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还原剂,氧化剂,催化剂的分别。
催化剂是参加反应的并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还原剂是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也就是发生氧化反应化学价升高的物质!氧化剂是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化学价降低的物质!
‘贰’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有哪些
1、处于高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氧化性,如:部分非金属单质:氧气,氯气;部分高价金属:铁离子,高锰酸根等等。
2、处于低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还原性(如:部分金属单质(中学阶段认为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实际上负价金属非常常见),部分非金属阴离子:Br-,I-等等。.
3、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一般兼具还原性和氧化性(如:四价硫)
氧化性物质,是指本身未必燃烧,但可释放出氧,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常指在无机化合物中含有高价态原子结构的物质和含有双氧结构的物质。其本身一般不会燃烧。
但如果遇到酸或受潮湿、强热,或与其他还原性物质、易燃物质接触,即能进行氧化分解反应,放出热量和氧气引起可燃物质的燃烧,有时还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初中化学氧化剂有哪些扩展阅读
判断氧化性强弱的方法: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判断:
在“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剂
3、根据与同一物质反应的情况(反应条件、剧烈程度等)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若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则反应条件要求越低,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若氧化产物的价态不同,则其价态越高,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4、根据原电池或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1)以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做电解质溶液,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是电子流入的极。一般情况下,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2)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5、温度:同一种物质,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取决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数目无关,如Na原子能失1个电子,Al原子可失3个电子,但还原性Na>Al。不能依据氧化剂或还原剂自身化合价变化值的大小说明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叁’ 初中的化学,氧化剂是什么呢
初中阶段,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氧,使别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叫做氧化剂。简单点说就是在化学反应中,是失去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剂。如h2
+
cuo
=加热=
cu
+
h2o中的cuo失去o
变成了cu,所以cuo就是这个反应中的氧化剂。
高中阶段:在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的物质就是氧化剂。
‘肆’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还原性的物质和氧化剂
常见的氧化剂:
kmno4和f2基本可以排在高中化学的首位,但是f2不常见。
然后就是卤素和o2,h2o2,fe3+相对常见一些,
高中题目貌似很少拿o2和h2o2去和其它的比较,
其它的话cl2>br2>fe3+>i2
再往下就是cu2+,ag+,so4
2-,这种了,这些有时候也会被题目作为氧化剂使用。
还原剂的话
(1)金属,k,ca,na,mg等,这些都是比较强的还原剂。
(2)s2-,h2o2,i-(有时候cl-或者br-),fe2+,也很常见。
还原性比较一般出现在金属中。
lz有特别的想要问的话再追问吧。
‘伍’ 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有哪些
典型氧化剂;Cl2,Br2,O2.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等.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硫酸,HNO3等,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等,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典型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如Na,Al,Zn,Fe等.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
CO,SO2等.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HCl,H2S等.元素(如Fe,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
等
‘陆’ 在中学化学中,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什么 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什么
氧化剂:硝酸、过氧化氢、氧气、氯气、酸性高锰酸钾、
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
暂时想到这些
‘柒’ 具有氧化性的化学物质有哪些
1、单质:氟气、氯气、氧气、臭氧、溴水、碘。
2、离子:金属离子:银离子、铜离子、铁离子;部分非金属阴离子:Br-,I-。
3、化合物:浓硝酸、浓硫酸、双氧水、高锰酸钾、次氯酸、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
其他: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一些氧化性物质的分子中含有过氧基(-O-O-)或高价态元素(N5+、Mn7+等),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氧化性很强,是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或爆炸。例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
例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
(7)初中化学氧化剂有哪些扩展阅读
性质:
第一是受热、被撞分解性。
多数氧化性物质的特点是氧化价态高,金属活泼性强,易分解,有极强的氧化性,本身不燃烧,但与可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
第二是可燃性。
氧化性物质绝大多数是不燃的,但也有少数具有可燃性。主要是有机硝酸盐类,如硝酸胍、硝酸脲等,另外,还有过氧化氢尿素、高氯酸醋酐溶液,二氯或三氯异氰尿素、四硝基甲烷等。这些物质着火不需要外界的可燃物参与即可燃烧。
第三是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
有些氧化性物质与可燃液体接触能引起燃烧。如高锰酸钾与甘油或乙二醇接触,过氧化钠与甲醇或醋酸接触,都能起火。
第四是与酸作用分解性。
氧化性物质遇酸后,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反应常常是剧烈的,甚至引起爆炸。如高锰酸钾与硫酸,氯酸钾与硝酸接触都十分危险。
第五是与水作用分解性。
有些氧化性物质,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或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分解放出原子氧,致使可燃物质爆燃。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吸水后,不仅能放出氧,还能放出大量的氯。高锰酸钾吸水后形成的液体,接触纸张、棉布等有机物,能立即引起燃烧。
第六是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
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相互之间接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热而引起着火或爆炸。如漂白粉、亚硝酸盐、亚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弱氧化剂,当遇到氯酸盐、硝酸盐等强氧化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着火或爆炸。
第七是腐蚀毒害性。
不少氧化性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蚀性,能毒害人体,烧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