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三化学家庭小实验 怎么做(要过程)有图片最好 谢谢!
(如果需要可以将实验过程的视频发给你)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捣蒜罐代替)、胶头滴管、点滴板(盘子)、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 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 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白醋代替)、稀NaOH溶液(纯碱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 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B. 简单的化学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一、1+1是否一定等于2教材中安排的这一家庭小实验内容如下。①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②将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 mL?(一)实验说明①家里没有酒精,怎么办?花露水中含较多酒精,可用来替代酒精。②家里没有100 mL的量筒,可用195 mL的花露水瓶替代。③黄豆和绿豆混合的现象不明显,用小米(或大米)替代绿豆效果更好。(二)实验指导1.黄豆和小米混合。实验用品:等体积的透明玻璃杯2个、大汤碗1个、黄豆和小米。实验步骤:取满满的一杯黄豆(即1体积黄豆),取满满的一杯小米(即1体积小米),将杯中的黄豆、小米倒入大汤碗里混合,将混合后的黄豆、小米全部装回玻璃杯,将一杯装满,观察另一杯是否装满。实验现象:另一杯没有装满,只能装至离杯口约3 cm处。2.花露水与水混合。实验用品:花露水瓶一个(瓶颈细长,195 mL)、过期花露水约半瓶。实验步骤:在空的花露水瓶里倒入约半瓶水,再慢慢倒入约半瓶花露水至瓶口,用大拇指堵住瓶口,把瓶子倒置,然后正放,重复2次,使瓶内液体混合均匀,观察液面是否低于瓶口。实验现象:液面明显低于瓶口。(三)对结论的解释①1体积甲物质+1体积乙物质≠2体积混合物;②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二、自制简易净水器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实验说明:①小卵石、石英沙要洗干净,小卵石、石英沙起过滤作用。②家中如果没有带导管的单孔塞,可以在瓶盖上打几个小孔替代带导管的单孔塞。③实验物品较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合作,如:家里有棉花的学生可多带些棉花。三、石墨导电实验把一根石墨电极或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通电源后,灯泡是否发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说明:①从废旧干电池中拆取石墨电极,市场上6B铅笔芯不常见。②可利用手电筒里的干电池及小灯泡。③可用单面胶带纸把电池、铜丝、小灯泡等固定住。四、鸡蛋壳与酸的反应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实验说明:①可以在家里制取澄清石灰水。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波力海苔中的“强力干燥剂”。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强力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注意观察生石灰与水反应时的放热现象。②家里没有玻璃片时可用小镜子代替。③还可以做澄清石灰水中吹入的实验。五、自制汽水在约500 mL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 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 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此实验可以用新鲜的柠檬榨汁来替代柠檬酸。六、制作“叶脉书签”可用厨房清洁剂替代10%的氢氧化钠溶液。
C. 求六七项适合高中学生在学校实验室或家中完成的物理、化学、生物拓展实验或小制作。
一,物理实验
1,神奇的牙签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2,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3,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4, 手绢的秘密
思考: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流程:
1、 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 让水冲在手帕上。
3、 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 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说明:
1、 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 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延伸: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二,化学实验
1,烧不坏的手帕 ,
用火烧过的手帕居然完好无损?
实验: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只坩埚钳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到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是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
原理:燃烧时,酒精的火焰在水层外,吸附在纤维空隙里的水分吸收燃烧热而蒸发,手帕上的温度达不到纤维的着火点,因而手帕烧不坏。
2,雪球燃烧 ,
雪球也能燃烧?
燃烧的当然不是真正的雪球,而是把醋酸钙溶液放到酒精中析出的醋酸钙就像白雪一样,制成球状,点燃即燃烧。
实验:20毫升水加7克醋酸钙,制成饱和醋酸钙溶液,加到100毫升95%的酒精中,边加边搅拌,就析出像雪一样的固体。
3,空杯生烟 ,
空的杯子里冒出白烟?
实验: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
4,小木炭跳舞 ,
取一只试管,里面装入3一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过一会儿就会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似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有趣极了。请你们欣赏一下小木炭优美的舞姿吧。你能回答小木炭为什么会跳舞吗?
原来在小木炭刚放入试管时,试管中硝酸钾的温度较低,还没能使木炭燃烧起来,所以小木炭还在那静止地躺着。对试管继续加热后温度上升,使小木炭达到燃点,这时与硝酸钾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小木炭立刻燃烧发光。因为硝酸钾在高温下分解后放出氧来,这个氧立刻与小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气体一下子就将小木炭顶了起来。木炭跳起之后,和下面的硝酸钾液体脱离接触,反应中断了,二氧化炭气体就不再发生,当小木炭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落回到硝酸钾上面时,又发生反应,小木炭第二次跳起来。这样的循环往复,小木炭就不停地上下跳跃起来。
5,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是白色的小颗粒或粉未状,象冬天的白雪。然而,我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白糖顿时变成了
‘黑雪”,真有意思,谁知道这里的奥妙在什么地方?
