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如何设计安全化学品

如何设计安全化学品

发布时间:2022-08-05 12:45:33

A. 怎样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问题有点过于简单。首先要看你想生产的是哪一类的化学产品,按照危险化学品名录(正在编制中)现在依据的是(《危险货物品名表》2005版)《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家重点监管的首批危险化学品名录等法律法规。可以直接查一下产品的MSDS了解一下,然后再查看相应的法规。

B. 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怎么理解

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
1. 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防止废物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来处理;
2. 提高原子经济性:合成方法应设计成能将所有的起始物质嵌入到最终产物中;
3. 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产物:只要可能,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4. 设计安全的化学品:设计的化学产品应在保护原有功效的同时尽量使其无毒或毒性很小;
5. 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助剂:尽量不使用辅助性物质(如溶剂、分离试剂等),如果一定要用,也应使用无毒物质;
6. 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合成过程应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能量消耗越小越好,应能为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所接受;
7. 原料应该可再生而非耗尽: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使用的原材料应是能再生的;
8. 减少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过程(如基团的保护,物理与化学过程的临时性修改等)
9. 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尽量使用选择性高的催化剂,而不是提高反应物的配料比;
10. 产物应设计为发挥完作用后可分解为无毒降解产物:设计化学产品时,应考虑当该物质完成自己的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而可降解为无毒的产品;
11. 应进一步发展分析技术对污染物实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分析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使之能做到实时、现场监控,以防有害物质的形成;
12. 减少使用易燃易爆物质,降低事故隐患:化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或物质的形态,应考虑尽量减少实验事故的潜在危险,如气体释放、爆炸和着火等。
原子经济性
原子经济性(atomeconomy),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
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着名有机化学家Trost提出的 ,他以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性。
原子利用率= 预期产物的分子量×100%
反应物质的原子量总和
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

超临界二氧化碳
具有无毒,不可燃,价廉等优点,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溶解能力可通过控制压力来调节,因而有可能提高某些反应的选择性。
具有很好的惰性,以它作为氧化反应的溶剂非常理想。
超临界状态容易达到,设备投资不高。

设计中考虑的问题
一、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小的, 淘汰有害的反应起始物(原材料)
二、选择最佳的反应(生产) 条件, 包括温度, 压力, 时间,介质, 物料平衡等等,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和零排放
三、研究最佳的转换反应和良性的试剂(含催化剂)
四、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目标化合物(最终产品)
(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
(3)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
(4)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
(5)满足“物美价廉”的传统标准。
绿色化学技术
不对称催化技术
相转移催化技术
酶催化技术
电化学合成技术
改变化学反应的溶剂
离子液体
超临界流体技术
水溶液反应
溶剂的固定、无溶剂化学反应
微波技术
膜技术

C. 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外部效应原则和内部效应原则有哪些

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外部效应原则:
“外部”效应原则,主要是指通过分子设计。改善分子的与其在环境中的分布、人和其他生物机体对它的吸收性质等重要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减少它的有害生物效应。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从而增大物质降解速率、降低物质的挥发性、减少分子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减小物质在环境中转化为具体有害生物效应物质的可能性等均是重要的“外部”效应原则的例子。另外,通过分子设计,从而降低或妨碍人、动物、水生生物对物质的吸收也是“外部”效应原则要面对的问题。

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内部效应原则:
“内部”效应原则通常包括分子设计以达到以下目标:增大生物解毒性,避免物质的直接毒性和间接生物毒性或生物活化。
增大生物解毒性包括把分子设计为本身是亲水性的或很容易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盐或氨基酸结合,从而加速其从泌尿系统或胆汗中排出。要避免物质的直接毒性,就要把物质分子设计成无毒无害类化合物,或在分子中引入一些无毒功能团。

D. 危险化学品需要哪些安全防护措施

1、替代

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例如,甲苯替代喷漆和除漆用的苯,用脂肪族烃替代胶水或粘合剂中的芳烃等。

