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化学会的业务范围
中国化学会(Chinese Chemical Society)为中国化学化工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团体,以联络国内外化学家,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为宗旨。
② 目前世界上有哪些着名的标准化组织
1)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GATION FOR STANDRDSIGATION,简称ISO)现有成员包括90个国家的标准化机构。该组织设有163个技术委员会和640个分委员会,其中央秘书处设在日内瓦,负责组织协调ISO的日常工作,并核实、发布国际标准。该组织还设有信息网(ISONET),负责与成员国交流、交换国家和国际标准、技术规程规定和其他标准化文件资料等。其宗旨为在全世界促进标准化及有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的合作。
2)区域标准化组织
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体的形成,区域标准化日趋发展。区域标准化是指世界某一地理区域内有关国家、团体共同参与开展的标准化活动。目前,有些区域已成立标准化组织,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COPANT)、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O)等。
3)行业标准化组织
是指制定和公布适应于某个业务领域标准的专业标准团体,以及在业务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或国防机构。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国防部(DOD)以及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
4)国家标准化组织
是指在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标准化机构以及政府确认(或承认)的标准化团体,或者接受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指导并具有权威性的民间标准化团体,如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英国标准学会、德国标准化学系、法国标准化学会、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等。
③ 中国化学会创立的时间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于一九三二年八月四日在南京成立, 是由我国化学家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她的宗旨是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我国化学科学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使我国化学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中国化学家自愿组成的学术团体,以联络国内外化学家,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为宗旨。该会于1932年8月4日在南京由王箴、王进、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洪沉、陈裕光、曾昭抡、邻保良、黄新彦、叶娇、戴安邦等45人发起成立。1950年迁至北京。1986年选出第22届理事会,理事长为唐有祺、田昭武、黄维垣、徐光宪。1986年共有会员和通讯会员5万余名,团体会员50余个。
自学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改选了16届理事会。陈裕光、曾昭抡、吴承洛、张洪沉、范旭东等人担任过会长、理事长:吴承洛、高济宇等人担任或兼任过书记、总干事。会员人数约3 000余名,团体会员150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会先属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领导,现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曾昭抡、侯德榜、杨石先、卢嘉锡、唐敖庆、钱人元、严东生、唐有祺等先后担任过理事长。袁翰青、吴承洛、侯祥麟、华寿俊、白介夫、鲍奕珊担任过总干事、秘书长。学会曾于1959年与中国化工学会合并,改称中国化学化工学会,1963年又分为化学、化工两个学会。
学会的领导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每4年改选一次,由全国会员代表通讯选举产生。理事会休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负责行使理事会的职责。理事会下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应用化学、化学教育等7个学科委员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催化、晶体化学、色谱、流变学、计算化学、光化学等7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化学名词、科学普及、编辑出版、青年化学奖评选等5个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1949年后,学会除继续举行年会外,并开展专题讨论会和二级学科的论文报告会等:各专业委员会还举办多种中、小型的学术交流活动。1982年9月,化学会在诞生地南京举行了庆祝中国化学会50周年学术报告会和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学会1979年9月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4年加入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并与欧、美、亚洲等地区一些国家的化学会组织建立了联系。近年来中国化学会还组织或与国际组织联合组织了一些国际会议,也接待了一些外国学者及代表团来访,人数已在1000人次以上。
中国化学会出版的期刊有:《化学学报》、《化学通报》、《高分子学报》(原名《高分子通讯》)、《化学教育》、《色谱》、《物理化学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化学》和《化学通讯》等。中国化学会很重视化学教育和化学普及,还主持了中国的化学名词和术语的统一工作。学会组织了大、中学化学教育经验交流会,举办了各种专题学习班和科普讲座。1984和1986年,中国化学会举办了两届全国青年化学竞赛和化学夏令营的活动。自1986年起,此项活动与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结合,自1987年起正式派学生出国参赛。自1983年起,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金,在国内学术团体中属于首创。自1986年起,又设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
