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有序思维
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而言,思维的有序性是较为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培养。在学生感知有序的有效性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教师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的思维活动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儿童对每一事物能进行有序的思维活动 。
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有序思想方法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有序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会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一说平时教学中我对学生是怎么引导的?
1、在准确计数中培养“有序思想”
数数(数计数器上的按键、小棒的根数、圆圈的个数),在孩子眼里太容易啦,刚开始却屡屡出错,审视一番,我发现大多数孩子是用眼睛“看出来的”或者自己感觉出来的。珠子少了还可以,珠子多了怎么能看准呢?于是我提出“眼看到、手指到、嘴说到”的方法,带领孩子有序计数,直到最后孩子不自觉地用铅笔点着一个一个快速准确计数。在数立体图形的个数时,既要判断形状又要数图形个数,我教给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进行,对不同图形采用不同标记,如:画斜线、画对勾、打叉等等,互不干扰。虽然刚开始比较慢,但出错很少,随着练习的不断增加,孩子们能较熟练完成。
2、在数的组成教学中培养“有序思想” 。
在5的组成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有序地把5个双色圆片快速分成两部分吗?你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考变得有条理起来,呈现出了这样的分法:首先把5个圆片分成1和4,接下来,依次从4这个部分中拿出1个到另一部分,依次得到5分出2和3, 5分成3和2,5分成4和1,再让学生齐读一遍5的组成,学生对5的组成一目了然,由于有序排列记起来也变得轻松了。
3、在算理算法教学中培养“有序思想”。
在算理算法教学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从哪里想起(这是思维的起点),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这是思维的方向)。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一定要训练学生按照先分解一个数——再凑10 ——再算10加几得十几的思维程序进行思考解答。我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透彻理解了新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孩子想得明白,说得清楚,算得准确,即使忘了也能很快想起。
4、在数字排列中培养“有序思想”。
在今天的《排列》一课中,有这样的题:从1、2、3中选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学生刚开始,并没有有序的思考,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杂乱的,甚至有可能出现重复和遗漏。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中,慢慢从无序走向有序,并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思考方式:1、先确定十位,再写个位;2、先确定个位,再写十位;3、先选定两个数,再交换位置。学生有序的思考,最终不遗漏、不重复的找到了所有的两位数。有了这样的思想方法做基础,学生再来解决以下其它的排列问题相对就简单了。
5、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有序思想”。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数学,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按照:读题,找信息(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提问题(谁能提出数学问题?)——思考,怎么求(谁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列式,写结果(谁能列出算式,并检查是否正确?)。这样,学生不但知道是这样,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为高年级数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数学学习也随之变得简单、容易、好懂。
总之,作为低年级老师,一定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节课,每个习题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最终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善学。
㈡ 如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二、在提出问题环节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猜想与假设环节进行直觉思维和想象性思维培养 四、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在评估和交流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㈢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这时候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管了,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我认为在这个时期,学校老师在一些问题上不要过于回避孩子,你得让他知道有这件事,这件事到底是对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因为人都有一种冒险心理,你越是不想让我知道的,我就越好奇。
㈣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明显显示出它的不足,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书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从一点一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化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育素材,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 教师导入新课要新颖,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就很被动。如NH3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教学。学生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思维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同时也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的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的特性。
二 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改变学生被动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动地学习。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并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状态,就会主动思考去寻求答案。
三 教师积极引导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种新课时,笔者都会安排《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研究和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一是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二是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同样可以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四是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蓝色的。在这四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也经常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不同设想,但不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功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繁多种类。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要围绕这两者的统一去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综合工程,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化学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与提高。
㈤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遇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依据,从事物各个方面的联系上看问题。
(3)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即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
(5)思维的独创性: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思维的批判性:善于批判他人和自己的思想与成果。
(7)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中心环节】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强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㈥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 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给予信息,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他的好处是学生不仅获得了正确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既培养了恩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过程,学会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一节课只有4 0分钟,如果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那么必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就课前充分备课,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析讨论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层次清晰,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前面知识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的发展,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顺理成章的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应给予适当的帮助,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问题可以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就解决启发式教学中时间和思考的矛盾。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知识正以闪电般速度更新换代,任何人都不能学完所有的知识,因此只有学会学习,“得鱼不如得渔”,才能在以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教学的落脚点,最终要落在让学习能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
