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物理化学总结怎么写

物理化学总结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8-23 19:54:29

① 高一所有物理化学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v =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 3).中间时刻速度 V t = v =(V+V 0 )/2
2
2 v0 + vt2 6).位移 x= v t=v t + at 2 /2=vt/2 0 2
1 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 Vx= Vo 3).水平方向位移 X= V 0 t 2).竖直方向速度 V y =gt 4).竖直方向位移 Y=
2
–V 0 =2ax 5).运动时间 t= 2 y (通常又表示为 2h ) g g
6).合速度 V t = 7).合位移 S=
2
1 2 gt 2
4).末速度 V=V 0 +at
5).中间位置速度 V x =
2
(v
(x
2 0
+ v2 y
+ y2
)
)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anβ=V y /V x =gt/V 0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anα=Y/X=gt/2V 0
2
7).加速度 a=(Vt-Vo)/t 以 Vo 为正方向,a 与 Vo 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0 8).实验用推论ΔX=aT 2 (ΔX 为相邻连续相等 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x--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 V 0 =0 2).末速度 V t =gt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 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 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 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 ( ( 系为 tanβ=2tanα 。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 t 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 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 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 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 a=V /R=ω R=(2π/T) R
2 2 2
4).向心力 F 心=Mv^2/R=mω^2*R=m(2π/T)^2*R
3).下落高度 h=gt 2 /2(从 V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 V 2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 X=V 0 t- gt /2
2 2 2
5).周期与频率 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 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赫(Hz)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 周期(T) :秒(s) 转速(n) 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 m/s 角速度(ω) rad/s 向心 : : :
加速度:m/s 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 ( 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 ( 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 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 T /R =K 2).万有引力定律 F=Gm 1 m 2 /r
2
2 3
2).末速度 Vt= V 0 - gt (g=9.8≈10m/s )
2
2
3).有用推论 V t –V 0 =-2gX 4).上升最大高度 H m =V 0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 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 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 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G=6.67×10
2
−11
N·m /kg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
2
2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GMm/R =mg 4).第一(二、三)宇宙速度 V 1 =
g=GM/R
(R:天体半径)
V 3 =16.7Km/s
gR = GM =7.9Km/s
R
V 2 =11.2Km/s
5).地球同步卫星 GMm/(R+h) 2 =m4π 2 (R+h)/T 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ω=
当 F 减小=f 时 v 此时有最大值
VM =
p f
6).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
GM R
GM R3 T=2π 3 GM R
此时的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 开始恒定,再逐渐减小到 0) a 恒定 F 不变(F=ma+f) V 在增加 P 也逐渐增加到最大 , P 为额定功率 即 P 一定 P 恒定 v 在增加 F 在减小 即 F=ma+f 当 F 减小=f 时 v 此时有最大值(同上)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 E k 表示 表达式 E k =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注意: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 n =F 引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 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 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 7.9Km/S 三.功能关系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l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 0≤a<π/2 w>0 F 做正功 F 是动力 当 a=π/2 w=0 (cosπ/2=0) F 不作功 当π/2≤ a<π W<0 F 做负功 F 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 总 =W 1 +W 2 +W 3 ……W n W 总 =F 合 L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 F 与 v 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 cos0 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 v 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 v 为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3)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 f 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 在减小,一直到 0) P 恒定 v 在增加 F 在减小 F=ma+f
1 2 mv 2
2 2
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 1kgm /s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 合 =ΔE k =
1 2 1 2 mv - mv 0 2 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 E p 表示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 重 =-ΔEp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ΔE=W 非重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 E k1 +E
p1 =E k 2
+E
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就这样了

