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素养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㈡ 如何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向来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化学这门学科中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落实,下面我举例子来说明:
三是可以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这点更好理解了,你的徒弟学完了这本武功秘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学会什么和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下山了还能不给师傅丢人,制定出明确的达标标准,师傅才能更好地教,徒弟才能更好的学。
以上,就是我以江湖为例子的一点想法,欢迎大家和我讨论。
㈢ 如何在化学教研中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化学教研中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符合新教材要求的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各地陆续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了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可见各级教育部门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
㈣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㈤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ppt
我在教学中体现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困难的,高中的化学的知识点比较琐碎。
㈥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在现代高中教育体系中,化学课程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化学能力以及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就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来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需要积极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核心指导,注重全面将学科素养作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入手点,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都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平衡思想及变化观念、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模型认知能力及证据推理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责任及科学精神、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两个方面,利用这五个方面展开化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及化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实现长足发展产生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综合体现出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及技能、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过程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包含了
㈦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1]。为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下面就化学核心素养的前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
1.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体现为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看,强调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化学学习,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与内容体系,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模型加以描述(表征);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建立从变化守恒、动态平衡、模型表征等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科学物质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的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社会责任观、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体现为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综合运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与探究技能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品质与关键能力。这一属性强调高中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变化,应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思想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正确运用化学模型描述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分析与解释化学现象,运用依据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揭示其本质属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化学原理、化学技术应用时自觉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可能影响,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化”的观念。
二、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2],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认真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可以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凸显化学本质特征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化学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4],从微观层次上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要素,强调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根据物质微观结构预测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运用多种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使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等,很好地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
2.反映化学基本问题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5]。这一问题的解决,强调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因此,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及其应建立的基本认识,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3.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因此化学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或对基于微观或模型分析推理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因此,化学学习需要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很好地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4.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作为科学课程的高中化学,由于注重在人类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体系[6],内隐着丰富的 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培
㈧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㈨ 谈谈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地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自此,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标准由三维目标阶段正式进入到核心素养阶段。我们学校也开启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轰轰烈烈的课程建设模式。但一直以来,总觉得核心素养如空中楼阁,看得见,摸不着,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11月17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一天半的时间聆听了邱学华、余文森、程红兵等教育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精辟阐释,收获颇多。
参加了两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余文森教授说:“第一次教学改革我们重点讨论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什么内容能加,什么内容不能加。而这次教学改革我们不再关注知识的多少问题,而重点讨论的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在每个阶段要达到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什么,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就构成了核心素养。”他指出,能力是人作为主体中最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其中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内发性。品格则是人作为主体中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其中内蕴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和利他性。正如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才是我们育人选人用人的标准。那么,核心素养与知识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呢?余教授说指出:1.能力是方法、策略、加工的工具----知识是内容和材料(加工的对象)2.能力是分析、判断、思考(思维的过程)----知识是思维的结论和结果;3.能力是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看法(个性化知识)----而不是重复和复制书本上的知识(公共知识);4.能力指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转换、运用(学以致用与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记忆、理解;总而言之,能力是知识学习的生产力和潜力,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品格是:1.学科特有的精气神;2.学科之真、之美、之善。3.学科文化和学科气质。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现、气质、行为、习惯、思维、精神,这些素养构成了与不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也就是说,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导的课堂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
在谈到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观问题时,余教授说要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可以通过完整的学习、原生态的学习和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来实现。完整的学习是有厚度的、系统化的学习,这是学习的本性。只有经过完整的内化、消化和外化过程才能转知成智、转知成德、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内化是指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消化是指从固体知识转化为液体知识,外化是指通过表达和交流、迁移与运用等方式将知识外化出来。简而言之,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反思我们的教学,自1999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课堂的关注点已经由双基达成转移到三维目标达成上来,我们早已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交流表达的充分性还亟待提高。程红兵老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中举的两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一位语文老师上一节关于词语复习的公开课,以让学生对古诗引入教学,她说上联:“学生是……..”一个学生对了下联“老师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话音刚落,笑翻全场。老师很尴尬的指责学生:“你怎么能说老师红杏出墙呢!”课后,程老师问这个学生为何会这样来对,学生告诉他:“老师很漂亮,对我们也很好,我们都很喜欢她。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觉得我的老师已经名声在外了……”多么美好的想法!可惜呀,可惜,这位老师没有尊重学生,没有给他表达的机会,老师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对学生做出了评价和判断。这是大多数老师的通病。另一个案例是语文课上老师问:你们能美美的读读课文吗?学生答:能。再问:谁能?学生举手。一位学生读后,老师又问:她读的好吗?学生答:好……这样的提问是没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无效提问。另一个老师也上这节课,问:同学们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一个学生回答:应该甜甜的读。老师又问:为何要甜甜的读?学生答: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一个母亲在抚摸她沉睡的婴儿,所以要读的甜甜的。老师又问:其他同学还读出了什么滋味呢?……这个老师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程老师说,没有追问就没有有效教学。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他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因此,要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就要关注用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表达。备课时多思考本节课我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给了学生多少个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否有梯度。
原生态学习是指有温度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绝不是简单认知的过程,而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态度来参与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目中无人,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思考、体验。有温度的学习通常是指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或多样课程都是原生态学习的具体体现。
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是有深度的学习和学科性的学习。不能眼中无学科,学科的特性、学科本质、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依据。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有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显然,这些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是学生通过数学学科学习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样,勇于探究、崇尚真理、珍爱生命、绿色生活、具有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也应是化学学科在学生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学习化学的人具有的独特气质。
核心素养就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是强健的筋骨,在锻炼过程中培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能力。教育是基于思想的行为,而不是机械的行为。在如今以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的新的改革大潮中,我们的课堂更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会,在思考中得到能力的升华。用学科文化去涵养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变革中发展,在思考中前行,在感悟中提升,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而我们教师也要进行完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