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提高初中的化学思维能力呀
初中化学简单,记住四表,常见元素符号表,化合价表,溶解性表,金属活动顺序表,四反应,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两气体制取,氧气,二氧化碳。两书写 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2. 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要求老师在的化学实验课时,让学生在每做一次化学实验要理论联系实际。
善于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
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深入到化学教学的领域,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欲望
2.营造和谐范围,激发创新精神
3.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5. 如何培养化学学科思维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学生在初接触化学学科时,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一下子以科学观念的姿态涌现出来,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以往直线性的思维方式与单一的思维层面突然就变的不再适应。如何使学生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把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就是贯穿初中化学学习全过程的重要任务。
一、明确化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性,了解化学问题,确定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向。话术:许多没有上过辅导班预科班的孩子在进入新初三进行化学学习时,总有一种感觉,化学不难,但就是题不会做,不知道它要考什么,迷离迷糊的感觉,还不知道为什么。
原因:若老师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学习对象及学习目的,和生活有什么联系不太关注,学生心里没有明确的学习指向和学习价值感,不知道学化学有什么用,跟生活建立不起联系,自然对该门学科有疏离感,感觉完全纯理论,提不起兴趣。
所以建立初步的化学印象很重要。学生在初接触化学时,根本不明白化学学习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如果不能先帮助学生明确化学学科的任务与研究对象,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明确的指向,连瞄准都做不好,学习起来当然也是糊里糊涂。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为理科而学生面对化学总是有些不知所措,搞不懂自己学不好的原因。所以在入门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印象,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研究问题时要探讨的是哪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堂课上,我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用自来水烧开水的时候,壶底会出现白色的渣子,天长日久,壶底会出现坚硬的厚厚的白色结块。这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会出现呢?怎样能把它们除去呢?喝茶的茶杯尽管经常用水清洗但时间长了会出现黄色的斑渍,这是什么东西呢?怎样清洗茶杯可以光亮如新呢?我们天天都要用到的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是怎样制成的呢?由这些问题,学生慢慢理解到,我们生活中所见、所用的各种东西原来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中我们把它们都 称为物质。而化学研究的侧重点是这些物质在性能方面的特性、优缺点、应用等。化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认识物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生活更方便美好。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只有大量的实例在脑海中堆积起来形成观念,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指向打好基础,让学习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二、把握化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学生学会类比,培养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维方式。
准确把握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化学学科不同与其它理科的关键就在于概念的学习。突破化学概念,利用直观性强、现象鲜明的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这只适用于关于物质特性方面的概念分析。尤其在初三刚接触化学的阶段,一些理论性较强、关于微观结构领域的无法直接感知的,例如刚入门时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到元素与原子、分子的描述、从相对质量的表示方法,到质量分数的含义、从质量守恒定律到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式和化合价……面对纷至沓来的一系列的化学概念,不能好好把握就不能正确应用,这也正是大部分学生感觉头痛的“爱学化学却学不好”的原因所在,久而久之信心慢慢减弱,兴趣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学会类比,为抽象的概念找到具象的依托,为无法感知的状态提供想象的实体。例如在描述化学反应的实质时,先通过学生已经理解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粒可以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经验,我们提出物质的微粒观,这个过程我把它比方为在地上可以看到的一个一个的人,到了高空在飞机上却只能看到连绵成片的景象,让学生把我们所能够观察到的宏观物质的印象与它内在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训练让微粒观成为学生自己的认识角度,这时再具体探讨化学反应的实质。在水的三态变化与电解水两个实例中,我通过对比二者变化的条件与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关键是看这个过程中构成这种物质的微粒有没有被破坏,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微粒。这样,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概念就比较明确,也为今后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打下了好的基础。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概念本身,培养起来的应该是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理解物质变化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逻辑思维的分析与推理正是解决化学问题必备的能力。所以当学习完理论概念后,如何应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在观察了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之后,我提出问题:电极两端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根据水分子的结构,你认为这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体积大的可能是哪种气体呢?并出示一条信息:同温同压下,同体积气体中所含分子个数相等。这样,学生在理解水分子中含有氢、氧原子而且个数为2:1的情况下,大多数同学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同学则是在知识的迁移中概念应用不到位的表现,此时再通过概念的重新巩固与新信息的接受与运用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化学问题分析中的
思维过程,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思路,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而最终又可以通过实验帮助我们验证猜想:即了解到氢气与氧气的验证方法。
三、复习阶段整体性思维、跨度式思维与综合集成式思维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思维水平的重点。
我们通过化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的知识有所掌握,逐渐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能量观等化学观念,而通过适当的归纳与总结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整体性与跨度性是必需的,并且是很重要的。综观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的思维水平处在分散、单一的层面,缺乏对综合问题的整体分析能力和跨越式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学生分析问题时的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全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关键所在。例如在酸碱盐的问题分析时,如何灵活运用各自性质综合处理复分解反应的相关问题呢?
