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兴化学画画哪里好

兴化学画画哪里好

发布时间:2022-09-13 14:42:36

㈠ 赵钲的画一平尺多少钱

摘要 您好。经过专业的市场行情分析,“赵钲”的书画价格每平尺在“7000~10000”元之间,其具体的价格会随着交易的对象以及交易平台和交易方式产生变动;赵钲 1955年2月出生,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人。现为中国美协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词协会办公室主任,《江海诗词》美编,国家中级美术师,江南诗画院常务理事,金陵书画院一级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直属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理事。

㈡ 着名画家及代表作

1,张择端,北宋着名画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在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顾恺之,东晋着名画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才高艺绝,勤于创作,作品有很多,但真迹都已失传。《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现存的最要的两种摹本。《洛神赋图》充分体现了顾恺之在刻划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意境方面的才能。 今有宋代摹本5种。画卷为绢本,设色,长572厘米,高27厘米。 

3,唐寅,明代着名画家。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唐寅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4,郑板桥,清代着名画家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干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5,张大千,现代着名画家。

四川内江人,1899年5月10日出生。

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张大千对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干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

㈢ 书法家郑燮的故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书法家郑燮的故事,希望大家能感兴趣哦。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干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 墨竹

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亦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文学家。

书 家 故 事:

郑板桥画扇

相传,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

雅诗送梁上君子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板桥三绝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

主要成就:

诗书画三绝

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干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难[26]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绘画艺术

郑板桥《墨竹图》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干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①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咬定青山图(1765年)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墨竹图》《竹图》,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峰石图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③兰花图: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④题画诗: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吏治清明

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干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干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干隆十七年(1752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定居。

㈣ 马良有哪四种的传说

神笔马良
听人家说,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学馆里的教师,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教师说: “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 教师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 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草。但是马良还没有一支笔啊!他想,自己能有一支笔该多么好呢! 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 “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 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了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翻墙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马良出了财主的家,他知道在村里是不能住了,他向自己的村庄挥了挥手,默默地说了一句:“伙伴们,再见啦!”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匹大骏马,跳上马背,向大路上奔去。 没有走出多少路,只听见后面一阵喧哗,回头一看,火把照得通明,财主骑着匹快马,手执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带着一二十个家丁,追上来了。眼看就要追着了,马良不慌不忙,用神笔画了一张弓,一支箭。箭一上弦,“飕”的一声,正射中财主的咽喉,财主翻身跌下马去了。马良拍拍大骏马,大骏马像飞一样地向前驰去了。 马良连日带夜地在路上跑了几天,到了一个市镇里,看看离家乡已经很远,就在这儿住下来。他画了许多画,拿到街坊去卖。因为他怕别人知道,便不让画活起来,画成的东西,不是少嘴便是断腿的。 一天,他画了一只没有眼睛的白鹤。一不小心,在它脸上溅上一滴墨水,白鹤便眼睛一睁,扇扇翅膀飞上天去了。 这一来,整个市镇都轰动了。当地的官员,马上把这件事奏给了皇帝。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派人来召他到京都去。马良不肯去,他们把他拉去了。马良听见过许多皇帝欺侮穷人的事,心里恨透了,哪肯给皇帝画画呢!皇帝叫他画一条龙,他却画了一只大壁虎;皇帝叫他画一只凤,他却画了一只大乌鸦。大壁虎和大乌鸦十分难看,在金銮殿里乱爬乱叫,还打起架来,弄得宫殿里乌七八糟。 皇帝大为发怒,就命卫士们抢下他的神笔,把他打人了天牢。 皇帝拿到神笔,就自己来画了。他先画了一座金山。贪心不足的皇帝,画了一座又一座,画了一座又一座,重重叠叠地画了许多。画好一看,哪是金山!却是一堆堆的大石头;上面压得太多,就塌下来,差一点把皇帝的脚也打伤。皇帝还不死心。他心里想,画金山不成,就换金砖。他画了一块嫌小,画了一块嫌小,最后画了长长的一大条。画好一看,哪是金砖!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蟒蛇,张开血盆似的大口,向他扑来。幸亏卫士们救得快,不然,皇帝早被大蟒蛇吃掉了。 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把马良放出来,又假惺惺地对他说了一些好话,说什么要给他许多许多金银,还说什么要把公主嫁给他,招他做驸马。 马良一心想夺回神笔,他装作答应下来。皇帝见马良答应了,十分高兴,就把神笔还给了马良,要马良给他画画。皇帝想,画金山、金砖都不成,那么画株摇钱树吧!摇钱树上,长的都是钱,轻轻一摇,就能掉下许多钱来,这有多好啊!他就叫马良画摇钱树了。 马良心里打定了主意,不说什么话,提起神笔一挥,一个无边的大海,出现在眼前了。蓝蓝的海水,没有一丝波纹,亮闪闪的像一面大玉镜。 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脸一板,骂道:“叫你画摇钱树,谁叫你画海!”马良在大海中央画了块小岛,岛上画了株又高又大的树,说:“这不是摇钱树吗?”皇帝看见那株树,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喉咙里咽了几口唾水,就嘻嘻地笑了起来,急巴巴地对马良说:“赶快画只船吧!我要到海中央去摇钱!”马良画了一只很大很大的木船,皇帝就带了娘娘、太子、公主和许多大臣、将军,都上船去了。马良又画了几笔风,海水掀起密密的波纹,大木船就开动了。 皇帝心里痒滋滋的,嫌船走得太慢,在船头上叫:“风大些!风大些!……”马良就加了几笔粗粗的风。海动荡起来了,白帆鼓得满满的,木船急速地向海中央驶去。马良又加上几笔大风。大海不安地吼叫起来,卷起滚滚的浪涛,大木船摇摇晃晃了。皇帝心里害怕,向马良摇手,大声地喊道:“风够了!风够了!……”马良装作没有听见,不歇手地画着风。海水发怒了,浪涛扑上船去了。船倾斜了,船上乱起来了。皇帝被海水打得浑身湿漉漉的,抱着船的桅杆,不住地叫喊:“风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画了!……”马良不去睬他,还是不住手地画风。风更大了,吹来了许多厚厚的乌云,又鸣雷,又闪电,还下起暴雨来。浪更猛了,海水像一堵堵倒坍的高墙,接连不断地往船上压去。 船翻了,船碎了,皇帝他们都沉到海底去了。皇帝死了以后,《神笔马良》的故事就传开了。但是,马良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大家都不清楚。 有的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种地的伙伴在一起。 有的说:他到处流浪,专门给许多穷苦的人们画画