② 初三学习总结

1、初三学习,要有针对性的去学。先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③ 初中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物理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④ 求初三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公式和初三数学公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反之亦然。
B、图形与变换:
1、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平移: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旋转: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②经过旋转,图形商店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图形的相似
比:①A/B=C/D,那么AD=BC,反之亦然。②A/B=C/D,那么A土B/B=C土D/D。③A/B=C/D=。。。=M/N,那么A+C+…+M/B+D+…N=A/B。
黄金分割: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与BC,如果AC/AB=BC/AC,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根号5-1/2)。
相似:①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②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①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②条件:AAA、SSS、SAS。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②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C、图形的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与Y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他们分4个象限。XA,YB记作(A,B)。
D、证明
定义与命题:①对名称与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他们的定义。②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分真命题与假命题)。③每个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④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离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叫做反例。
公理:①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②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SAS、ASA、SSS,反之亦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三角形的一个外交等于和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心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他不相邻的内角。④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③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上边一横)。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调查: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频数与频率: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概率
可能性:①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③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概率:①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 ,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
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三、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⑤ 高中物理化学的题型总结和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阶段常用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 2Na + O2 === Na2O2
2、钠与水反应(浮、熔、游、响、红) 2Na + 2H2O = 2NaOH + H2 ↑
(2Na + 2H2O = 2Na+ + 2OH - + H2 ↑)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用于漂白)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H2O = 4Na+ + 4OH - +O2 ↑)
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原因是: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4、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CO32- + 2H+ = H2O + CO2↑)
5、HCO3-离子既能与酸也能与碱反应
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 (HCO3-+ H+ = H2O + CO2↑ )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HCO3-+ OH - = H2O + CO32-)
6、NaHCO3 与Na2CO3稳定性及鉴别
2NaHCO3 ===Na2CO3 + H2O +CO2 ↑
7、Na2CO3 、NaHCO3的相互转化
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8、NaOH露置在空气中变质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9、钠在不同条件下的与O2反应的产物。
4Na + O2 = 2Na2O
Na2O + H2O = 2NaOH
Na2O + CO2 = Na2CO3
二、铝及其化合物
1、实验回顾;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4Al + 3O2=== △ 2Al2O3
2、Al(OH)3 ====△ Al2O3 + 3H2O
3、铝制容器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6H+ = 2Al3+ +3H2↑)
②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Al + 2OH - + 2H2O = 2AlO2- + 3H2↑)
4、两性氧化物
①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②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Al2O3 + 2OH - === 2AlO2- + H2O)
5、两性氢氧化物
①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
②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 + OH- = AlO2- +2 H2O)
6、Al(OH)3不溶于弱碱
①AlCl3 + 3NH3•H2O = Al(OH)3↓ + 3NH4Cl
②AlCl3 + 3 NaOH(适量) = Al(OH)3↓ + 3NaCl
7、铝与氧化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 + Fe2O3 2Fe + Al2O3
三、铁及其化合物
1、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点燃 Fe3O4
2、高温下铁与水反应 3Fe + 4H2O(g) Fe3O4 + 4H2
3、 铁与盐酸反应
Fe + 2HCl = FeCl2 + H2↑ (Fe + 2H+ = Fe2+ + H2↑)
4、氧化铁溶于盐酸中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5、氢氧化铁溶于盐酸中 Fe(OH)3 + 3HCl = FeCl3 + 3H2O
6、氯化铁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红褐色沉淀)
FeCl3 + 3NaOH = Fe(OH)3 ↓+ 3NaCl (Fe3+ + 3OH - = Fe(OH)3 ↓)
7、氯化亚铁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白色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沉淀)
FeCl2 + 2NaOH = Fe(OH)2↓+ 2NaCl
4Fe (OH)2 + O2 + 2H2O = 4Fe (OH)3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沉淀)
8、 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2FeCl2 + Cl2 = 2FeCl3 (2 Fe2+ + Cl2 = 2 Fe3+ + 2Cl- )
9、 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或铜粉
①2FeCl3 + Fe = 3FeCl2 (2Fe3+ + Fe = 3Fe2+)
②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
10、2 Fe(OH)3 △ Fe2O3 + 3H2O
11、Fe2O3 + 3CO 2Fe + 3CO2
四、硅及其化合物
1、工业制单质硅(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 SiO2 + 2C Si + 2CO↑
2、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 + 2OH - = SiO32- + H2O)
3、二氧化硅与生石灰反应 SiO2 + CaO 高温 CaSiO3
4、水玻璃与其它酸制硅酸
Na2SiO3 +2HCl = 2NaCl + H2SiO3↓
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水玻璃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
五、氯及其化合物
1、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棕色烟) Cu + Cl2 CuCl2
2、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2Fe + 3Cl2 2FeCl3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H2 + Cl2 2HCl
4、氯气溶于水(新制氯水中含H+ 、Cl - 、ClO - 、OH-、Cl2、HClO、H2O)
Cl2 + H2O = HCl + HClO (Cl2 + H2O = H+ + Cl - + HClO)
5、次氯酸见光分解(强氧化剂、杀菌消毒,漂白剂)
2HClO 光照 2HCl + O2↑
6、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及漂白粉的失效
2Ca(OH)2 + 2Cl2 ===Ca(ClO)2 + CaCl2 + 2H2O
(2Ca(OH)2 + 2Cl2 ===2Ca2++2ClO- + 2Cl -+ 2H2O)
Ca(ClO)2 + CO2 + H2O =CaCO3↓ + 2HClO 2HClO 光照 2HCl + O2↑
(Ca2++2ClO- + CO2 + H2O =CaCO3↓+ 2HClO)
7、NaOH + Cl2 ===NaClO + NaCl + H2O
8、新制氯水注入盛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
Cl2 + 2NaBr = Br2 + 2NaCl (Cl2 + 2Br- = Br2 + 2Cl- )
六、硫及其化合物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2、二氧化硫易溶与水 SO2 + H2O === H2SO3
3、二氧化硫用烧碱溶液吸收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4、二氧化硫制三氧化硫(无色固体,熔点16.8℃) 2SO2 + O2 2SO3
5、铜与浓硫酸反应: Cu + 2H2SO4 (浓) CuSO4 + 2H2O+SO2 ↑
6、碳与浓硫酸反应: C + 2H2SO4(浓) 2H2O+CO2↑+2SO2↑
七、氮及其化合物
1、氮气和氢气反应(工业合成氨) N2 + 3H2 === 2NH3
2、氮气和氧气放电下反应
N2 + O2 放电/高温 2NO 2NO + O2 ===2NO2
3、二氧化氮溶于水
3NO2 + H2O 2HNO3 + NO (3NO2 + H2O 2H+ + 2NO3- + NO)
4.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NH3 ↑+ H2O↑ + CO2 ↑
5、氯化铵受热分解 NH4Cl = HCl↑ + NH3↑
6、 用浓盐酸检验氨气(白烟生成) HCl + NH3 = NH4Cl
7、 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
(NH4)2SO4 + 2NaOH 2NH3↑+ Na2SO4 + 2H2O
(NH4+ + OH - NH3 ↑+ H2O)
8、实验室制氨气 2NH4Cl + Ca(OH) 2 CaCl2 +2NH3↑+ 2H2O
9、铜与浓硝酸反应: Cu + 4HNO3 (浓) == Cu(NO3) 2 + 2H2O+2NO2 ↑
10、碳与浓硝酸反应: C + 4HNO3(浓) 2H2O+CO2↑+4NO2↑
11、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 + 8HNO3 (稀) 3Cu(NO3) 2 + 4H2O + 2NO ↑

阅读全文

与物理化学总结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6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6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2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