例:金属(La)的活动性比锌强,它的氧化物为La2O3,其对应的碱为La(OH)3,难溶于水,而LaCl3可溶于水。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难以直接反应而制得LaCl3得是( )
A、La+HCl B、La2O3+HCl C、La(OH)3+HCl D、La(OH)3+MgCl2
题目中综合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条件的考察,学生必须通过每条信息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活动性比锌强证明可以与酸反应,氧化物化学式说明其化合价为+3价,难溶性的碱说明不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最后依次判断结论的正误。而如果思维单一,不能对所有的信息加以整合,面对这样的问题就往往束手无策,迷迷糊糊。
在溶解度的相关问题分析上,集中体现了逻辑推理中概念的整体性与知识点问题相关的跨越性思维方式,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就应该是有理有据,大胆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例如:
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大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先思考相关的概念:饱和溶液、溶解度及相关因素,从而明确了这个过程是从饱和溶液变为了不饱和溶液,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思考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这一原理,最终找到溶液变为不饱和的原因是溶剂的增加,然后再分析有没有这个可能,学生想到了萝卜中富含水分,这样整个问题的分析就完整了。这个过程看似复杂,实际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能力提高了,也就什么问题都能分析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对待综合问题的集成式思维方式上。例如:
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CuO+2Al====3Cu+Al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述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
1、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2、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3、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性物质。 4、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只有4 B、2和3 C、3和4 D、1、3和4
要准确选择,就需要明确问题所要求的氧化铜过量的相关反应。氧化铜过量,则加入稀硫酸时二者反应生成物为硫酸铜溶液,其现象则表现为溶液变为蓝色。这是其它物质都无法实现的现象。学生只有在明确了溶液变蓝的现象为氧化铜过量,则针对各个现象所确定的反应物的选择也就轻而易举了。
四、在化学学习中,积累了足够的科学概念后的灵感式思维方式所体现的非逻辑思维的应用则是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必备的素质。
例如:
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回答: 化合物甲 单质Y
单质X 化合物乙
1、若乙的溶液是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 _____________,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中关于物质种类的推断首先应该通过已有的物质相关性质的了解来确定,这样我们能够得出浅绿色溶液中必含Fe2+,而作为单质的红色固体只能时金属铜,面对这两种物质,能不能由此直接联想到相关的反应类别呢?在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容易的联想到金属铁与铜的盐溶液反应制取金属铜的过程了,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而当面对化合物乙为气体的问题时,对于制取金属铜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把握成为灵感凸现的突破口。当我们想到此类过程,则引出相关的具有还原性的单质碳与氢气,再由此得出相关生成物的状态分析,从而确定反应物应为碳与氧化铜。这里,解决问题时对物质相应性质的灵感式联想作为逻辑分析的补充,快速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以上是我对于初中化学关于学生用化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对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障碍的主要突破口,只有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新问题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才能使我们真正的“授人以渔”,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6.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要求老师在的化学实验课时,让学生在每做一次化学实验要
理论联系实际
。善于
分析化学
反应现象,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7.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遇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依据,从事物各个方面的联系上看问题。
(3)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即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
(5)思维的独创性: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思维的批判性:善于批判他人和自己的思想与成果。
(7)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中心环节】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强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8. 怎样培养化学发散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发散性思维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理论,即思维的流畅度、思维的变通度、思维的独创度,它们依次反映了发散的量、发散的灵活性和发散的新颖性。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识,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很多知识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情况下就难以或不能产生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其发散性思维意识。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强化实验,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尤其是开放式实验探究,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开放式实验探究,就是在学生明确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允许他们自主选择探究思路、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开放式实验探究,由学生自主进行,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多种发散思维的手段,才能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并达到目的。 如复习完HaOH的化学性质“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明显现象,说明HaOH与CO2发生了反应。要求:一是设计时可联系物理与生物知识;二是选用你认为所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并画出实验设计装置图。由于问题的开放性,且问题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灵感很快被激发出来。这对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问题对思维的启动、促进、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问题,可以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提出。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教师的提问大部分为:判断型、叙述型、序理型、发散型四种。发散性的提问通常用“除此以外,还有哪些?”的方式提问,如:太阳光能可直接转化为化学能,请举出五个不同类型的反应来说明,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问题是激起学生改变思考方向的焦点,既是突破难点和“透思”的关键,又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易发散出去的爆发点。经常这样发散性地提问促使性多角度地思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思维发散的习惯。 四:变通性训练,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思维的变通性指的是思维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即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变换。思维的变通性也称应变能力,它以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多向性为基础,思维的发散度越高,思维的变通性就越好。变式教学是变通性训练的重要方式,既是有经常采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去发现不平常,进行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条件、多用途、多途径的探索。解决同一问题,办法多了,思路开阔了,思维的发散高了,相应地思维的变通性也就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