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化学图示法
采用各种图示方法对地下水水化学成分进行展示,有助于对水质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同点,更好地显示各种水的水化学特性,便于解释和说明有关水化学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水化学成分图示方法。
4.3.1.1 离子浓度图示法
这类图示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一般都采用水化学分析结果中的主要离子组分(K++Na+,Ca2+,Mg2+,HCO-3+CO2-3,SO2-4,Cl-)的毫克当量百分含量表示,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按照100%计算,其中K+和Na+,HCO-3和CO2-3通常合并到一起计算。这类方法能够直观地表示出主要离子组分相对含量的比例关系,展现出该水样的主要水化学特征。它们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只能表示单一水样的分析结果。
(1)圆形图示法
圆形图示法是把圆形分为两半,一半表示阳离子,一半表示阴离子,某离子所占的扇形的大小,按该离子毫克当量占阴离子或阳离子毫克当量总数的百分含量而定。圆形的大小,也即半径大小可以用于表示阴、阳离子总毫克当量数的大小或者总溶解固体含量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不同水点的比较,在圆形图示法中,各离子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如图4.4所示,该图可在Excel表格中采用饼图类型实现图形的绘制。
图4.4 圆形图示法(据Freeze等,1979)
图4.5 柱形图示法(据沈照理等,1993)
(2)柱形图示法
柱形图示法和圆形图示法相类似。把柱形分为两半,一半为阴离子,一半为阳离子,各离子分别以毫克当量百分数表示。柱子的高度可以用来表示总毫克当量数或者总溶解固体含量。同样,各离子的排列顺序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如图4.5所示,该图可在Excel表格中采用百分比堆积柱形图类型实现图形的绘制。
图4.6 多边形图示法(据Freeze等,1979)
(3)多边形图示法(Stiff图)
多边形图示法如图4.6所示。图中有一垂直轴,此轴的左右两侧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其单位为毫克当量/升。与垂直轴垂直的有四条平行轴,顶轴有毫克当量/升的比例刻度。在该图中一般表示6种组分,如要表示更多的组分,可增加平行轴。在这种图示中,从上到下可以用多个多边形图表示多个水样的资料。这种图示法经常用于油田水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4.3.1.2 三线图图示法(Piper图)
目前应用最广的三线图图示法是由Piper于1944年提出的。该图由一个等边平行四边形及两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图4.7)。浓度单位为每升水的毫克当量百分数。构图时,首先依据阴、阳离子各自的毫克当量百分数确定水点在两个三角形上的位置,然后通过该点作平行于刻度线的延伸线,两条延伸线在平行四边形的交点即为该水点在平行四边形的位置。如果需要,还可以用圆点按照比例尺大小表示出该水点总毫克当量或者总溶解固体含量(沈照理等,1993)。
落在菱形中不同区域的水样具有不同的水化学特征(图4.8)。1区表示碱土金属离子含量超过碱金属离子含量,2区表示碱金属离子含量大于碱土金属离子含量,3区表示弱酸根超过强酸根,4区表示强酸根大于弱酸根,5区表示碳酸盐硬度超过50%,6区表示非碳酸盐硬度超过50%,7区表示以碱金属离子及强酸为主,8区表示以碱土金属离子及弱酸为主,9区表示任意一对阴、阳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均不超过50%。这样不仅可以从菱形中看出水样的一般化学特征,而且在三角形中可以看出各种离子的相对含量。
图4.7 三线图图示法(据王大纯等,1995)
图4.8 三线图解菱形图分区(据王大纯等,1995)
三线图最大的优点是能把大量的水质分析数据点绘在同一图上,依据其分布情况,可以解释许多水化学问题。例如,应用三线图图示法能判断某种水是否是另外两种水简单混合的结果,如果水样C是水样A和B简单混合的结果(混合时未发生任何反应),那么混合水C将落在三线图上水样A和B所在位置的连线上。再如,将一个地区不同位置的水样标在图上,可以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演变规律。
❷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实际上是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和资料,用特定的代表符号、色调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到图纸上的一种具综合内容的水文地质图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把野外获得资料在进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统化的基础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规律性。
按原地质矿产部颁布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的基本原则是:编图时首先要划分出五种基本类型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每种基本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若干亚类。类和亚类应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级、埋藏条件和水质。并规定类型用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层次要分明,用色阶深浅表示富水性等级,埋深用等值线、线条、花纹符号等表示,水质用水点、等值线、符号等表示。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一般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个亚类,每亚类又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为若干个富水等级,并圈定其界线。同一含水岩组也要区别其富水程度。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分为:①水量极丰富的: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②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为100~1000m3/d;④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为10~100m3/d;⑤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
多层结构含水层,一般可归并为潜水与承压水或浅层水与深层水两组,用双层结构法表示,即宽窄条相间,宽条代表上部(潜水或浅层水),窄条代表下部(承压水或深层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调表示(图7-1)。
图7-1 双层结构表示法表示松散岩类孔隙水示例
