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素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素养

发布时间:2022-08-28 05:04:52

‘壹’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科素养

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重点在于是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同时也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科学素养是有结构的,其基本结构可以表达为三个层次:一是价值取向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二是知识能力层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具体行为层面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如图1)。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义
图1 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
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课程标准还提出,义务教育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是在科学素养的三层结构上全面发展,只不过在科学知识方面以化学知识的积累为主;在科学方法方面既有一般科学方法渗透和训练,也重视化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终影响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增加化学视角,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化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构成

化学教师作为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任务。化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基于化学学科的学科素养,直接影响化学课程的实施效果,影响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根据前面对科学素养的分析,我们认为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学科知识与技术、学科方法与能力、学科视野与情怀。
1.学科知识与技术
学科知识与技术指化学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化学学科知识,包括了解化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化学用语;熟悉较多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教师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技术,如分离、提纯、制备、研究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等的实验技术。
2.学科方法与能力
学科方法与能力指化学教师应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将这种思路方法应用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形成能力。这里的思路方法既包括一般研究方法,如科学探究,和一般科学方法,如测量法、数学法、模型法,也包括化学学科特征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化学用语。另外,化学学科中一些具体的方法也是教师必备的思路方法。如,化学学科认识物质的思路方法,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制备物质的思路方法、分离物质的思路方法等。
3.学科视野与情怀
化学教师的学科视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知识的视野,即面对同一化学问题,能否从化学学科的不同视角进行解释或研究。比如,面对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教师能否自主的从物质性质视角、物质转化视角、反应类别视角、能量视角、反应的微观本质,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以及化学反应的调节与控制等多个角度理解和认识。也许对任何单一角度,一旦提示教师,教师都可能调用相关知识解释说明,但是如果缺少提示,有些教师就会局限在很少的认识角度上,缺乏全面丰富的认识视野。化学教师学科视野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价值理解的视野。每位化学教师都知道“化学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无处不在”,但是如果具体追问“化学到底是怎样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化学具体在哪些领域做出了贡献”就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说得清的事情了。学科情怀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情感,一是胸怀。情感指教师热爱学科,对学科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拥有学科自豪感,教师的学 1
科视野越广阔,学科情感也就越深厚。胸怀指教师对学科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认识到学科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局限性,目前形成的理论都还有被突破、被发展的空间;也认识到学科在发展带给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讲究科学伦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包含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概括而言,初中化学就是要交给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应用于理解、解释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包含四方面内容: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获取、判断化学新知的能力;有广博的学科视野,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敏锐发现、乐于探究、善于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转化物质、创造物质、应用物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学科素养内涵就包括四方面内容: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认识物质的转化,认识物质的应用。(见下图)
2
只有教师认识到以上各方面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而且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传授具体知识的层面,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要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首先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从而逐步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二、什么是化学学科素养
而化学学科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 是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概括性认识。它虽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它对一般化学知识具有统率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以下特点:
(1)它不是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而是化学知识的核心和精髓,是通过具体知识与原理反复提炼形成的;(2)许多具体的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3)化学学科素养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4)化学学科素养需要在不断修改中得到完善、提升,且随着认识事物的增多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渐丰富和透彻,进而会转化为信念与智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三、初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的化学学科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物质观、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的社会价值观。
1.物质组成的元素观: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同一种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周期表中列出了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元素在自然界以单质或化合物状态存在,人体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不论多或少,都与人的生长、健康有密切关系。
2.物质构成的微粒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可用元素化合价的概念说明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原子数的定量关系;用元素符号可以书写原子、分子、离子的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

‘贰’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叁’ 怎样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要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实验时,许多学生往往被某些新奇的现象所吸引而忘乎所以,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的观察,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对其耀眼的强光、火星四射有很浓厚的兴趣,而对燃烧后的产物却不注意。这样,由于没有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的生成,也就无法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制订好观察目标。如做制取氧气实验时,可制订如下观察目标:1、使用哪些仪器?如何组装?2、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如何?3、实验如何进行操作?包括:(1)、如何检查气密性?怎样加混合物加热?(2)、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如何拆除仪器?4、产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度如何等。这样,由于观察目的明确、目标具体,学生的观察活动就会有的放矢的进行,既提高了观察的效果,克服了观察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且有主次的观察
所谓“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有主次地观察”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只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且有主次地观察,才能既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能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

‘肆’ 化学专业学生应该有怎么样的实验态度

化学专业学生应该有怎么样的实验态度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等,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一、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科学态度。 通过化学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

