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碘是怎么被发现的
在第戎附近的诺曼底海岸有许多浅滩,海生植物受到海浪和潮水的冲击,会漂浮到浅滩上。在退潮的时候,经营硝石工厂的库特瓦经常到那里采集黑角菜、昆布和其他藻类植物。这些采集物经晒干后烧成灰,再用水浸渍就得到一种溶液,这种溶液经蒸发后可先后结晶出氯化钠、氯化钾和硫酸钾,其中氯化钾可用来生产硝石。
一次,库特瓦在处理硫酸钾的母液时,加入了浓硫酸,不料,容器上方竟然产生了紫色的蒸气,犹如美丽的云彩冉冉上升。最后这种使人窒息的蒸气竟然充满了实验室,当蒸气在冷的物体上凝结时,它并不变成液体,而是成为一种暗黑色的带有金属光泽的结晶。这一现象使库特瓦惊喜不已,他对这种结晶体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新物质不易跟氧或碳发生反应,但能与氢和磷化合,也能与锌直接化合。尤为奇特的这种物质不能为高温分解。库特瓦根据这一事实推想,它可能是一种新的元素。
由于库特瓦的实验设备简陋,药物缺乏,加之他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硝石工业上,所以他无法证实这种新物质是新元素。最后他只好请法国化学家德索尔姆和克莱芒继续这一研究,并同意他们自由地向科学界宣布这种新元素的发现经过。
经过深入的研究,1813年,德索尔姆和克莱芒发表了题为《库特瓦先生从一种碱金属盐中发现新物质》的报告。他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从海藻灰所得的溶液中含有一种特别奇异的东西,它很容易提取,方法是将硫酸倾入溶液中,放进曲颈瓶内加热,并用导管将曲颈瓶的口与采集器连接。溶液中析出一种黑色有光泽的粉末,加热后,紫色蒸气冉冉上升,蒸气凝结在导管和球形器内,结成片状晶体。”他们相信这种结晶是一种与氯类似的新元素,为了进一步达到确定的答案,他们又向化学权威戴维、盖•吕萨克、安培等人作了报告。戴维用直流电将碳丝烧成红热,使它与这种结晶接触,并不能把它分解,证明它是一种元素。1814年,这一元素被定名为碘,在希腊文中是紫色的意义。
㈡ 碘为什么被称为“变色大王”
在化学界,有一个有趣的家族。它的所有成员都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产生化学反应。这个家族就是卤族元素。
上面提到的变色过程多数都是化学变化:比如,关于第一次变色,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几滴碘酒分别滴到打印纸和玻璃板上,玻璃板上的棕色碘酒将会逐渐变浅,直到最后消失。这表明,打印纸上的变黑现象和碘酒中的酒精挥发没有关系,而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产生了新物质。
碘的变色本领,是与它个子大以及原子核外的电子个数和排列方式有极大的关系。这个变色大王,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做了很多事,也是科学家做实验时候的得力助手哦。
㈢ 碘的发现简史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硝酸钾制造火药。当时欧洲的硝酸钾矿多取自印度,但是储藏量是有限的。欧洲人从南美的智利找到了大量硝石矿床,可是它的成分是硝酸钠,具有吸湿性,不适宜制造火药。在这种情况下,1809年一位西班牙化学家找到了利用海草或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的硝酸钠或其他硝酸盐转变成硝酸钾的方法。因为海草或海藻中含有钾的化合物。
当时法国第戎的制造硝石商人、药剂师库尔图瓦就按照这个方法生产着硝酸钾。他利用海草灰的溶液与硝酸钙作用。1811年一个时期里他发觉到盛装海草灰溶液的铜制容器很快就遭腐蚀。他认为是海草灰溶液含有一种不明物质在与铜作用,于是他进行了研究。
他将硫酸倾倒进海草灰溶液中,发现放出一股美丽的紫色气体。这种气体在冷凝后不形成液体,却变成暗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结晶体。这就是碘。
关于库尔图瓦发现碘的经过,1947年前苏联出版的一期《自然》(природа)杂志中,刊登着一篇署名文章《论伦琴射线发现史》,其中提到碘的发现说:“……在工作中的库尔图瓦放着两个玻璃瓶,其中一个是他制药用的,里面盛着海草灰和酒精,另一个里面盛着铁在硫酸中的溶液。库尔图瓦在吃饭,一只公猫跳到他肩上。突然,这只公猫跳下来,撞倒了硫酸瓶和并列在一起的药瓶。器皿被打破了,液体混合起来,一缕蓝紫色的气体从地面上升起……”
化学反应原理:硫酸遇到海草灰中含有的碱金属碘化物——碘化钾(KI)和碘化钠(NaI),生成了碘化氢(HI)。它再与硫酸作用,就产生了游离的碘:
H2SO4 + 2HI → 2H2O + SO2 + I2↑
法国在拿破仑发动战争期间缺少制造火药的硝酸钾,是碘发现的历史条件。碘在自然界中的丰度是不大的,但是一切东西都含有碘,不论坚硬的土块还是岩石,甚至最纯净的透明的水晶,都含有相当多的碘原子。海水里含大量的碘,土壤和流水里含的也不少,动植物和人体里含的更多,这是碘发现的内因。
库尔图瓦长期从事于利用含碘的海草灰制取硝酸钾的工作,偶然地取得了碘,是因为他能够紧紧抓住偶然的发现,更因为他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而不是一个平凡的硝石制造商人。他在1813年发表了《海草灰中新物质的发现》论文,并把他取得的碘送请当时的法国化学家克莱门、德索梅、盖吕萨克等人进行研究鉴定,得到他们的肯定。
正是盖吕萨克命名它为iode,来自希腊文紫色一词。由此得到碘的拉丁名称iodium和元素符号I。
人们没有忘记库尔图瓦的贡献,第戎的一条街道即以他的姓氏命名,只有极少数化学元素发现人获得了这样的荣誉。
㈣ 那个瑞典的化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发现了新元素
记得他 在海带发现
贝尔纳·库尔图瓦(Bernard Courtois,1777年-1838年),法国化学家。库尔图瓦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是碘元素的发现。
贝尔纳·库尔图瓦生于法国勃艮第第戎。1811年,在海草灰中发现了碘元素
㈤ 碘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811年的一天,法国巴黎的一位药剂师兼化学家贝尔纳·库尔特瓦,正在进行一项提取实验。从海藻灰溶液中提取硝酸钾的工作,他已进行多日,但一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他焦急万分。这天,终于有点儿眉目。可是就在这时,一只花猫突然跑来,把一瓶硫酸碰倒,恰巧这瓶硫酸全部洒在装有海藻灰溶液的盆里。库尔特瓦十分恼火:若想提取硝酸钾,只能往海藻灰溶液中倒入少许硫酸,可这次却一下子倒进去这么多!