2、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很有限,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

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如以往从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直到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3、隔离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

隔离操作是另一种常用的隔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最简单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关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开的操作室内。

4、通风

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局部排风是把污染源罩起来,抽出污染空气,所需风量小,经济有效,并便于净化回收。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降低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在作业场所中的浓度。全面通风所需风量大,不能净化回收。

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排风。使用局部排风时,应使污染源处于通风罩控制范围内。为了确保通风系统的高效率,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对于已安装的通风系统,要经常加以维护和保养,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

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采用全面通风时,在厂房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空气流向等因素。因为全面通风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将污染物分散稀释,所以全面通风仅适合于低毒性作业场所,不适合于腐蚀性、污染物量大的作业场所。

像实验室中的通风橱、焊接室或喷漆室可移动的通风管和导管都是局部排风设备。在冶金厂,熔化的物质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散发出有毒的烟和气,需要两种通风系统都要使用。

5、个体防护

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作业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

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身体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6、保持卫生

卫生包括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和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两个方面。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物、溢出物加以适当处置,保持作业场所清洁,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作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附着在皮肤上,防止有害物通过皮肤渗入体内。

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危害源,测定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事故的危害区域及危害程度。

3、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4、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危险化学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E. 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外部效应原则和内部效应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一般地,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
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
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药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方法验证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
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准确度、定量限。
三、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
鉴别、
杂质检查
定量测定(含量测定、溶出度、释放度等)、
其他特定检测项目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生物活性等)
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
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等。杂质检查可分为限度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情况。用于限度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侧重专属性和检测限。
用于定量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属性、准确度和定量限。
定量测定包括含量测定、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等,由于此类项目对准确性要求较高,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度和线性。
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包括粒径分布、旋光度、分子量分布、生物活性等,由于这些检测项目的要求与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等有所不同,对于这些项目的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的要求。
(二)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为完成上述各检测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
分析方法原理
仪器及仪器参数
试剂
系统适用性试验
供试品溶液制备
对照品溶液制备
测定
计算及测试结果的报告等
测试方法
化学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一测试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但验证内容可不相
(三)验证内容
验证内容:
方法的专属性
线性
范围
准确度
精密度
检测限
定量限
耐用性
系统适用性等
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一)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
通常,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中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采用的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
鉴别试验应确证被分析物符合其特征。
专属性试验要求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需确证含被分析物的供试品呈正反应,而不含被测成分的阴性对照呈负反应,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也应呈负反应。
2、杂质检查
作为纯度检查,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确保可检出被分析物中杂质的含量,如有关物质、重金属、有机溶剂等。因此杂质检查要求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专属性。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可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杂质与共存物质能得到分离和检出,并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专属性可通过与另一种已证明合理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或具较强分辨能力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来确定。或将供试品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制剂应考虑辅料的影响),比较破坏前后检出的杂质个数和量。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
3、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目的是得到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主成分含量测定可在供试品中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供试品比较测定结果。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进行比较,对比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
也可采用破坏性试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得到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用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比较测定结果。
必要时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证明含量测定成分的色谱峰中不包含其他成分。
(二)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 线性是定量测定的基础,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如杂质定量试验和含量测定均需要验证线性。 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说明依据。
(三)范围
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是规定值,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应确定验证的范围和试验方法。
可以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料药配制成不同的浓度,按照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 范围通常用与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同的单位(如百分浓度)表达。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对范围进行验证,如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溶出度或释放度、杂质定量试验等。
范围应根据剂型和(或)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
1、含量测定 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00%或更宽。
2、制剂含量均匀度 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必要时,范围可适当放宽。
3、溶出度或释放度 对于溶出度,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 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
4、杂质 杂质测定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结果,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面积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四)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时也称真实度。 一定的准确度为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如含量测定、杂质定量试验等。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1、含量测定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药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必要时,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
2、杂质定量试验
杂质的定量试验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如不能测得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可在线测定杂质的相关数据,如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紫外光谱,当杂质的光谱与主成分的光谱相似,则可采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近似计算杂质含量(自身对照法)。并应明确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五)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取样测定次数应至少6次。
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重现性
1、重复性
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
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
3、重现性
指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六)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 该验证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因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六、对方法验证的评价
(一)有关方法验证评价的一般考虑
总体上,方法验证应围绕验证目的和一般原则来进行,方法验证内容的选择和试验设计方案应系统、合理,验证过程应规范严谨。 并非每个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都需进行所有内容的验证,但同时也要注意验证内容应充分,足以证明采用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如杂质限度试验一般需要验证专属性和检测限,而对于精密度、线性、定量限等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则一般不需要进行验证。
(二)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方法验证内容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从研发角度还是评价角度,方法验证均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例如,对于鉴别项目所需要的专属性,一般一种分析方法不太可能完全鉴别被分析物,此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方法可加强鉴别项目的整体专属性。在方法验证内容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关联性,可以相互补充。如原料药含量测定采用容量分析法时,由于方法本身原因,专属性略差,但假如在杂质检测时采用了专属性较强的色谱法,则一般认为整个检测方法也具有较强的专属性。
总之,由于实际情况较复杂,在方法验证过程中,不提倡教条地去进行方法验证。
此外,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不断被用于质量控制中,对于这些方法如何进行验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照搬指导原则。

