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其课程理念有哪些内容
《标准》中明确指出,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的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
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
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贰’ 简述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或者说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基本原则的确立,既要突出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又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要符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
(1) 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式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当代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启发式教学之中。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科学探究,“启发”是教师“调动”、“引导”学生的最适宜的方法。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究”紧密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2)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基础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的思路,也强调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可见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以重视基础为前提。
发展性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发展“不仅仅是指智力的发展,而且指一般发展”;“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我们在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健康发展,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反映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图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投影、影像、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微观的化学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引导学生通过对直观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好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方法和价值观。第三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是与我们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叁’ 对化学新课程评价的认识
摘要:〔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措施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力求以学生为 本,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为重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 新课程。学习新课标,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 解读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教师把 握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前提条 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要保证。而通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又能使解读 更确切、更深刻。
1 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1.1 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 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它立 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需 要,着眼于提高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 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 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 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 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一 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 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 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 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 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 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 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1.2 新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 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学 观念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新:①教学不 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 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 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 验课程”。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 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 成部分,教师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 和传递着,学生也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接 受者和吸收者。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 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 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不再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叠加。③教学不仅 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④教学价值从以 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课堂不 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 的圣殿。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 验。这样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进行着 人格的完善。
‘肆’ 高中干化学有哪些核心观念
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 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 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 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
‘伍’ 高中化学新课标理念是什么
体现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深刻的人文内涵,更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全面的科学素养,更自主的探究活动,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扎实的教学研究,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陆’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是建立在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还有很多“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的影子。而在新改革的教学体系及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中心,在课堂上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使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实现高效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26-01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发挥化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不协调”的现状
因长期受传统授受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缺少课堂交流和互动,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破坏了课堂的动态平衡和共生性。教师传授化学知识通常局限于考试,与现实生活以及工
农业科技相脱离,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些“不协调”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改革一再要求。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知识的反思者、教学重点的归纳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从根本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引导者和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者、鼓励者,以科学的态度和“谦虚的低姿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源动力和学习习惯。
2.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建立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之上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课堂不但是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而且也是师生共同度过和共同创设的生命空间,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在这个固定的场所里,和谐与平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新改革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竞争、互助的关系,其中平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和实施者,并从根本上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态。在这方面可以有效的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讲解者”,教师成为“实施学生课堂讲解的布置者和引导者”。如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酸和碱,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然后让学生到讲台讲解什么是酸和碱,他们的组成有什么特征,如何识别以及溶液ph值的测定,最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这种让角色定位的转变,这种融洽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有着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根本上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2.2 课堂上引入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众所周知,课堂是有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整体,在这个生态体内,作为教师一定要视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都是有主见的一个个体。一个可以大胆思考、畅所欲言,并可以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互相互惠交流的空间,是每个学生向往的,只有建立在平等、信任的氛围下,让师生、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互动,让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得到承认和呵护,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去创造”,而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再创造”。例如,在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研究中和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会想:“怎么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了呢?”此时可顺势点拨学生,让他们分成小组自主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往往可设计出以下方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
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盐酸,红色消失;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较多量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溶液不变红色(或不产生蓝色沉淀);向盐酸中加入较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入少量锌粒或碳酸钠溶液,溶液中不产生气泡,等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问题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组合作探讨或者有选择性的选择问题回答等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断鼓励,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都要及时的肯定。
2.3 以实际生活为切入,调动学生的探究和求知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比如谚语“雷雨发庄稼”,让学生认识氮和no;在讲究金属汞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小孩玩“汞”中毒事件,让学生去探究中毒的原因;又如当前社会热点“雾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社会极端天气频发”是否与“臭氧层”有关?冰箱普及与换代?等等,这不但是一个包括化学在内的多学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文意识”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如何处理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