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分析化学科学院院士有哪些

分析化学科学院院士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04 16:30:55

⑴ 历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有哪些以及简要说明他们的贡献,最好能条理一点。谢谢

中国杰出的化学家唐敖庆
唐敖庆,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0-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1986年任吉林大学教授、校长,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
唐敖庆教授是中国杰出的化学家,数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就.他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研究方法,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和发展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一系列新的数学方法和模型,深化了对化学拓朴规律的认识,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唐敖庆教授还对高分子反应,即缩聚、交联与固化、加聚、共聚与裂解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以后,他重点从事高碳原子簇的研究工作,在对称性、电子结构及稳定性规律方面取得成果.

⑵ 分析化学领域有哪些大牛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

知乎用户 分析化学搬砖民工

由于我本科做的电分析,硕博做的电致化学发光,所以这里的回答偏重光电一点。质谱色谱方向的,只能尽力而为了。

就我自己的方向而言,国际上最牛的无疑是Allen J Bard。这个人貌似也是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的创始人。然后与他相关的,他的弟子博后现在很多做电致化学发光和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的也做得很不错的。比如加拿大的丁志峰,澳大利亚的Paul S. Francis,美国的Mark M. Richter和苗武建。然后相关做成像的还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陶农建。另外,电化学的话其实圣地亚哥大学的Joeph Wang其实做的也很好。本身他也是Electroananlysis的主编。但是近几年貌似转行做了纳米材料,最近的文献我没有追,具体的不太清楚。
另外一个我追的文章比较多的老师应该是芝加哥大学的林文斌老师了。林文斌老师在发光MOFs的合成以及其在生物传感,细胞传感,细胞成像中的应用做了一系列工作,真想哪天拜见一下真人!

电化学扫描显微镜国内很少人做,电致化学发光倒是很多。而且电致化学发光和荧光又有很多交叉,这里就一并说了。长春应化所的汪尔康先生和董少俊先生以电化学起家,不过近年来在电致化学发光和荧光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汪先生主要在做新型荧光材料以及电致化学发光材料,比如铜簇,金簇,银簇。董先生貌似对碳点情有独钟,有很多碳点相关的工作。然后他们的弟子也有很多做的不错的。近年来势头很猛的是孙旭平研究员,14年发了6篇JACS(孙旭平老师已经全职加盟川大了)。长春应化所做ECL另一个牛人应该算徐国宝老师了。徐国宝老师早年从新的共反应试剂到现在新的发光材料,促进发光的材料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而另一个也已电化学起家,后来转作发光的院士,南京大学的陈洪渊先生应该说带徒弟很厉害的。几个徒弟,基本做的都是电致化学发光,荧光,还有电化学。比较出名的弟子有临沂大学张书圣教授(长江),南京大学徐静娟教授(长江)(徐老师好像比较关心电化学发光的能量转移,然后也有一部分光致电化学的工作),此外貌似有一些ecl成像的工作,主要是结合微流控做ecl可视化检测,很有创意!朱俊杰教授(杰青)(朱老师手上应该还是电化学的工作最多,他手下博士郑婷婷做了一系列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的工作。另外也见过一些阻抗成像之类的很有新意的工作。近年来也有了一些ECL和PEC的工作),初次之外朱老师近几年有了一系列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及癌细胞治疗的工作,手下Yang Penghui的工作很突出,鞠熀先教授(长江)(鞠老师做的就杂了,电化学,ECL,PEC,荧光,拉曼,质谱,细胞成像基本都在做。但基本中心还是基于各种信号放大手段去做),李根喜(杰青)(李老师近两年好像肽段的工作比较多,基本是在做电化学)(这几位老师基本都在用光电手段做生命分析。比如microRNA 和target DNA检测,细胞检测,细胞成像等)。一直在做电分析的两个院士,湖南大学俞汝勤先生,姚守拙先生也算是老一辈大牛了。俞先生主要从事两方面,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传感。弟子里面,西南大学袁若教授,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蒋建辉教授(杰青),四川大学肖丹教授都是业内很知名的专家。湖南大学的王柯敏教授,长沙理工的杨荣华教授也做的很棒!(基本在做荧光光谱)提到传感器,国际上的大牛必然是以色列的itamar willner。主要研究各种化学或者生物传感器。还忘了一个电化学牛人了,武汉大学的庞代文教授,以电化学起家。近年来主要转作量子点的合成以及病毒标记这些高精尖方向。科研难度很高,但是成果很显着,很有实力。另外福州大学的陈国南先生,也是光电方面成果丰厚的老前辈,而且桃李遍天下。不过这几年好像没有亲自带学生了?具体的不太清楚。福州大学那一波老师里面,个人比较喜欢追池毓务老师的论文。池老师应该是很有创意,很有想法的老师。各种仪器连用以及各种新发光材料的合成都做得和出色。最早的碳点石墨烯量子点好像是董永强博士在做。后来董永强还有一些C3N4的工作。但是按照年限应该毕业了吧?难道是在池老师那里做博后?另外就是杨黄皓老师做的也相当棒!安利一下福州大学的唐点评老师,绝对算是年轻有为的老师。而且他的奋斗经历很传奇,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很励志的!!!国内化学发光的鼻祖,章竹君老先生也是引领了国内化学发光研究的潮流。陕师大诸如张成孝老师、漆红兰老师等也是传承了章老先生的衣钵,做得很不错的。