埋深资料较多时,应绘制等水位(压)线,并表示出潜水位或承压水顶板的埋深;资料较少时,可分区分级用图例或不同线条表示。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内、比较稳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层(组)或同一含水层(组)的不同地段应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出富水等级:即大于1000m3/d,100~1000m3/d,小于100m3/d三级。层状承压水的分布面积应于表示,其顶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咸水还应反映出咸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则采取双层结构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图上应分别表示出由分布均匀、相互连通的网(脉)状溶蚀裂隙或蜂窝状溶孔构成的统一含水层(体)和溶蚀管道发育而成的暗河水系;还应表示出岩溶均匀发育带和汇流富集带。应按泉及暗河流量与地下水径流模数等综合因素,划分出富水等级。对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个富水等级;按地下水径流模数,亦可分为三级:<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为:<50m,50~100m,>100m三级。对覆盖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双层结构的方法表示。各种形态的岩溶,也应表示在图中。
对岩性岩相变化复杂的裂隙岩溶水,应划分为四个亚类:①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占90%以上;②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70%~90%;③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30%~70%;④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占10%~30%。然后,据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划分其富水等级。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为构造裂隙水(指层状、似层状裂隙水)、脉状裂隙水、风化网状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亚类。其富水等级,按多数常见泉水流量分为:<0.1 L/s,0.1~1 L/s,>1 L/s三级,按地下水径流模数分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级,对接触带、岩脉等富水带和背、向斜等蓄水构造,亦应标出其富水部位。
(5)冻结层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冻结层水和基岩类冻结层水两个亚类。亦可分为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采用双层结构方法,分别表示两层水的富水等级,必要时,应反映出冻结层厚度和冻结层下水的顶板埋深,圈出岛状冻结区范围。冰丘等物理地质现象、现代冰川及沉积物和冰雪覆盖范围等,亦应表示在图上。
综合水文地质图上,地下水质主要按矿化度划分。一般按矿化度分为淡水(<1g/L),微咸水(1~3 g/L),半咸水(3~10 g/L),咸水(>10 g/L),盐卤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离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况,也应充分反映。
在综合水文地质图上,除上述内容外,图中还应表示出:①控制性水点(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点要按规定的格式、色调进行标绘,如水点左侧通常注记统一编号,右侧注记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矿化度等,井、泉用蓝色,钻孔用红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水源地的开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围等;③热泉和人工揭露的热水。按水温,可分为:低温热水(20~40℃),中温热水(40~60℃),中高温热水(60~80℃),高温热水(80~100℃),超高温热水(>100℃)。在一般地区,可简化为:温泉(20~40℃),热泉(>40℃);④地层界线及地层符号与地质图基本相同,但地层系统可简化,各种构造及其水文地质性质,亦要标示出来;⑤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及分布;⑥重点地貌现象,如阶地、溶洞、暗河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必须附有1~2个区内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剖面图,以充分反映本地区各类含水层组及其水文地质结构和某个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质变化规律。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原则上与平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剖面图中的各含水层组,应按平面图的富水性色谱着色(含水组中的隔水层及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不上色)。剖面图中除反映含水岩组外,还必须把有关水文地质内容表示出来,如水位、水头、控制性钻孔及涌水量、泉水点、咸淡水界面、蓄水构造等。另外,还应适当反映地貌特征(如阶地、溶洞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还要附有柱状图。原则上可利用地质图上的柱状图改编,主要表示水文地质内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简化次要方面,要重视第四系的水文地质要求,选择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层层序,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某些内容可编制成较小比例尺的镶图,用以表示水文地质条件或开采利用条件中突出的一种或两种要素,以补充平面主图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图、地下水资源分区图、水化学图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是否需要,还可附简要的分区说明表。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图例说明应简明扼要,以阐明富水性为主,富水性的等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其他仅作简要的补充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整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计算机制图系统等。计算机制图具有图形附带地质属性数据的特点,实现了传统水文地质图表达信息的彻底变革,同时还具有随时修改、高效、实现数据共享、易于保存和传输等优点。
❸ 请教~~~~~根据水文地质平面图,如何做水文地质剖面图
1、水文地质剖面图的布置宜垂直岩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切过含水层最多的地段,平行于地下水流向布置,应尽量利用已有的勘探点和地下水露头。
2、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参照工程地质剖面图的一般内容进行编制。同时还应根据研的不同对象和目的,有选择的表示出需要的水文地质要素,如含水层的水位(水压)、透系数、富水性、矿化度等,并结合平面图标明水文地质分区的界线。
主要内容
水文地质图是反映某一区域内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是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附图。将水文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的结果(如含水层的地质年代、岩性、厚度、埋深、分布范围以及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埋藏条件、矿化度与涌水量等)绘制在一张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图件上而成。
一般有综合水文地质图和专门水文地质图两类。前者是一套区域性综合图件,反映区域性地质一水文地质特征,并附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图及文字说明,必要时还需附有水文地质分区表;后者反映地下水开采利用和防止地下水为害的水文地质条件。