‘伍’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的作用很大。实验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好的实验对学生良好习惯和能力培养起着很大作用。

‘陆’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 养成预习实验的习惯 学生在实验课前不认真预习,实验时就会毫无准备,临时边看书边做实验。要克服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把实验课前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在实验时才能克服盲目性,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完成实验。2 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 对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教师要经常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反复操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固体和液体试剂的取用、试管的振荡、搅拌液体的方法、液体的量取、固体的称量、仪器的简单装配、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以及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只有严格的要求,经过长期训练,才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3 在实验中把握条件,控制药品用量 化学反应随着反’I条件的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效果,因此,应要求学生在实验时具有把握反应条件的能力。反应条件主要包括:①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和怎样控制温度;②溶液的浓度、试剂的状态;③加试剂的顺序和速度;④完成反应所需时间;⑨是否应用催化利等等。

‘柒’ 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提高公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人才的战略举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的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充分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做好演示实验,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是最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人教版义务教育新教材,安排了大量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这些演示实验,要力求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可作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可贵的素质,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适当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更要发挥学生自主、能动地开展实验,引导学生沿着“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验结论”的思路去设计实验方案,思考与该实验有关的若干问题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兴趣很浓,在家里动手做实验,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自主能力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拓展课内知识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做化学趣味实验,比如证明白酒中含有水、测定苹果的酸碱度、鉴别纯碱和食盐等。兴趣的激发会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对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很有帮助。通过开展这些课外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

四、实验与多媒体结合,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要想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演示实验现象,如:镁、铝、锌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率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等,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演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将更多的实验进行演示,或者将各种实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和分析能力。
以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化学实验中,只要我们能抓住素材,正面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素质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捌’ 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的作用很大。实验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好的实验对学生良好习惯和能力培养起着很大作用。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学以“教”为主,逐渐被以“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所取代,学生主体地位不断被突显,各学校各教师都在积极打造适合自己的特色课堂模式,“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教育之必然,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师生和学生的精神面貌。
农村中学初三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学习习惯和能力都较差,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上课不想说也不敢说,更不敢做上台展示。我知道学生并不是真的都不会,主要是不自信,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习惯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展示。
一、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展示
化学课堂我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达标反馈”的学习方式。
每节课一份自学案,量开始很少,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保质完成,并留有一定时间进行交流展示,以后逐渐增多,难度也逐渐提高。上课时学生认真看书,填写自主学习部分,并大声的在小组内说出来,锻炼学生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每节课我都会带一些仪器发给每组学生,让他们在兴趣的带领下,先从说名称,写名称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操作规范展示。养成良好的独立性和规范性。
二、 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
每个人的认知和已知知识是不相同的,每节课肯定有一些学生不太懂或不知道的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老师直接教授虽然快而准,但学生有时难以理解,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被重视的感觉,还一对一,效果最好。我记得以前每次写“坩埚钳”时我都要强调很多次,就这样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写错,自从小组合作后,每组只有极少的学生写错。书本上有很多演示实验,我都尽可能的把它们分解成分组实验,避免了学生看热闹的现象,也克服了演示实验因为距离和光线等原因造成的看不见的缺陷,更是预防了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要多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动动手,也许开始会抖、不规范、甚至损坏仪器,也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自信心。很多学生渐渐渐喜欢上 化学课,不在害怕展示开始放开,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到下学期复习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大胆提出问题,有些学生还能自己编写复习自学案,选择合适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与提升,这种模式让学生在成绩和能力上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是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说出主要内容
我们的学生很多没有预习习惯;即使有的预习了,效果也不好,无的放矢;有的时候确实没有时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会给5-10分钟看书,让他们归纳出主要内容,(在书上标出),并提出2-3个疑惑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大声说出来。
二、发放自学案,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自学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来,内容简练准确,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大多可从书上直接获得,有些在日常生活中或之前其他学科讲过。学生自主填写自学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有的放矢,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三、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将知识轻松掌握
1.小组成员互帮互查
对于自学案中基础知识内容,小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养成当堂记忆习惯,堂堂清,既提高课堂效率,又节约课后时间,减轻课后负担 。小组成员互帮互查,确保人人过关。
2.师生合作
有些知识比较枯燥,记忆时没有规律,我会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或谐音记忆。如:地壳中元素含量:氧硅铝铁 改成 养 闺 女,贴(心)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难理解、难想象又无法用实验得出的,我会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模拟图形,及微观知识。
四、探究学习,主要是关于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质学生听过名字但没见过,或者见过但没碰过,有很多物质是有毒或腐蚀性的,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有独特气味,如氨水、盐酸、铵态氮肥,它们之间的变化有很多,在电视或看过别人玩过,自己没玩过,学生对实验是又爱又怕,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感受新知的产生。
开始时先教师演示,学生看,然后学生模仿,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验,让他们通过直观操作,既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学生直观操作实验来研究数学规律,既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研究问题意识。

