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高考)
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化学计算题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也是他们在测验和考试中最难得分的一类题目,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选用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例如下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相比之下,不难看出选取合适方法的重要性:
[例1]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与5.12克铜片反应,当铜片全部反应完毕后,共收集到气体2.24升(S.T.P),则该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
A.9mol/L B.8mol/L C.5mol/L D.10mol/L
解法一:因为题目中无指明硝酸是浓或稀,所以产物不能确定,根据铜与硝酸反应的两个方程式:
(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以设参与反应(1)的Cu为xmol,则反应生成的NO气体为2/3x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8/3xmol,再设参与反应(2)的Cu为ymol,则反应生成的NO2气体为2y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4ymol,从而可以列出方程组:
(x+y)*64=5.12,[(2/3)x+2y]*22.4=2.24,求得x=0.045mol,y=0.035mol,则所耗硝酸为8/3x+4y=0.26mol,其浓度为(0.26/0.03)mol/L,在8-9之间,只能选A.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铜片只与硝酸完全反应生成Cu2+,则产物应为硝酸铜,且其物质的量与原来的铜片一样,均为5.12/64=0.08摩,从产物的化学式Cu(NO3)2可以看出,参与复分解反应提供NO3-的HNO3有2*0.08=0.16摩;而反应的气态产物,无论是NO还是NO2,每一个分子都含有一个N原子,则气体分子总数就相当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的摩尔数,所以每消耗一摩HNO3都产生22.4L气体(可以是NO或NO2甚至是两者的混合物),现有气体2.24L,即有0.1摩HNO3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故所耗硝酸为0.16+0.1=0.26摩,其浓度为(0.26/0.03)mol/L,在8-9之间,只能选A.
从以上两种方法可以看出,本题是选择题,只要求出结果便可,不论方式及解题规范,而此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熟练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第二种方法运用了守恒法,所以运算量要少得多,也不需要先将化学方程式列出,配平,从而大大缩短了解题时间,更避免了因不知按哪一个方程式来求硝酸所导致的恐慌.
一.要抓住题目中的明确提示,例如差值,守恒关系,反应规律,选项的数字特点,结构 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并结合通式,化学方程式,定义式,关系式等,确定应选的方法.
二.使用各种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将相关的量的关系搞清楚,尤其是差量,守恒,关系式等不要弄错,也不能凭空捏造,以免适得其反,弄巧反拙.
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后盾,解题时应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题目条件上找方法,一时未能找到巧解方法,先从最基本方法求解,按步就班,再从中发掘速算方法.
四.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多种解题方法结合一齐同时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例11] 有一块铁铝合金,溶于足量盐酸中,再用足量K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使之完全变成红色粉末,经称量,发现该红色粉末和原合金质量恰好相等,则合金中铝的含量为
A.70% B.52.4% C.47.6% D.30%
本题是求混合金属的组成,只有一个"红色粉末与原合金质量相等"的条件,用普通方法不能迅速解题.根据化学方程式,因为铝经两步处理后已在过滤时除去,可用铁守恒建立关系式:Fe--FeCl2--Fe(OH)2--Fe(OH)3--(1/2)Fe2O3,再由质量相等的条件,得合金中铝+铁的质量=氧化铁的质量=铁+氧的质量,从而可知,铝的含量相当于氧化铁中氧的含量,根据质量分数的公式,可求出其含量为:[(3*16)/(2*56+3*16)]*100%=30%.解题中同时运用了关系式法,公式法,守恒法等.
综上所述,"时间就是分数,效率就是成绩",要想解题过程迅速准确,必须针对题目的特点,选取最有效的解题方法,甚至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减少运算量,增强运算准确率的效果,从而取得更多的主动权,才能在测试中获取更佳的成绩.