❹ 如何绘制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图
2楼说的对,主要是依据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水化学分布规律进行水化学类型分区,另附矿化度等值线,绘制出的化学图需符合区域的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及特征
❺ 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方法
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绘制方法很多, 主要是根据观测点水位标高和水位埋深结合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体特点凭经验用内插法确定出一定间距的潜水面高程和埋深点, 再用规定标高和埋深厚度段的光滑曲线连接这些点:
1. 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
潜水地下水位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潜水面形态与地表形态基本一致, 不同地貌形态其地下潜水面分布形态和埋深不同。
(1)穹隆或山包地形
地下潜水面形态多与其地面相似, 但起伏程度远比地面缓。潜水等水位线呈封闭的环形状, 越向山峰方向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大, 中心地下水位埋深最大, 越向边缘埋深越小。
(2)坡地与沟谷间梁、塬地形
在山坡处潜水面呈倾斜的平缓凸形曲面, 潜水等水位线呈向地形标高降低方向凸出弯曲, 且越向坡顶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大, 地下潜水位埋藏越深。越向坡脚处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地下潜水位埋藏越浅, 一些坡脚地方甚至有地下水出露。
在沟谷间梁、塬处, 潜水面呈长垣凸形状,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呈封闭的与梁、塬近似的形状。越向梁、塬内部地下潜水位埋深越大, 越向梁、塬边缘地下潜水位埋深越小。沟底边缘处地下潜水等水位线与梁、塬边缘地形等高线相交, 多发育有下降泉。
(3)大型沟谷地形
大型沟谷地带, 地下潜水面坡度比地面坡度缓的多。等水位线呈向地形等高线标高增大方向凸形弯曲, 且越向谷底地下潜水位埋深越浅。
(4)盆地或洼地地形
地下潜水面多呈缓锅底状, 等水位线呈近似盆地或洼地形态的封闭环状。越向盆地或洼地边缘, 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大潜水位埋深亦越大, 越向盆地中心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潜水位埋深越浅。甚至与地形等高线重合发育有沼泽或湖泊。
(5)洪积扇地形
地下潜水面呈缓倾斜的凸形扇状, 扇脊和扇顶部位潜水位埋深大, 边缘处埋深浅。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洪积扇下游方向凸形弯曲, 因扇脊部位沉积物颗粒较粗, 导水性强, 所以等水位线较疏两侧则较密。在洪积扇的扇形相和滞水相沉积接触带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 潜水位埋深为零, 地下水溢出。
2.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主要包括隔水边界、供水或透水边界、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和转换地带以及排泄边界等。
(1)隔水边界
常见的有不透水岩层与透水岩层相接触带、大型压性或剪性断裂带、地下分水岭地带等。由于隔水边界无水流通过, 在稳定流场条件下, 隔水边界可看作是一条流线。因此, 其潜水等水位线可垂直隔水边界勾绘。
(2)供水边界或透水边界
此类边界常存在于山区基岩与平原或盆地的张性断裂接触带、可溶性灰岩与松散的砂或砂砾石层接触地带以及平原或盆地中湖泊和河流周边附近。其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形状由山区基岩风化程度、断裂带破碎状况和地形陡峭情况决定。当透水性能很强两侧水力联系十分密切时, 潜水等水位线则平行该边界走向绘制, 当水力联系不十分密切时则呈一定角度与此边果斜交穿过。
(3)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或补给地带
在平原中部, 由于下伏松散沉积层由许多砂、砂砾石层和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层互层构成, 在这些地区的钻孔中揭露的含水层又不止一层, 它们多少存在着一定的越流关系。所以, 在这些井孔中反映的地下潜水位多为混合水位。要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反映出该处的地下水分布特征, 多采用分层止水观测水位。下面各承压含水层水压线可用所附水文地质剖面图表示。
(4)排泄边界
在山前平原或盆地内部单独泉排泄点, 地下水等水位线多以该点为中心, 以隔水层为边界呈不对称环带分布。越向补给方向潜水位埋深越大, 越靠近泉点越浅。
在沟谷、河谷和平原或盆地边缘常由泉群组成泄流带, 该处潜水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 且沿这些出水点走向分布, 潜水位埋深为零。
3.地表水体条件的影响
在河流和湖泊(水库)周围, 不同水文季节地下潜水面分布不同。
(1)河流
在丰水期(我国北方为6、7、8、月份)河水通常是补给地下水, 河床附近的地下水位常高于周围的地下水位, 形成长垣状潜水面。 其水流方向一方面向两侧渗流, 另一方面向河流下游方向渗流。因此,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河流下游凸形弯曲, 越向下游方向潜水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河床位置水位埋深最浅。
在枯水期(我国北方为1、2、3月份), 地下水通常补给河水, 河床水面与地下水面相交, 其交线由若干条潜水等水位线组成。由于水流方向一方面向河床泄流, 另一方面向河流下游方向渗流。因此,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河流下游凹形弯曲。越向下游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沉降平原中部的地上河附近, 地下潜水面分布同丰水期河流。但水位埋深极浅, 许多地方沼泽发育。
(2)湖泊
湖泊(水库)水面为流动很小或水力坡度小到可以忽略的地表水体。该水体边界线被看作是定水头, 可用一条封闭的同水体边界重合的环形潜水等水位线表示。若湖水补给地下水, 则潜水等水位线标高向周围依次降低, 若地下水补给湖水, 则潜水等水位线标高向周围依次增高。
4.含水层沉积岩相
平原或盆地下伏潜水含水层中, 有时在一定范围存在着不同规模和不同厚度的湖相、河漫滩相的淤泥、粘土和亚粘土透镜体。当地下水流经这些透镜体时, 便会产生绕流, 流线与等水位线均发生变形。因此, 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前还必须收集第四系等厚线图、第四系钻孔剖面图等资料, 以便能够正确处理。
5.沉陷或塌陷构造
我国北方许多山麓平原地区下伏奥陶纪灰岩岩溶水,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由于煤田开采强疏干, 使下伏石炭、奥陶系中岩溶溶洞呈负压。常常在上覆第四系较薄处产生地面塌陷, 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潜水通过塌陷天窗补给下面灰岩含水层。因此,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是以这些塌陷为中心呈漏斗状分布。
在沉积平原或盆地中, 由于多年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 造成下伏承压含水层孔隙压缩和释压, 地面大面积发生缓慢沉降。因而这些地区的地下潜水等水位线也发生改变, 与该沉降凹陷区形状基本一致, 潜水面呈降落漏斗状, 且越向中心潜水位埋深越大。
最后, 在连潜水等水位线之前, 应找出全区地下水位的大致变化规律。先勾绘资料多容易勾绘的线段, 然后加密并处理异常点。绘完后还应详细检查, 对特殊地段孔连线进行反复斟酌处理, 使其尽量符合周围地下水流场规律。
