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见神经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者,称化学突触,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者,称电突触.在哺乳动物进行突触传递的几乎都是化学突触;电突触主要见于鱼类和两栖类.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是使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上升或产生兴奋还是使其兴奋性下降或不易产生兴奋,化学和电突触都又相应地被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的为抑制性突触.
㈡ 叙述突触的信息传递过程
1.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侧有大量线粒体和囊泡,不同类型突触所含囊泡的形态、大小及递质均不同.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用的受体.
2.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化学性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基本过程如下: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epsp或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缝隙连接又称电突触,是细胞间直接电联系,结构基础是细胞上的桥状结构.特点:以电扩布,双向性,传导速度快.
意义: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这种传递的结构基础是:传递信息的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曲张体,曲张体内有大量含递质的小泡.
传递方式:曲张体释放递质入细胞间隙,通过弥散作用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传递特点:①不存在突触的特殊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
③距离大;
④时间长;
⑤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⑥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此类传递,例如交感神经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
㈢ 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在前膜的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其空隙处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它可能有引导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
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即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3)化学性突触是如何传递的扩展阅读:
传递机理
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爆发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此时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加大,Ca2+由突触间隙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然后小泡内所含的化学递质以量子式释放的形式释放出来,到达突触间隙。
化学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由于递质及其对突触后膜通透性影响的不同,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㈣ 化学性突触功能
化学性突触功能依靠神经递质的传递来传导动作电位,由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例如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通常为K离子通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既兴奋或抑制,进而达到传导神经信号的作用。
㈤ 化学突触的信息传导过程是怎样的
化学突触的形态特点是2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宽约为20nm~30nm的缝隙。缝隙的前后分别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缝隙的存在使神经冲动不能直接通过,只有在某种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参与下,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神经才能去极化而发生兴奋。
在突触前膜内有很多小泡(上千个),称为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s),其内含物质就是神经递质。
化学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从膜上的Ca2+通道大量进入突触前膜。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㈥ 突触传递的原理是什么
突出传递原理,常见的是化学突触,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当神经冲动抵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末梢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以小泡(包含神经递质-很多种,常见的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还有5-羟色胺等)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并作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
㈦ 化学性突触是如何实现神经冲动传递的
当神经受到刺激,轴突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由突轴前膜释放到突轴后膜,神经递质与后膜结合后,突轴的电位产生变化,神经冲动就相应地产生了。
化学性突触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成份,突触后成份和突触间隙组成因为电突触的传导速度快,所以在人体保留下来,以便完成某些不是非常复杂但是要求速度的工作。
(7)化学性突触是如何传递的扩展阅读:
化学突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1、化学突触可以保证神经传导的单向性。
我是这样想的。人的大脑要接受很多信息,有的信息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如果是电突触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两个神经元同时传向对方的信息就完全相反的,会“打架”。
化学突触就不一样了,由于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更好的帮助大脑工作。
2、化学突触可以保证突触后膜选择性的接受前膜的信息。
化学突触的传导机制是这样的,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递质通过突触后膜的受体进入突触后膜,传递信息。这样就可以保证进入突触后膜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
就像大脑的血脑屏障一样,可以保证进入大脑的物质是经过筛选的。这样对人体是一种保护作用。
3、化学突触更适应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
由于递质的存在,化学突触很容易疲劳(因为递质的耗竭),而正是这种疲劳可以保证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运转。
参考资料:
网络——化学性突触
㈧ 化学性突触处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信息传递过程及钙离子的作用
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从膜上的Ca2+通道大量进入突触前膜。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从膜上的Ca2+通道大量进入突触前膜。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钙离子作用:
(1)
降低轴浆粘度,以利突触小泡前移;
(2)
消除突触前膜上的负电荷,便于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和破裂
㈨ 简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和信息传递 过程。
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间特殊连接称突触
电镜突触电突触化性突触化性突触电镜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膜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