然后其实现在很多做无机的 特别是做稀土发光的课题组现在都在往分析上 往细胞成像上面靠。就比如北京化学所的姚建年院士,还有复旦的赵东元院士。以前他们的工作貌似都集中在荧光材料的合成。现在也有很多细胞成像的工作了。

从小方向看的话,有些方向牛人国内其实就只有几个。比如做双光子荧光的山东师范的唐波教授,化学所的马会民教授(均是杰青)。做DNA构型的,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樊春海老师。前处理的,中山大学的李攻科教授。以及做质谱的清华大学张新荣先生,张四纯教授,北大的刘虎威教授。做原子荧光的四川大学侯贤灯老师(谢谢评论里指正)。北京化学所做活体电分析的毛兰群教授更是全国少有,另一个活体电分析有一定成果的可能要算华东师范的田阳老师了。国际上做活体的也少,比如瑞典的andrew ewing。做仪器的更少了。做得好的,黄岩谊(今年刚评杰青),清华大学林金明,长春应化所牛利,没几个。在比如国家纳米中心的蒋兴宇老师。另外有些方向设备要求高,科研难度较大,国内也鲜有突出成果,这里就不介绍了(比如spr,spri,拉曼光谱等)。

明日之星的话,国内看看万人,青千就知道了。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夏帆,武汉大学袁荃,湖南大学楚霞,南京大学王伟,四川大学吴鹏等等。

至于分析化学发展方向?本铲屎官还是博士在读,这么大的命题作文可不敢随便写。只能说一点看到的。两个极端,要么走极简路线,让普通人自己在家就能做检测。比如ph试纸,早早孕,血糖仪等商品化小型检测。要么走高精尖,没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单位做不了,追求高灵敏!比如更灵敏的质谱,检测限要求极低的部分血检尿检农残等检测。

另外就科学研究而言,貌似现在想发好点的论文,很多是要自己改造仪器,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数据。有些仪器甚至是做定制!完全依靠仪器厂家已经很落伍了。就比如电化学工作站与紫外分光光度计联用,与spr联用,甚至于与拉曼联用。

⑶ 截止到现在还在世的分析化学专业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资料

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127;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了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并探讨其机理及离子转移规律。系统研究各类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进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和生物电化学研究。发表论着500多篇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广东江门)名誉教授;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会顾问,《分析化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国内期刊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

