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通过核外电子排布来判断是基态还是激发态
核外电子是按能量高低排在不同的轨道上,低能量的电子首先排在能低级轨道,低能级轨道填满之后,再排更高一级的轨道,原子核外轨道能级由低到高为,其中s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p轨道6个,d轨道10个,f轨道14个。
比如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应排在1s轨道上,如果它受到激发,跃迁到了2s轨道,那么它就处于激发态,再例如B原子外有5个电子,这五个电子分别排在1s轨道上两个,2s轨道上两个,2p轨道上一个。
如果发现2s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而2p轨道上有两个电子,说明2s轨道上的一个电子发生了跃迁,跑到了2p轨道,这个电子就处于激发态。总之,低能级轨道若未排满,却有电子跑到了高能级轨道,那么这个电子就处于激发态。
(1)化学怎么判断原子处于激发态扩展阅读:
处于稳定状态(基态)的原子,核外电子将尽可能地按能量最低原理排布,另外,由于电子不可能都挤在一起,它们还要遵守最低能量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这三条规则的指导下,可以推导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中学阶段要求的前36号元素里,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在原子里,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作高速运动,因为电子在离核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我们可以看作电子是在核外分层排布的。
按核外电子排布的3条原则将所有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该原子核的周围,发现核外电子排布遵守下列规律:
原子核外的电子尽可能分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离核较近);若电子层数是n,这层的电子数目最多是2*(n^2)个;无论是第几层,如果作为最外电子层时,那么这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如果作为倒数第二层(次外层),那么这层的电子数便不能超过18个。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元素周期表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所在。对于同族元素而言,从上至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失去,即金属性越来越强。
对于同周期元素而言,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越来越差,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㈡ 如何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组态是基态或激发态
最正确也是最没用的答案:看外层电子排布是基态还是激发态..
这个问题在题目中一般是作为条件给出的..
㈢ 什么是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这种定态;激发态指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
1、基态。
原子基态是指在原子当中,体系的不同量子态由电子轨道刻画,不同的电子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氢原子有一个电子绕核运动,有某些固定轨道可供它占有。
如果这个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半径最小轨道内,则原子的能量最低,称此为原子的基态。如电子在更大的半径上,则原子能量更高,处于激发态。而将一个电子从原子的基态移除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游离能。
2、激发态。
激发是在任意能级上能量的提升。在物理学中有对于这种能级有专门定义:往往与一个原子被激发至激发态有关。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系统(例如一个原子,分子或原子核)的激发态是该系统中任意一个比基态具有更高能量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它具有比系统所能具有的最低能量要高的能量)。
一般来说,处于激发态的系统都是不稳定的,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一个量子(例如一个光子或是一个声子)在发生自发辐射或受激辐射后,只在能量被提升的瞬间存在,随即返回具有较低能量的状态(一个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
这种能量上的衰减一般被称为“衰变”(decay),它是“激发”的逆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激发态被叫做亚稳态(metastable)。
(3)化学怎么判断原子处于激发态扩展阅读:
以最简单的氢原子为模型来讨论这一概念。
氢原子的基态对应的是氢原子中唯一的一个电子处于可能达到的最低的原子轨道(也就是波函数呈球形的1s轨道,它具有最小的量子数)。
当外界向该原子提供能量时(例如,吸收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原子中的电子就可以提升到激发态(这时它的量子数比可能的最小的量子数至少多1)。如果入射光子能量足够大,该电子会从对于该原子的束缚态中被“打”出来,失去了电子的原子即离子化了。
在被激发后,原子会以发射一个具有特定能量的光子的形式回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是基态)。处于不同激发态的原子发射的光子具有不同的电磁波谱,这显示出它们各自独特的谱线(亦称“发射线”)。
这些谱线中,以氢原子为例的氢原子光谱(亦称“氢线”),含有莱曼系(Lyman series)、巴耳末系(Balmer series)。
以及帕申系(Paschen series)、布拉开线系(Brackett series)、蒲芬德系(Pfund series)及汉弗莱斯系(Humphreys series)。
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原子被称为里德伯原子。一个由高度激发的原子组成的系统可以形成寿命较长的凝聚激发态,例如完全由激发态原子组成的凝聚相——里德伯物质(Rydberg matter)。氢气同样可以在加热或通电的条件下进入激发态。
㈣ 怎么判断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这种定态;激发态指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