原来白糖和浓硫酸发生了一种叫做“脱水”的化学反应。浓硫酸有个特别古怪的爱好,就是它与水结合的欲望特别强烈,它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就是其他物质中的水分它也不放过,只要一相遇,它就非得把水夺过来不可。白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C12H22O11),当它遇到浓硫酸时,白糖分子中的水,立刻被其夺走,可怜的白糖就剩下炭了,变成了黑色。浓硫酸夺过水为己有之后,并不满足,它又施展另外一个本领一氧化,它又把白糖中剩下来的炭的一部分氧化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跑出来。
C+2H2SO4=2H2O+2SO2+CO2
由于反应后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的跑出,所以体积越来越大,最后变成蓬松的“黑雪”。在浓硫酸夺水的“战斗”中,是个放热过程,所以发出嗤嗤的响声,并为浓硫酸继续氧化碳的过程提供热量。
三,生物实验
1,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方法
药品:
NaOH(具强腐蚀性,使用时应特别小心)、Na2CO3、双氧水(或漂白粉)、染料。
器材:
烧杯、电炉、大号镊子、牙刷、塑料盘子、玻璃棒、小塑料桶、吸水纸(或草纸)
操作步骤:
1、 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如桂花叶、菩提叶),用清水洗净备用。
2、 配制溶液:称取35gNaOH和25gNa2CO3放入烧杯中,加入1L水混溶,使之溶解,制成溶液。
3、 加热:把溶液放到电炉中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此时把电沪温度调低些,边加热边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 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塑料桶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
5、 刷洗:将叶片放在塑料盘子中,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地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吸水纸(或草纸)上晾干。
6、 漂白:用20%的双氧水(或漂白粉)漂白叶脉。
7、 染色绘图:可以用红药水、紫药水、品红和染料等对叶脉进行染色,也可以在叶脉上绘图。
8、 粘贴、过胶:晾干后,可用纸粘住,过胶保存。 ,
2,不用土也能种番茄
目前,全世界人口已有五十多亿。据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可能达
到六十一亿,二十一世纪末要大大超过一百亿。而耕地面积却增加不了多少。
因此寻求一种不用土壤的栽培方法,就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现在全世界
已经有三个国际机构,一百三十多个研究机关正在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在美国,许多家庭用这种方法提供了大部分食用蔬菜。他们用40 瓦日光
灯作光源,建立了家庭小菜园,随时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不少城市居民的
窗台、阳台、平顶屋顶、走廊以及室内空闲地方,都广泛地应用无土壤的溶
液培养法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和蔬菜。因此人们把楼房里、屋顶上的无土“耕
地”叫做“新型耕地”。它为增加今后的耕地面积展现了前景。这种不用土
壤,只用营养液的栽培方法叫做溶液培养法,或者叫无土栽培法。
你也可以亲手做做这种无土栽培的溶液培养试验,方法很简单:
先制备土壤溶液。找一个旧脸盆(或旧水桶),在盆里装上三分之一的
肥沃土壤。然后,加入半脸盆的水,进行充分的搅拌,使水变得非常混浊。
最后把盆静放一天,这时候,脸盆里的水又变得澄清了。把这些澄清的水慢
慢地倒在一个容器里,这种水就叫土壤溶液(或土壤提取液),在土壤溶液
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矿物质。
瓶栽植物。找来三个大口瓶,一号瓶装入冷开水,二号瓶装入土壤溶液,
三号瓶装上土壤。然后,从城里挑选三棵大小基本相同的西红柿幼苗(也可
以用当地的其他植物幼苗),把它们从地里挖出来,连土坨一起放在水盆里
浸泡二十分钟。在水里,把根系上的泥土轻轻的抖掉(千万不要损伤幼根),
再把这三棵幼苗分别用弹簧秤(或小秤)称一称,并记录下来。然后,把这
三棵幼苗分别栽倒三个大口瓶里,用硬纸壳做个瓶盖,盖好。硬纸壳盖中间
的小孔要比幼苗茎杆大一些,周围可以用棉花把幼苗塞紧。然后,把它们都
放在向阳的地方。一号瓶,每隔五天换一次冷开水,二号瓶,每隔五天换一
次土壤溶液,三号瓶,要适时浇水。
过几天后,就会看到:一号瓶的幼苗会枯萎、死掉。二三号两瓶里的幼
苗正常地生长。这样生长一个月的时候,把这两棵苗分别取出来(三号瓶苗
从土里挖出来时,小心地把根上的土粒洗干净),再称一称。结果你会发现,
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把它们换到较大的盆里,
继续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情况,看看它们是否有差别。你会同样
得出无差别的结论。这个试验可以说明,植物是吸收溶解在土壤溶液里的营
养物质来生活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你还可以用化学试剂配成营养溶液,来代替土壤溶液
作试验。试剂的名称和用量见下页表:
名 称 用 量 名 称 量
硝酸钙0.8 克 尿素0.2 克
硝酸钾0.2 克 食盐0.2 克
硫酸镁0.2 克 磷酸铁微量
磷酸二氢钾0.2 克 冷开水1000 毫升
试验结果,你会发现化学试剂里生长的植物和土壤里生长的植物一样健
壮。
现在有些国家已经用化学试剂配成营养溶液,在工厂里栽培农作物了。
据报道,世界上已经建立起五座蔬菜工厂,它们一般都用营养液代替土壤,
用灯光代替阳光。
第一座是七十年代初在丹麦建立的克利思顿森农场,生产嫩芽和水芹。
种子种在培养盘上面,培养盘在传送带上水平移动。作物从播种到收获要随
传送带走九十米的路程,共需要六天。
第二座是澳大利亚的鲁斯那公司建造的,工厂是个八层大楼,采用立体
移动方式栽培。生产马铃薯、圆辣椒和莴苣。
第三座是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建造的,生产莴苣、马铃薯。它比露天土
地载培的产量高出五十倍。
第四座是美国通用研磨公司建造的,产量是露地的一百倍。
第五座是霍依塔克公司建造的,产量也是露天土壤栽培的一百倍。
你看,这种新型的无土栽培法生产,前途多么广阔啊。
D. 在家里能做的化学小实验
在家里能做的化学小实验:酸碱性条件下让牵牛花变色的实验。
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小苏打、白醋、透明玻璃板、水、新鲜的牵牛花。
实验步骤:
1、往一个透明玻璃杯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加水搅拌均匀,让小苏打充分溶解。
(4)极客宇宙物理化学小实验怎么做扩展阅读:
分析:牵牛花里含有一种色素(花青素),这种色素会随着外界酸碱度的变化而变色。白醋呈酸性,花变成红色;苏打水呈碱性,花变成蓝色。
花青素分子中存在高度分子共扼体系,含有酸性与碱性基团,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稀碱与稀酸等极性溶剂中。花青素类物质的颜色随pH 值变化而变化,pH =7 呈红色,pH= 7 ~8 时呈紫色,pH > 11 时呈蓝色。
牵牛花的颜色有蓝、绯红、桃红、紫等,亦有混色的,花瓣边缘的变化较多,是常见的观赏植物。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在植物细胞液泡不同的PH 值条件下,花青素使花瓣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已知花青素有20多种,食物中重要的有6种,即天竺葵色素、矢车菊色素、飞燕草色素、芍药色素、牵牛花色素和锦葵色素。
E. 物理小实验
你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滴水点火
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
实验: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
烧不坏的手帕
用火烧过的手帕居然完好无损?