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 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员,82升研究员,83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86年调厦门大学至今,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46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着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着有《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着)、《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着)、《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分析译文集》(1975,主编,合译)。1982—1995参加过国际会议25次,应邀作过大会报告四篇,特邀报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着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选自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名人》

⑷ 对中国近代化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着了多种自然科学着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着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着,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生物化学界一代巨人。

中国近代和现代物理电化学创立者,量子电化学开拓者,电化学开拓和奠基者之一。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田昭武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研究、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 。1949年,开始独立主讲《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主干课。他还承担国家部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性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担任主讲 。田昭武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设计和推广多种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中国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后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共35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为1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七项。

⑸ 汪尔康的简介

中科院院士、电分析化学的领军人物汪尔康,1933年5月生于镇江。1952年毕业于上海市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5年选派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学习,1959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仍在长春应化所供职,1982年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1996年任所长,并曾兼任国家电化学和光谱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分析化学》主编,RJ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院士审查委员会委员、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民会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人事部博士后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分析化学学科基金评审组组长,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等。
汪尔康从事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研究达50年,在国内外均有影响。他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现阴离子促使汞电氧化产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提出与汞配合及形成汞盐膜的普遍规律。他最早发现铂族元素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钌的极谱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他发现了锑(Ⅲ)与各类氨羟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方程式。他在我国率先从事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提出并建立线性电流扫描法等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发现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一些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他提出离子转移普遍规律,并发展为仿生膜的电化学研究。他较早开展液相色谱/电化学的研究,提出并设计了各类微电极、阵列微电极、多指示电极及各类化学修饰电极和水/固化硝基苯薄层池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联用,发展了一系列灵敏选择分析各类通常较难测定的检测物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方法。近10年来,汪尔康又在国内早地开展了扫描探针和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在单晶界面电化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
其科研成果有专着、专论、译着31篇/册,应化集刊及长春应化所报告50篇,专利12项。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

⑹ 姚守拙的介绍

姚守拙(1936年3月6日—),上海松江人,分析化学家。1952年入南开大学,1954年入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学习。1959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20世纪60年代后到湖南大学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姚守拙主要从事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发展交叉学科并应用于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工作,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是“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九五”重点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着4部。

⑺ 华东师大有多少院士,化学系有多少院士

两院院士共9人,其中化学系2人 童庆禧(1935.10-),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湖北武汉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 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 薛永祺(1937.1.11-),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 江苏张家港市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 期间曾赴国外进行合作研究, 为我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 并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 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 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 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 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 实现物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 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 宋大祥(1935.5.9-),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 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东吴大学)生物系,1953- 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研究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助教。 1957年4月至1961年4月攻读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 壳动物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动物学会理事长、《动物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4月任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 1999年1月至今,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现为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法、美、德、 日、韩、南斯拉夫、荷兰和新加坡等国的大学、研究所、 博物馆进行访问或合作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德文(1941.2.7-), 海洋生态环境学家,辽宁省辽阳市人。 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 现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名誉主任暨所长。兼任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 胡和生(1928.6-),数学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 1950年1月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学当研究生, 师从苏步青教授。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1956年调至复旦大学任教。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 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着名数学家E· 嘉当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 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 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对有质量规范场的存在性问题、 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都取得难度大、 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 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撰有《孤粒子理论与应用》、《 微分几何学》等专着。研究成果“经典规范场”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李瑞麟(1928.9-),化学合成专家。 195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 曾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甾体激素组组长,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物发展室主任。 曾受WHO资助以访问学者去英美两国访问考察、 受美国北卡RTI研究所聘为顾问。 现为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是中国女用计划生育药物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陈子元1924.10.5,核农学家。祖籍浙江鄞县, 生于上海市。 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大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53年调浙江农学院任副教授兼化学教研室主任。 1960年起兼任农业物理系副主任,1978年晋升教授。 1979-1989年间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 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科学评议组组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分组召集人。 现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部及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名誉理事长,浙江省核学会荣誉理事长等。 徐僖(1921.1.16-),生于江苏南京。高分子材料学家。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0-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士学位; 1947-1948年毕业于美国李海大学化工系, 获科学硕士学位。1945年在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任助教; 1946-194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任讲师;1950- 1953年受聘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 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塑料厂的副厂长 、总工程师;1953年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 1954-1981年在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任系主任、 副校长、教授。1960年撰写、 出版了我国工科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 唐崇惕(1929.11.26-),寄生虫学家, 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福建福州人。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 汪品先(1936.11-),海洋地质与微体古生物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 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到1972年。 现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