原子基态是指在原子当中,体系的不同量子态由电子轨道刻画,不同的电子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氢原子有一个电子绕核运动,有某些固定轨道可供它占有。
如果这个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半径最小轨道内,则原子的能量最低,称此为原子的基态。如电子在更大的半径上,则原子能量更高,处于激发态。而将一个电子从原子的基态移除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游离能。
相关信息
氢原子的基态对应于氢原子中唯一电子可能的最低原子轨道(即波函数的球状1s轨道,它具有最低的量子数)。
当能量被提供给原子(例如,通过吸收光子的能量),原子中的电子可以被提升到激发态(它的量子数至少比最小的可能量子数多一个)。如果入射光子有足够的能量,电子就会被“撞出”束缚态,失去的原子就会被电离。
被激发后,原子以特定能量发射的光子的形式回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不同激发态的原子发射的光子具有不同的电磁光谱,显示出它们独特的光谱线(也称为“发射线”)。
㈤ 化学中什么叫做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这种定态。基态的概念是基于能层原理、能级概念、能量最低原理而来的。为了详细说明基态的概念,词条在简要介绍上述相关的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基态的概念。
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激发态一般是指电子激发态,气体受热时分子平动能增加,液体和固体受热时分子振动能增加,但没有电子被激发,这些状态都不是激发态。
(5)化学怎么判断原子处于激发态扩展阅读:
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也称能级)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决定。当l相同时,n越大,原子轨道能量E越高,例如E1s<E2s<E3s;E2p<E3p<E4p。当n相同时,l越大,能级也越高,如E3s<E3p<E3d。
当n和l都不同时,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同时考虑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及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由于其他电子的存在往往减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从而使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产生交错现象,如E4s<E3d,E5s<E4d。
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用小圆圈代表原子轨道,按能量高低顺序排列起来,将轨道能量相近的放在同一个方框中组成一个能级组,共有7个能级组。电子可按这种能级图从低至高顺序填入。
㈥ 什么是激发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是针对基态原子来说的。
激发态的原子中,核外电子一般都处在高能级。比如说最常见的氢原子的激发态,基态氢原子核外电子能量是-13.6eV,当它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电子进入第二层轨道),电子能量就提升到-3.4eV。
【为什么氢原子核外电子能量是负的呢?那是因为我们选取的电子的势能平面在无穷远处,也就是说自由态的电子势能不小于零,而束缚态的电子势能都是小于零的!根据库仑定律,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库仑引力Fc=ke²/r²,其中k=9×(10^9)Nm²/C²,是库仑常数;e=1.6×10^(-19)C,是电子电量;r=5.29166×10^(-11)m,是玻尔半径。所以,库仑引力势能Ep=dFc/dr=-ke²/r,带入数据可求得Ep=-27.2eV。加上电子的动能Ek=0.5mv²,由于电子做圆周运动,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mv²/r=ke²/r²,所以,mv²=ke²/r,代入动能表达式:Ek=ke²/2r,所以电子总能量E=Ep+Ek=-ke²/2r=-13.6eV。】
激发态原子的形成有可能是通过化学反应,当一个吸电子能力很强的原子靠近一个容易失电子的原子时,失电子的原子的外层电子就会受到那个吸电子能力很强的原子的吸引,从而跃迁到高能级而导致其原子被激发。
还有就是通过物理方法,比如用x射线照射,原子的电子吸收了x射线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或者就是原子核因为放射性原因自发辐射,原子核退激发的时候把能量传递给了原子,则此时原子的电子会因为得到这部分能量而被激发!
原子被激发了都会退激发,退激发一般会放出x射线,这些x射线的频率因为来源于不同的元素种类而会有不同,所以,可以用这个现象来做核素识别。
也就是常说的吸收谱和发光谱……
另外,比如我们在白炽灯里添加钠,则钠会因为钨丝发光的高温而不停地被激发和电离,这个过程中,钠蒸汽游离到边缘低温区的时候也会退激发,钠实际上就在这不断的激发-退激发,电离-俘获之间平衡,这个过程中,钠原子俘获电子的时候也会退激发而放出钠黄光,使得灯泡在同等功耗下显得更亮!
㈦ 怎样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组态是基态,激发态还是不可能的组态
原子基态:电子构型符合构造原理、洪特规则,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原子激发态:能量不是最低,但是满足每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含有两个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即满足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不可能组态:一个原子轨道中含有3个电子,或含有的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这是不可能的。
(7)化学怎么判断原子处于激发态扩展阅读:
激发态分子具有大于化学键离解能的激发能时,便解离成分子碎片,其中超过化学键离解能的部分变为分子碎片的动能。通过激发能在分子间的转移,会形成激基态复合物,发生电子转移和化学反应(如加成、脱氢反应)等。
电离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中,当转移到原子或分子的能量低于其电离电位而又足以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时,原子或分子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和基态具有不同的位能曲线和平衡核间距。
㈧ 给出电子排布怎么判断原子处于基态还激发态。。有例子吗,谢谢
根据Aufbau原理,洪特规则排出的电子构型==〉基态
基态Be:1s2,2s2,2p0
激发态Be: 1s2,2s1,2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