马良独造金山寺的民间传说

镇江金山“气接鸿濛,中流开远势;山浮杳霭,一柱倚高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马良独造金山寺”的民间传说,和“水漫金山”神话故事一样,家喻户晓,为民间传颂。
“马良独造金山寺”有几种版本。一种版本说是一位女子马娘因为一次乘船过江,遇到大风大浪,船被刮到金山才大难不死,她说一定是金山的菩萨保佑的。回到江北后带了钱,来到金山,要独造金山寺,报答菩萨的保佑。第二种版本,是说苏北滨海的大善人马良,修心拜佛,独造了镇江金山寺。现在滨海还有一个村子叫马家村,一片湖水叫马家荡,有一座小庙叫马良庙。马家荡的土,就是用来造了金山,形成了湖荡。第三种版本,说是兴化有一位大财主姓马名良子文善,平时就乐善好施。他因膝下无后,常讲:“不修今生修来生。”这个版本的民间传说,流传的比较广泛一些。
兴化马良一日入睡时,他家的十三个金人来向他告别:“因缘分已尽,特来向您告辞。”马良惊诧地问:“尔等去向何方?”金人坦率地说:“到山西大财主王太来家落户。”马良乘船星夜赶到山西王太来家,果然“金盔金甲金链带,威武雄壮实豪迈。”十三个金人齐刷刷站着。王太来见此:“此金人既是贵府之物,请把他们领回去吧。”归途中,马良思忖:我马良后继无人,一旦命归黄泉,岂不人去楼空。决定暂不归家,先去苏杭一游。醒来却是南柯一梦。
数日后,马良真的叫船到苏杭游玩去了。路过金山,闻得金山寺净慈长老正在为修建金山寺募捐。马良一想,真是千载难逢,天赐良机,他要捐款修建金山寺。马良将桌前墨磨浓,舔饱笔在化缘薄上写了九个大字,“独造金山寺,兴化马良”。马良的豪施,镇江地方上的一班绅士、阔佬、富翁、商贾及社会名流觉得自己没有面子了,竟刁难起马良来:“既是独造,就不好用江南滴水点土、一草一木。”马良拱手向大家说道:“一言既出,义无反悔。”边说边在化缘簿上又添了七个字,“不用江南一撮土”。马良有此胆量,全仗十三个金人撑腰。
“马良独造金山寺,不要江南一撮土。”水、土都是从兴化运过去的。马良在兴化开了六六三十六条河,八八六十四个荡,九九八十一条沟。三年六个月金山寺造好了,发现少了一座茅厕。马良同妻子商量,变卖了妻子的首饰造了茅厕。再一查,还缺一口井,马良又求侍妾,侍妾百般无奈,为成全马良,把自己典质给了镇江一位富贾。最后一看,山门还差一根抵门的杉木杠。马良再无筹资办法,真正是逼迫无路了。只见他直奔禅房,操起一把利剑,跪地祈祷:“苍天啊!菩萨啊!若显灵,我用中指化作一根杉木杠。”说毕,挥剑剁下中指。忽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整个金山昏天黑地。一会儿,风停天晴,只见一根粗大的杉木杠将山门牢牢抵定。此时,净慈长老和众人齐声祝贺马良:
马良独造金山寺,
不用江南一撮土。
截指化作云杉木,
玉全金山万代颂。

