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1到6类化学指示卡怎么区分

1到6类化学指示卡怎么区分

发布时间:2022-07-30 16:48:55

❶ 包内化学指示卡是什么

666666666

❷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121度和134度指示卡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121℃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在121℃饱和蒸汽条件下,作用20min,指示色块由淡黄色变为标准色块的灰黑色或黑色。134度指示卡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在134℃饱和蒸汽条件下,作用30min。

2、适用范围不同:适用于 134℃预真空或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台式或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是是否达到灭菌的参考。121度指示卡用于121℃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

3、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处理后,化学指示卡的指示色块由浅黄色变为标准色块的灰黑色或黑色,可判定该次灭菌处理成功。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均匀或指示色块不能由淡黄色变为标准色块的灰黑色或黑色时应可判定该次灭菌处理不成功。

(2)1到6类化学指示卡怎么区分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只用于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

2、物品包摆放时不要靠近柜室内壁,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也不要直接贴附在易形成冷凝水的金属、玻璃等硬质表面上,以免造成物品包潮湿,使冷凝水浸湿化学指示卡,指示剂的热敏材料便失去准确性。

3、使用管道送气时,蒸汽输送管线裸露的距离长时,会产生冷凝水,使饱和蒸汽含水量增加影响灭菌效果。

❸ 第2类灭菌化学消毒指示卡是什么

第1类:过程化学指示卡(包外卡):用于单个物品或包装,指示物品是否经过了灭菌过程,以区分灭菌或未灭菌物品,包括指示胶带,试纸标签,包外化学指示剂使用在每一个包的外面,除非包内部化学指示剂于外部即可见;
第2类:特殊检测化学指示卡(包内卡):用于灭菌器或灭菌标准的特效实验操作,如各种B-D试纸。检测预真空灭菌器冷空气排出效果和饱和蒸汽的穿透效果以及漏气情况;每天,灭菌器大修后和安装测试时使用;
第3类:单一参数化学指示卡(包内卡):用于灭菌过程中单一参数的测试,如气体浓度指示卡(EO、甲醛等);提示已达到特定变量的特定预设值,印有指示功能的染料的纸条,但医院不用
第4类:多参数化学指示卡(包内卡):具有两个或以上关键参数(时间、温度、湿度、气体浓度、蒸汽饱和程度);
第5类:综合参数化学指示卡(包内卡):是一种专用于对各灭菌过程中规定范围内的所有参数起作用的指示卡,其设定值需达到灭活值。它监测的灭菌过程关键参数应等同于或超过标准ISO
1138对生物指示物的性能要求。性能等同或高于生物指示物。印有颜色变化或移动的(通过/失败)染料的纸片;
第6类:模拟化学指示卡(包内卡):用于对各灭菌周期规定范围内的所有评价参数起作用的指示卡,其设定值以所选的灭菌程序设置值为依据。周期确认型指示剂;是灭菌循环验证指示物。它的参数最精确。不同的指示剂必须要于每一不同的周期中,印有颜色变化染料的纸片;
第3、4、5、6类放在每一个灭菌包内,用于监测小范围问题,不能提示微生物已经被杀灭。

❹ 化学药品是怎样分类的1类、2类、…6类药是怎样区分出来的

2015年11月4日已经把6类药改成5类药了。

根据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和有关问题的决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工作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公告,并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

对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类别进行调整,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共分为5个类别,具体如下:

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2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3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境外上市但境内未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该类药品应与原研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一致。

原研药品指境内外首个获准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的药品。

4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已在境内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该类药品应与原研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一致。

5类:境外上市的药品申请在境内上市。

(4)1到6类化学指示卡怎么区分扩展阅读

药物的相关注册管理要求:

(一)对新药的审评审批,在物质基础原创性和新颖性基础上,强调临床价值的要求,其中改良型新药要求比改良前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对仿制药的审评审批,强调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