求采纳

⑻ 东北大学有几位院士

[闻邦椿]

[邱竹贤]

[方肇伦]

[张嗣瀛]

[陆钟武]

[柴天佑]

[王国栋]

一共7位

闻邦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男,汉族,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兼职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创立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发表专着和合着6部、论文250余篇,专着《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十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获国际奖两项,国家级奖3项,省、部、委级奖10项,为国家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指导的和联合指导的研究生有30名取得了硕士学位,有16名取得了博士学位。组织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该国际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曾应邀去日、澳、德等十多个国家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过20余次学术报告,宣读论文40余篇。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邱竹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21年5月出生,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北大学教授。他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总结了节省电能的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和发展我国铝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他单独或合作撰写轻金属冶金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单独撰写的专着有《铝冶金物理化学》和《预焙槽炼铝》两本,合作撰写的有教材《铝电解》等三本,合作翻译的有《冶金热化学》等七本,其中,《铝冶金物理化学》一书能够把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铝冶金的生产初中联系此书成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着。他和他的同事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和一等奖(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以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邱竹贤参加了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经过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电流效率达到90%,电耗率降低到13500千瓦/吨铝,该课题获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此种槽型在扶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推广应用。

方肇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1934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195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研、副所长、研究员。现任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理事,流动注射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分析化学期刊J.Analytical Atomic,Spectrometry, Talanta,Analytica Chemica Acta,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J.Em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和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国内《分析化学》等十余种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自1977年以来方肇伦教授为流动注射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84年以来曾有五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成就。他当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流动分析、原子光谱分析及微芯片上的微流控分析及其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在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自1995年以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微流控芯片的研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并在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的资助。

