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医学专业术语有那些
1、日照性皮炎
日照性皮炎即日光性皮炎,又称日晒伤或晒斑,为正常皮肤经暴晒后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水肿、水疱和色素沉着、脱屑。
本病春末夏初多见,好发于儿童、妇女、滑雪者及水面工作者,其反应的强度与光线强弱、照射时间、个体肤色、体质、种族等有关。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
3、血崩
血崩亦称崩中、暴崩,指妇女不在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证。本病病因颇多,有因劳伤过度,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所致;有因暴怒伤肝,肝不藏血,经血妄行而发为血崩;
亦可素体热盛,复感热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积热化火,热迫血行而发病;另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因外感,夹内伤,瘀血内阻。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造成崩中。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之重症者,与本证相类。
4、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5、早衰症
早衰症(儿童早老症)属遗传病,身体衰老的过程较正常快5至10倍,患者样貌像老人 ,器官亦很快衰退,造成生理机能下降。病征包括身材瘦小、脱发和较晚长牙。
患病儿童一般只能活到7至20岁,大部分都会死于衰老疾病,如心血管病,现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靠药物针对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医学术语
㈡ 与化学有关的名词有哪些
电离,电解,水解,电泳,胶体,溶液等。
1、电离有化学电离和物理电离之分。化学上的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带相反电荷并自由移动离子的一种过程。在水溶液电离有完全电离和不完全电离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呈现不完全电离。
2、电解是利用在作为电子导体的电极与作为离子导体的电解质的界面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进行化学品的合成高纯物质的制造以及材料表面的处理的过程。通电时,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阴极,吸收电子,发生还原作用,生成新物质;电解质中的阴离子移向阳极,放出电子,发生氧化作用,生成新物质。
3、水解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利用水将物质分解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水解是盐电离出的离子结合了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反应。水解是物质与水发生的导致物质发生分解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也可以说是物质与水中的氢离子或者是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
4、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5、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凡是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则称液体为溶剂,而称气体或固体为溶质。
㈢ 医学化学有哪些
历来化学与基础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医学化学是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它既是生物化学,也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物化学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例如,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药理学及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的研究都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各学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新学科。
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也很密切。近代医学的发展经常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而且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也需要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一些重大疾病本质的认识,例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并出现了新的诊治方法。可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㈣ 名词解释――关键酶(医学化学)
1、关键酶是指代谢途径中决定反应的速度和方向的酶,它常常催化一系列反应中的最独特的第一个反应;
2、关键酶所参与生物的三个层次的代谢调节分别是:
(1)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2)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
(3)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4)与化学有关的医学名词有哪些扩展阅读:
关键酶的相关特点:
1、它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所以又称限速酶。其活性决定代谢的总速度;
2、它常常催化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其活性能决定代谢的方向;
3、它通常处于代谢途径的起始部或分支处;
4、它的活性除受底物控制外还受多种代谢物或效应剂的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键酶
㈤ 化学医学名词
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㈥ chemistry形容词是什么意思
化学chemistry
英 [ˈkemɪstri]美 [ˈkemɪstri]
n.化学;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性质);(常指有强烈性吸引力的)两人间的关系
记忆chemist 化学家 + ry …学 化学
举例:
1.
She studied chemistry for three years.
她学了三年化学。
2.
I'm hoping to do a chemistry degree.
我希望攻读化学学位课程。
3.
I'm doing physics, biology and chemistry.
我在学物理、生物和化学。
4.
The patient's blood chemistry was monitored regularly.
那名患者的血液化学成分受到了定时的监测。
5.
Chemistry was par excellence the laboratory scienc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化学是19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实验室科学。
6.
He taught chemistry at a leading independent school.
他在一所重点私立中学教化学。
㈦ 化学的名词有哪些
化学的名词如下:
1、水解:水解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利用水将物质分解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蒸馏:蒸馏是一种热力学的分离工艺,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
3、烯烃:烯烃是指含有C=C键(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
4、乙酸: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主要成分。
5、烷烃:烷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都以碳碳单键相连,其余的价键都与氢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分为环烷烃和链烷烃两类。
6、强碱: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
㈧ 有关医学生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网络中搜,可以找到(本来准备给你发一个链接的,但不符合规格,所以就不好意思了)
㈨ 与医学相关的3个化学名词
1、混合物: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气体、溶液或固体。
2、溶液: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分散系统: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
4、分散相/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物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5、悬浊液:分散相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6、乳状液:分散相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7、溶胶:分散相由许多个小分子或小离子组成的聚集体。
8、半透膜: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另外一些分子或离子通过的多孔性薄膜。
9、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10、渗透压:施加于液面上的恰能阻止渗透现象发生的额外压力。
11、反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一侧的现象。
12、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
13、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
14、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弱酸或弱碱,而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15、缓冲作用: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稀释的抵抗作用。
16、晶体渗透压:小分子和小离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8、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水溶液。
20、强/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1、酸/碱:能够给出/接受质子的物质。
22、共轭酸碱对:一种酸释放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碱,一种碱结合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酸,这种仅相差一个质子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23、多元弱酸(碱)能给出(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子的弱酸(碱)。
2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明显降低的现象。
㈩ 医学中,什么叫有机化学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些名词的英文来源。
organism, n.生物体, 有机体
organic chemistry --> 有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 非有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相信,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台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在现代化学中,有机化学可以理解为含碳(C)氢(H)化合物的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又称碳化合物的化学。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