蹄声便冲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一定要为送奶人画一张素描像。送奶人仍婉言谢绝。班诺大声说:“您不要再‘骗’我了,我知道您是个实验迷,一送完奶就一头钻进化学实验室,谁也甭想把您拉出来。这次您一定得让我画一张像。亲爱的教授,请把您宝贵的时间分给我几分钟吧!”
送奶人?教授?范特霍夫?事情清楚了。但有一点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早上打开报纸的时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帘:“范特霍夫荣获首届诺贝尔化学奖!”整个版面都刊登了女画家画的素描像。
就这样,送鲜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学家范特霍夫在人们心中合二为一,人们亲切地称范特霍夫为“牧场化学家”。
而范特霍夫心里惦记着的,永远是他的实验!
坚持----成功之道
范特霍夫是一个有着坚韧不拔之志,能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人。
1869年,范特霍夫从鹿特丹五年制中学毕业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范特霍夫深爱着化学,很想把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可父亲是为了让他多增加一些知识,才支持他做化学实验的,如果要把化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父亲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当时选择化学研究作为职业是要冒风险的,从事化学研究的人,还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够维持生活。毕竟,活下去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条铁的定律啊!围绕这个问题,父子俩争辩了多次,但都没有结果。
授的指导下,坚持学习化学,一点也没有放松。由于范特霍夫的努力,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学完了一般人3年才能学完的课程。1最后一次,父亲心平气和地问范特霍夫:“中学毕业了,你打算上哪个学校?”很明显,选择学校也就是选择职业。“学习化学对我比较合适,爸爸,您说对吗?”儿子说出了心里话。
父亲最终还是没有让范特霍夫选择化学,而是让他进入了荷兰的台夫特工业专科学校学习。这个学校虽然是专门学习工艺技术的,但讲授化学课的奥德曼却是一位很有水平的教授。他推理清晰,论述有序,很能激发起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范特霍夫在奥德曼教871年,范特霍夫毕业了,由于具备了谋生的必备本领,到这个时候,他才说服了父母,开始全力进行化学研究。
对半路出家的范特霍夫来说,要打好基础,找准研究方向,就必须找到好的老师,拜师学艺。于是,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德国的波恩,拜当时世界着名的有机化学家佛莱德·凯库勒为师。佛莱德·凯库勒是个传奇的化学家,他梦见蛇狂舞,首尾相接,灵感涌来,于是,根据梦境解决了苯环的结构问题。范特霍夫跟随着佛莱德·凯库勒,在有机化学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他又前往法国巴黎向医学化学家武兹请教,在武兹的指导下,范特霍夫与好友勒·贝尔一起学习,互相探讨。后来,他们都成为新的立体化学学科的创立者。
范特霍夫把化学当成自己理想的栖居地,他的双脚永远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奔走,有时虽有背离,但最终会回到这条道路上。正是因为范特霍夫的不懈追求,诺贝尔奖最终才会青睐于他。
坚持着,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尊重事实----第一规则
科学研究的铁律就是尊重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者都能恪守这一规则。范特霍夫却能将尊重事实融化在自己的实验生命里,事实是他心中的神,只有这尊神才能解开一切谜团。他能成功,是因为他尊重事实!
过去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分子中的原子都处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一理论与很多现象是矛盾的,使很多现象都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范特霍夫通过多次精心的实验,首先提出了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与旧的有机结构理论相抗衡。
以后的事实证明,范特霍夫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的分子立体结构理论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向前跨了一大步。
但是,这一新的理论遭到了当时一些权威人士的反对,德国的有机化学家哈曼·柯尔比就是其中一个。这位老科学家有点倚老卖老,对新的理论很排斥。他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范特霍夫的四面体理论,就毫无根据地撰文把范特霍夫斥责了一顿。不仅如此,他还不远千里,从德国来到荷兰,要和范特霍夫一见高下。
当柯尔比气势汹汹地冲进范特霍夫的办公室时,范特霍夫已经恭恭敬敬地在等候他了,范特霍夫相信自己有足够的事实证据使这位老先生信服他的理论。待柯尔比的火气稍稍减退之后,范特霍夫平心静气地向他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范特霍夫讲完后,非常诚恳地请柯尔比用事实来批评自己的理论。
这位老权威暗暗吃了一惊,眼前这个年轻人不可小视,讲述观点时有条有理,论证时周密严谨,大家风范也就是如此啊!至此,柯尔比完全被折服,刚来时的火气完全消失了,他还力邀范特霍夫去普鲁士科学院工作。
范特霍夫就是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他永远都注视着事实,他的视野里只有这一样东西。
1911年3月1日,年仅59岁的范特霍夫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幸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化学界为之震惊。为了永远纪念他,范特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

阅读全文

与化学家路易斯怎么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