库尔特瓦拾起装硫酸的空瓶,刚要惩罚这只令他气愤不已的花猫,却被眼前出现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一缕缕紫色的蒸气从盆中冉冉升起,非常美丽。见此异常的紫烟,花猫吓得不知所措,仓惶逃跑了。而库尔特瓦却被这种奇怪的蒸气吸引住了,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忽然他想把这种蒸气搜集起来,可是,这时蒸气已经变得相当少了。他急忙搜到了一点蒸气,想看看冷却成液体后是什么东西。谁知冷却后得到的却是一种像金属一样耀眼的紫黑色晶体。库尔特瓦经过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
后来,经过H.戴维和J.-L.盖-吕萨克研究,正式确认库尔特瓦发现的是新元素,盖-吕萨克将它命名为iodine,它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紫色的”。这种紫色的元素就是碘。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元素:碘虽然是非金属,但却闪耀着光泽;碘虽然是固体,却又很容易升华,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人们常以为碘蒸气是紫红色的,其实不然,纯净的碘蒸气呈深蓝色,夹杂空气时才呈紫红色。碘的大部分盐类都是白色晶体。
这种新元素在大自然中很少,仅占地壳总重量的0.000001%。可是,由于碘易升华,又到处都有它的足迹:海水中有碘,岩石中有碘,甚至连最纯净的冰洲石、从宇宙空间掉下来的陨石、人们吃的葱、海里的鱼……都有微量的碘。碘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碘溶于酒精中可制作碘酒,用于皮肤消毒。
碘的用途很广泛。它是甲状腺素必不可少的原料。碘对动植物的生命是极其重要的。海水里的碘化物和碘酸盐进入大多数海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循环中。在高级哺乳动物中,碘以碘化氨基酸的形式集中在甲状腺内,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近年来,我国利用碘和钨的化合物——碘化钨制造的碘钨灯,使用寿命可达5000小时以上。
㈥ 谁有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
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首先敏锐地察觉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这种内在关系的端倪:某三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如氯,溴,碘,不仅在颜色、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这种情况,他一共找到了五组,他将其称之 为"三元素族",即:
锂 3 钠 11 钾 19
钙 20 锶 88 钡 137
氯 17 溴 35 碘 127
硫 16 硒 79 碲 128
锰 55 铬 52 铁 56
尽管他找到的规律仅能说明局部,而且使人感到偶然性的成份
更大,但是,这种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寻求联系,由定性到定量
的过渡却代表了本质上正确的新方向,开了寻找元素间规律的先河。
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这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生产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化学也同其它科学一样,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门捷列夫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诞生到人间。门捷列夫从小就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们得到快乐、美满的生活;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变得聪明。
门捷列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师,经常给他们讲课。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当时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始创的新原子论。由于道尔顿新原于学说的问世,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速度,一个一个的新元素被发现了。化学这一门科学正激动着人们的心。这位教师的讲授,使门捷列夫的思想更加开阔了,决心为化学这门科学献出一生。
门捷列夫在大学学习期间,表现出了坚韧、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着门捷列夫,由于丧失了无数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苍白了。可是,在他贫血的手里总是握着一本化学教科书。那里面当时有很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缠绕着他的头脑,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价,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俄国名字的光荣。”——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门捷列夫并没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来了。最后,才知道是医生诊断的错误,而他得的不过是气管出血症罢了。