④ 学术团体包括哪些
学术团体包括:艺术与设计、商务、计算机、自然科学与工程以及英语强化训练等。研究教育的学术性集体组织。在古代由于教育学科还未形成,教育研究活动是以各学派聚徒讲学的形式出现的。各学派实际上就是当时研究和探讨教育的集体。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门徒探讨和讲授包括教育学说在内的各种学说,其中儒家和墨家影响较大。
研究教育的学术性集体组织。在古代由于教育学科还未形成,教育研究活动是以各学派聚徒讲学的形式出现的。各学派实际上就是当时研究和探讨教育的集体。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门徒探讨和讲授包括教育学说在内的各种学说,其中儒家和墨家影响较大。
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有教育学说内容的《论语》、《墨经》等着作;《学记》、《劝学》等教育专着也先后问世。唐宋以后,各朝代的理学家们也是以聚徒讲学的方式进行学术活动,同时也研究教育学术。
⑤ 中国化学会的机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1949年后,学会除继续举行年会外,并开展专题讨论会和二级学科的论文报告会等:各专业委员会还举办多种中、小型的学术交流活动。1982年9月,化学会在诞生地南京举行了庆祝中国化学会50周年学术报告会和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学会1979年9月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4年加入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并与欧、美、亚洲等地区一些国家的化学会组织建立了联系。中国化学会还组织或与国际组织联合组织了一些国际会议,也接待了一些外国学者及代表团来访,人数已在1000人次以上。 中国化学会很重视化学教育和化学普及,还主持了中国的化学名词和术语的统一工作。学会组织了大、中学化学教育经验交流会,举办了各种专题学习班和科普讲座。
1984和1986年,中国化学会举办了两届全国青年化学竞赛和化学夏令营的活动。自1986年起,此项活动与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结合,自1987年起正式派学生出国参赛。自1983年起,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金,在国内学术团体中属于首创。自1986年起,又设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
⑥ 请问:中国化学会属于国际会议吗,谢谢!
全称是Chinese Chemical Society,隶属于中科院的一个组织啊。。。怎么会是会议-_-
⑦ 去英国读化学专业,哪些学校好
英国开设化学Chemical Engineering的大学有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纽卡斯尔大学、赫瑞瓦特大学、巴斯大学、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阿斯顿大学、斯旺西大学等。这些学校还是值得推荐的。
并且赴英国大学读化学专业还有很多优势:
1、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历史,非常悠久
英国的化学专业有着非常悠久的研究历史,英国的皇家化学学会(RSC)是一个国际权威的学术机构,是化学信息的一个主要传播机构和出版商。这个机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并且在全球的范围内享有着着名的荣誉。
2、英国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不局限于化工包含其他专业课程
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并不是为了让你在化工厂里做一名员工而开设的,而是为了让你在化工厂里做一名领导人物而开设的,所以化学工程专业下设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化工,而是开设了会计、管理、商务、市场和经济等专业课。
3、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实验,注重实践模拟企业经营
学生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也并不是单单的做一个实验,而是要从市场调查开始一直到这个项目日后是否盈利,在多久之内能够盈利,从研发开始一直到物流到销售,这些统统都是英国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
4、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泛
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对英国当地的学生来说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因为毕业后的就业范围比较广,学生毕业之后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或者是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⑧ 化学专业在英国读研的学校有哪些
你好
英国开设化学Chemical Engineering的大学有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纽卡斯尔大学、赫瑞瓦特大学、巴斯大学、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阿斯顿大学、斯旺西大学等。这些学校还是值得推荐的。
并且赴英国大学读化学专业还有很多优势:
1、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历史,非常悠久
英国的化学专业有着非常悠久的研究历史,英国的皇家化学学会(RSC)是一个国际权威的学术机构,是化学信息的一个主要传播机构和出版商。这个机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并且在全球的范围内享有着着名的荣誉。
2、英国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不局限于化工包含其他专业课程
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并不是为了让你在化工厂里做一名员工而开设的,而是为了让你在化工厂里做一名领导人物而开设的,所以化学工程专业下设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化工,而是开设了会计、管理、商务、市场和经济等专业课。
3、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实验,注重实践模拟企业经营
学生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也并不是单单的做一个实验,而是要从市场调查开始一直到这个项目日后是否盈利,在多久之内能够盈利,从研发开始一直到物流到销售,这些统统都是英国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
4、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泛