F. 什么是绿色化学品怎样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绿色化学品的定义是,不会对人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
绿色化学品的举例:水.氧安全化学品的定义是,对人不会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
安全化学品的举例:水.二氧化碳,氧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防止污染优于污染形成后处理。
●设计合成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所用的全部材料均转化到最终产品中。
●尽可能使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对人类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设计化学产品时应尽量保持其功效而降低其毒性。
●尽量不用辅助剂,需要使用时应采用无毒物质。
●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合成方法应在常温、常压下操作。
●最大限度地使用可更新原料。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
●化学品应设计成使用后容易降解为无害物质的类型。
●分析方法应能真正实现在线监测,在有害物质形成前加以控制。
●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的选择与使用,应使化学事故的隐患最小。
途径
(1)开发绿色实验。如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代替KClO3分解法,实现了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2)防止实验过程中尾气、废物等环境的污染,实验中有危害性气体产生时要加强尾气吸收,对实验产物尽可能再利用等。 (3)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使实验小型化、微型化。(4)对于危险或反映条件苛刻,污染严重或仪器、试剂价格昂贵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等办法(5)妥善处置实验产生的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G. 化学品安全标签怎么做,有什么标准要求

标签是用标签机打印的,需要选择防水 耐腐蚀标签 。
标签编写规定
--------------------------------------------------------------------------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是为规范化学品安全标签内容的表述和编写而制定的。安全标签是《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和国际170号《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要求的预防和控制化学危害基本措施之一,主要是对市场上流通的化学品通过加贴标签的形式进行危险性标识,提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向作业人员传递安全信息,以预防和减少化学危害,达到保障安全和健康的目的。
国家质量检验检疫监督总局发布GB15258-2009
编辑本段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安全标签的术语和定义、标签内容、制作和使用要求,适用于化学品安全标签的编写、制作和使用。
本标准的4.1、4.2、4.3、5.1、5.2、5.4.1、5.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对应于联合国《仝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第二修订版),与其一致性程度为
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 15258—1999《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本标准与GB 15258—1 999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4.2中标签内容作了调整;
——5.3中增加了“标签尺寸”;
——4.3中增加了“简化标签”;
——调整了附录A、附录B、附录C,根据GHS设计了安全标签样例、安全标签与运输标志粘贴样
例,提供了不同类别危险化学品的防范说明。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实施过渡期为1年。
2009-06-21发布 2010-05-01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安全标签的术语和定义、标签内容、制作和使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安全标签的编写、制作与使用。