实验: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只坩埚钳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到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是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
原理:燃烧时,酒精的火焰在水层外,吸附在纤维空隙里的水分吸收燃烧热而蒸发,手帕上的温度达不到纤维的着火点,因而手帕烧不坏。
雪球燃烧
雪球也能燃烧?
燃烧的当然不是真正的雪球,而是把醋酸钙溶液放到酒精中析出的醋酸钙就像白雪一样,制成球状,点燃即燃烧。
实验:20毫升水加7克醋酸钙,制成饱和醋酸钙溶液,加到100毫升95%的酒精中,边加边搅拌,就析出像雪一样的固体。
空杯生烟
空的杯子里冒出白烟?
实验: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
1、小木炭跳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化学吧,那么你就自行动手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实验的题目叫小木炭跳舞。取一只试管,里面装入3一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过一会儿就会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似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有趣极了。请你们欣赏一下小木炭优美的舞姿吧。你能回答小木炭为什么会跳舞吗?
答案
原来在小木炭刚放入试管时,试管中硝酸钾的温度较低,还没能使木炭燃烧起来,所以小木炭还在那静止地躺着。对试管继续加热后温度上升,使小木炭达到燃点,这时与硝酸钾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小木炭立刻燃烧发光。因为硝酸钾在高温下分解后放出氧来,这个氧立刻与小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气体一下子就将小木炭顶了起来。木炭跳起之后,和下面的硝酸钾液体脱离接触,反应中断了,二氧化炭气体就不再发生,当小木炭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落回到硝酸钾上面时,又发生反应,小木炭第二次跳起来。这样的循环往复,小木炭就不停地上下跳跃起来。
2、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是白色的小颗粒或粉未状,象冬天的白雪。然而,我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白糖顿时变成了
‘黑雪”,真有意思,谁知道这里的奥妙在什么地方?
答案
原来白糖和浓硫酸发生了一种叫做“脱水”的化学反应。浓硫酸有个特别古怪的爱好,就是它与水结合的欲望特别强烈,它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就是其他物质中的水分它也不放过,只要一相遇,它就非得把水夺过来不可。白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C12H22O11),当它遇到浓硫酸时,白糖分子中的水,立刻被其夺走,可怜的白糖就剩下炭了,变成了黑色。浓硫酸夺过水为己有之后,并不满足,它又施展另外一个本领一氧化,它又把白糖中剩下来的炭的一部分氧化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跑出来。
C+2H2SO4=2H2O+2SO2+CO2
由于反应后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的跑出,所以体积越来越大,最后变成蓬松的“黑雪”。在浓硫酸夺水的“战斗”中,是个放热过程,所以发出嗤嗤的响声,并为浓硫酸继续氧化碳的过程提供热量。
3、不用电的电灯泡
某中学的趣味化学表演大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其中一个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根木杆上挂着一只200瓦左右的电灯泡,这个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就亮度来说,一般的电灯比起它来是望尘莫及的。然而这个电灯泡并没有任何电线引入,因为它是一个不用电的电灯泡。请你们想一想,这个不用电的电灯泡的秘密在那里?
答案
原来,这个电灯泡中装有镁条和浓硫酸,它们在灯泡内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引起了放热发光。大家知道,浓硫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是和一些金属相遇时更能显示出它的氧化本领。金属镁又是特别容易被氧化的物质,所以它俩是天生的“门当户对”了,只要一相遇,便立刻发生脱的化学反应:
Mg+2H2SO4(浓)=MgSO4+ SO2+2H20
在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电灯泡内的温度急剧上升,很快地使镁条达到燃点,在浓硫酸充分供给氧的情况下,镁条燃烧得更旺,好象照明弹一样。
4、净水能手——明矾
说起明矾,人们对它是很熟悉的,也有人管它叫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然而明矾不只用作化工原料,它还是一个净水能手呢!有一次,我们下乡搞调查研究,在做午饭的时候,发现缸里的水太浑,不能用,正在为此而着急的时候,农技站的张技术员来了,他看见我们没有办法,立刻取出几块明矾,把它研成细未,然后撒在水缸里。不一会儿,缸里的水变得清澈透底了。这件事虽然时隔几年,但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然而,我始终不明白是什么道理,请读者给我解释一下。
答案
原来,水中的泥尘被明矾“捉”住以后,一起下沉到缸底了。那么,明矾为什么能“捉”住水中的泥尘呢?这得先从水的混浊的本身谈起。水中那些特别小的泥土和灰尘,由于重量很轻,所以它们不容易沉淀下去,在水中“游荡”,使水变得混浊。另外,这些微小的粒子还有个特点,就是它很喜欢从水中把某种离子拉到自己身边来,或者自己电离出一些离子,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带有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荷的粒子往往都带有负电荷。因为同性电荷排斥,异性电荷吸引,所以这些都带负电荷的粒子互相排斥而靠不到一起,它们没有机会结成较大的粒子而沉淀下来。明矾却有使这些彼此不能靠近的粒子跑到一起来的奇特本领。,明矾一遇到水,就发生水解反应,在这种反应中,硫酸钾是个配角,硫酸铝是个主角。硫酸铝和水作用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物——氢氧化铝。所生成带有正电荷的氢氧化铝,一碰到带有负电荷的泥尘颗粒,就彼此“抱”在一起。这样,很多粒子聚集在一起,粒子越来越大,终于双双沉于水底,水就变得情澈透明了。
简单的说是铝离子水解
5、石灰煮鸡蛋
南京小学的校舍需要重新维修,工人师傅往一堆的响声,好象开锅似的。慧清和艳丽两位同学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一边议论。慧清说:“看这个热乎劲,准能将鸡蛋烧熟。”艳丽说:“根本不可能。”她俩为了弄个明白,就从家里拿来一个鸡蛋,埋到正在冒气的石灰堆里,不大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鸡蛋爆炸了。她们看到这种情形,更加纳闷了,她们想来想去也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谁能给她俩解释一下?