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对英国当地的学生来说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因为毕业后的就业范围比较广,学生毕业之后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或者是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⑨ 英国大学读化学专业有哪些优势
1、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历史,非常悠久
英国的化学专业有着非常悠久的研究历史,英国的皇家化学学会(RSC)是一个国际权威的学术机构,是化学信息的一个主要传播机构和出版商。这个机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并且在全球的范围内享有着着名的荣誉。
2、英国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不局限于化工包含其他专业课程
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并不是为了让你在化工厂里做一名员工而开设的,而是为了让你在化工厂里做一名领导人物而开设的,所以化学工程专业下设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化工,而是开设了会计、管理、商务、市场和经济等专业课。
3、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实验,注重实践模拟企业经营
学生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也并不是单单的做一个实验,而是要从市场调查开始一直到这个项目日后是否盈利,在多久之内能够盈利,从研发开始一直到物流到销售,这些统统都是英国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
4、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泛
英国化学工程专业对英国当地的学生来说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因为毕业后的就业范围比较广,学生毕业之后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或者是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⑩ 俞同奎的人物生平
管学大臣张百熙尽力保护,献策建议将“捣乱分子”赶出国去,获取慈禧的批准,便选出47名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俞同奎等16人被派赴西欧各国,张耀曾等31人被派赴日本,1904年启程出国。这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也是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开端。
俞同奎出国后,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化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深造。在留学期间,俞同奎经常思虑祖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原因,他认为是科学落后、工业不发达所致,于是萌发了“以科学之宏力,谋我国之富强”的信念。 1910年,俞同奎回国后到京师大学堂任教。任理科教授兼化学门研究所主任,主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4年,学校成立教科书编委会,俞同奎任化学教科书主编,还任北京大学教务长,负责学校各科的教学工作。他经常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难得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了解所肩负的发展祖国科学、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俞同奎为培养人才,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在授课前经常备课到深夜两、三点钟。他治学严谨,被邀到别的大学讲化学课时,都是重新备课,以适合该校学生的需要,从不用过去的讲义。上课时提前10多分钟到教室板书,授课时黑板上已写满了化学公式。学生们说:“上俞先生的课,没有人再好意思迟到。”
1920年,俞同奎到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任校长,兼任有机化学教授,当时用英文课本。他讲课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期间,俞同奎除在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担任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外,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定量分析等课程。 1922年,俞同奎与陈世璋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前身),创办了《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总编缉。
俞同奎多年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术团体的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后来虽患严重的胃病和神经衰弱,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一次竟晕倒在讲台上。经医生劝告,他离开学校,到南京任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负责安排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 俞同奎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亲自编写和组织编写了许多教科书,其中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化学教材。他主要讲授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是中国最早讲授化学课程的教授之一。当时在北京大学化学门任教的,除俞同奎最年长外,还有王兼善、郭世馆、陈世璋和丁绪贤等老一辈化学家。他们为中国早期的化学教育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学校设立了评议会,由各科的部分着名教授组成,作为全校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俞同奎被选为评议员。1919年,废“门”改“系”,各系成立了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俞同奎被聘任为化学系首任主任和教授会主任,对化学系的课程设置、学生成绩考核等,亲自做了规划,并筹建化学实验室,购置化学仪器、药品等,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早期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其他大学化学系的创建和教学工作做出了示范。