张嗣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汉族,山东省章丘县人,1925年4月5日生。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专着《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
现为博士生讲授"微分几何方法"等两门课。已培养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博士后2人。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网络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陆钟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汉族,1929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博士点。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查明了一批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各地的争论,使各厂明确了措施。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压下炉头式加热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编写或参编10多种专着和教材,撰写了100多篇论文。
任院长期间,贯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并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主持制定了学院2000年的发展纲要,提出办学"六大要素"的概念。确立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院校办学经验。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区和建设"大学科学园"的建议,被沈阳市政府采纳实施。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1985年获工学博士,并留东北大学任教;1988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被晋升为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任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柴天佑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智能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3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产生显着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针对常规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难于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变量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难题,他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的研究方向,打破传统解耦控制思想,提出了基于控制器设计与直接对闭环系统解耦相结合的在线解耦控制策略, 系统地提出了20余种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结合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生产条件与运行工况变化大、常规控制系统难于投入运行的复杂工业过程开展了应用研究,将所提出的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成功应用于冶金多段加热炉、余热锅炉、合金钢棒材连轧机立式活套、大型风洞、化工精馏塔等,取得了显着的应用成效。该项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37篇,经SCI检索被引用38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及应用”专着。该成果获得200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带领课题组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由于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运行工况变化频繁等综合复杂特性,使得常规控制系统不能投入自动运行,造成能耗高,污染严重这一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他提出了建模与控制相集成的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方法。他率领课题组针对我国矿山资源品位低,采、选、冶生产过程复杂,关键工艺参数等难于在线连续测量、工况多变、运行环境恶劣、难于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的难题,提出选矿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及企业综合自动化的全局解决方案,研发了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应用于辽宁排山楼金矿,酒钢集团选矿厂等企业,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该项成果的论文应邀两次在IFAC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金矿选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获1999年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金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被控对象特性不确定、非最小相位和开环不稳定、具有各种干扰、未建模动态、执行机构出现故障、输出不可测、大检测采样周期与小控制周期不匹配、强非线性等复杂工业过程难于实现自动控制的难题,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于复杂工业过程的随机自适应、前馈自适应、鲁棒自适应、容错自适应、推理自适应、自整定PID、非线性自适应等20余种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上述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甲类)。他领导研究小组结合复杂工业过程开展工业研究,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想结合,提出了适合复杂工业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并结合抚钢的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四位一体合金钢棒材新流程生产线的建设工程,提出了带有非线性自适应补偿的活套解耦控制技术等关键自动化技术,保证了我国第一条合金钢棒材生产线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收录38篇,EI检索收录170篇,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ISTP收录7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应邀到国外20余所大学讲学,主持国际会议6次。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共有9名博士后出站,40余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百余名硕士生获得硕士学位。培养建设了一支年轻的研究与开发队伍,有的成为自动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有的成为东大自动化公司的技术骨干。他领导的东大自动化公司被评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产业化基地,辽宁省十佳校办企业。
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为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国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栋,男,1942年10月生,辽宁大连市人。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国栋院士主要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的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论和板形控制、热轧板带组织和性能的预测与控制、塑性加工理论与有限元方法、轧制过程的人工智能优化、板带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对轧制理论发展和轧制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
承担国家的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项目(863)、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所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200余篇次,专着4部,合作完成译着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轧制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王国栋院士主要学术成就:
在超级钢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超级钢两个关键问题,完成了板材、棒线材生产工艺制定、原型钢研制、热轧超级钢轧制、产品工业应用等系统研究工作。在一批热轧带钢连轧机和棒线材连轧机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在汽车和建筑等部门推广使用。相关成果“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集成和开发了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相关成果已经在首钢、南钢等中厚板厂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应用。相关成果“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获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组织性能预测、有限元等方法,建立连轧过程数模开发工具和模型参数调优工具,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提出将“变形参数调优”、“组织性能参数调优”和“人工智能调优”三种方法融为一体进行轧制过程优化的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宝钢、抚钢、本钢等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关成果 “板带钢轧制过程的智能优化与数模调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国栋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开拓,深入实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培养博士36人,硕士34人。在1996-2004年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正确把握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带领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凝聚团队、深入现场、躬行实践、争创一流的实验室特色,成为促进我国轧制技术发展和钢铁工业进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⑼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增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43, 基础数学南开大学
龙以明,58,数学南开大学
王恩哥,50, 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62, 凝聚态物理南京大学
吴岳良,45, 理论物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离子体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清华大学
宋礼成,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化工(应用化学)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44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
柴之芳,64 ,放射化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
孟安明,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50, 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66 ,生物信息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54 ,基因组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40,结构生物学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
张经 ,49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54,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