三国马良:
三国里的:马良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马良眉中有白毛,历官从事、左将军掾、侍中。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这可以从两件事上看出: 马良诸葛亮随刘备入蜀,马良给诸葛亮写信说,雒城(今四川广汉市)已攻下,吾兄应大展宏图,乘胜前进。据此,人们推测,他与诸葛亮或结为兄弟,或者有亲戚关系。诸葛亮年长,故他称亮为兄,(马良于诸葛亮的关系说引于《三国志——裴松之注》)。
马良奉命出使东吴,他请诸葛亮给孙权写引荐信,诸葛亮要他自己起草,亮签名。最后两句是希望孙权“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见信后,敬待了他。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派他到武陵(今湖南省西南一带)联结“蛮夷”助蜀伐吴,功成,深受刘备器重。后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兵败,马良亦遇害,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后拜马良之子马秉为骑都尉。

㈤ 关于品德高尚的诗句

1. 形容“品德高尚”的诗词有哪些

形容“品德高尚”的诗词包括:

1、元代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干坤。

译文: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2、唐代李白《赠孟浩然》

原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3、南宋郑思肖《寒菊》

原文: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4、唐代韦应物《己亥杂诗(其五)》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 描写高尚品格的诗句

关于梅花的诗大全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干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着花未。

杨柳枝词 刘 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

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暗香疏影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

3. 有关品德高尚的诗词歌赋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经·国风·卫风》

淇奥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三国演义》

淡薄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诸葛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扬州史可法祠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老臣心!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额,词穷了,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其实古人很含蓄的,一般不会直接写品格高尚,多半会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如屈原的香草美人等,后世多半用梅、兰、竹、菊四君子和荷花、白雪等歌颂品格高尚,亲要是还想要这方面的诗歌,可以去找找看~

另外上面我列的那几首诗,李白和诗经歌颂的最正面,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是极好的佳句。

4. 关于品德高尚 古诗词

墨梅 作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 译文: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干坤的清香之气。 疑难点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洗砚池】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黝黑。浙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

作者是着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王羲之同姓,故称“我家”,并暗喻其功底。 注释: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

[池头]池边。 [洗砚(y4n)池]洗毛笔、砚台的池塘。

[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qi2n)坤(k&n)]指天地。 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

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再看末句,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

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着名书画家。

明 于谦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

5.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

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

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

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

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

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

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

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

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

6. 关于描写“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诗有哪些

1.《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4.《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5.《行路难》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参考资料:

搜狗网络-石灰吟

搜狗网络-竹石

搜狗网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搜狗网络-无题

搜狗网络-行路难

7. 高尚品德的古诗

《短歌行》曹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咏蝉》唐。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论语。里仁》 德不孤,必有邻。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求通亲亲友》曹植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 《淮南子。

修务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㈥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画

郑板桥画的最多的最擅长的就是竹子;他画的《墨竹图》,表达了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良好愿望,更是为自己的画竹总结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三个阶段,很有深意。

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干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


(6)兴化学画画哪里好扩展阅读: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㈦ 兴化市实验小学英语节参赛纸怎么画

兴化市实验小学英语节参赛纸按照参赛规则来画就行。可以请老师指导,或者请工作人员来帮忙绘画。

画画入门初学技巧:

1、认识铅笔。

认识铅笔,摸可能会问,铅笔不就一种吗?从小就开始用铅笔学写字的。这你就不懂了,其实铅笔是有规格的如:2B、B、HB等,常用的也就这几种了。每种规格的铅笔软硬不一样,画出来的线条出现颜色深浅是有区别的。

像2B是比较硬一点的,画线条要用力一点,画出来的线条颜色会浅一些,而且光泽度也亮一些。HB相对2B来说,就比较软,轻轻一画,就可以了,颜色较深,光泽较暗。

2、学会画线条。

画线条可不是人人画得好的哦。不要以为线条简单就轻视它。素描可是由线条组成的,你要是轻视线条的存在,就是轻视素描的祖先啊。一般大师在学画画之前,都是画过很多很多线条的,而且纯画线条。

所以你首先要练习的就是画线条,画的时候,不能弯,而且要果断、潇洒、力度得当,也就是一条线条要让人感觉到美、直、大方、尾部收得好、有条理,可不能是乱糟糟的一片黑乎乎的。

3、临摹速写照片。

线条学过了,就选几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进行临摹。可是美女、风景、食物,只要你喜欢都可以。临摹速写照片,只要画出轮廓就可以了,你临摹速写好不好,就看你的线条基本功好不好了,可不能一条直线,你硬是手抖画出了曲线,扭扭捏捏的哦。还有速写是画素描的基础功哦。