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这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写出了《论比容》的论文。文中指出了根据比容进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组的途径。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当他担任化学副教授以后,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近五十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国海德尔堡进行科学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 一八六二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他认识自然的才干,而且对他发现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门捷列夫又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纸卡。他把重新测定过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他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停地研究着。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而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终于发现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说明: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过程中,又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6、6.7、196.7,而门捷列夫坚定地认为金应排列在这三种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应重新测定。大家重测的结果,锇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而金是197.2。实践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论断,也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象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无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气体氛的发现,对周期律是一次考验和补充。一九一三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在研究各种元素的伦琴射线波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后,证实原子序数在数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带的阳电荷,进而明确作为周期律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数。在周期律指导下产生的原于结构学说,不仅赋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说明,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周期律的本质,把周期律这一自然法则放在更严格更科学的基础上。元素周期律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门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这个勋业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由于他总是日以继夜地顽强地劳动着,在他研究过的这些领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一九0七年二月二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科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了。但他给世界留下的宝贵财产,永远存留在人类的史册上。
㈦ 法拉第的表演讲的是什么
化学家法拉第在印刷厂当工人的时候,就坚定了为科学献身的信念。有一次,他碰到了当时着名的化学家戴维。戴维问他:“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他回答道:“化学和物理。我想当一个化学家,我渴望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此后,他当上了戴维的助手,并随其到国外旅行,从事学术活动,走上了科学研究的艰难路程……
一天,法拉第为英国科学史家惠威尔表演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法拉第把一张浸透了碘化钾溶液的纸的两端分别和发电机的两极相连接。他转动发电机上的圆板时,和发电机正极相连的阳极纸面附近,开始出现了棕色的斑点,说明碘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变成了碘单质。法拉第把圆板转动得越久,通过碘化钾溶液的电量越大,纸上出现的棕色斑点就越多。
他还设计了“伏特静电计”,来测定电量。在一个充满某种液体的玻璃瓶中,放上两个装满液体的试管,使电流从液体中通过,则会发现试管中聚集了氢气和氧气,气体收集得越多,说明从液体中通过的电量越大。巧妙的实验说明了电化学的一个基本规律:电极上分解出来的物质的量,与通过液体的电量成正比。
惠威尔被法拉第精彩的实验吸引住了。他不解地问道:“你研究的这种电解实验是否有实际意义呢?”法拉第回答道:“当然有,在没有弄清这种现象的本质以前,戴维就借助它提取了钾、钠、钙以及其他许多金属。”