答案
道理很简单。生石灰化学名称叫氧化钙,加水后变成熟石灰,化学名称叫氢氧化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白灰。把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叫做“消化”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6、不安定的卫生球
说起卫生球,大家一定很熟悉,经常用它来杀死衣箱中的蛀虫。然而,当你把它放到一个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里一它会怎样呢?开始时,它一直沉睡在杯底,可是,过一会儿,它就不安静了,却在水里上下跳动,好象得了癫狂症一样。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案
经过这种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一个个很小很小的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或杯壁上,卫生球的全身也都粘满这种小气泡。二氧化碳比水轻,要往水面上升,一旦卫生球粘住的这种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由于所受压力的减小,附在卫生球上面的小气泡破裂了,卫生球又恢复原来的比重,失去了“救生圈”,于是又沉回杯底,到再粘足够的小气泡时,又浮了上来。这样循环往复,卫生球便奔走不停。
7、“六六六”粉名字的来历
城郊一片小麦田发生了虫灾,为了抗灾灭虫,农民喷洒一种叫作“六六六”粉的化学农药。这时,爱动脑筋的甲同学一本正经地问乙同学:“你说,这种农药为啥叫‘六六六’粉呢?”“这还不知道,因为在发明这种农药的时候,科学家们实验了六百六十六次。”乙同学胸有成竹地回答。甲同学反驳说:“你说的不对,我听别人说,这种农药是用六百六十六种药配成的,所以叫‘六六六’粉。这两位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请读者评一评,他俩谁讲的对?为什么?
答案
这两位同学说得都不对。这种农药是用一种叫作苯的化学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和氯气作用生成的。
C6H6十3C12=C6H6Cl6
从生成的“六六六”粉的分子式中可以看出:、它的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六个氯原子组成的,所以叫作“六六六多,粉。
8、氯化铵的妙用——防火布
亲爱的同学,我将一块普通的棉布浸在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片刻之后,取出晾千就成防火布了。将这块经过化学处理的布用火柴点,不但点不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雾。请你们说说,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
原来,经过这种化学处理的棉布(防火布)的表面附满了氯化铵的晶体颗粒,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它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怕热,一遇热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分解出两种不能燃烧的气体,一种是氨气,另一种是氯化氢气体。
NH4Cl—>NH3(气)+HC1(气)
这两种气体把棉布与空气隔绝起来,棉布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当然就不能燃烧了。当这两种气体保护棉布不被火烧的同时,它们又在空气中相遇,重新化合而成氯化铵小晶体,这些小晶体分布在空气中,就象白烟一样。实际上,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是很好的防火能手,戏院里的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氯化铵处理,以求达到防火的目的。
9、一个鸡蛋的沉浮
在一个大烧杯中装入稀盐酸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放一个新鲜鸡蛋,它会马上底。不一会儿,鸡蛋又上升到液面,接着又沉入杯底,过一会儿鸡蛋又重新浮到液面,这样可反复多次。请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
由于鸡蛋外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稀盐酸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
CaC03十2HC1=CaC12十C02(气)十H20
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气泡紧紧地附在蛋壳上,产生的浮力使鸡蛋上升,当鸡蛋升到液面时气泡所受的压力小,一部分气泡破裂,二氧化碳气体向空气中扩散,从而使浮力减小,鸡蛋又开始下沉。当沉入杯底时,稀酸继续不断地和蛋壳发生化学反应,又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从而再次使鸡蛋上浮。这样循环往复上下运动,最后当鸡蛋外壳被盐酸作用光了之后,反应停止,鸡蛋的上下运动也就停止了。但是此时由于杯中的液体里含有大量的氯化钙和剩余的盐酸,所以最后液体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因而,鸡蛋最终浮在液体上部。
10、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
亲爱的同学,你想在一块玻璃上雕刻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吗?你可以使用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多来雕刻这幅图案。方法很简单,在这块玻璃上涂一薄层熔化的石蜡,待冷凝后,用针尖在石蜡上刻出你所需要的图案。另外,拿一个铅制蒸发皿,在蒸发皿内放入氟化钙和硫酸,在蒸发皿的边缘上垫一圈橡皮,然后把涂蜡的画朝下放在蒸发皿上,微微加热,用汽油揩去表面上的石蜡,此刻,玻璃上的美丽图案就雕刻出来了。你一定会感到有意思吧,那就请你想一想,这种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在玻璃上雕刻出花纹来?