技术科学学部:5人 当选院士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化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万立骏 51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陈小明 47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6 周其林 52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8 涂永强 50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庄文颖(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丰 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3 林鸿宣 48 作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地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周卫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郑永飞 49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莫宣学 70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陶 澍 58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5 翟明国 61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刘国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国核试验基地 2 许宁生 51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中山大学 3 怀进鹏 46 计算机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陈定昌 72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于起峰 51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郑州大学 7 刘竹生 69 火箭总体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011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公布该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314名有效候选人中,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最终产生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2.6岁。经过此次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中科院2011年新增选产生9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英国等5个国家,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64名。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2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5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9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2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4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5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6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2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3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6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8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9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单位 1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5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6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8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10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4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5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6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7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3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4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5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6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7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8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9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9人,分学科领域按姓氏音序为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 70 美国 理论物理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2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 70 法国 化学 中国郑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3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73 日本 有机化学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4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74 以色列 生物化学 以色列理工学院 5 蒲慕明Muming Poo 63 美国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 罗伯塔·鲁德尼克(女)Roberta L. Rudnick 53 美国 地质学-地球化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 7 刘必治Bede Liu 77 美国 信息处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8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72 日本 纳米科学 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 9 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 69 英国 计算力学与工程 英国斯旺西大学 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共53人,分学部以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向涛 50 凝聚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孙鑫 74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3 励建书 53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 4 汪景琇 69 太阳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 陈十一 56 力学 北京大学 6 陈恕行 72 数学 复旦大学 7 欧阳颀 57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8 周向宇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 赵政国 5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
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奎岭 47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 方维海 57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3 冯小明 49 有机化学 四川大学 4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 杨秀荣
(女) 67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6 张洪杰 59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7 张涛 49 化工(工业催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 韩布兴 5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 谢毅
(女) 45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金力 50 进化遗传学 复旦大学 2 赵继宗 67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3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4 桂建芳 57 鱼类遗传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 高福 51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
院微生物研究所 6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7 韩斌 50 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 程和平 50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物理学 北京大学 9 赫捷 52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地学部(1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成善 61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王会军 49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吴立新 46 物理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 4 张培震 57 地震动力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 陈骏 58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6 金之钧 55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 7 周成虎 48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崔鹏 55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
持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
环境研究所 10 彭平安 52 有机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立军 66 光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2 王巍 46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 3 尹浩 53 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
研究所 4 吕建 53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5 郝跃 55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 龚旗煌 48 非线性光学、超快光
子学 北京大学 7 谭铁牛 49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
视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技术科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汉 49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2 方岱宁 55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3 成会明 49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 刘维民 50 润滑材料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5 李应红 50 航空推进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6 邱勇 48 有机光电材料 清华大学 7 何满潮 57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8 金红光 56 工程热物理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9 高德利 55 油气钻探与开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按英文姓氏音序排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工作单位 专业 1 克里斯汀·阿芒托
Christian Amatore 62 法国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化学 2 弗莱明·贝森巴赫
Flemming Besenbacher 61 丹麦 丹麦奥胡斯大学 物理化学 3 阿龙·切哈诺沃
Aaron Ciechanover 66 以色列 南京大学 生物化学 4 雅各布·帕里斯
Jacob Palis 73 巴西 巴西国家纯数学与应
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 5 拉奥
C. N. R. Rao 79 印度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
鲁先进科技研究中心 化学 6 苏布拉·苏雷什
Subra Suresh 57 美国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材料科学、
固体力学 7 王晓东
Xiaodong Wang 50 美国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 8 迈克·沃特曼
Michael S. Waterman 71 美国 美国南加州大学、清
华大学 计算生物学 9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 50 美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 凝聚态/材
料物理