(二)新注册分类1、2类别药品,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新药的程序申报;新注册分类3、4类别药品,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仿制药的程序申报;新注册分类5类别药品,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进口药品的程序申报。

新注册分类2类别的药品,同时符合多个情形要求的,须在申请表中一并予以列明。

❺ 如何区分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3 分类
3.1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危险特性分为8类:
3.1.1 第1类 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3.1.2 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a. 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b. 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3.1.3 第3类 易燃液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怀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
3.1.4 第4类 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
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
3.1.5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
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
3.1.6 第6类 有毒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机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 经皮肤接触24h,半数致死量LD50≤1000mg/kg;粉尘、烟雾及蒸汽吸入半数致死量LC50≤10mg/L的固体或液体。
3.1.7 第7类 放射性物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 Bq/kg的物品。
3.1.3 第8类 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y的固体或液体。
3.2 对于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根据它们的主要危险特性进行分类,见附录A(补充件)。
在附录A中,对1074种常用危险化学品进行了分类和分项。对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给出了它们的品名、别名、英文名、分子式(或结构式)、主要危险性类别、次要危险性类别、危险特性及危险标志。
对于未列入分类明细表中的危险化学品,可以参照已列出的化学性质相似,危险性相似的物品进行分类。
4 标志
4.1 标志的种类
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类别,它们的标志设主标志16种和副标志11种,见附录B(补充件)。
4.2 标志的图形
主标志山表示危险特性的图案、文字说明、底色和危险品类别号4个部分组成的菱形标志、付标志图形中没有危险品类别号。
4.3 标志的尺寸、颜色及印刷
按GB 190的有关规定执行。
4.4 标志的使用
4.4.1 标志的使用原则
当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一种以上的危险性时,应用主标志表示主要危险性类别,并用付标志来表示重要的其它的危险性类别。
4.4.2 标志的使用方法
按GB 190的有关规定执行。
5 危险特性
根据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易发生的危险,综合归纳为以下多种基本危险特性。对每种危险化学品应选用适当的基本危险特性来表示它们易发生的危险。
5.1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2 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3 与铜、汞、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4 与还原剂及硫、磷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5 与乙炔、氢、甲烷等易燃气体能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5.6 本品蒸汽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7 遇强氧化剂会引起燃烧爆炸。
5.8 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有燃烧危险。
5.9 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5.10 与氧化剂会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5.11 遇明火极易燃烧爆炸。
5.12 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爆炸。
5.13 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5.14 遇明火、高热能燃烧。
5.15 遇高温剧烈分解,会引起爆炸。
5.16 遇高热分解。
5.17 受热时分解。
5.18 受热、光照会引起燃烧爆炸。
5.19 受热、遇酸分解,放出氧气,有燃烧爆炸危险。
5.20 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
5.21 暴热、遇冷有引起爆炸危险。
5.22 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5.23 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
5.24 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
5.25 受热、遇潮气分解,放出氧、有燃烧爆炸危险。
5.26 遇潮气、酸类会分解,放出氧气,助燃。
5.27 遇水会分解。
5.28 遇水爆溅。
5.29 遇酸会引起燃烧。
5.30 遇酸发生剧烈反应。
5.31 遇酸发生分解反应。
5.32 遇酸或稀酸会引起燃烧爆炸。
5.33 遇硫酸会引起燃烧爆炸。
5.34 与发烟硫酸、氯磺酸发生剧烈反应。
5.35 与硝酸发生剧烈反应或立即燃烧。
5.36 与盐酸发生剧烈发生,有燃烧爆炸危险。
5.37 遇碱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5.38 遇碱发生反应。
