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中国情感文化学李怡怎么样

中国情感文化学李怡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28 17:15:32

① 唐宣宗问题 .. . .. 怎么样

人物生平
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重视人才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
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着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相关内容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唐]崔铉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右地名王争解辫,
远方戎垒尽投戈。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皇叔塔
位于江西宜丰县黄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曾在黄檗寺随希运学佛。李忱逝世后,在希运墓塔以东40米处,黄檗寺僧建此衣钵塔为纪念。塔为花岗石雕琢叠砌,平面为四方形,底座为双层须弥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为宝瓶状。
大事年表
公元810年,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拥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免后,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

② 李怡的学术专着

1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8 年再版、2002 年三版。
2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七月派作家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4 、《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与人合着),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9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的发生》(繁体字版) 台湾秀威出版公司 2005 年 12 月
10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简体字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1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独立, 20 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12 、《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第一主编, 40 万字,巴蜀书社 2006
13 、《中国新诗的传统与现代》,独立, 30 万字,台湾秀威有限公司

③ 李怡的个人简介

李怡, 1966 年 6 月生于重庆, 1984 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3 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学位委员,文学院院长助理、西南师范大学文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诗学文献典藏与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兼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 出版过学术专着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先后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 2005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④ 请问在唐朝的皇帝中有没有一个叫李怡的

  1. 李怡(唐宣宗)一般指李忱(唐宣宗)。

  2. 简介: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年号“大中”。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李忱在位时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他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之,称其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驾崩,享年50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咸通十三年(872年),追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⑤ 李怡的学术论文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
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
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
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
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
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
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
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
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
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
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
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
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
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
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
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
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
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
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
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
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
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
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
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
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
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
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
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
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
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
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
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
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
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
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
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
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
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
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
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
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
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
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
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
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
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
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1999.1
55、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1999.2
56、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3
57、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1999.3
58、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1999.3
59、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1999.3
60、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1999.3
61、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1999.1
62、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1999.4
63、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1
64、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2000.5
65、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2000.3
66、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2000.2
67、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5
68、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2000.5
69、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2000.1-2 辑
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2001.2
71、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2001.2
72、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2001.4
73、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2001.3
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
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2001.4
78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
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
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
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
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
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
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
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
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
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
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
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
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
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
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
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
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
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
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
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
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
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
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
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
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
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
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
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
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
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
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
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
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
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
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
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
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
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
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
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
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
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
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
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
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
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
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
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
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
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
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
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
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
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
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
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
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
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
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
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
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
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
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
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
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
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
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
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
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
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
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
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
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
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
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
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
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
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
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
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
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
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
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
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
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
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⑥ 唐朝李怡是个怎样的皇帝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 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智术治国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怡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⑦ 李怡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情感文化怎么样

这个的话,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去更好的理解他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身临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可以的话麻烦采纳一下答案,谢谢

⑧ 李怡是位什么样的皇帝如题 谢谢了

满意答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重视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着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陆钦) 诗吊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见《全唐诗》卷四)诗云: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君一怆然! 皇帝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不说绝无仅有,恐也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当然也是官员,但宣宗完全是当作诗人来描述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诗中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生涯,称赞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广为人知,也表露了对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当时诗人能获此殊荣,也可含笑于九泉了。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皇叔塔 位于江西宜丰县黄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曾在黄檗寺随希运学佛。李忱逝世后,在希运墓塔以东40米处,黄檗寺僧建此衣钵塔为纪念。塔为花岗石雕琢叠砌,平面为四方形,底座为双层须弥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为宝瓶状。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阅读全文

与中国情感文化学李怡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