⑽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全体院士名单

截止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单如下。

1、数学物理学部(155人)

艾国祥、白以龙、蔡荣根、常进、常凯、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十一、陈式刚、陈恕行、陈仙辉、陈永川、陈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邓小刚、杜江峰、鄂维南、范海福、方成、方复全、方忠、冯端、甘子钊、高鸿钧、高原宁、葛墨林、龚昌德、龚新高

郭柏灵、郭尚平、韩占文、何国威、何祚庥、贺贤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驹、解思深、景益鹏、邝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励建书、林海青、林群、龙以明、陆夕云、罗俊、罗民兴、吕敏、马余刚

马志明、莫毅明、欧阳颀、欧阳钟灿、潘建伟、彭实戈、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昌璞、孙斌勇、孙鑫、孙义燧、汤涛、汤超、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广厚、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

王小云、王迅、王贻芳、王元、王梓坤、魏宝文、文兰、吴岳良、武向平、席南华、夏道行、向涛、谢心澄、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杨振宁、叶朝辉、叶叔华、叶向东、于渌、袁亚湘、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

张焕乔、张杰、张继平、张平文、张仁和、张淑仪、张维岩、张伟平、张裕恒、张肇西、张宗烨、赵光达、赵红卫、赵政国、赵忠贤、郑厚植、郑晓静、周光召、周恒、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诗尧、邹广田

2、化学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礼、包信和、曹镛、柴之芳、陈洪渊、陈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小明、陈新滋、陈学思、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丁奎岭、段雪、樊春海、方维海、费维扬、冯守华、冯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韩布兴、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英

黄本立、黄春辉、黄乃正、计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龙、江明、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李景虹、李亚栋、李永舫、李玉良、林国强、刘若庄、刘元方、刘云圻、刘忠范、陆熙炎、马大为、麻生明、麦松威、倪嘉缵、彭孝军、钱逸泰、任咏华、沙国河、沈家骢、沈之荃

施剑林、宋礼成、孙世刚、谭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涂永强、万惠霖、万立骏、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吴骊珠、吴奇、吴新涛、吴养洁、吴云东、席振峰、谢毅、谢毓元、谢在库、谢作伟、徐春明、徐如人、严纯华、颜德岳

杨金龙、杨万泰、杨秀荣、杨学明、杨玉良、姚建年、姚守拙、于吉红、余国琮、俞汝勤、俞书宏、袁权、岳建民、张存浩、张东辉、张洪杰、张锦、张礼和、张俐娜、张乾二、张锁江

张涛、张希、张玉奎、赵东元、赵进才、赵宇亮、赵玉芬、郑兰荪、支志明、周其凤、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鹤、朱清时

3、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晓风、常文瑞、陈国强、陈化兰、陈可冀、陈霖、陈润生、陈文新、陈晓亚、陈孝平、陈晔光、陈宜瑜、陈宜张、陈义汉、陈竺、陈子江、陈子元、程和平、董晨、邓子新、段树民、樊嘉、方精云、方荣祥、高福、葛均波、顾东风、桂建芳、郭爱克、韩斌、韩济生

韩家淮、韩启德、郝小江、贺福初、贺林、赫捷、洪德元、洪国藩、侯凡凡、黄荷凤、黄路生、季维智、蒋华良、蒋有绪、金力、鞠躬、康乐、匡廷云、李季伦、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声、梁栋材、梁智仁、林鸿宣、林其谁、刘新垣、刘耀光、刘以训、刘允怡、陆林、骆清铭

马兰、毛江森、孟安明、裴钢、蒲慕明、钱前、戚正武、强伯勤、饶子和、尚永丰、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钢、施一公、施蕴渝、石元春、舒红兵、宋尔卫、宋微波、苏国辉、隋森芳、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镐、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灵、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辅文、魏江春、魏于全、吴常信、吴孟超、吴祖泽、武维华、谢道昕、谢华安、谢联辉、徐国良、徐涛、许智宏、阎锡蕴、杨福愉、杨焕明、杨雄里、姚开泰、叶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张春霆

张明杰、张启发、张新时、张旭、张学敏、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赵国屏、赵继宗、赵进东、赵玉沛、郑光美、郑儒永、郑守仪、种康、周俊、周琪、朱玉贤、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颖

4、地学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纪平、陈大可、陈发虎、陈俊勇、陈骏、陈晓非、陈旭、陈颙、陈运泰、程国栋、成秋明、丑纪范、崔鹏、戴金星、戴民汉、戴永久、丁国瑜、丁林、丁仲礼、窦贤康、冯士筰、符淙斌、傅伯杰、高俊、高锐、龚健雅、郭华东、郭正堂、郝芳、侯增谦

胡敦欣、黄荣辉、贾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钧、李崇银、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献华、李廷栋、林学钰、刘宝珺、刘昌明、刘丛强、刘嘉麒、陆大道、吕达仁、马宗晋、莫宣学、穆穆、欧阳自远、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纪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韩、沈树忠、石广玉、石耀霖、舒德干、苏纪兰、孙和平、孙鸿烈、陶澍、滕吉文、童庆禧、涂传诒、万卫星、汪集旸、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会军、王水、王铁冠、王焰新、王颖、魏奉思、文圣常、吴福元、吴国雄、吴立新、吴新智、伍荣生