产品安全标签另有标准规定的,例如农药、气瓶等,按其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到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剧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经皮接触24hLD50≤40mg/kg;吸入1hLC50≤0.5mg/L的化学品。
3.2有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5mg/kg<LD50≤50mg/kg;经皮接触24h40mg/kg<LD50≤200mg/kg;吸入1h0.5mg/L<LC50≤2mg/L的化学品。
3.3有害品
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50mg/kg<LD50≤500mg/kg;液体经口50mg/kg<LD50≤2000mg/kg;经皮接触24h200mg/kg<LD50≤1000mg/kg;吸入1h2mg/L<LC50≤10mg/L的化学品。
4、标签
4.1表示
安全标签用文字、图形符号和编码的组合形式表示化学品所具有的危险性和安全注意事项。
4.2内容
4.2.1化学品和其主要有害组分标识
4.2.1.1名称
用中文和英文分别标明化学品的通用名称。名称要求醒目清晰,位于标签的正上方。
4.2.1.2分子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原子数,居名称的下方。若是混合物此项可略。
4.2.1.3化学成分及组成
标出化学品的主要成分和含有的有害组分、含量或浓度。
4.2.1.4编号
标明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和中国危险货物编号,分别用UNNo.和CNNo.表示。
4.2.1.5标志
标志采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和GB13690规定的符号。每种化学品最多可选用二个标志。标志符号居标签右边。
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可从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索取。
4.2.2警示词
根据化学品的危险程度和类别,用“危险”、“警告”、“注意”三个词分别进行危害程度的警示。具体规定见表1。当某种化学品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危险性时,用危险性最大的警示词。警示词位于化学品名称的下方,要求醒目、清晰。
表1警示词与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对应关系
警示词化学品危险性类别
危险爆炸品易燃气体有毒气体低闪点液体一级自燃物品一级遇湿易燃物品一级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剧毒品一级酸性腐蚀品
警告不燃气体中闪点液体一级易燃固体二级自燃物品二级遇湿易燃物品二级氧化剂有毒品二级酸性腐蚀品一级碱性腐蚀品
注意高闪点液体二级易燃固体有害品二级碱性腐蚀品其它腐蚀品
4.2.3危险性概述
简要概述化学品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居警示词下方。
4.2.4安全措施
表述化学品在处置、搬运、储存和使用作业中所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发生意外时简单有效的救护措施等,要求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4.2.5灭火
化学品为易(可)燃或助燃物质,应提示有效的灭火剂和禁用的灭火剂以及灭火注意事项。
4.2.6批号
注明生产日期及生产班次。生产日期用××××年××月××日表示,班次用××表示。
4.2.7提示向生产销售企业索取安全技术说明书。
4.2.8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话。
4.2.9应急咨询电话
填写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应急咨询电话和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
5、制作
5.1编写
标签正文应简捷、明了、易于理解,要采用规范的汉字表述,也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但意义必须与汉字相对应,字形应小于汉字。相同的含义应用相同的文字和图形表示。具体参照附录A、附录B所提供的短语进行编写。
当某种化学品有新的信息发现时,标签应及时修订、更改。
5.2颜色
标签内标志的颜色按GB13690规定执行,正文应使用与底色反差明显的颜色,一般采用黑白色。
5.3印刷
标签的边缘要加一个边框,边框外应留≥3mm的空白。标签的印刷应清晰,所使用的印刷材料和胶粘材料应具有耐用性和防水性。安全标签可单独印刷,也可与其它标签合并印刷,样例见附录C。
6、使用
6.1使用方法
标签应粘贴、挂拴、喷印在化学品包装或容器的明显位置。多层包装运输,原则上要求内外包装都应加贴(挂)安全标签,但若外包装上已加贴安全标签,内包装是外包装的衬里,内包装上可免贴安全标签;外包装为透明物,内包装的安全标签可清楚地透过外包装,外包装可免加标签。