❻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在实际的水文地球化学问题中,往往地下水的化学组分是已知的,而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是未知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书利用PHREEQC,对三门峡盆地地下水进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求解,以期定量揭示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过程。
地球化学模拟在反应路径模拟上可分为两类:正向地球化学模拟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所谓正向地球化学模拟就是依据假定的水-岩反应来预测水的化学组分和质量迁移。其原理是:在给定初始水样水化学成分后,假定一个反应(或平衡约束条件),通过反应路径计算确定水-岩作用过程。它能解决诸如盆地深部水化学、土壤水化学,以及地热系统中和一般水-岩作用系统中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等问题。
由于本书是使用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来研究三门峡盆地地下水的演化,这里对正向地球化学模拟就不做过多的论述。反向地球化学模拟就是依据观测到的化学和同位素资料来确定系统中所进行的水-岩反应,也就是对观测到的水化学资料作出解释。这类模拟主要在于解决某一地下水流场中地下水的地球化学演化路径问题,即了解某一水化学系统中发生了哪些水-岩反应,有哪些矿物发生了溶解、沉淀,其量各是多少等问题。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是建立在质量守恒模型基础之上的,其形式是:
断陷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以三门峡盆地为例
式中:反应物相———在反应过程中进入溶液的组分;
生成物相———在反应过程中离开溶液的组分。
反应物相和生成物相统称为“矿物相”(PHASE)。可以是气体、矿物或发生离子交换作用的离子。地球化学反向模拟方法能够用于研究同一水流路径上,稳定状态(指地下水流场和化学组分不随时间变化的水文系统)中水的演化。对于可以忽略水动力弥散影响的稳态区域含水层,反向模拟方法更加适用(高文冰,2005)。
5.1.2.1 模拟方法和步骤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可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
1)首先要分析水样数据,求出溶液中各主要组分和衍生组分的浓度。并计算出各个组分的活度,即校正的浓度,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存在形式是研究水-岩作用模拟计算的基础。
2)确定地下水对各种矿物的饱和状态。结合研究地区的岩性矿物等来确定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矿物相,在考虑到络合组分的影响下求出这些矿物相正确的饱和指数。
饱和指数SI(Saturation Index)是地下水水化学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一个指标,它是表征地下水与某种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可以理解为难溶矿物在地下水溶液中的饱和程度。对于下列反应:
断陷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以三门峡盆地为例
按照质量作用定律,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有:
断陷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以三门峡盆地为例
式中: ——离子活度积,以“IAP”表示;
K———平衡常数。
当达到溶解平衡时,IAP=K;当IAP/K>1时,表示反应向左边进行;若IAP/K<1时,表示反应向右进行。
根据上述原理,得出SI的数学表达式为
断陷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以三门峡盆地为例
当SI<0,SI=0,SI>0,分别表示矿物处于溶解阶段、平衡阶段、沉淀阶段的热力学判据。
3)建立水-岩作用模型。在建立反向模拟模型时,首先应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流动路径及沿流动路径可能参与水-岩相互作用的矿物相。在PHREEQC的SOLUTION模块与INVERSE-MODELING模块中分别输入沿水流路径各水样的水化学组成与矿物相。
4)解水-岩作用模型,模型的求解一般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最后还应指出,PHREEQC的计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多解性。通常,对于给定的矿物相组合而言,所求得的各矿物相的摩尔迁移量均具有多个结果。这时,应在宏观把握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系统中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计算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5.1.2.2 剖面的选取
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要求的基本条件是:所模拟的两个或多个点之间必须是地下水径流上下游的关系,即要处于同一水流路径上;另外,由于模型刻画水-岩作用,不能刻画人为活动引起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因此,在选择剖面时应尽量选取城区以外的剖面,以避免人为活动的干扰(沈照理等,2002)。选择剖面如图5.2所示。
图5.2 沿水流路径剖面位置图
5.1.2.3 剖面Ⅰ地区的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
由于地下水的化学组成非常复杂,在实际的水化学分析中,若仅给出某组分各存在形式含量之和,只从某组分总量的变化往往不足以判断地下水组成的控制机理,还必须知道各种配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水-岩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故在进行水-岩作用模拟之前,必须对地下水质组分存在形式作必要的研究和分析。
表5.1 水样分析资料 单位:mg/L
通过对T6和T7水样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剖面I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已有矿物资料的认识,最终选取的“可能矿物相”以及各矿物相的溶解反应方程式见表5.2。
将表5.1数据输入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型PHREEQC中,可用该程序计算出地下水水样中各主要组分和衍生组分的含量,结果见表5.3。
表5.2 选取的“可能矿物相”
表5.3 地下水水质组分及其含量统计表 单位:mol·L-1
续表
沿水流途径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确定取决于“可能矿物相”的选取。在建立水-岩作用质量模型时,选取模型中的“可能矿物相”是问题的关键。其选取的主要依据是含水层中的矿物测定结果、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等。含水层所含的主要矿物成分应当优先考虑,所选取的“可能矿物相”所含的主要化学元素与地下水中监测出来的成分应该保持一致,当地下水处于开放条件时,应选择CO2和O2。
饱和指数SI是确定水与岩石或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并可以理解为难溶矿物在地下水溶液中的饱和程度。它的化学热力学含义是通过SI<0,SI=0,SI>0(或者SI<1,SI=1,SI>1,此时SI的表达式为非对数形式)来判断水-岩间的相互作用是处于何种状态:溶解过程、溶解平衡或是沉淀状态?