俞同奎作为北京大学最早的学生和教授之一,在该校工作多年,对北京大学怀有深厚感情。1948年,北京大学50周年纪念时,他应邀为《纪念特刊》撰写了一篇“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回顾了他在京师大学堂时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学生运动的情况。1958年,北京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时,学校特地请他回校参加庆祝活动,并请他在大会上讲话。俞同奎作为北京大学最老的一位校友,他亲眼看到60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学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心里特别高兴。为参加这次大会,他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并写好了一份讲稿。但在开会那天,当这位82岁的老人兴致勃勃地上台讲话时,由于高度兴奋而不幸当场中风,半身不遂,从此退休。 俞同奎在留学欧洲期间,与李景镐、吴匡时,陈传瑚等联合发起,于1907年12月24日在法国巴黎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化学学术团体,俞同奎历任临时书记、会长、评议员,对该会的创建、组织和开展学术活动做出了贡献。
该会成立时,曾印刷章程3000份寄发四方。此举的目的,一是抛砖引玉,使当时欧洲各处的留学生共创支会,二是希望祖国人士尽调查的义务。当时调查的课题有“卫生为文明事业之起点”,“玻璃为文物之美观”,“糖、酒、火柴为人生日用所必需”等。因会员散处四方,因此,特定每年暑假举行一次年会。俞同奎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夏第一次年会(1908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英国伦敦召开)并任会长,在会上做了上半年的工作报告。会议拟定按英华、法华、德华(分上、中、下)三编出版词典、俞同奎提议先决定元素名、无机化合物名和有机化合物名。会议决定出版中国化学会留欧支会季报,俞同奎、陈味轩等8人为主笔人。另外,会议还讨论了编译教科书以及推广支会、振兴国内化学事业等问题。 从1947年起,俞同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文化部成立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他继续任秘书。在此期间,他对北京的132个名胜古迹作了考察和研究,并对首都的新城规划、古建筑和名胜古迹的去留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他提出要做到不让一处“横遭破坏”,也不让一处“滥竽充数”,提出了5条必须保留的古建筑标准:
①具有悠久历史的宫殿、苑囿和名胜古迹;
②与革命有关的建筑;
③明代以前的原建筑;
④建筑式样特殊,可供学术研究与参考者;
⑤建筑内部附有不可分离的文物,具有高等艺术价值者。
1956年,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改为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俞同奎担任所长。这时他已年逾八旬,但仍对维修和整理中国的文物古迹辛勤筹划,不遗余力。尤其是对北京地区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迹,认真组织普查、修复,无论是宫殿园林,还是坛宇寺庙,他都亲自勘查、访问,提出维修方案和保护措施。他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艺术,可以看出它的民族文化水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可供研究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不加以珍惜、保护,势必逐渐毁灭。
俞同奎对古建筑的寿命问题、损坏原因、现存古建筑的破坏情况、古建筑的保存原则、保存方法以及古建筑工程等问题,曾做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做法和见解,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俞同奎任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昆明办事处主任,别人都说这是发财的好机会,但俞同奎始终廉洁自守、大公无私,从未收过大小礼品。他在一个枢纽机关的重要岗位上工作了8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京,依然两袖清风,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俞同奎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俞同奎欢欣鼓舞,他多年来渴望的祖国繁荣昌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终于到来。每次去天安门观礼,他都感慨万千,为祖国的今天而感到自豪。他常跟女儿说起,在中华民国时期他拒绝参加国民党的事。当时他在大学任教授,有人动员他参加国民党,并说若参加国民党有了政治靠山,凭他在国外学习多年的资历及名望,可以步步高升,不然,一生只能当穷教书匠。但俞同奎表示,为了培养人才,他才由外国回来,当“穷教书匠”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乐事,因此他拒绝参加国民党。为了让在国外的大女儿也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他接连写了几封长信,动员在美国奥立根大学工作的女儿俞锡璇回国。当时,俞锡璇的导师对她的工作很满意,曾多次挽留,但女儿在爸爸强烈爱国心的感召下,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返回祖国,她后来成为中国着名的营养卫生学教授。
俞同奎生活俭朴,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他不惜花自己的钱为祖国培养人才。着名的机械学家陈继善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就由故乡福建来北京,住在俞同奎家,并在俞家培养了10多年,直到他清华大学毕业,考上公费留学为止。曾任北京公安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沈规徵大夫,也是由俞同奎从中学培养到大学毕业,直到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俞同奎的几个远房亲戚,上学时遇到经济困难,由于得到他的及时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
1962年2月28日,俞同奎病故于北京。文化部文物和古建筑修整所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称他早年为教育界耆宿,晚年领导古代建筑修整事业,年高德劭,在治学、为人和处事态度上,堪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