6.2位置
标签的位置规定如下:
桶、瓶形包装:位于桶、瓶侧身;
箱状包装:位于包装端面或侧面明显处;
袋、捆包装:位于包装明显处;
集装箱、成组货物:位于四个侧面。
6.3使用注意事项
6.3.1标签的粘贴、挂栓、喷印应牢固,保证在运输、贮存期间不脱落,不损坏。
6.3.2标签应由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厂前粘贴、挂拴、喷印。若要改换包装,则由改换包装单位重新粘贴、挂拴、喷印标签。
6.3.3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或包装,在经过处理并确认其危险性完全消除之后,方可撕下标签,否则不能撕下相应的标签。
附录A(提示的附录)
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危险性概述常用短语
A01遇热、明火、震动易爆炸
A02易爆、高毒、强刺激性
A03易爆、高毒、对环境有害
A04易爆、有毒、刺激皮肤
A05易爆、有毒有害
A10易燃易爆、有毒有害
A11易燃易爆、强刺激性
A12易燃易爆、具刺激性
A13易燃易爆、具腐蚀性
A14易燃易爆、强腐蚀性
A15易燃易爆、对人体有害
A16易燃易爆、具刺激和麻醉作用
A17易燃易爆、具刺激和致敏作用
A18易燃易爆、有毒、具刺激性
A30极易燃、有毒有害
A31极易燃、强刺激性
A32极易燃、具刺激性
A33极易燃、强腐蚀性
A34极易燃、对人体有害
A35极易燃、具腐蚀性
A36极易燃、高毒、具刺激性
A37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A38极易燃、有毒、具腐蚀性
A39极易燃、具刺激和麻醉作用
A40极易燃、具刺激和致敏作用
A50高度易燃、有毒有害
A51高度易燃、强刺激性
A52高度易燃、具刺激性
A53高度易燃、具腐蚀性
A54高度易燃、强腐蚀性
A55高度易燃、对人体有害
A56高度易燃、具腐蚀和刺激性
A57高度易燃、高毒、具刺激性
A58高度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A59高度易燃、有毒、具腐蚀性
A60高度易燃、具刺激和麻醉作用
A61高度易燃、具刺激和致敏作用
A70易燃、有毒有害
A71易燃、强刺激性
A72易燃、具刺激性
A73易燃、具腐蚀性
A74易燃、强腐蚀性
A75易燃、对人体有害
A76易燃、高毒、具刺激性
A77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A78易燃、有毒、具腐蚀性
A79易燃、具刺激和麻醉作用
A80易燃、具刺激和致敏作用
A81易燃、具自燃性、有毒
A82易燃、具自燃性和刺激性
A83可燃、低毒
A90自燃、具刺激性
A91自燃、高毒、具刺激性
A92自燃、有毒、具刺激性
A93自燃、遇湿易燃、高毒
A94自燃、遇湿易燃、有毒
A95自燃、遇湿易燃、强腐蚀性
A96自燃、遇湿易燃、具刺激性
A97自燃、高毒、对环境有害
A101遇湿易燃、强腐蚀和刺激性
A102遇湿易燃、具腐蚀和刺激性
A103遇湿易燃、自燃、有毒
A104遇湿易燃、自燃、强腐蚀性
A105遇湿易燃、自燃、具腐蚀性
A106遇湿易燃、具刺激性
A107遇湿分解放出毒性自燃气体
A110强氧化性、易燃、有毒
A111强氧化性、易燃、具腐蚀性
A112强氧化性、有毒、具刺激性
A113强氧化性、有毒、具腐蚀性
A114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毒
A115强氧化性、强腐蚀和刺激性
A116强氧化性、具腐蚀和刺激性
A117强氧化性、具刺激性
A118强氧化性、易燃易爆
A119强氧化性、易燃易爆、有毒
A120强氧化性、易燃易爆、具腐蚀性
A121强氧化性、对人体有害
A130具氧化性、易燃、有毒
A131具氧化性和腐蚀性、易燃
A132具氧化性、有毒
A133具氧化性、有毒、具腐蚀性
A134具氧化性、有毒、强腐蚀性
A135具氧化性、强腐蚀和强刺激
A136具氧化性、腐蚀和刺激性
A137具氧化性和刺激性
A138具氧化性、易燃易爆
A139具氧化性、易燃易爆、有毒
A140具氧化性和腐蚀性、易燃易爆
A150强氧化性、容器受热有爆炸危险
A152具氧化性、容器受热有爆炸危险
A153具窒息性、容器受热有爆炸危险
A154低毒、具窒息性
A155强刺激性和腐蚀性
A156具窒息性、对环境有害
A170剧毒、易燃、强腐蚀性
A171剧毒、易燃、具刺激性
A172剧毒、易燃、对环境有害
A173剧毒、可燃、具腐蚀和刺激性
A174剧毒、强腐蚀性
A175剧毒、具腐蚀刺激性
A176剧毒、强氧化性
A177剧毒、具氧化性、强刺激性
A178剧毒、对环境有害
A181高毒、易燃、强腐蚀性、
A182高毒、易燃、具刺激性
A183高毒、易燃、对环境有害
A184高毒、可燃、具腐蚀性
A185高毒、强腐蚀性
A186高毒、具腐蚀性和刺激性
A187高毒、强氧化性、强刺激性
A188高毒、具氧化性、强刺激性
A189高毒、极易挥发、助燃
A190高毒、对环境有害
A195有毒、易燃、强腐蚀性
A196有毒、易燃、具刺激性
A197有毒、易燃
A198有毒、可燃
A199有毒、易燃、对环境有害
A200有毒、可燃、具腐蚀和刺激性
A201有毒、可燃、具刺激性
A202有毒、具腐蚀性
A203有毒、具腐蚀和刺激性
A204有毒、强氧化性、强刺激性
A205有毒、具氧化性、强刺激性
A206有毒、极易挥发、助燃
A207有毒、对环境有害