“可能矿物相”的饱和指数,可以在上述所求得的水质组分结果基础上,通过PHREEQC程序求得。具体结果见表5.4。
表5.4 饱和指数SI的计算
经过饱和指数SI的辨识以及对剖面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和矿物的分布情况,选取Fe,Na,K,Ca,Mg,C,S,Cl元素作为约束条件。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质量平衡方程,水溶液中某一元素的总质量等于水-岩相互作用开始时初始水中某元素的质量加上(或减去)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该元素从矿物相转入水溶液中(或从水溶液转入矿物相)的量。在水化学平衡模拟中进行元素存在形式计算时,“元素质量守恒”的意义是每一元素的总量等于该元素不同存在形式物种含量之总和。
使用PHREEQC程序最终可得到矿物相的交换量见表5.5。
表5.5 各矿物相的交换量
注:溶解沉淀量表示在1L地下水中进入或离开水的量,其中:“-”代表矿物从地下水中沉淀出来,“+”表示矿物溶解进入地下水。
由表5.5可知,Fe离子升高主要是由于赋含Fe的矿物不断溶解,使地下水中Fe离子含量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而氧气与岩盐、石膏和方解石等基本不发生反应,所以大量的氧气和赋含Fe的矿物发生反应,加速了赋含Fe矿物的溶解,可见氧气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所选剖面位于径流区,除了方解石发生了沉淀外,其余矿物都处于溶解状态,矿化度升高。
5.1.2.4 剖面Ⅱ地区的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
分析计算方法如剖面Ⅰ:饱和指数和各矿物交换量(表5.7,表5.8)。根据求得的SI值,即可判断出所研究矿物在水-岩系统中到底是处于溶解、溶解平衡或是沉淀状态。从而可以对后面所进行的的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行辨识。
表5.6 2003年水样分析资料 单位:mg/L
表5.7 饱和指数SI的计算
表5.8 各矿物相的交换量
注:表中溶解沉淀量表示在1L地下水中进入或离开水的量,其中:“-”代表矿物从地下水中沉淀出来,“+”表示矿物溶解进入地下水。
建立水-岩作用模型,根据元素摩尔平衡、碱度平衡、电荷、电子平衡、水平衡等建立方程组。这里采用反向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来进行计算。通过矿物饱和指数对结果进行辨识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
由上面两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使地下水Fe离子含量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由于近年来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大量的气体进入了被疏干的含水层,其中也包括了CO2和O2。由于O2的进入,改变了氧化还原条件,使先前的还原状态变成了现在的氧化状态,赋含Fe元素的矿物在还原状态下比较稳定,不容易溶解,但在氧化条件下,极易与O2发生氧化反应,如广泛分布的黄铁矿(FeS2)等,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矿物,从而使地下水Fe离子含量升高。
2)CO2进入含水层,使含水层pH值降低,含Fe的矿物在酸性条件下,极易溶解。如:菱铁矿(FeCO3)、黑云母(KFe3AlSi3O10(OH)2),以及黄钾铁矾矿物(KFe3(SO4)2(OH)6)等易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Fe矿物溶解进入地下含水层中,使地下水Fe离子含量升高。其次黄铁矿(FeS2)发生氧化反应后,也产生了大量的酸,使得Fe矿物溶解,Fe离子含量升高,因此,pH值降低也是地下水Fe离子含量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❼ 岩土工程图的编绘
岩土工程图是综合反映工程建筑场区岩土工程条件,并给予综合评价和预测岩土工程问题的图面资料。
它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包括测绘、勘探、长期观测、室内外试验等)的综合总结性成果。按一定的比例尺将岩土工程条件的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准确而清晰地表现在图面上,结合建筑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和表达问题的不同,绘制成不同的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和不同用途的各种岩土工程图件,提供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之用。
岩土工程图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编图原则,绘图方法等还很不统一,国内、外的相关部门尚在探索。一些国家也编绘了目的不同、格式不一的岩土工程图,但是都还不成熟,更不足以视为典范,只能作为参考。
一、岩土工程图的特点
岩土工程图是岩土工程测绘、勘探、试验等项工作的综合、总结性的成果。它不像地质图或地貌图那样主要是通过测绘“制”成的,而是以这些图件为基础图,再把通过勘探对地下地质的了解,以及通过试验取得的数据等综合起来“编”成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高度综合性和目的性:它高度综合性地反映场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国土规划利用、农业地质开发、环境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及岩土工程问题预测;具体工程场地(如水库、坝区、地基、线路、港口、硐址等)的开发利用和评价。
(2)综合汇编性:以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勘探结果、试验结果和长观结果为基础,综合分析归纳后制成的一套图件,附有一系列的说明及文字资料。
(3)实用性:大部分图件为工程施工所利用。
岩土工程图常常是由一整套图组成的,除了最主要的岩土工程平面图之外,还有一系列附件,例如单项因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等)的分析图、附有物理力学指标的岩层综合柱状图、剖面图、切面图、立体投影图等。根据图的比例尺以及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还可以编绘一些其他的图作为附件。
二、岩土工程图的分类
1.按图的内容划分为
(1)综合图:把图区的岩土工程条件综合反映在图上,并对其进行总评价,但并不分区、比例尺较小。通常情况下应很好地分析和选择有关资料,作到既有系统而又突出重点。