答案
这种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是氢氟酸。因为氟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氟化氢和硫酸钙,氟化氢气体从溶液中挥发到玻璃上,又溶解于玻璃上面的水而形成的氢氟酸,氢氟酸是不和石蜡发生反应的,可是它有个非常奇特的化学脾气,就是专门和形成玻璃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硅反应,反应后生成水和氟化畦气体,这种能“吃”玻璃的酸,人们称之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这样,凡是没有被石蜡遮盖保护的玻璃表面即图案部分)都被这种酸“吃”掉了一层,清除石蜡后,玻璃上的图案就显示出来了。其反应如下:
4HF十Si02=2H20十SiF4(气)
11、玻璃棒点燃了冰块
玻璃棒能点燃冰块,你一定以为这是在说笑话吧。不过,我说的完全是真事。冰块可以燃烧,这会使人惊奇,而更使人惊奇的是不用火柴和打火机,只要用玻璃棒轻轻一点,冰块就立刻地燃烧起来,而且经久不熄。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一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未,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蘸有这种混合物的玻璃棒,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小火把,它可以点燃酒精灯,也可以点燃冰块。不过,在冰块上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这样,只要用玻璃棒轻轻往冰块上一触,冰块马上就会燃烧起来。请读者试验后,做出答案来。
答案
道理很简单。冰块上的电石(化学名称叫碳化钙)和冰表面上少量的水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所生成的电石气(化学名称叫乙炔)是易燃气体。由于浓硫酸和高锰酸钾都是强氧化剂,它足以能把电石气氧化并且立刻达到燃点,使电石气燃烧,另外,由于水和电石反应是放热反应,加之电石气的燃烧放热,更使冰块熔化成的水越来越多,所以电石反应也越加迅速,电石气产生的也越来越多,火也就越来越旺。
12、银中鉴铜
某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高纯度的银丝。有一天,供销员从外地购回一批银丝,有一位技术员一看银丝便说:“这银丝不纯,里面掺铜了,不能使用。”但也有人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里面没有铜,这两种说法谁说的对呢?请读者帮助他们用化学方法鉴定一下,看看这批银丝里倒底有没有铜?
答案
首先,取少量银丝溶解在浓硝酸中。然后取此少量溶液加入过量的盐酸中,这时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并滤去白色沉淀物。再向滤液中加入大量的氨水,如果有深蓝色铜氨络离子生成,证明有铜存在。反之,如果没有深蓝色的铜氨络离子生成,就证明没有铜。
13、神秘的图画
在一次趣味化学表演会上,表演者表演了一幅神秘的图画。他把一张白纸挂在墙上,然后拿起喷雾器把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喷洒在这张白纸上,转眼之间,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在深蓝色的波涛里行驶着一艘红褐色的巨轮。他的这一表演,使观众大吃一惊!明明是一张白纸,为什么转眼之间却喷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亲爱的读者,你知道这位表演者所喷出的图画的秘密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
这是一种普通的化学反应。墙上挂着的那张白纸,已经由表演者事先处理好了,他在这张白纸上用一种淡黄色的亚铁氰化钾溶液先画出汹涌澎湃的大海,再用无色透明的硫氰化钾溶液在大海里画出一幅巨轮,晾干后,白纸上没有一点痕迹。原来喷雾器中装的是三氯化铁溶液,当把三氯化铁溶液喷洒在白纸上面时,在白纸上面同时发生两种化学反应。其一是三氯化铁和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亚铁氰化铁(蓝色),其二是三氯化铁和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硫氰化铁(红褐色)。这样,蓝色的大海和红褐色的巨轮就“喷”出来了。
14、一吹即燃的蜡烛
一般的蜡烛,当它燃烧的时候,一口气就可吹灭.然而,却有一种特殊的蜡烛,当你需要点燃的时候,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了,请看魔术师的表演吧。只见魔术师千里拿一只蜡烛)并且故意让台下的观众看看,让观众相信这是一只普通蜡烛,然后把蜡烛插到蜡台上,他对准蜡心吹一口气后,蜡烛便燃烧起来了。当你看完魔术师表演之后,能回答蜡烛一吹即燃的奥秘吗?
答案
原来,魔术师在表演之前将蜡烛芯松散开,滴进了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因为二硫化碳液体是极易挥发的物质,魔术师吹口长气使其挥发速度进一步加快,当二硫化碳挥发完了,烛芯上留下极为细小的白磷颗粒,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产生热量,当温度升高到35℃时,白磷便自行燃烧,随之就把原来熄灭的烛芯又引着了。这种由于白磷在空气中氧化而引起的燃烧现象,在大自然中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火”或“鬼火”。
15、茶水——墨水——茶水
星期天,晓明同学和爸爸在市工人文化宫看了一场魔术表演,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台上的魔术师手里端着不满一杯棕黄色的茶水,只见他用玻璃棒在茶水中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此时,茶水立刻变成了蓝色的墨水。接着,这位魔术师又将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杯里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果然,刚刚变成的蓝墨水又变成了原来的茶水了。多么奇妙的表演呀!晓明同学赞不绝口。但是他怎么也弄不清楚是怎样变来变去的,请读者帮助他把变的道理搞清楚。
答案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化学反应。原来玻璃棒的一端事先蘸上绿矾(化学名称叫硫酸亚铁)粉未,另一端蘸上草酸晶体粉未。因为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后立刻生成单宁酸亚铁,它的性质不稳定,很快被氧化生成单宁酸铁的络合物而呈蓝黑色,从而使茶水变成了“墨水”。草酸具有还原性,将三价的铁离子还原成两价的亚铁离子,因此,溶液的蓝黑色又消失了,重新显现出茶水的颜色。这种现象在人们生活中也是经常遇到的,当你用刀子切削尚未成熟的水果时,常常看到水果刀口处出现蓝色,有人以为是刀子不洁净所造成的。其实,这种情况同上述茶水变墨水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刀子上的铁和水果上的单宁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16、水下公园
小好奇同学,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晚会上,表演了一个精彩的小节目——水下花园。表演开始了,在几百双急切而好奇的眼睛的注视下,只见小好奇在一个盛满无色透明水溶液的玻璃缸中,投入了几颗米粒大的不同颜色的小块块。不一会儿,在玻璃缸中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枝条来,纵横交错地伸长着,绿色的叶子越来越茂盛,鲜艳夺目的花儿也开放突起!一座根深叶茂、五光十色的水下花园,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顿时掌声四起,大家为小好奇的精采表演表示祝贺。一会儿他又咧开小嘴,指着这座水下花园解释着。亲爱的小读者,你知道小好奇建造这座水下公园的秘密吗?