‘贰’ 化学计算题的解答技巧
1、化学守恒法
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化学极限、平均值法
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化学差量法
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化学假设数据法
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
1、化学文字叙述型计算
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考题经常将溶液和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对学生的题目分析理解能力较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所求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计算出溶液的质量分数。最终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难溶性杂质(反应前混有且不参加反应)-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沉淀或气体)。
2、化学表格计算
利用数学方法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常常以表格形式将解题信息呈现。解决这类题的办法:这类题往往给出一组或多组数据或条件,通过对表格中数据或条件的分析、对比,解答有关问题或进行计算。要通过仔细阅读,探究表格中各组数据之间内在的规律,努力从“变”中找“不变”,及时发现规律之中的矛盾点,从“不变”中找“变”,进而分析矛盾的根源,解决问题。通常利用差量法求出反应产生的气体或者沉淀或者减少增加的各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3、化学图像计算
图像计算在于借助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元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函数图像直观的表示出来。坐标系中的函数图不仅能表示化学反应,还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变化的过程,经常是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解决这类题的办法,应该仔细分析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不同量,以及“三点一图趋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图像变化趋势,分析其含义。特别是要重点了解拐点表示对应两种物质一定恰好完全反应,这是此类题的关键。
4、化学探究实验计算
探究实验计算的难点在于反应中可能会出现的过量问题导致的物质种类的可能性的判断和引起的其他反应。解决这类题的办法就是结合实验示意图型计算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对比分析每个装置变化前后的质量差,再寻求关系式或数据进行逐个求解;学生应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紧密结合,在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理出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数据与物质(或元素)质量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清思路,找出正确有用数据,认真做好每一步计算。
‘叁’ 初三的化学计算题解答技巧都有什么
化学计算的常用技巧
(1)定量问题定性化;(2)近似估算;(3)运用整体思维,化繁为简;(4)利用图象解题等等。
1.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1)守恒法:包括原子个数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等。
(2)极值法: 从问题的极端去思考、去推理、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讨论法:当题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时,对每一种可能情况进行的讨论。
(4)十字交叉法:已知混合中某一量的平均值,求混合物中两物质的质量比。
(5)差量法:运用前后量的差,根据方程式中的计量数的关系直接求解。
‘肆’ 怎么样才能快速学会化学物理的计算题
物理
当然是要背熟公式,然后多做一些类型题,还有的需要熟练的运用受力分析和对磁场的熟练掌握,慢慢来,一定要打好基础化学化学基本不会在计算能力上有过多的纠结,要不然考数学干嘛。一定要清楚各种守恒,如果你做题觉得计算太麻烦,一定是你选错了思路,重新审视题干,运用守恒关系。
‘伍’ 化学计算题如何简单掌握
1.掌握所有方程式
2.多做题
学习没有捷径哦
‘陆’ 几种常见的求解化学计算题的数学技巧
1例题:①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②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③含有相同质量铁元素的氧化铁()与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之比。选题角度:考查有关元素质量、质量分数的相关运算。思路分析:此题注意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的结合。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时,就是根据化学式计算出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最简整数比。 2.从1升10%的 溶液中取出100毫升,那么剩下900毫升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1%B.9%C.11.1%D.10% 3.把25℃含有少量未溶解 晶体的饱和溶液加热到80℃,变成不饱和溶液,这时溶液的浓度是( ) A.不变B.增大C.减少D.无法判断 4.含溶质a克,溶剂b克的溶液,它的质量分数是( ) A. ×100%B. ×100% C. ×100%D. ×100% 5.将50克10%的硫酸溶液跟50克20%的硫酸溶液混合后,溶液的浓度为( ) A.不变B.5%C.15%D.30% 6.在100克稀硫酸中加入20%的硫酸100克,使浓度变为12%,则原稀溶液的浓度为( ) A.2%B.4%C.8%D.10% 7.在一定温度下稀释某一饱和溶液时,下列各量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D.溶液的浓度 8.a%的某酸溶液m克,稀释成b%,需加水( ) A. 克B. 克C. 克D. 克 9.50℃时, 溶解度为50克,把50℃饱和溶液蒸发掉的50克水再恢复到50℃析出晶体后,其母液的质量分数为( ) A.20%B.25%C.30%D.33.3% 10.用60%的 溶液与10%的 混合配成20%的 溶液,其60%的 与10%的 的质量比为( ) A.1:6B.1:5C.1:4D.1:3 11.现有50克浓度为10%的 溶液,要使其浓度增大一倍,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掉25克水B.加水溶液变100克 C.增加10克溶质D.增加6.25克溶质12.现有200克浓度为10%的NaCl溶液,若使其浓度增大一倍,应往溶液中加入多少克NaCl?或蒸发多少克水? 13.向40 g 5%的氢氧化钠 溶液中加入60 g 10%的氢氧化钠 溶液,混合后的溶液中氢氧化钠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上述混合溶液,恰好能跟_______g 10%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参考答案:一、2.答案D 提示: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其均一性变是在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等同的。所以从1升 溶液中取出100毫升,则这100毫升溶液的性质与1升溶液的性质是等同的,所以浓度仍为10%。 3.答案B 提示: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当温度从25℃上升到80℃时,含有少量 晶体的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这时,原来未溶解的少量 完全溶解了,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了,所以溶液的浓度增大了。4.答案B 提示:由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可直接得出答案为B。 5.答案C 提示:根据混合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原则设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 50克×10%+50克×20%=(50克+50克)×x% 解得:x=15% 所以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6.答案B 提示:根据混合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原则设原稀硫酸的浓度为x% 100克×x%+100克×20%=(100+100)×12% x=4 所以原稀硫酸浓度为4%。7.答案C 提示:稀释溶液是加入了溶剂,增加了溶剂量,所以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浓度都发生了变化,只有溶质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发生改变。 8.答案D 提示: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原则设需加水x克 m克×a%=(m+x)克×b% x= 克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A、D 12.加入25克氯化钠或蒸去100克水,均可使200克10%的氯化钠溶液浓度增大一倍。 13. 答案8% 98
‘柒’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时的妙招,详细点儿,谢谢。