(2)分区图:按岩土工程条件的相近程度和差异,划分为若干区段及亚区等。只有分区代号和分区界限,但没有地质资料但有分区说明表。这种图常与岩土工程综合图并用,以便互相印证。
(3)综合分区图:图上既有岩土工程资料,又有分区,并对各区建筑物的适宜进行评价。
(4)分析图:图中反映岩土工程条件的某要素,或岩土的某一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等。这种图所表示的内容多是对该建筑物具有决定意义;或为分析某一重要岩土工程问题所必需一般作为岩土工程图的附件。
2.按图的用途分
(1)通用岩土工程图:是为规划和国土开发服务的小比例尺岩土工程图,区域岩土工程图、环境岩土工程图均属此类。它是为各类建筑服务的,而不是专为某一类建筑服务的。
(2)专用岩土工程图:是为某项专门工程服务的岩土工程图。如:城市岩土工程图、水库岩土工程图、线路岩土工程图、厂址岩土工程图、硐址岩土工程图、矿山岩土工程图、港口岩土工程图,等等,它是为某一类建筑服务的,具有专门的性质。所反映的岩土工程条件和作出的评价,都是与该种建筑的要求紧密结合的。这种图适用于各种比例尺,但更多地用于大、中比例尺。故按其比例尺和表示的内容,专用岩土工程图又可分为小、中、大比例尺三种类型:
小比例尺用于某一类建筑的规划阶段,例如城市建筑规划,大、中河流流域规划,铁路线路方案比较等;中等比例尺用于初步设计阶段,在选择建筑地址和设计建筑物配置方式时,这种图能够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必要的岩土工程评价,使主要建筑物建筑在优良的地基上,并使各附属建筑物配置在合理的位址上;大比例尺主要用于勘探、试验和长期观测成果方面。图上反映的内容精确而细致,划分的岩土单元和地貌形态都是小型的,岩土的物理、水理和力学性质指标,可用等值线表示在图上。据此,可进行岩土工程分区并作出具有定量性质的岩土工程评价。
三、岩土工程图系
岩土工程图系分为主图系列和附图系列。
主图系列有:岩土工程综合图、岩土工程综合分区图、岩土工程分析图、岩土工程实际材料图。
附图系列有:岩土单元综合柱状图、岩土工程剖面图、立体投影图、平切面图、展示图、功能分区图、岩土工程分区说明表(说明主要岩土工程条件特征、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结论、岩土工程评价(适宜性)及岩土工程处理措施)。
四、岩土工程图的编制原则
在岩土工程图的编制工作中,须要探讨的问题中,突出的是岩土工程制图单元的划分问题和岩土工程分区问题。
岩土工程制图单元的划分问题,实质是在不同用途、不同比例尺的岩土工程图上如何合理地划分岩土单元体,才能既满足工程的需要又不浪费工作量,同时保持图面清晰、简洁。图的比例只与勘察阶段密切相关,图上岩土单元的划分也应与勘察阶段一致。
岩土工程图上常须进行分区,即将图区范围按其岩土工程条件或评价的差异性,划分为不同的区段,绘出分区界线,并对各区段给予命名和代号。不同区段的条件是不相同的,而同一区段之内各处的建筑条件则是相似的,勘察条件也是相似的。
划区时可根据差异性的明显程度和实际资料情况作若干区段的划分,即一级划分出的区还可根据区内岩土工程条件的变化再划分为次一级的区。
在岩土工程图的编制原则上,各国及国内都有不同的意见,但归纳起来,应该在这样的大原则下进行编制:一种是适应于各个部门的、能在规划时都有能用的中、小比例尺区域岩土工程图,即通用岩土工程图;另一种是适用于一定建筑物的专用岩土工程图,比例尺为1:5万,1:2.5万,1:1万,1:5000,1:1000甚至更大。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图的编制原则有以下几点:
(1)充分符合地质规律,既反映岩土工程条件,又便于规划设计人员所理解、阅读;
(2)所有信息都要以与图件比例要求相称的详细程度和精度来反映;
(3)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图上所反映的信息的侧重点,要有所变化,以达到为工程服务为目的;
(4)界限、符号、物理力学性质不宜过多,要简单明了,说明问题;
(5)对综合评价图内各分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及岩土工程问题,应划分出适宜区段与不适宜区段,以便设计人员确定合理利用场地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最优方案。
五、岩土工程图的内容
岩土工程图所容纳的内容,也就是所反映的岩土工程信息。首先,要取决于图的用途和比例尺(反映勘察阶段);另外要看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程度。因此,其内容必然存在差异,但作为岩土工程图总的来讲都应有岩土工程条件的综合表现,并分区进行评价。
总之,岩土工程图要综合反映岩土工程条件信息,划分出各级区段,并对其进行岩土工程分区评价和预测,论证修建各类建(构)筑物的适用性和限制条件。
岩土工程条件表示的内容主要为:
1.岩土工程条件诸要素
图上应划分地形形态的等级和地貌单元;应表示出地形起伏,沟谷割切的密度、宽度和深度、斜坡的坡度,山脊,洼地,河谷结构、阶地、夷平面及其等级;岩溶地貌形态类型等;岩土类型单元,性质,厚度变化,尤其是软弱夹层的厚度要注明;主要是基岩产状、褶皱及断裂,应在图上用产状符号;有明显活动性的断层应作特别表示;
2.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要标注在图上)
3.突出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物理地质现象要素及问题
图上应表示出物理地质现象的类型、形态、发育强度的等级及其活动性。在小比例尺图应当按主要、次要关系,把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如滑坡、岩溶、岩堆、泥石流、地震烈度及其分区、风化壳厚度等)表示出来,一般是用符号在其主要发育地带作笼统的表示,发育强度可用符号的个数加以区别,也可用分区的办法标示(分为发育强烈区、中等区、微弱区等)。地震烈度等级、岩石风化壳厚度等,可用符号表示。
4.水文地质条件和等高线等
主要应表示出地下水位,井泉位置,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分布,岩土含水性,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侵蚀性等,可用符号或等值线表示。地形的等高线也要表示出来,以便供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使用。
六、岩土工程分区
岩土工程图实际上都是分区图,没有必要对区域作一般性的岩土工程分区(如库区坝址区图)。岩土工程分区图总的应该是专门性的,用以解决具体建筑物的设计或经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特定岩土工程问题的分区。
1.分区原则
分区的原则主要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根据设计阶段、比例尺的大小来区划;依建筑物等级作为分区依据;根据决定性的地质要素作为分区的标志;按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的严重性影响程度作为分区的主要内容;按岩土工程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作为分区的准则;按建筑区岩土工程条件评价的差异性作为分区级序的标准;从稳定观点对建筑场地的适宜性作为分区评价的重点。例如,城市规划中,要对建筑适宜性进行分区(适宜的,局部适宜的,不适宜的);河流利用方案中,要据河谷地质结构进行分区;要对黄土湿陷性的强弱、多年冻土的特性、地震活动性强弱、岩溶化强度或渗透性强弱等来分区。
