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丙烯腈和氨基的反应的机理
丙烯基,与氨氧化而来的NO反应生成。
1977年Zidan等人研究1,丙烯、氨和氧混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丙烯腈的反应机理是丙烯首先脱氢制成丙烯基,与氨氧化而来的NO反应生成丙烯腈、乙腈和其它副产物,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动力学数学方程式。最近,P.G.Menon等人认为2,丙烯基与NO直接结合成丙烯基中间体,然后按不同路线形成丙烯腈和乙腈等副产物。.
㈡ 聚丙烯腈的单体是丙烯腈(CH2═CHCN),其合成方法很多,如以乙炔为原料,其合成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
(1)反应①属于加成反应,反应②属于聚合反应(加聚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2)w(N)=
14 |
3×12+3×1+14 |
14 |
53 |
㈢ 丙烯腈为单体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nCH2=CH-CN ---> -[-CH2-CH(CN)-]n,这个其中的CN-不应该放在括号里吧
㈣ 丙烯腈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双键可氢、卤素加成,环氧化、双键断裂,氰基水解生成羧基,氰基还原为酰胺,伯胺。
㈤ 丙烯腈的化学方程式
丙烯丙烯腈(CH2=CH-C≡N),或称氰基乙烯(Cyanoethylene)、乙烯基氰(Vinyl cyanide),是有刺激性气味,极易燃烧。IUPAC名称是2-丙烯腈(英文:2-propenenitrile)。还有个名称叫:Acrylonitrile
CAS:107-13-1 (这个是美国化学会的编号)
最常用的名称是acrylonitrile。
可用来制备聚丙烯腈、腈纶纤维和丁腈橡胶等。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
㈥ 丙烯氨氧化法制取丙烯腈的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
1.主、副反应
主反应 :
CH=CH-CH3 + NH3 + O2 → CH2=CH-CN + 3H2O
丙烯、氨、氧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除生成丙烯腈外,尚有多种副产物生成。
副反应:
CH2=CHCH3 + 3NH3 + 3O2 → 3HCN + 6H2O
氢氰酸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6。
CH2=CHCH3 + NH3 + O2 → CH3CN + 3H2O
乙腈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7。
CH2=CHCH3 + O2 → CH2=CHCHO + H2O
丙烯醛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100
CH2=CHCH3 + O2 → 3CO2 + 3H2O
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约占丙烯腈质量的1/4,它是产量最大的副产物。
上述副反应都是强放热反应,尤其是深度氧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必然降低目的产物的收率。这不仅浪费了原料,而且使产物组成复杂化,给分离和精制带来困难,并影响产品质量。为了减少副反应,提高目的产物收率,除考虑工艺流程合理和设备强化外,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催化剂,所采用的催化剂必须使主反应具有较低活化能,这样可以使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使热力学上更有利的深度氧化等副反应,在动力学上受到抑制。
2.催化剂
工业上用于丙烯氨氧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复合酸的盐类(钼系),如磷钼酸铋、磷钨酸铋等;另一类是重金属的氧化物或是几种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锑系),例如Sb、Mo、Bi、V、W、Ce、U、Fe、Co、Ni、Te的氧化物,或是Sb—Sn氧化物,Sb—U氧化物等。
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第一类催化剂。钼系代表性的催化剂有美国Sohio 公司的C-41、C-49及我国的MB-82、MB-86。一般认为,其中Mo—Bi是主催化剂,P—Ce是助催化剂,具有提高催化剂活性和延长催化剂寿命的作用。按质量计,Mo—Bi占活性组分的大部分,单一的MoO3虽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选择性差,单一的Bi03对生成丙烯腈无催化活性,只有二者的组合才表现出较好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单独使用P—Ce时,对反应不能加速或极少加速,但当它们和Mo—Bi配合使用时,能改进MO—Bi催化剂的性能。一般来说,助催化剂的用量在5%以下。载体的选择也很重要,由于反应是强放热,所以工业生产中采用流化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要求催化剂强度高,耐磨性能好,故采用粗孔微球型硅胶作为催化剂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