5.39 与氢氧化钠发生剧烈反应。
5.40 与还原剂能发生反应。
5.41 与还原剂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5.42 与还原剂接触有燃烧爆炸危险。
5.43 遇卤素会引起燃烧爆炸。
5.44 遇卤素会引起燃烧。
5.45 是胺类化合物会引起燃烧爆炸。
5.46 遇H发泡剂会引起燃烧。
5.47 遇金属粉末增加危险性或有燃烧爆炸危险。
5.48 见光、受热或久贮易聚合,有燃烧爆炸危险。
5.49 遇油脂会引起燃烧爆炸。
5.50 遇双氧水会引起燃烧爆炸。
5.51 与酸类、卤素、醇类、胺类发生强烈反应、会引起燃烧。
5.52 遇易燃物、有机物会引起燃烧。
5.53 遇易燃物、有机物会引起爆炸。
5.54 遇乙醇、乙醚会引起爆炸。
5.55 遇硫、磷会引起爆炸。
5.56 遇甘油会引起燃烧或强烈燃烧。
5.57 撞击、摩擦、振动有燃烧爆炸危险。
5.58 在干燥状态下会引起燃烧爆炸。
5.59 能使油脂剧烈氧化,甚至燃烧爆炸。
5.60 在空气中久置后能生成有爆炸性的过氧化物。
5.61 遇金属钠及钾有爆炸危险。
5.62 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发生强烈反应,会引起爆炸。
5.63 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5.64 遇微量氧易引起燃烧爆炸。
5.65 与多数氧化物发生强烈反应,易引起燃烧。
5.66 接触铝及其合金能生成自燃性的铝化合物。
5.67 接触空气能自燃或干燥品久储变质后能自燃。
5.68 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
5.69 接触遇水燃烧物品有燃烧危险。
5.70 与硫、磷等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混合,经摩擦、撞击有燃烧爆炸危险。
5.71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5.72 受高热或燃烧发生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5.73 受热分解放出腐蚀性气体。
5.74 爱热升华,产生剧毒气体。
5.75 受热后容器内压力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
5.76 遇明火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
5.77 遇明火、高温时,产生剧毒气体。
5.78 接触酸或酸雾产生有毒气体。
5.79 接触酸或酸雾产生剧毒气体。
5.80 接触酸或酸雾产生剧毒、易燃气体。
5.81 受热、遇酸或酸雾产生有毒、易燃气体,甚至爆炸。
5.82 受热、遇酸或酸雾产生有毒、易燃气体。
5.83 遇发烟硫酸分解,放出剧毒气体,在碱和乙醇中加速分解。
5.84 与水和水蒸汽发生反应,放出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5.85 遇水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有时会引起爆炸。
5.86 受热、遇水及水蒸汽能生成有毒,易燃气体。
5.87 遇水或水蒸汽会产生剧毒、易燃气体。
5.88 遇水、潮湿空气,酸放出能自燃的剧毒气体。
5.89 遇水分解产生有毒气体。
5.90 与还原剂发生激烈反应,放出有毒气体。
5.91 遇氰化物会产生剧毒气体。
5.92 见光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5.93 遇乙醇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5.94 对眼、粘膜或皮肤有刺激性,有烧伤危险。
5.95 对眼、沾膜或皮肤有强烈刺激性,会造成严重烧伤。
5.96 触及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造成灼伤。
5.97 触及皮肤易经皮肤吸收或误食,吸入蒸气、粉尘会引起中毒。
5.98 有强腐蚀性。
5.99 有腐蚀性。
5.100 可燃,有腐蚀性。
5.101 有催泪性。
5.102 有麻醉性或蒸汽有麻醉性。
5.103 有毒、有窒息性。
5.104 有刺激性气味。
5.105 剧毒。
5.106 剧毒,可燃。
5.107 有毒,不燃烧。
5.108 有毒,遇明火能燃烧。
5.109 有毒,易燃。
5.110 有毒或蒸汽有毒。
5.111 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5.112 有吸湿性或易潮解。
5.113 极易挥发,露置空气中立即冒白烟,有燃烧爆炸危险。
5.114 助燃。
5.115 有强氧化性。
5.116 有氧化性。
5.117 有强还原性。
5.118 有放射性。
5.119 易产生或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
5.120 与氢氧化铵发生强烈反应,有燃烧危险。
5.121 水解后产生腐蚀性产物。
5.122 接触空气、氧气、水发生剧烈反应,能引起燃烧,分解时放出有毒气体。
5.123 遇氨、硫化氢、卤素、磷、强碱、遇水燃烧物品等有燃烧爆炸危险。
5.124 遇过氯酸、氯气、氧气、臭氧等易发生燃烧爆炸危险。
5.125 与铝、锌、钾、氟、氯、迭氮化合物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
5.126 碾磨、摩擦或有静电火花时,能自燃。
5.127 与空气、氧、溴强烈反应,会引起爆炸。
5.128 遇碘、乙炔、四氯化碳易发生爆炸。
5.129 遇二氧化碳、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甲烷等会引起爆炸。
5.130 与氯气、氧、硫黄、盐酸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
5.131 与铝粉发生猛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5.132 与镁、氟发生强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5.133 与氟、钾发生强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5.134 与磷、钾、过氧化钠发生强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5.135 强烈震动、受热或遇无机碱类、氧化剂、烃类、胺类、三氯化铝、六甲基苯等均能引起燃烧爆炸。
5.136 遇氨水、氟化氢、酸有爆炸危险。
5.137 遇水分解为盐酸、亚碲酸和有很强刺激性、腐蚀性、爆炸性的氧氯化物,
5.138 与酸类、碱类、胺类、二氧化硫、硫脲、金属盐类、氧化剂类等猛烈反应,遇光和热有加速作用,会引起爆炸。
5.139 遇三硫化二氢有爆炸危险。
5.140 与过氯酸银、硫酸甲酯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
5.141 能在二氧化碳及氮气中燃烧。
5.142 遇磷、氯会引起燃烧爆炸。
5.143 遇二氧化铅发生强烈反应。
5.144 会缓慢分解放出氧气、接触金属(铝除外)分解速率亦增加。
5.145 遇水时对金属和玻璃有腐蚀性。