A211强腐蚀性、易燃高毒
A212强腐蚀性、可燃高毒
A213强腐蚀性、高毒
A214强腐蚀性、有毒有害
A215强腐蚀性、有毒易燃
A216强腐蚀性、有毒可燃
A217强腐蚀性、有毒、遇湿反应
A218强腐蚀性、有毒、强氧化性
A219强腐蚀性、有毒、具氧化性
A220强腐蚀性、高毒、具氧化性
A221强腐蚀性、强氧化性
A222强腐蚀性、具氧化性
A223强腐蚀性、易燃
A224强腐蚀性、可燃
A225强腐蚀性和刺激性
A226强腐蚀性、对环境有害
A231具腐蚀性、易燃有毒
A232具腐蚀性、高毒
A233具腐蚀性、有毒有害
A234具腐蚀性、有毒易燃
A235具腐蚀性、有毒可燃
A236具腐蚀性、有毒、遇湿反应
A237具腐蚀性、有毒、强氧化性
A238具腐蚀性、有毒、具氧化性
A239具腐蚀性、高毒、具氧化性
A240具腐蚀性、强氧化性
A241具腐蚀性、具氧化性
A242具腐蚀性、易燃低毒
A243具腐蚀性、可燃低毒
A244具腐蚀性和刺激性
A245具腐蚀性、对环境有害
A246具腐蚀性、对环境有害
附录B(提示的附录)
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常用安全措施短语
B01远离热源、火种,避免撞击、摩擦
B02远离热源、火种,严禁撞击、摩擦
B03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
B04远离热源、火种,贮于阴凉通风处
B05避免接触火种、热源、氧化剂
B06避免接触火种、高热,防止阳光直射
B07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
B08贮于低温干燥处,远离火种、热源
B09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
B10贮于通风干燥处,切忌受潮
B20密闭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
B21密闭包装,并贮于阴凉通风处
B22容器密封,避免震动、撞击
B23密封包装,不易大量贮存或久贮
B24密闭包装,切勿受潮,防止破损
B25密闭包装,避光保存,切勿受潮
B26密闭包装,不可与空气接触
B27避光保存,切勿受潮,防止破损
B31注意增加湿润剂
B32搬运时戴好钢瓶安全帽、防震橡皮圈
B33在氮中操作处置,切忌受潮
B34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B40按危险货物配装表分类划区储运
B41切忌与氧化剂等共储混运
B42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储
B43应与氧气、卤素、氧化剂等分储分运
B44切忌与易(可)燃物等共储混运
B45应与氧化剂、酸碱类等分储分运
B46切忌与氧化剂、酸类等共储混运
B47切忌与氧化剂、碱类等共储混运
B48应与还原剂、易(可)燃物等分
B49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分储
B50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储
B51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储
B52应与氧化剂、爆炸品等分储分运
B53应与H发泡剂、易(可)燃物等分储
B54切忌与卤素、酸类等共储混运
B55应与氧化剂、卤素等分储分运
B56应与还原剂、金属粉末等分储分运
B70注意个体防护,严禁身体直接接触
B71吸(食)入者迅速就医
B72用水彻底冲洗身体接触部位
B73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身体接触部位
B74身体直接接触者迅速就医
B75若皮肤或眼睛接触,用清水冲洗
B76若被冻伤,就医治疗
B77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B78吸入,给输氧或作人工呼吸,就医
B79吸入中毒者,给吸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B80误食,饮温水,催吐,就医
B81误食,饮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B82误食,饮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B83误食,给饮植物油,催吐,就医
B84误食,漱口,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B85误食,用5%硫代硫酸钠洗胃
B86误食,用1%硫代硫酸钠洗胃
B87误食,催吐,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B88误食,催吐,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
B89误食,立即用2%硫酸铜洗胃
B90误食,用硫酸钠溶液洗胃,导泄
B91误食,催吐,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B92误食者,洗胃,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B93误食,用水漱口,无腐蚀症状者洗胃
B94误食,催吐,用1%碘化钾60ml灌胃
B95若皮肤接触,立刻涂抹2%的硝酸银