法拉第还发现,电解时由相同电量产生的不同电解产物,有固定的“当量”关系。这两条定律后来被称为“法拉第电解定律”。1834年,法拉第在题为《关于电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发表了电解定律,并首次明确地给“电解质”、“电极”、“离子”等概念下了定义。
法拉第关于电量与化学变化量之间的定量规律的发现,为电化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是电化学的创始人。
㈧ 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
碘的物理性质:
碘是一种紫黑色有光泽的片状晶体,自然界存在的同位素是74个中子的碘-127。碘具有较高的蒸气压,在微热下即升华,纯碘蒸气呈深蓝色,若含有空气则呈紫红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碘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碘在乙醇和乙醚中生成的溶液显棕色。
碘的化学性质:
碘的化学性质不如同族元素活泼,但在化学反应中它也可以表现出由-1到+7的多种氧化态,它的化学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碘能溶于碘化物中是因为I₂与碘离子生成了错离子。溶液里总有单质碘的存在,因此许多碘化钾溶液的性质与碘溶液相同。碘分子会与淀粉生成蓝黑色错合物,但碘离子则否。
(8)碘的化学家是怎么变得扩展阅读:
碘在介电常数较小的溶剂(如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中生成紫色溶液,在这些溶液中碘以分子状态存在。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小,但在碘化钾KI或其他碘化物溶液中溶解度却明显增大。
一般能与氯单质反应的金属(除了贵金属)同样也能与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单质。例如碘单质常温下可以和活泼的金属直接作用,与其他金属的反应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
㈨ 碘字的来历
1811年,法国的库特尔,用硫酸处理海草灰母液时,发现了碘的存在。
碘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元素,它虽然属于非金属元素,却又闪耀着金属般的光芒;它虽然是固体,却又很容易升华,只要一加热,它可以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人们常常以为碘蒸气是紫色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里面夹杂着空气,纯净的碘蒸气是蓝色的。
虽然大自然中的碘很少,但由于它容易升华,因此到处都有它的足迹:海水中有碘,岩石中有碘,我们吃的葱、海里的鱼中有碘,甚至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中也少不了它。
元素碘是由法国的化学家库尔特瓦在1811年发现的。可是,当时很多人都传说碘是由一只小花猫发现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进入十九世纪后,拿破仑发动了许多战争,而战争中需要大量的黑色火药。大家知道,黑色火药是由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最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它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硫黄和碳粉。
库尔特瓦在巴黎经营了一座不大的硝石工厂,他是利用法国海岸边漂浮的绿色海藻来提取硝酸钾的,也就是先把海藻晒干烧成灰,然后用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的硝酸钠转变成硝酸钾。
有一次,库尔特瓦正在实验室中制取硝酸钾。他在桌子上放了两只瓶子,一只瓶中盛着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只瓶中袋的是硫酸。他家里有一只淘气的小花猫,它不知什么时侯爬到了桌子上,乘库尔特瓦不注意,它就去碰那两只杯子。杯子全被它碰倒了,里面的溶液流了一桌。
库尔特瓦听到响声一看,十分生气,当他抬手就耍惩罚这个“捣蛋鬼”时,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来汲见过的现象:从混合液体中产生了一缕紫红色的气体,就好像一朵美丽的云正从桌面上缓缓升起。这种气体十分难闻。
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种紫色蒸气在冷却下来后并没有凝结成液体,而变成了一种紫黑色的闪着金属光泽的颗粒。库尔特瓦顿时被它吸引住了。
这种气体究竟是由什么形成的呢?库尔特瓦经过持续不懈的研究,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后来他就用这种蒸气的颜色给它起名叫碘(在拉丁文中,碘的意思就是紫色)。
碘当然是库尔特瓦发现的,可你们也不要忘了这只为发现碘而立下大功的小花猫。
平常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脖子长得都差不多一般粗细。可是,一些科学家们在我国西部某省的一个山村里,却发现那儿的人的脖子特别粗,儿乎跟下巴一样齐。
为什么他们的脖子长得这么粗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碘与人体的关系。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体中约有二十至五十毫克的碘,其中有很多聚集在甲状腺内,是形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
当人体缺碘时,体内甲状腺素的合成就不能顺利地进行,血液中的甲状腺素的浓度就会下降。这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下令”给脑垂体,让它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来使甲状腺细胞增生和肥大,这就使人的脖子越来越粗,科学家们把这个症状叫“地方性甲状腺肿”,而人们一般就叫它“粗脖子病”。
现在就清楚了,那个山村里的人所吃的食物中缺乏碘元素,所以才长出了粗大的脖子。据统计,目前全世果患粗脖子病的人最少也有两亿,平均每一百个人中就有五个人是粗脖子!
