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唐代诗人的客从是哪个化学反应

唐代诗人的客从是哪个化学反应

发布时间:2022-08-04 03:11:14

㈠ 古诗词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1. 古诗中的化学
千锤万凿出深山,——CaCO3分解
烈火焚烧若等闲。——CaCO3====CaO
粉身碎骨浑不怕,——CaO+H2O===Ca(OH)2
要留清白在人间。——Ca(OH)2+CO2===CaCO3↓+H2O
杜甫的【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诗中说,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把它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液体。珍珠是珍珠贝的外套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凝集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少量的无机质。杜甫居室漏雨潮湿,竹箱遇潮,和水及二氧化碳反应:CaCO3+H2O+CO2==Ca(HCO3)2,变成了红色液体
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固态烃,熔点很低,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该反应放热,使蜡烛融化。
2. 古诗题目大全
1.白居易的《长相思》是题目还是词牌名?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谁?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是由什么类别的词组成? 4.唐代的诗仙、诗圣分别指谁? 5.“烽火连三月”的后一句是什么? 6.《洛神赋》的作者是谁? 7.杜甫写了几首《梦李白》的诗? 8.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谁? 9.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谁? 10.齐己称谁为自己的“一字师”? 附答案 1.词牌名2.李商隐3.名词4.李白、杜甫5.家书抵万金6.曹植7.两首8.苏轼、辛弃疾9.柳永10.郑谷。
3. 有关化学的古诗
石灰吟
千锤万凿来自深山,
烈火烧炼仍旧淡然。
粉身碎骨全都不怕,
要将清白留在人间。 化学与古诗 2007-09-04 09:56 一、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解析:本题结合古诗词考查物质的变化,题型新颖。认真分析题意可知:A涉及了草木的燃烧,B涉及了蜡烛的燃烧,D涉及了燃放烟花爆竹,这些都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只有C发生的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答案:C 例2、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指出以下诗句中出现的“烟”字,符合实际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本题利用古诗词考查化学中“烟”和“雾”的区别。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烟”、“雾”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滴分散于空气中则称为雾。硝烟、炊烟、尘土飞扬均为名副其实的烟,白磷燃烧时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浓厚的白烟。清晨雾气腾腾、水壶烧开后直冒白气都是雾的作用,打开浓盐酸、浓硝酸的试剂瓶塞时即会产生白雾。本题选项A中的“烟”是由沙土随风卷起形成,B中的“烟”系炊烟,C、D选项中的“烟”均为雨雾。 答案:A、B 例3、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诗所描写的物质依次是() 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 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 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 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 解析:本题利用古诗词考查化学反应及化学物质。《石灰吟》中所描述的反应共有三个: (1)CaCO3=高温CaO+CO2↑ (2)CaO+H2O=Ca(OH)2 (3)Ca(OH)2+CO2=CaCO3↓+H2O,要确定各物质的顺序,还必须熟悉碳酸钙的性质。答案:B。 例4、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析:本题巧用成语考查化学反应的本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过程,只是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答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 例5、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B.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 你选择的成语是____。其中的化学原理:________。 解析:本题利用成语考查钢的冶炼原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A生铁和钢的区别在于含碳量的高低,在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的过程中,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达到了降低含碳量的目的,使生铁转化为钢。B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可燃物减少不利于燃烧,放出的热量少。 答案:若选A,原理是: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转化为钢。若选B,原理是: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可燃物减少不利于燃烧。 三、广告词中的化学知识 例6、“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 A.硬度大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D.熔点低 解析:本题巧用广告词描述了钻石的化学性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钻石能保存很久,仍绚丽璀璨,而不变质。钻石就是金钢石,其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起反应。 答案:C

㈡ 有关化学的诗句都有哪些

1、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明·于谦

解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名称{古代的一种形 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2、 客 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作者:唐·杜甫

解释:

(1)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 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2)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译文:

诗中说,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把它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液体。

3、 赠 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作者:唐·杜牧

解释: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译文: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4、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宋·王安石

译文: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解释:

(1)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鞭炮)。

(2)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3)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4)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5)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5、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清·龚自珍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解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即:到。

㈢ 诗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化学上的 哪个反应

应该是三个反应:1.”粉身碎骨浑不怕”是说: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CaCO3==(加热)==CaO+CO2(气体符号)..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石灰CaO+H2O==Ca(OH)2.. 3.然后抹在人们的墙上,也就是所说的”要留清白在人间”CaO+CO2==CaCO3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㈣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客从》一诗表现哪个化学反应

一、诗人在这里提出了珍珠化为血的直观现象。原来在珍珠的物质成分中,有90%是文石,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此外还有以氨基酸为主的有机质和水。这个变化是因为文石的化学成分很不稳定,天长日久珍珠光泽、颜色也随之变化,俗话说"人老珠黄"就是这一回事。再加上氨基酸的有机质是易分解的物质,随着它的分解,珍珠也就化为"血"。
二、原文:
客从
唐.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头,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衰今征敛无。
三、简析:
《客从》一诗,则以象征的手法,谴责统治集团的苛刻搜刮: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辩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诗看似讲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朋友从南海回来,送给了诗人一颗泉客珠,泉客即鲛人,其眼能泣珠。这是一件珍贵的礼物。珠中隐隐约约现有文字,但又让人看不清,猜不透。当时赋税繁多,这珠或许能值好些金钱,于是主人藏之箧笥,以待公家之需要,可真的征敛下达时,打开箱子,明珠却变成一汪鲜血。此诗通过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行,作出血泪的控诉。浦起龙解此诗说:“'缄箧'、'俟须',不徒欲以珠献,正欲以'隐字'之珠献,意将乘间代为请命也。”(《读杜心解》卷一)此诗作于杜甫逝前一年的大历四年,“代为请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王嗣奭的见解比较中肯:“此为急于征敛而发。上之所敛,皆小民之血,今并血而无之矣。'珠中隐字',喻民之隐情,欲辩而不得也。”(《杜臆》卷十)
从杜甫晚年写下的大量的反诛求的作品,可以看出,诗人的批判锋芒可谓宝刀不老,批判精神老而弥坚

㈤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谁还有两句是什么作者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指作者,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㈥ 客从的介绍

《客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作者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全诗控诉了残酷的剥削制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写出此诗全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的作者是什么代诗人什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唐诗人贺知章。

㈨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指的是谁

客指贺知章,诗人自己。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全诗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如下: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如下:

偶书:偶然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9)唐代诗人的客从是哪个化学反应扩展阅读:

《回乡偶书二首》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㈩ 古代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原理

制酒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 “荔枝新热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北宋田锡所着《趟本草》、南宋吴悮所着《丹房须知》、张世南所着《游宦纪闻》中都有关于蒸馏器和蒸馏技术的记载。可见中国制造蒸馏酒的历史似应在唐朝中期以前。至于用高粱酿酒,胡锡文(1981)认为“粱醴清糟”(《礼记·内则》),当是中国高梁酿酒的最早记载。据此,中国是最早用高粱制造蒸馏酒的国家。

阅读全文

与唐代诗人的客从是哪个化学反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