让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提醒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主动学习,主动获取信息,主动思考才能学好知识,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种体现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才实现,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特别突出和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操作,激励学生和老师互评互学。
孔子说“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三年的思维训练,学生能独立有创意的解决研究性课题,而且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深化,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㈦ 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在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注意力,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发现问题是思维品质形成的基本前提。最能激活人的思维活动的莫过于奇特的事物或现象。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由于对奇特的事物或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并主动去探索和思考,人类才得以获得新的科学认识,产生重大的发明创造。好奇、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催化剂,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经常设计一些适合的、较为奇特的实验进行演示,并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培养其思维的主动性。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原电池的装置,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变电能的一种装置,而应演示一组实验:第一个实验将锌片、铜片和碳棒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二个实验将用导线相连接的锌片和铜片、铜片和碳棒、锌片和碳棒同时插入三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并在导线中间各连接—个发光二极管或电流计、音乐集成块、蜂鸣器等。
㈧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3000字
一、利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则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分类法是指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分类法有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等。
整个高中化学分为五大块——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包括三类金属四类非金属: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每一类,都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类别来实现知识的有序储存。如铝及其化合物,从Al→A 2O3→A (OH) 3→A 3+、A O2-铝盐和偏铝酸盐这两种盐。铝的化学性质,体现在与O2、C 2、Fe2O3、HC 或稀H2SO4、浓H2SO4、NaOH、CuSO4 溶液等这些常见物质的反应,发现没有?这些物质也是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顺序。
另外,化学分类法的作用还有这些具体体现:第一,认识事物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为分类标准已经确定了各类事物的共同的特征,如胶体这类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 的大小范围内。第二,通过对分类标准的准确把握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不同类别事物区别和联系,同时对事物性质的记忆也会更加快速准确和持久,如醇类和酚类,醇类是指-OH 与链烃基相连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而酚类是指-OH 和苯环直接相连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第三,在做推断、检验、分析类试题时,能够快速确定物质的类别,准确筛选定位,迅速突破。如待测物质能和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放出气体,归纳为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物质有两性物质、弱酸弱碱盐、弱酸酸式盐等,然后快速筛选定位,进而突破。可见,分类法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导图是英国着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研究大脑的潜能过程中,于19 世纪60 年代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他强调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明显化。它是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致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它是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高一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安排在了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我仔细分析了这短短一节内容有如下发现:
(1)概念12 个:物质的量、微粒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摩尔质量、平均摩尔质量、相对密度、气体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质量分数
㈨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小学高年级数学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素养、一定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刻,因为他们马上面临着升入中学后更深层次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影响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的数学都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数学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它更加强调的是能力、是思维,所以应该从小学的高年级起就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中学学习时能更加有效率、有自信。
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从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指导他们、引领他们,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对于一道题,我们也讲究数学理论,再加上数学分析,不要只是单纯地为了做出这道题而去做,我们在读完题目之后,先不要着急为了所问的问题而着急地去算,而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想想我们能通过已知的条件算出什么,得到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进行完这个过程之后,也许我们都会猜到出题人出题的本意、他要考的知识点以及他会问的一切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这并没有结束,我们可以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也许做这道题的结果在下次碰到会变成我们的已知条件,而现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会变成下次题目的所求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变换思维,以至于很容易得到答案,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步骤完成一道题目之后才算是真正做完了这道题,这也就是做到了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看似我们只做了一道题,其实不然,我们是做会了一类题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乐趣。但对于能力相对高一点的学生,他们可以挑战高难度,因为有的题目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方法,也许有两种或者多种解题方法,而我们通常都会用到的是最基础的方法。这就需要善于思考的学生,换一种思维去考虑问题,这样会使做题的步骤简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并经常去思考去发现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培养成这种思维,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准确率,这样才能给其他压轴题腾出更多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考甚至高考考试中还会有满分甚至接近满分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小学高年级就必须开始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因为初中的课程难度增大,而且是在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的,高中的难度更大,课程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小学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而在做题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去猜测或者想象那个情境,而要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理解它、想象它。比如,两位同学一起转转盘玩游戏,甲同学转了15次,乙同学转了20次,而甲同学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是五分之一,而乙同学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十分之一,则问谁转进红色区域的次数多?这样很简单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童年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只是去猜测,而要通过数学思维能力来判断,我们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甲、乙两位同学各自转进红色区域的次数是三次和两次,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既然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各自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两人转进其他区域的概率, @就是我们的逻辑能力。我们可以从已知的条件中推断出许多信息,收集到许多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看似在这道小小的题目中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等到中学这种逻辑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许多暗含的信息,对帮助学生解决那种综合性的题目、已知条件过多的题目、题目说明很长的题目是非常有用的,不至于学生对题目乃至所问的问题含糊不清、无从下手。
当然,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与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在学生经常犯错、考试易错的题目中下手,找到学生犯错的根源,从根源上下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而是更多地让学生讲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知识点,最后整合所有学生的思维点,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是没有想到的,为什么其他同学想到了而自己却没有想到,很容易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多多注意,这样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中会更加轻松愉悦,也不会让数学显得那么枯燥,最终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