答案
玻璃缸中原来盛的那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不是水,而是一种叫做硅酸钠的水溶液(人们称为水玻璃)。投入的各种颜色的小颗粒,是几种能溶解于水的有色盐类的小晶体,它们是氯化亚钻、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镍等,这些小晶体与硅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结果生成紫色的硅酸亚钻、蓝色的硅酸铜、红棕色的硅酸铁、淡绿色的硅酸亚铁、深绿色的硅酸镍、白色的硅酸锌。这些小晶体和硅酸钠的反应,是非常独特而有趣的化学反应。当把这些小晶体投入到玻璃缸里后,它们的表面立刻生成一层不溶解于水的硅酸盐薄膜,这层带色的薄膜覆盖在晶体的表面上)然而,这层薄膜有个非常奇特的脾气,它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把其他物质的分子拒之门外,当水分子进入这种薄膜之后,小晶体即被水溶解而生成浓度很高的盐溶液于薄膜之中,由此而产生了很高的压力,使薄膜鼓起直至破裂。膜内带有颜色的盐溶液流了出来,又和硅酸钠反应,生成新的薄膜,水又向膜内渗透,薄膜又重新鼓起、破裂……如此循环下去6每循环一次,花的枝叶就新长出一段。这样,只需片刻,就形成了枝叶繁茂花盛开的水下花园了。
17、清水——豆浆——清水
星期天,小化学迷莉莉给同院的小朋友表演一个小戏法,内容是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只见莉莉拿着一个无色透明的瓶子,里面装着大半瓶清水,然后用橡皮塞盖好。接着对小观众说:“我可以把这瓶清水变成豆浆”,再把豆浆变成清水。”说完,只见她轻轻地摇晃一下瓶子,说声“变”,立刻瓶子中的清水变成了乳白色的“豆浆”。莉莉告诉她的小伙伴说:“请注意,这豆浆只能看,不能喝!”接着又大喊一声“变”,只见她用力将瓶子又摇荡几下,果然白色的“豆浆”又变成了清水。围观的小伙伴都感到莫名其妙。请大伙猜猜,这位小化学迷的戏法是怎么变的?
答案
原来,莉莉事先将瓶里的清水中放入少量的明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因为明矾溶解于水,所以瓶中仍然是无色透明的清水。当她第一次喊“变”的时候,由于她轻轻地摇晃一下瓶子,将粘在橡皮塞凹陷处的火碱片(化学名称叫氢氧化钠)的一小部分溶解在清水里。这时,火碱与明矾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乳白色的沉淀物氢氧化铝,清水变成乳白色溶液,形如豆浆。反应如下:
2KA1(S04)2 +6Na0H=3Na2S04十K2S04十2Al(OH)3(乳白色)
当莉莉第二次喊变的时候,她用力地摇荡瓶子几下,这时瓶中的液体又将橡皮塞中凹陷处的全部火碱片溶解掉,火碱和氢氧化铝继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解于水的无色的偏铝酸钠,这就使白色“豆浆”又变为清的了。反应如下:
A1(OH)3十NaOH=NaAl02十2H20
莉莉变的这个小戏法,证明了铝这种物质有着极为特殊的化学性质——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18、用水烧纸
在少年宫举行的科技表演会上,一个小同学表演的化学魔术,引起了全场小观众的轰动。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张白纸,并特意对着观众晃了两下,以表示这是一张普通白纸,然,他将这张白纸一层一层地折叠起来,对着观众说:“我能用水将这张白纸点燃……”他的话音未落,台下有位勇敢的小朋友说道:“不可能,水能灭火,怎能用水点燃纸呢?”“我说也不可能,水不能燃烧,更不能燃纸。”“就是嘛,水火是不相容的,历来是对立!”小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又有一位同学问道:“你用的水不是一般的水,可能是别的东西吧!”他边说边取出自己的喝水杯,装上一杯水,然后走到台上要求表演者用他的这杯水。这位表演者接受了他的要求,将手中的那张白纸往这杯水中轻轻一点,这张白纸果然熊熊地燃烧起来了。“出神了!水真的能点燃纸!”小观众们议论纷纷,亲爱的小读者,当你知道用水能点燃纸之后,也能感到出“神”吧,那么这个“神”出在什么地方呢?
答案
实际上并不神秘,这无非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原来,表演者手中拿的那张白纸上事先已粘上一小块金属钠,因为金属钠是白色的,所以台下的观众是不易看见的,他将白纸折叠几次是为了将这块金属钠包在中间以防止在空气中被氧化。金属钠有一种非常活泼的化学性质,遇水后能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这个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纸的温度迅速升高,并马上达到燃点。这个反应还同时放出氢气,在氢气燃烧之时,纸也跟着燃烧了。不但金属钠有这种性质,金属钾、金属锤等也都有这种化学性质。
19、美丽的夜空
中秋节的晚上,夜空美极了。那蓝湛湛的天空布满了繁星万颗,好似一块天鹅绒上镶满了珍珠、宝石。还有那皎洁的明月悬在碧空,浮浮飘动,仿佛是嫦娥要走出月宫。在浮云上翩翩起舞……,原来,这中秋夜空的美景,却能在魔术师的试管中诞生。亲爱的读者,你也想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夜景吗?那就利用你那巧夺夭功的匠手,开动你那饱藏化学知识的大脑,精心地设计制作吧!