❻ 爬行卡和化学指示卡的区别是什么

没有太大区别的。
爬行卡:在灭菌时外来器械包内要有爬行卡,批量监测包内是也是要有爬行卡和生物监测
化学指示卡:化学指示卡为第四代化学监测指示物,仅能监测灭菌温度 化学指示卡的分类

❼ 消毒灭菌指示卡判断

消毒灭菌指示卡判断: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处理后,化学指示卡的指示色块由浅黄色变为标准色块的灰黑色或黑色,可判定该次灭菌处理成功。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均匀或指示色块不能由淡黄色变为标准色块的灰黑色或黑色时应可判定该次灭菌处理不成功。

监测时,将化学指示卡置于标准试验包或物品包中心处,每次灭菌处理,每个大包内和难消毒部位的包内放置1张化学指示卡,放置时将化学指示卡用纱布或牛皮纸等包裹,以防指示卡受潮,影响结果判断。


使用注意事项

1、121℃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只用于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

2、物品包摆放时不要靠近柜室内壁,化学指示卡也不要直接贴附在易形成冷凝水的金属、玻璃等硬质表面上,以免造成物品包潮湿,使冷凝水浸湿化学指示卡,指示剂的热敏材料便失去准确性。

3、使用管道送气时,蒸汽输送管线裸露的距离长时,会产生冷凝水,使饱和蒸汽含水量增加影响灭菌效果。

4、不要使用带盖的瓷缸、玻璃缸等容器进行灭菌处理,以免影响饱和蒸汽的进入和冷空气的排出,使灭菌失败。

5、物品包或器械包装放、摆放、包裹大小要规范,包裹过大、包得过紧,可使蒸汽穿透受阻,影响饱和蒸汽的进入和冷空气的排出,使灭菌失败。

6、柜内温度低或作用时间不足时,可导致灭菌失败。

阅读全文

与1到6类化学指示卡怎么区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