‘玖’ 如何通过综合化学实验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元素,应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学校作为教育的单元,应拓展教育的大环境,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课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努力挖掘、整合、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学校教育环境不应局限于校内,应努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综合实践课程更应该引导学生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并对教育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备,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宜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养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校周边历史和教育环境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地理位置处于丰台区花乡,这里种植花卉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书记载,花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从汉到隋唐,从辽金到元,从明清到今天,历代“为京师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可谓流芳百世。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历史基奠和文化氛围。

我校周边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花卉种植培育基地、花卉园艺展览公园、大型的花卉交易中心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以“花卉文化”为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开发花卉课程,一直是我校开展特色教育和校本课程的主题。我校也逐步形成了以“花卉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因此,在分析了校内、外教育资源,学生年龄和家庭特点,以及现代花卉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我与花卉》、《插花艺术的研究》、《走进花卉大观园》等确定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新课题,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

2、挖掘学习内外环境,营造学生实践氛围,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设环境。

分析学生,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特点,营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重环境。

如插花艺术,是近代逐渐流行并广泛应用各种社会场所的花卉造型创作的艺术形式。它美观大方,造型优美,寓意深远,制作简单,深受花卉爱好者的喜爱。四年级学生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这项课程,正好处于小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黄金区,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意识。此外,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意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开展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环境。插花的制作,正好符合花乡花卉教育这个大的主题,正好可以利用花乡花卉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再如《走进花卉大观园》单元的实施充分挖掘了外部资源。世界花卉大观园,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其建园宗旨是:游世界花卉大观园,饱揽中外各国的奇花异草、珍稀树木和经典风景园林,是集观光旅游、科普文化等活动于一体的独具花卉特色的大型植物园。玉泉营花卉市场,“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每周六上午,花卉展销厅还为爱花者举办小型花卉养植培训班和插花入门初期培训班,解答养花爱花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又如花神庙苗圃,集多种花卉、绿化苗木、盆景、观叶植物等园林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于一身,是学生实践的花卉基地。这些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在环境。

3、利用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发挥学生家长支持力量,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为了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课程开发,我校积极与校外花卉教育基地进行联系,为学生进行校外调查与实践创设了条件。学生在世界花卉大观园里通过游览参观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了解各种花卉的知识,欣赏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特点;在玉泉营花卉市场,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各种花材含义、特点和价格,学习简单插花的知识;在花神庙苗圃,学生可以从花农那里了解各种花卉的种植经验,亲身体会插花制作的过程。

此外,学生家长的教育促进力量也不容忽视,许多家长都为此次课程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研究《加工花材》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漂亮的鲜花作为花材,甚至有的家长在上课当天的中午亲自把鲜花送到学校。又如:在进行参观实践时,我们遇到了学生多,场地少的困难,后来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一部分家长为我们提供参观的场所。学生们分成五组进行实地参观、调查,一些家长还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指导,最后学生们的收获都非常多,效果非常好。家长们的这种大力支持,让我们倍受感动。

通过在学校教育基地的参观实践和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二、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我校开发了《花卉与科学》校本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加以利用。

“插花艺术”与以前花卉的种植、花卉的分类等花卉课程相比较,其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整理、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动手实践、艺术创新和客观评价等综合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涉及,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充分发挥了插花艺术这一校本课程资源的效力,为更全面、更系统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调研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提供必要的丰富实践信息,为培养学生实践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保证。如《插花艺术的研究》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范围。

实践调查的范围可以分为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家庭调查和社区调查等等。

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插花艺术的研究》的调查中,学生们选择了多种的调查范围。有针对“常用花卉知识”和“常用插花的形式”等问题的校内调查,有针对“花材的采收期、寓意、价格”等问题的校外调查,有针对“插花的用途”和“家庭常用花卉”等问题的家庭调查,有针对“社区花坛的设计及日常养护”等问题的社区调查。学生们从中掌握了选择不同实践调查的范围的方法。

(2)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形式。

实践调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们有利用实地调查的、有进行电话采访的、有利用网络进行调查的,还有咨询家长的,方式灵活多样,效果良好。学生们从中掌握了灵活多样的实践调查形式。