2.具体分区
在进行岩土工程区划时,可根据岩土工程条件差异性的明显程度和实际资料情况,作若干区级的划分,即:一级划分出的区还可根据区内岩土工程条件的变化,再划分为次一级的区。
在一幅岩土工程图上,一般作2~3级区划,现用的不同区级基本名称,由大到小为:区域—地区—区—地段。有的大比例尺图上,地段还可再划分,称为二级地段。
一个区域可划分为若干个亚区,具体区划的内容见表8-2。
表8-2 岩土工程区划的四级描述内容表
3.分区界限表示方法
分区界限由高级区向低级区,界限由粗到细;
分区的颜色(红、黄、绿)由深到浅;一般是用绿色表示建筑条件最好的区,用黄色表示差一些的区,而条件最差的区则用红色表示。
此外,还可以有效的使用各种颜色的线条、符号、代号、等值线等表示一些内容。如活动性断层可用红线表示,活动性的物理地质现象也可用红色符号表示,井泉及地下等水位线可用蓝色符号和线条表示。
分区代号表示是:区域用罗马数字:Ⅰ、Ⅱ、Ⅲ……;地区用:ⅠA、ⅡB、ⅢA……;区用:ⅠA1、ⅡB2、ⅢA1……;地段用:ⅠA1a,ⅡB2b,ⅢA1a……。
七、岩土工程图编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土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矿山事业的大规模建设,高精尖项目的开发,环境保护的日显重要,岩土工程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因此,相应的岩土工程图的编图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在编图内容上更广泛——增加了建筑物的限制条件和允许条件;资源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处理废物——垃圾,核废料、污水等的可能性;建筑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在岩土工程单元的划分上,主要考虑岩土体的结构、成因、岩性、岩土工程综合体、岩土工程类型;运用与物理力学性质相似数理指标来代表岩土体的性质;岩土工程图指标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另外,岩土工程图重视了环境地质资料的取得方法、如利用最新手段和技术方法勘察并在岩土工程图上反映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等;注重了岩土工程问题的评价;对于通用岩土工程图与专用岩土工程图的编制原则,有待进一步强化;图例表示、编图规范尚有待统一;计算机编图及程序的开发与应用,已得到了大力发展。
❽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图示法
多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图示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A发现其异同点,更好地显示各种水的化学特性,同时能更直观地在文字或口头报告中说明问题。本书不准备全部介绍文献中曾出现的方法,而只对其中看来比较有用的方法进行简明的阐述。
(一)离子浓度图示法
1.圆形图示法
把圆形分为两半,一半表示阳离子,一半表示阴离子,其浓度单位为meq/L,某离子所占的扇形的大小,按该离子毫克当量占阴或阳离子毫克当量总数的比例而定。圆形的大小按阴阳离子总毫克当量数大小而定。详见图2.7。这种图示法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水点的水化学资料,也可以在水化学平面图或剖面图上表示。
图2.7圆形图示法
2.柱形图示法
柱形图示法见图2.8。柱型分两半,一半为阴离子,一半为阳离子,以毫克当量/升或毫克当量百分数表示。柱子的高度与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毫克当量总数/升成比例,各离子的排列顺序如图2.8所示。通常是表示6种离子,如超过6种,可把性质相近的放在一起,如Na+K、Cl+NO3等。这种图示可表示一组数据,其优点是简明清晰。
图2.8柱形图示法
图2.9多边形图示法
3.多边形图示法
多边形图示法见图2.9。图中有一垂直轴,此轴的左右两侧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其浓度为meq/L。与垂直轴垂直的有四条平行轴,顶轴有毫克当量/升的比例刻度。图中一般表示6种组分,如要表示更多的组分,可增加平行轴。在这种图示中,从上到下可以表示一组水样的资料。这种图示法经常用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研究,A取得较好的效果。
离子图示法的种类还很多,一般都是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而提出来的。
(二)三线图示法
早在20世纪初叶,就有人应用三线图示法。有多种大同小异的三线图示法,但目前应用最广的是1944年派帕(Piper,1944)提出的三线图示法,见图2.10。该图由一个等边的平行四边形及两个等边三角形组成。浓度单位为每升水的毫克当量百分数。构图时,首先依据阴阳离子各自的毫克当量百分数确定水点在两个三角形上的位置,然后通过该点作平行于刻度线的延伸线,两条延伸线在平行四边形的交点即为该水点在平行四边形的位置。三线图最大的优点是,能把大量的水分析资料点绘在图上,依据其分布情况,可以解释许多水文地球化学问题。
三线图示法是最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图示法,许多研究论文都使用它。据文献报道〔12〕,派帕认为,应用三线图示法能判断某种水是否是另外两种水简单混合的结果,如果水样C是水样A和B简单混合的结果(混合时未发生任何反应),那么混合水C将落在三线图上A和B的连线上;怀特(White,1980)曾借助三线图研究内华达州某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与岩石组成的关系;布雷福德等(Bradford,et.a1.,1978)曾使用三线图来说明加利福尼亚州Redwwod国家公园地区森林砍伐及其它因素对河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❾ 主要图件
本“技术要求”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地下水潜力分区图、地下水质量分区图、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水化学图等图件。根据图件性质不同,可归类为基础性图件、应用性图件。其中基础性图件又可分为综合性基础图件、分析性基础图件。
5.1.2.1 综合性基础图件