答案
在一只试管中加入几毫升的无水酒精(95%的酒精也行),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的背面衬托一张深蓝色的光纸,摇动几下试管将浓硫酸和酒精混合均匀后,关闭灯光,然后将一些高锰酸钾颗粒缓慢地投入试管中。片刻,你就可以欣赏这个“液体星光”了。原来,试管中发生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紫色的高锰酸钾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白和浓硫酸作用时,放出了氧气,同时也放出大量的热,这时,高锰酸钾颗粒周围的酒精很快达到燃点而生成耀眼的火花,由于热量对流的作用,这些闪烁的火
F. 【初三】在家就能做的物理或者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 多了 举个列子 小苏打或苏打 加白醋 收集二氧化碳;···
材料:干净的器皿、白醋、小苏打粉、干瘪的塑料袋
用干净的器皿(碗、碟子、玻璃牛奶瓶 选神马自己编一个)取足量(多少你自己定···)的白醋
再加入适量的小苏打粉 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大约半分钟)再用塑料袋紧封住器皿口 (此举是为了尽量排出器皿内的其他的无关气体) 待反映停止后(没有冒气泡后)倒置器皿 并将塑料袋取下扎紧封口 里面的气体就几乎是二氧化碳了········
过程原创 求加分···= =
G. 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
生活中有趣的化学现象
1、小木炭跳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化学吧,那么你就自行动手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实验的题目叫小木炭跳舞。取一只试管,里面装入3一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过一会儿就会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似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有趣极了。请你们欣赏一下小木炭优美的舞姿吧。你能回答小木炭为什么会跳舞吗?
答案
原来在小木炭刚放入试管时,试管中硝酸钾的温度较低,还没能使木炭燃烧起来,所以小木炭还在那静止地躺着。对试管继续加热后温度上升,使小木炭达到燃点,这时与硝酸钾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小木炭立刻燃烧发光。因为硝酸钾在高温下分解后放出氧来,这个氧立刻与小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气体一下子就将小木炭顶了起来。木炭跳起之后,和下面的硝酸钾液体脱离接触,反应中断了,二氧化炭气体就不再发生,当小木炭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落回到硝酸钾上面时,又发生反应,小木炭第二次跳起来。这样的循环往复,小木炭就不停地上下跳跃起来。
2、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是白色的小颗粒或粉未状,象冬天的白雪。然而,我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白糖顿时变成了
‘黑雪”,真有意思,谁知道这里的奥妙在什么地方?
答案
原来白糖和浓硫酸发生了一种叫做“脱水”的化学反应。浓硫酸有个特别古怪的爱好,就是它与水结合的欲望特别强烈,它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就是其他物质中的水分它也不放过,只要一相遇,它就非得把水夺过来不可。白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c12h22o11),当它遇到浓硫酸时,白糖分子中的水,立刻被其夺走,可怜的白糖就剩下炭了,变成了黑色。浓硫酸夺过水为己有之后,并不满足,它又施展另外一个本领一氧化,它又把白糖中剩下来的炭的一部分氧化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跑出来。
c+2h2so4=2h2o+2so2+co2
由于反应后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的跑出,所以体积越来越大,最后变成蓬松的“黑雪”。在浓硫酸夺水的“战斗”中,是个放热过程,所以发出嗤嗤的响声,并为浓硫酸继续氧化碳的过程提供热量。
3、不用电的电灯泡
某中学的趣味化学表演大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其中一个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根木杆上挂着一只200瓦左右的电灯泡,这个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就亮度来说,一般的电灯比起它来是望尘莫及的。然而这个电灯泡并没有任何电线引入,因为它是一个不用电的电灯泡。请你们想一想,这个不用电的电灯泡的秘密在那里?
答案
原来,这个电灯泡中装有镁条和浓硫酸,它们在灯泡内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引起了放热发光。大家知道,浓硫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是和一些金属相遇时更能显示出它的氧化本领。金属镁又是特别容易被氧化的物质,所以它俩是天生的“门当户对”了,只要一相遇,便立刻发生脱的化学反应:
mg+2h2so4(浓)=mgso4+ so2+2h20
在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电灯泡内的温度急剧上升,很快地使镁条达到燃点,在浓硫酸充分供给氧的情况下,镁条燃烧得更旺,好象照明弹一样。
4、净水能手——明矾
说起明矾,人们对它是很熟悉的,也有人管它叫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然而明矾不只用作化工原料,它还是一个净水能手呢!有一次,我们下乡搞调查研究,在做午饭的时候,发现缸里的水太浑,不能用,正在为此而着急的时候,农技站的张技术员来了,他看见我们没有办法,立刻取出几块明矾,把它研成细未,然后撒在水缸里。不一会儿,缸里的水变得清澈透底了。这件事虽然时隔几年,但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然而,我始终不明白是什么道理,请读者给我解释一下。
答案
原来,水中的泥尘被明矾“捉”住以后,一起下沉到缸底了。那么,明矾为什么能“捉”住水中的泥尘呢?这得先从水的混浊的本身谈起。水中那些特别小的泥土和灰尘,由于重量很轻,所以它们不容易沉淀下去,在水中“游荡”,使水变得混浊。另外,这些微小的粒子还有个特点,就是它很喜欢从水中把某种离子拉到自己身边来,或者自己电离出一些离子,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带有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荷的粒子往往都带有负电荷。因为同性电荷排斥,异性电荷吸引,所以这些都带负电荷的粒子互相排斥而靠不到一起,它们没有机会结成较大的粒子而沉淀下来。明矾却有使这些彼此不能靠近的粒子跑到一起来的奇特本领。,明矾一遇到水,就发生水解反应,在这种反应中,硫酸钾是个配角,硫酸铝是个主角。硫酸铝和水作用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物——氢氧化铝。所生成带有正电荷的氢氧化铝,一碰到带有负电荷的泥尘颗粒,就彼此“抱”在一起。这样,很多粒子聚集在一起,粒子越来越大,终于双双沉于水底,水就变得情澈透明了。
简单的说是铝离子水解
5、石灰煮鸡蛋
南京小学的校舍需要重新维修,工人师傅往一堆的响声,好象开锅似的。慧清和艳丽两位同学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一边议论。慧清说:“看这个热乎劲,准能将鸡蛋烧熟。”艳丽说:“根本不可能。”她俩为了弄个明白,就从家里拿来一个鸡蛋,埋到正在冒气的石灰堆里,不大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鸡蛋爆炸了。她们看到这种情形,更加纳闷了,她们想来想去也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谁能给她俩解释一下?
