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古时常用的鉴定元素
分析: 元素Z为短周期元素,可知元素都处于短周期,R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于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可推知R为C;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W为Si、X为N、Y为P、Z为Cl,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性质解答. 元素Z为短周期元素,可知元素都处于短周期,R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于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可推知R为C;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W为Si、X为N、Y为P、Z为Cl,A.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但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制光导纤维的材料是二氧化硅,故B错误;C.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Z>Y,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故C错误;D.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N>P,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3PO4<HNO3,故D正确,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推断突破口是R的一种核素由于考古,注意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难度不大.
2. 考古学广泛应用碳-14年代测定法,这是何原理
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全球最长的,足足有上下五千年各个朝代数不胜数,就比如宋朝,唐朝,秦国时期等等,而这些虽然已经是历史,但是古物却很多时候被发现,但很多都是假的,考古学家会利用碳-14年代测定法检验,这是因为碳14由于受到宇宙射线中子对碳14原子的作用而会出现放射能力。
而碳14会因为受到宇宙射线的影响,而在空气中不断地氧化产生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层中,然后由于植物的吸收等,碳14的含量就会开始减低,而这个降低的速度是由于放射性衰变所决定的,来根据测量剩余放射能的方法就可以大致确定出古物的年份。
3. 为什么碳14能测定文物年代
碳14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由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与同事塞缪尔·鲁宾于1940年发现。
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14C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测年法;二是以14C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探索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微观运动。
一、利用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来测定含碳物质的年龄,就叫碳—14测年。已故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碳—14测定考古年代的作用,给了极高的评价:“由于碳—14测定年代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使中国的新石器考古学因为有了确切的年代序列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那么,碳—14测年法是如何测定古代遗存的年龄呢?
原来,宇宙射线在大气中能够产生放射性碳—1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形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即会停止呼吸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断其年代。
碳—14测年法分为常规碳—14测年法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两种。当时,Libby发明的就是常规碳—14测年法,1950年以来,这种方法的技术与应用在全球有了显着进展,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必须使用大量的样品和较长的测量时间。于是,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技术发展起来了。
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具有明显的独特优点。一是样品用量少,只需1~5毫克样品就可以了,如一小片织物、骨屑、古陶瓷器表面或气孔中的微量碳粉都可测量;而常规碳—14测年法则需1~5克样品,相差3个数量级。二是灵敏度高,其测量同位素比值的灵敏度可达10-15至10-16;而常规碳—14测年法则与之相差5~7个数量级。三是测量时间短,测量现代碳若要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而常规碳—14测年法却需12~20小时。
正是由于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具有上述优点,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为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所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对测定50000年以内的文物样品,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是测定精度最高的一种。
二、碳-14标记化合物的应用。
碳-14标记化合物是指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它的稳定同位素碳-12,并以碳-14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它与未标记的相应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不同的只是它们带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追踪。
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碳-14标记化合物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由于碳是构成有机物三大重要元素之一,碳-14半衰期长,β期线能量较低,空气中最大射程 22cm,属于低毒核素,所以碳-14标记化合物产品应用范围广。至80年代,国际上以商品形式出售的碳-14标记化合物,包括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核酸类、类脂类、类固醇类及医学研究用的神经药物、受体、维生素和其他药物等,品种已达近千种,约占所有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一半。
以碳-14为主的标记化合物在医学上还广泛用于体内、体外的诊断和病理研究。用于体外诊断的竞争放射性分析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量分析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只要取很少量的体液(血液或尿液)在化验室分析后,即可进行疾病诊断。由于竞争放射性分析体外诊断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精密性好,许多疾病就可能在早期发现,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了条件。
碳-14标记化合物作为灵敏的示踪剂,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4. 怎样用碳十四鉴定文物的朝代
用碳14鉴定法鉴定瓷器并不十分准确,原因如下:
1、所谓的“碳十四鉴定”即放射性碳定年法,是利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碳十四来测量“动物和植物”的年龄。动物与植物都属于有机物,然而大多数文物比如瓷器、陶器、青铜器都属于无机物,所以碳十四测年在考古方面的应用十分有限。
2、碳十四法主要用来鉴定高古文物,一般指年代比较久远的,而一般文物都在一两千年以内,所以一般不会用碳十四法来断代。
3、还有精度的问题,即使进行高精度的测量,这种方法也存在正负20-40年的误差,这种数据经过校正放在95%的置信度下,最后给出的年代范围通常会落在几十到几百年。
(4)哪个化学元素测定文物年代扩展阅读
由于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个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人们可透过倾测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来估计它的大概年龄。这种方法称之为碳定年法。
不过,碳14测年法所测得的年代有颇大的误差。因此,假若所测的物件比较近代,相对误差也更大。另一方面,碳14测定法亦有可能受到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影响。所以,若没有其他年代测定方法来检订,单单依赖碳14的测年数据是完全不可靠的。
C14的半衰期只有五千多年而地球存在已有数十亿年,自然界却存在着保持一定水平的放射性碳元素,为使 C14的产生和衰变处于平衡状态,保持一定水平,必然存在着一种源泉。这个来源就在大气高空层,在那里,宇宙射线中子和大气氮核作用生成C14。
C14法创始人利比(W.F.Libby)从宇宙射线和人工核反应的研究中得到启发,认为自然界存在生成C14的条件,有可能检测出来,经过仔细考查计算,并在实验中解决了低能量低本底测量上的技术问题,测出了自然C14。由此建立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
5. 为什么碳14能测定文物年代
帮你查了一下,这与碳的半衰期有关,这种方法叫做放射性测年法,因为碳14存在于大气中,通过呼吸留在动物体内,由于它不断产生又不断衰变,所以始终与稳c12的比值保持不变,当动物死后,新陈代谢停止,所以c14不断衰变,与C12得比值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比值计算出文物年代
6. 某核素可鉴定文物年代
A、B、C、D、E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C、B可按原子个数比2:l和1:1分别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甲和乙,则C为Na,B为O;A的某种核素可用于考古上鉴定文物的年代,则A为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E为Al,D的原子序数介于C和E之间,所以D为Mg,
(1)D为Mg,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ⅡA族,Na、O以1:1形成离子化合物乙,则乙为Na 2 O 2 ,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ⅡA族;Na 2 O 2 ;
(2)丙为CO 2 ,丁为CO,CO 2 和Na 2 O 2 反应制备氧气,根据方程式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每生成标况下22.4L的氧气,消耗CO 2 的质量为88g,电子转移2mol,所以若要制取标况下11.2L的氧气,消耗CO 2 的质量为44g,转移电子数为N A ,
故答案为:44g;N A ;
(3)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为NaOH,与Al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Al+2OH - +2H 2 O=2AlO 2 - +3H 2 ↑,
故答案为:2Al+2OH - +2H 2 O=2AlO 2 - +3H 2 ↑;
(4)根据金属与热水的反应可确定金属的活泼性,则设计实验为镁与热水可以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但铝和热水不反应,
故答案为:镁与热水可以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但铝和热水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