现将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供参考。
1.守恒法
例1 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则
×2=×1+×2
a=40(克)
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 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
3.极植法
例3 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答案选A。
4.十字交*法
例4 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0%=64%。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x=60克
5.估算法
例5 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可将备选答案化学式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6.差量法
例6 4.0克+2价金属的氧化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完全转化为氯化物,测得氯化物的质量为9.5克,通过计算指出该金属的名称。
解析: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是由于参加反应氧化物的质量小于生成氯化物的质量。设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为RO,式量为m,
则RO→RCl2 质量增加
m 55
4.0克 (9.5-4.0)克
m=40。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16=24,属于镁元素。
‘捌’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里我也对化学比较头疼~呵呵,帮你到网上搜罗了点,希望对楼主有用
一、化学计算的基本特点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试题中化学计算的内容占15%含有计算因素的试题大约占试卷总分的1/3 ,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化学计算试题,大至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
化学计算的基础是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计算是工具和手段。要进行化学计算,必须弄清“质”与“量”的相互关系,并自觉地从两者的紧密结合上去进行分析和解答。“明确化学涵义”与“理解量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明确化学涵义指:应明确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涵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实质等。
理解量的关系指:应理解数量、质量、体积、物质的量在化学物质或化学反应中的计算、表示或相互关系等。
2.基础性强
重视基本化学物理量的计算和有关概念的应用,基本化学计算的考查在试题中重复出现的几率高。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等计算所占比例较大。并强调对化学原理的分析,避免繁杂的数学运算。
3.灵活性大
在计算题中设计一些巧解巧算试题,这些试题往往用常规解法也可得到同样结果,但要比巧解巧算多几倍的时间,以至影响全卷试题的解答。巧解巧算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
解化学计算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重要的是要建立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或者说是解题基本步骤。
二、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1.代数法
代数法是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根据题意设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化学知识,把已知条件和所设的未知数联系起来,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代数法在解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它的优越性更大。
2.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也叫比例法,就是根据化学概念、物质组成、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数量间的关系建立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即表示某些量在变化时成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根据关系式确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
关系式法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习题时,如多步反应中物质量之间的关系,优点更为突出。
3.公式法
公式法是应用从化学原理和化学定律总结归纳的一般公式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公式法的优点是思维推理过程有据可循,并能迅速地列出具体解题算式。但应用此法必须注重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范围,及公式中各文字所代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公式,避免生搬硬套。
公式法在解决有关溶液的计算时,应用比较广泛。
4.差量法
这是应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求解的一种方法。它的实质仍是比例法。如按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的量为A1,生成物的量为B1;设反应物参加反应的量为A2,生成物的量为B2,由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可推出:
A1-B1和A2-B2为质量差或体积差。这种方法在有关剩余物的计算和气体分析计算中常用。
差量法的实质是利用反应体系中某化学量从始态到终态的差量,作为解题的突破口。按差量的性质来说,除了利用质量差、体积差之外,还可利用物质的量的差值、压强差值、溶液质量差值,溶解度差值进行有关的计算。
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均可找到一个或多个有关量的差值,因此运用此法解题时,必须仔细分析题意,理清思路,选定好相关物理量的差值。
利用差量法解题可以使许多化学计算解法从简,并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发生量的变化实质,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作用。
5.图解分析法
在认真阅读题目、分析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作图求解。对于较复杂的庞大计算题,用图解法可帮助思考,分析、判断,易于找出解题思路。
图解法的关键在于图。图要简明,易于观察,脉络清楚,能说明问题,能启迪思维。数量关系要反映在图上,化学原理要隐现在其中,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6.推导法(讨论法)
这是根据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和物质的性质应用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推理的一种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常和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其特点是解题的结果常有几种可能性,必须通过全面
分析,一一列举它的每种可能性,再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检验,确定正确结果。
讨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解这类题的要点是①正确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②依据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数据进行过量判断或划分取值范围;③确定在不同取值范围内所对应的产物或反应混合物的成分;④进行必要的计算求解。讨论法要有足够的根据,并紧扣题意。
讨论法从解题思路与技巧的不同,大至可分为不定方程式讨论法、不等式讨论法、分析推理讨论法等。
‘玖’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答有什么技巧
第一,初中化学计算题的重点在于读懂题意,看完题目要知道题目说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正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就的到了本题三分之一的分数了。
第二,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是计算正确的前提条件,如果化学式没有配平,计算结果肯定是错的,化学式没有配平也是要扣分的。
第三,熟悉牢记化学元素原子量,这是计算分子式量的前提条件。
第四,能够做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法,化学计算题考察的是考生的化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不是比赛数学基础,计算结果的小数点一般和分子量是有关系的,一般是整倍数扩大或者缩小。也就是说,计算结果如果是一个整数或者一个简单的小数说明解题是正确的,如果得数是一个奇奇怪怪的数,或者除不尽的小数点数字,说明解题过程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