答案
道理很简单。生石灰化学名称叫氧化钙,加水后变成熟石灰,化学名称叫氢氧化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白灰。把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叫做“消化”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6、不安定的卫生球
说起卫生球,大家一定很熟悉,经常用它来杀死衣箱中的蛀虫。然而,当你把它放到一个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里一它会怎样呢?开始时,它一直沉睡在杯底,可是,过一会儿,它就不安静了,却在水里上下跳动,好象得了癫狂症一样。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案
经过这种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一个个很小很小的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或杯壁上,卫生球的全身也都粘满这种小气泡。二氧化碳比水轻,要往水面上升,一旦卫生球粘住的这种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由于所受压力的减小,附在卫生球上面的小气泡破裂了,卫生球又恢复原来的比重,失去了“救生圈”,于是又沉回杯底,到再粘足够的小气泡时,又浮了上来。这样循环往复,卫生球便奔走不停。
7、“六六六”粉名字的来历
城郊一片小麦田发生了虫灾,为了抗灾灭虫,农民喷洒一种叫作“六六六”粉的化学农药。这时,爱动脑筋的甲同学一本正经地问乙同学:“你说,这种农药为啥叫‘六六六’粉呢?”“这还不知道,因为在发明这种农药的时候,科学家们实验了六百六十六次。”乙同学胸有成竹地回答。甲同学反驳说:“你说的不对,我听别人说,这种农药是用六百六十六种药配成的,所以叫‘六六六’粉。这两位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请读者评一评,他俩谁讲的对?为什么?
答案
这两位同学说得都不对。这种农药是用一种叫作苯的化学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和氯气作用生成的。
c6h6十3c12=c6h6cl6
从生成的“六六六”粉的分子式中可以看出:、它的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六个氯原子组成的,所以叫作“六六六多,粉。
8、氯化铵的妙用——防火布
亲爱的同学,我将一块普通的棉布浸在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片刻之后,取出晾千就成防火布了。将这块经过化学处理的布用火柴点,不但点不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雾。请你们说说,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
原来,经过这种化学处理的棉布(防火布)的表面附满了氯化铵的晶体颗粒,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它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怕热,一遇热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分解出两种不能燃烧的气体,一种是氨气,另一种是氯化氢气体。
nh4cl—>nh3(气)+hc1(气)
这两种气体把棉布与空气隔绝起来,棉布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当然就不能燃烧了。当这两种气体保护棉布不被火烧的同时,它们又在空气中相遇,重新化合而成氯化铵小晶体,这些小晶体分布在空气中,就象白烟一样。实际上,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是很好的防火能手,戏院里的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氯化铵处理,以求达到防火的目的。
9、一个鸡蛋的沉浮
在一个大烧杯中装入稀盐酸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放一个新鲜鸡蛋,它会马上底。不一会儿,鸡蛋又上升到液面,接着又沉入杯底,过一会儿鸡蛋又重新浮到液面,这样可反复多次。请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
由于鸡蛋外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稀盐酸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
cac03十2hc1=cac12十c02(气)十h20
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气泡紧紧地附在蛋壳上,产生的浮力使鸡蛋上升,当鸡蛋升到液面时气泡所受的压力小,一部分气泡破裂,二氧化碳气体向空气中扩散,从而使浮力减小,鸡蛋又开始下沉。当沉入杯底时,稀酸继续不断地和蛋壳发生化学反应,又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从而再次使鸡蛋上浮。这样循环往复上下运动,最后当鸡蛋外壳被盐酸作用光了之后,反应停止,鸡蛋的上下运动也就停止了。但是此时由于杯中的液体里含有大量的氯化钙和剩余的盐酸,所以最后液体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因而,鸡蛋最终浮在液体上部。
H. 化学小实验vffg)
怎么了
还有什么疑问么
反应方程式是2Na+2H2O=2NaOH+H2
反映出的物理性质:
用小刀切下一块:质软
金属漂浮于水面: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
熔化陈一个善良的莹白色的小球,并逐渐缩小:熔点底
能熔化:能导热
采纳下哈
谢谢
I. 有哪些物理化学趣味小实验,适合小孩做的
.鲜艳的布料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的颜色会变深?
材料:一块颜色鲜艳的布料,一碗水
实验开始:1.观察干燥的布料颜色。
2.将布料完全浸泡在水里,观察颜色的变化。
有趣的现象:
注意到了吗?干燥的布料颜色比较暗淡,而浸泡过的布料颜色比较深。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物体,是因为光找到物体上,物体表面就会把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里。光线反射越多,我们看到的颜色就越浅。反之,颜色就越深。水会吸收一部分光线,湿润的布料比干燥的布料反射的光线要少,颜色也就越深。
J. 初中物理化学实验 步骤 急
初中物理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简介:初中物理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