(3)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方法。

实践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花卉技术人员进行了插花知识的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花卉和插花的知识进行了查阅。此外还利用了问卷法和观察法,调查了有关插花的知识和技巧。学生们从中掌握了不同的实用调查方法。

2、合理有效的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学生们通过分组调查,收集到了许多关于花材和插花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面对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和分析。

学生们首先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把各种信息进行了分类,其次对于一类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然后将这一类的信息进行了数据统计,填写了调查表,有的还制作了统计图,最后,再对调查表或统计图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合理整合、分析这一实践活动,掌握了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探究方法的科学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但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没有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所以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指导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感知觉活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科学现象,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科学探究中,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首先,努力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挖掘学校教育环境资源,为学生提供观察所需要的设施、环境和条件。然后,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耐心讲解,率先垂范;针对现场操作,要作好现场指导;可以设计、印发观察记录表。

(2)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对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应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因此,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观察中、在查阅资料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导查找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书籍资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的凝结。查找书籍资料就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的智慧,利用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小学生知识经验少,活动空间有限,因此,小学生查找资料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之不足,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知道获得资料的途径。第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第三、知道如何查找所需的资料。

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和查找资料方法三个方面的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综合实践的常用科学研究方法。

4、实施科学的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为解决综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比较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1)合作前重协调,让每名小组成员都发挥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个人行为,探究离不开群体。每一个活动主题确定以后,学生便组成研究小组。组成小组时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我们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分配和分工进行协调,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合作中重帮助,让每名小组成员共同促进和提高。

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所以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愿帮助”的思想,其次是培养学生“会帮助”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愿帮助”的思想,我们创设了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会得到别人无私的帮助。再进行角色的换位,进行心灵的撞击,真正地发自内心树立愿意帮助别人,而且是不计报酬,不需任何回报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会帮助”的能力培养。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所以活动中为了避免这种弊端,要求学生多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其次合作时,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干,即使出现问题,也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互相帮助解决的,待学生在最无助的时候再给与帮助。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设计、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帮助,这样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3)合作后重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整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小组合作活动后的评价。首先进行自评,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成效(学到了什么)和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的不好的职责)的评价。然后对他人进行评价:在你们一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为什么?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在小组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5、通过细化的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插花结合起来,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从操作中形成动手的能力。

(1)细化操作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操作方法。

如在进行花材的加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加工花材的对象可分为花朵的加工方法和叶材的加工方法。而花朵的加工方法又细化为金属丝缠绕法和金属丝穿心法。具体的一种加工方法,它适合哪些花朵,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用途,都进行了教学上的细化。这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操作性很强。

(2)利用视频和教师指导,让学生学会操作技巧。

不论是加工花材的方法和各种的插花艺术创作,都有比较详尽的录像指导,仿佛亲手教学生操作一样。而且,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插花视频录像内容,可以自己控制录像的播放。这样学生即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插花的类型,还可以重复的观察插花细节,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再加上教师的亲自指导,及时解决录像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是如虎添翼了。

6、鼓励发散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操作中发展思维。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7、客观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评价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成绩的好坏。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应当注重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

三、延伸资源深度、广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科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站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既让学生学会了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立足生活世界,重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在自然、社会、生活里,只要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身边处处有问题,有的问题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完善就可以成为课题,课程的实施是在选题过程中起步、逐渐展开的。“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入感悟。这样得出的结果不说是终身难忘的,但必将是刻骨铭心的。

2、注重问题探究,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强调主题研究活动着眼点不在于“研究”,而在于学习和体验,学生在“课题”任务驱动下,要完成查找资料、记录过程、处理信息、撰写结题报告等一系列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协作、交流,需要接受如何进行选题、开题、观察记录、调查访谈、结题和展示等知识与技能训练。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研究”性质的学习,既是自主而又是合作状态下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主题研究活动的选题、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制作演示文稿等一系列活动中,很自然的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有的课题活动需要进行社区调查或社会考察,有的课题活动需要实践操作,有的课题活动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实现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情意的综合,学生参与的是主体性实践活动。从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培养功能看,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延伸资源深度、广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拾’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在现代高中教育体系中,化学课程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化学能力以及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就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来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需要积极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核心指导,注重全面将学科素养作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入手点,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都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平衡思想及变化观念、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模型认知能力及证据推理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责任及科学精神、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两个方面,利用这五个方面展开化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及化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实现长足发展产生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综合体现出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及技能、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过程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包含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6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6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2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