夏军、肖文交、肖序常、徐冠华、徐义刚、许厚泽、许志琴、薛禹群、杨经绥、杨树锋、杨文采、杨元喜、姚檀栋、姚振兴、叶大年、叶嘉安、殷鸿福、于崇文、于贵瑞、袁道先、曾庆存、翟明国、翟裕生、张国伟、张宏福、张经、张弥曼、张培震、张人禾、赵柏林、赵国春

赵鹏大、赵其国、郑度、郑永飞、钟大赉、周成虎、周卫健、周秀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邹才能

5、信息技术科学部(99人)

包为民、保铮、陈定昌、陈桂林、陈国良、陈翰馥、陈俊亮、陈星旦、褚君浩、崔铁军、戴汝为、段广仁、董韫美、房建成、冯登国、干福熹、龚旗煌、顾瑛、管晓宏、郭光灿、郭雷、郝跃、何积丰、侯朝焕、侯洵、怀进鹏、黄宏嘉、黄琳、黄民强、黄如、黄维、简水生、江风益

姜杰、金亚秋、匡定波、雷啸霖、李启虎、李树深、李未、李衍达、林惠民、刘国治、刘明、刘盛纲、刘颂豪、刘永坦、陆建华、陆汝钤、陆元九、吕建、毛军发、梅宏、彭堃墀、秦国刚、沈绪榜、宋健、谭铁牛、王怀民、王家骐、王金龙、王建宇、王立军、王启明、王巍

王圩、王阳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国、王之江、吴朝晖、吴德馨、吴宏鑫、吴培亨、吴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许宁生、薛永祺、杨德仁、杨芙清、杨学军、姚建铨

姚期智、尹浩、张钹、张景中、郑建华、郑耀宗、郑有炓、郑志明、周炳琨、周巢尘、周兴铭、周志鑫、朱中梁

6、技术科学部(150人)

蔡其巩、曹楚南、曹春晓、常青、陈维江、陈云敏、陈祖煜、成会明、程耿东、程时杰、丁汉、都有为、段进、段文晖、范守善、方岱宁、高德利、高镇同、葛昌纯、顾秉林、顾诵芬、顾逸东、郭烈锦、郭万林、过增元、韩杰才、韩祯祥、何满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

胡聿贤、黄克智、贾振元、姜中宏、金红光、金展鹏、赖远明、李东旭、李述汤、李依依、李应红、林皋、刘宝镛、刘昌胜、刘广均、刘维民、刘竹生、柳百新、卢柯、卢强、路甬祥、雒建斌、闵桂荣、毛明、蒙大桥、南策文、倪晋仁、欧阳明高、欧阳予、潘际銮、彭练矛

彭一刚、齐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长雨、沈保根、沈志云、宋家树、宋振骐、孙家栋、孙钧、唐叔贤、陶文铨、滕锦光、田永君、汪耕、汪卫华、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谦、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锡凡、王曦、王自强、魏炳波、魏悦广、温诗铸

闻邦椿、吴承康、吴良镛、吴硕贤、伍小平、吴宜灿、邢球痕、熊有伦、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闫楚良、严陆光、杨孟飞、杨叔子、杨伟、杨卫、杨槱、姚熹、叶恒强、叶培建、叶志镇、于起峰、余梦伦、俞大鹏、俞鸿儒、翟婉明、张楚汉、张清杰、张统一

张兴钤、张佑启、张跃、张泽、赵淳生、赵天寿、赵阳升、郑平、郑泉水、郑时龄、郑哲敏、钟万勰、周国治、周孝信、周远、朱荻、朱静、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宁、祝学军、庄逢辰、邹世昌、邹志刚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科学院院士

阅读全文

与分析化学科学院院士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6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6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2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