那么,怎么治疗和预防这种粗脖子病呢?
办法很多。既可以在食物中加入碘盐,还可以多吃一些海带、海藻和海鱼等含有碘的食品。
日本有一家农产品公司把碘混入饲料中来喂鸡,成功地让鸡下出了含有大量碘的鸡蛋,吃了这种鸡蛋的人的体质会越来越好,对含有高胆固醇和异常过敏的人作用更加显着。
大家知道,普通的白炽电灯中的灯丝是用钨做的。通电时,灯丝温度很高,通常舍达到摄氏两千度,这样高的温度下,钨丝很容易挥发,这就大大缩短了电灯的寿命。
怎么才能使生产出来的灯泡更耐用呢?
人们发现,只要在钨丝表面涂上一层碘化钨,就能延长灯泡的寿命。
在通电后,当灯丝温度高于摄氏一千四网络,碘化钨就受热分解,变成碘和钨。钨留在灯丝上,而碘是容易升华的元素,它会充满整个灯管。当钨丝上的钨受热挥发,扩散到管壁上,碘就会与钨作用生成碘化钨。碘化钨扩散到灯丝,又受热分解。这样循环不已,就使钨丝保持原状,使用寿命很长。
一支普通的碘钨灯管,比一支自来水笔还小,通电后,会射出白炽耀眼的光芒。一般的碘钨灯,使用寿命可达五千小时以上。
你知道吗,碘还有一个很好听功外号叫”智慧元素”。人们为什么要给它起这么一个外号呢?
大家知道,如果人体碘的摄人量不足,就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引起碘缺乏病。这种病不但会使人长粗脖子,而且也是目前已知的导致人类智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在我国内陆和一些高山地区,由于缺碘,有为数不少的家庭,生下的子女长相难看,头大额低、表情呆板、垂舌流涎、而且身材矮小,有的一直到了四五岁时还不会站立、走路,他们智力低下,上了小学连自已的名宇也不会写,简单的数学计算也算不出来,有的甚至耳聋、口哑,生活不能自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母亲在怀孕时,胎儿发育所需的碘是由母体本身提供的,如果那时母体本身摄人的碘不足,就会影响到胎儿,使生下来的婴儿发育迟缀,身材矮小;如果母亲在哺乳期内继续缺碘,那就会使婴儿智力低下。
科学家们发现,在婴儿期出现的这种碘缺乏病是永久性的,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骨胳的发育的损伤也是终身性的。由于缺碘能造成大脑发育不良,智商低下,所以人们把碘称为“智慧元素”,并提出了“要聪明,食碘盐”,道理就在这里。
碘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少,在地壳中每十万个原子中约有一个碘原子,而且分布很不均匀。在海水和海产品中碘的含量相对较高(如每千克海带含碘多达四千毫克),内陆或山区的水中含碘量极少。
我国幅员辽阔,缺碘地区占绝大部分。如甘肃省,就有百分之九十的地区属于缺碘区,其中有一半是严重缺碘区,患各种碘缺乏病的人口高达两千多万。据统计,现在全球至少有十亿人生活在缺碘的环境中。我国目前有智力残疾人一千多万,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缺碘造成的,而且还在以每年新增一万智力残疾儿的速度憎长着。
我国政府已作出了决定,从1995年起全部食用加碘盐,这对于保护广大的少年儿童智力健康,提高民族素质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人类杜会的一大贡献。
㈩ 碘是哪一年被发现的
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许多化学家都在研究人工合成硝酸钾来制取炸药。法国化学家库特瓦也正在研究利用海草来制取硝酸钾。他把收集到的海草烧成灰,把灰泡在水里,再通过这些泡过海草灰的水制出透明的硝酸钾。
库特瓦是个善于提出问题的人。他想:“这些泡过海草灰的水制取硝酸钾之后,剩下的液体中会不会有其他成分呢?”
1811年的一天,库特瓦正专心地工作着。“砰”的一声,一只调皮的猫把架子上的盛浓硫酸的瓶子碰倒了,浓硫酸正好淌进浸过海草灰的瓶子里。两种液体相遇后,立即升起了一股紫色的蒸气,并有强烈的刺鼻气味。
库特瓦很善于观察,他立即收集起这种挥发性的物质,获得了一种紫色的、漂亮的晶体。1814年这一元素被定名为碘,取希腊文“紫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