H. 什么是绿色化学品怎样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绿色化学品的定义是,不会对人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
绿色化学品的举例:水.氧安全化学品的定义是,对人不会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
安全化学品的举例:水.二氧化碳,氧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防止污染优于污染形成后处理.
●设计合成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所用的全部材料均转化到最终产品中.
●尽可能使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对人类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设计化学产品时应尽量保持其功效而降低其毒性.
●尽量不用辅助剂,需要使用时应采用无毒物质.
●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合成方法应在常温、常压下操作.
●最大限度地使用可更新原料.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
●化学品应设计成使用后容易降解为无害物质的类型.
●分析方法应能真正实现在线监测,在有害物质形成前加以控制.
●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的选择与使用,应使化学事故的隐患最小.

I. 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如何制作,求方法或者样本

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我们能按新法规要求制作,一次通过。你来我们这里做一份,不就是有样本了

J. 设计更安全的化学品主要有哪几种途径

化学品是指各种元素或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按照这种定义,可以说人
类生存的地球和大气层中所有有形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都是化学品。目前全世界已有的化学品多达700万种,其中已作为商品上市的有10万余种,经常使用的有7万多种,现在每年全世界新出现化学品有1 000多种。

化学品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然而,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特性,化学品的生产具有诸多危险性。随着化学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化学品使用、储运、管理不当造成的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化学品主要有以下危险性: (1)爆炸性; (2)燃烧性;(3)氧化性; (4)毒性、刺激性、麻醉性、致敏性、窒总
性、致癌性; (5)腐蚀性; (6)放射性; (7)高压气体危险性。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设计安全化学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