㈧ 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郑板桥,扬州兴化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干隆元年中二甲进士,被任命到山东县令时已经是五十岁了,后来又调任到潍县,任潍县县令。
在任潍县县令期间,郑板桥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只好回到扬州卖画为生,固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来去”之称,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兰”和“石”,有不少传世佳作。郑板桥的书法融合真草隶篆,风格独特,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人物画像)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的画家,其作品别具一格,诗书纂画相结合,相得益彰,深为后世喜爱和敬仰。他创造了独特的郑板桥画风,这种画风不仅是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进步。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的画家,在“扬州八怪”中影响力最大,其作品别出新格,诗书篆画相结合,相得益彰,深为后世喜爱和景仰。其作品破树立了郑板桥独立的画风,这种画风不仅是郑板桥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进步。
一、爱兰竹成痴的郑板桥
郑板桥幼时生活贫困凄凉,三岁母亲去世,郑板桥的父亲以教馆维持生计,幼年跟随“种园先生”陆震学习诗词,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郑板桥后来的诗词创作。后来郑板桥跟随郝梅岩学习绘画书法,郑板桥曾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来形容郝梅岩先生,其书画创作受到了郝梅岩的一定影响。
郑板桥童年时喜欢到家附近的“竹巷”去玩,家里也有许多竹子,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感悟,竹子早就蔚然于心,绘画时“手中之竹”自然蔚然纸上。郑板桥对书法和绘画的痴迷,他把自己的书法和绘画进行融合使得其书法和绘画浑然一体。
郑板桥的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据说,郑板桥一生中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事实上,郑板桥虽然一生专研竹石,画竹最多,其次兰、石,但也画松画菊。他的一生,正如他画了一生的兰竹石,清高自持,风骨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手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详细地叙述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定型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
这也让郑板桥成为明清以降最有影响力的画竹大家,自板桥后,凡画竹都绕不开板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所谓宗师,无乃是乎!
二、从《兰竹图》中感受郑板桥的气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郑板桥的《兰竹图》,感受他的气节。
郑板桥曾说:竹子外硬内空即结实又虚心;竹子有节,节里有气,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有气节。郑板桥认为兰花不像普通花朵那样娇气,一生与世无争把清香奉献给人间,他画兰,画的是兰花的文心与傲骨。
该图以半幅画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给人一种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在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这里面讲述着郑板桥的一个故事。
(郑板桥《兰竹图》)
有一天,郑板桥去一位好友家赴宴,酒意正酣,朋友请求他在院子中的墙壁上画一幅画。郑板桥碍于在座好友众多,不再推辞,只好答应。
郑板桥喝了一碗酒后说:“拿墨来!”朋友就让人拿了一砚墨,结果郑板桥说:“墨太少,拿一盆来!”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以为郑板桥喝醉了,不知道他到底想什么,朋友不敢多说,只好磨了一小盆给他。郑板桥一脸醉意走到墙壁面前,朋友将笔给他,不想他却没有理会,直接用手沾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抹了一会似乎不过瘾,直接端起盆来,将墨汁全部泼到白花花的墙壁上。朋友见此心都凉了半截,不知事如何处理。想着郑板桥竟然在戏弄他,酒席上也只能自认倒霉。
后来,一天狂风闪电,这个朋友发现院子泼墨的墙壁面前死了上百只的麻雀,十分惊奇。此后的每次大雨都是如此。后来一位老先生来到朋友家,看到院子墙壁仔细端详起来,问道:“这一定是名家的作品吧?”朋友以为是老头在戏弄他说:“这一定是名家的作品吧”不料这老头接着问:“这画后出现过什么怪事吧!”朋友应道:“每到狂风闪电,大雨之后,墙前都会有很多死麻雀。”老头笑了笑说:“这画画的是一片竹林,平时看不出,下雨的时候闪电把画照亮了,才看得出,那些麻雀以为是真的竹林,想着飞入,都撞死了。”
听了老头的解释,朋友这才恍然大悟,佩服不已。诸如此类轶事还有很多,都表现了郑板桥高超的绘画水平和落拓不羁的个性,也反映了百姓对郑板桥的仰慕和喜爱。
郑板桥的作品独树一帜,简约中带着秀逸,洒脱中还有清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超越了石涛的画风,自立门户,为罢官回扬州卖画期间更是给中国的绘画艺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卖画期间,郑板桥的心境更进一步,这个时期的画也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十分稳定。他也是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留下了一大批精品。
在这个阶段在绘画的理论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多新的见解。当时就有很多的画家借鉴他的风格。他的画派不断的壮大,这样也成就了着名的扬州画派,郑板桥也成为了大家熟知“扬州八怪”之首。
(郑板桥《兰竹图》局部)
除了绘画水平不断提升,创造出新的理论之外,郑板桥还创新出独一无二的题跋。竹兰石原本就很有意境,再加上诗词和书法,更让这幅画有灵魂,配上他的篆刻更是使他的画美轮美奂。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不仅如此,他的题画诗关注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兰竹图》所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板桥《兰竹图》鉴藏印)
最让人称绝的是他题跋的位置,石凹竹丛兰叶底。书法写的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也不减一分,使他的画作更加有灵性,显现出他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突破精神。郑板桥释放兰竹石的内在的特性,以少胜多,以简代繁,加上他自己的诗歌和书法的题跋以及印章,书画中又有徐渭的那种狂放的气质,还有自己秀润的内在,算是树立了自己的一派画风。
郑板桥,破而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画风,在艺术创作中取得了大成,这不仅是郑板桥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辉煌的进步。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兰竹图》也不过是他众多作品之一,还有许多作品值得大家欣赏和学习。

㈨ 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下面是关于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的内容,欢迎阅读!

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

中国古代着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人物生平

《施氏谱序》等有关资料记载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与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将刻画得淋漓尽致

施耐庵接信之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与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着《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与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武松打虎原型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之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通天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

㈩ 泰州唯一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哪座,里面有什么东西

兴化,是一座格外闲适秀美的江北小城,每年三四月份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兴化就变得格外的热闹起来,90%以上的游人都是冲着这里的水上油菜花海而来,却忽略了这座小城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了解这座小城历史最好的去处就是“兴化市博物馆”。

阅读全文

与兴化学画画哪里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