5.1.2.1.1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地下水含水岩组类型和富水性。各工作区要求分别绘制潜水水文地质图、承压水水文地质图。在大型平原、沉积盆地,承压水具有多个含水岩组的区域,要求按含水岩组分组进行编图。
包括如下图件:
A.潜水水文地质图;
B.第Ⅰ承压含水岩组水文地质图;
C.第Ⅱ承压含水岩组水文地质图;
………………
5.1.2.1.2 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
典型水文地质剖面是对水文地质图的补充和完善,是地下水系统划分的重要依据,要求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和本项目施工的钻孔资料,用综合剖面和平原(盆地)立体剖面反映含水层空间分布及各类水文地质构造;剖面以贯穿全区为宜,必要时可选择局部地区有代表性剖面。
5.1.2.1.3 地下水资源图
地下水资源图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成果图件,地下水资源图件的编制,要求应用地下水系统的观点,以反映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为主。
主要内容包括:
地下水系统空间分布;
地下水天然补给模数分区;
地下水天然资源数量及开采资源量变化。
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年代划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4个时段(研究程度低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5.1.2.2 分析性基础图件
5.1.2.2.1 地下水类型图件
A.潜水地下水类型划分图(依据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性质及结构);
B.承压水地下水类型划分图(依据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性质及结构);
C.地下水温度分布图。
5.1.2.2.2 地下水埋藏条件图件
A.潜水水位埋深及标高等值线图;
B.潜水含水岩组厚度分区图;
C.潜水含水岩组岩性分区图;
D.潜水含水岩组底板等值线图;
E.承压水水头埋深及标高等值线图;
F.承压含水岩组顶板标高等值线图;
G.承压含水岩组底板标高等值线图;
H.承压含水岩组厚度分区图;
I.承压含水岩组岩性分区图;
J.下伏有供水意义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类含水岩组分布图。
5.1.2.2.3 水文地质参数系列图件
A.渗透系数(K)分区图;
B.降水入渗系数(a)分区图;
C.给水度(μ)分区图;
D.渠灌入渗及井灌回归系数(β)图;
E.弹性释水系数(μe)分布图;
F.侧向边界流量图。
5.1.2.2.4 地下水TDS及咸水分布图件
A.潜水地下水TDS分布图;
B.承压地下水TDS分布图;
C.咸水顶板标高等值线图;
D.咸水底板标高等值线图;
E.咸水厚度分布图;
F.咸水、微咸水开发利用图。
5.1.2.2.5 地下水水化学图
A.潜水地下水水化学图;
B.承压地下水水化学图。
5.1.2.2.6 环境地质图
A.环境地质图。
5.1.2.2.7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件
A.地下水位埋深等值线图;
B.净补给量等值线图;
C.含水层介质类型图;
D.土壤介质类型图;
E.渗流区介质类型图;
F.地形坡度等值线图;
G.含水层渗透系数等值线图。
5.1.2.2.8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分布图件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图
5.1.2.2.9 实际材料图
重点反映“项目”实施的野外调查工作内容。
5.1.2.2.10 基岩构造图
重点体现断层、褶皱、基岩面构造。
5.1.2.2.11 冻土分布及其他图件
A.多年冻土厚度等值线图;
B.多年冻土厚度上限、下限分布图;
C.冰川、雪被、地下河分布图;
D.黄土厚度等值线图;
E.构造断裂、火山口分布图。
5.1.2.3 应用性图件
5.1.2.3.1 地下水资源质量分区图
地下水资源质量分区图是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的成果图件,主要反映地下水质量分区状况。编图时依据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GB14848—93),按综合评价分值进行地下水质量分区。
包括如下图件:
A.潜水地下水资源质量分区图;
B.承压地下水资源质量分区图。
5.1.2.3.2 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
地下水脆弱性图是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成果图件,主要反映地下水脆弱性分区状况。
5.1.2.3.3 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区图
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区图是地下水潜力评价的成果图件,主要反映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现状条件下,不同分区的潜在供水能力。图面主要用综合潜力模数、潜力系数表示。
5.1.2.3.4 地下水开发利用图
地下水开发利用图主要反映目前开采状态下,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图面主要用地下水开采模数(单位面积开采量)、地下水开采强度(开采量/开采资源,百分数)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等要素表示。
包括如下图件:
A.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
B.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区划图。
5.1.2.3.5 地下水调蓄空间分布图
主要反映地下水调蓄空间和调蓄空间靶区的分布状况。
❿ 向高人求教地下水的调查步骤及要点,回答请注明出处,谢谢。
要按照调查目的参照相应的地下水调查规范,有部颁的水源地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等规范。调查步骤为收集分析调查区域的水文地质资料,编写工作大纲,按照工作部署图进行野外调查、取样、现场试验,分析整理水质数据、绘制调查工作量、编绘地下水化学图、等水位线图等水文地质成果图件。收集资料要收全涵盖区域的水文地质报告、图件、水质报告、各类水井、工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社会经济、历年降雨、蒸发等资料。野外调查包括水位、水文、调查井深与取水层位、地表植被及环境等,需要时还应调查包气带土层;现场试验一般要做抽水试验、渗透试验,需要时还应采集土柱回来做淋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