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合成法甜味剂的种类有哪些
强力甜味剂有4类:糖苷:包括甜菊苷、甜菊双糖苷、二氢查耳酮和甘草甜素等。二肽:包括甜味素和阿斯巴甜等。蛋白质:包括索吗甜、莫奈林和奇异果素等。
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等,以及蔗糖衍生物,例如三氯蔗糖
2. 甜味剂有那些
1 甜味剂的分类
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非糖类甜味剂甜度很高,用量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
2 甜味剂的构性关系
1898年,Sternberg首先报道了化学结构与甜味的关系,他推测,甜味和苦味与羟基和氨基的作用有关。甜味分子和苦味分子大体上没什么不同,而且不受立体几何构型(双键位置)的影响。1914年,Cohn的《有机呈味物》一书中列举了上千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他们的味道。他发现多羟基化合物和D型氨基酸经常是甜的,而高度硝化的化合物常常是苦的;在一个分子中引入氯原子常会诱导产生甜味。他认为要激发产生一定的甜味,分子中必须引入生味基。Cohn还发现,在同系物中,甜度和分子量之间成反比关系,对此他提出两点解释:一是随分子量增加,水溶性下降至不溶,以致甜味消失;二是生味基在只含少量化合物的系列中很重要,而在含大量化合物的系列中却不怎么重要。五年以后,Oertly和Myer根据Witt的染色理论提出一个甜味物质分子必须含两个部分。即一个生甜基和一个助甜基。其中生甜基必须是一组能与助甜基结合产生甜味化合物的原子。否则该化合物不具有甜味。曾广植等(1982)提出了六个生甜基和九个助甜基。这为AH-B生甜基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通过Ellis等人对糖和糖醇的受体作用机理的研究得出在甜味剂浓度与其甜味响应的关系上,糖和糖醇表现出线性函数关系。而高强度甜味剂则表现出双曲线函数关系。通过甜味剂构性关系的研究, 曾广植(1990)提出开发一种卓越的、低热量的,又具有类似蔗糖的各种性质的甜味剂是甜味剂未来发展的目标。
3 甜味剂的作用机理
甜味是通过刺激动物的味觉而感知的。甜味是甜味化合物与甜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巴甫洛夫的反射性原理:即甜味通过人或动物的味觉产生强烈的食欲刺激,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给消化系统,引起消化道内的唾液、肠液、胰液及胆汁大量分泌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相对量也加大,加快胃的蠕动,使食物或饲料的分解消化加快,养分得以充分吸收,从而提高食物(饲料)的消化率。不同的动物种类具有不同数目的味蕾和味觉感应器官,对味道的感觉不尽相同。各种动物的味蕾数目见表1。
表1 各种动物的味蕾数目
种类 味蕾数
人类 9000
猪 15000
牛 25000
鸡 250-350
猫 473
蛇 0
动物的味觉主要由舌头感知,动物舌面上长有许多突起物称为乳头(Spillane,1989)。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敏感性不同。一般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周围边缘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最敏感。味刺激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随唾液流入味蕾孔穴中,吸附于受体膜表面上而产生味感.而甜味剂就具有很好的水溶性。为动物感知甜味提供了必要条件。甜味剂味的强度还与水溶性有关,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没有味的(Tseng Kuangchih,1987)。甜味剂于舌表面接触时,须在舌表面溶解后才能产生甜味。而且产生甜味的时间有快有慢,而且味觉持续的时间也有长有短。蔗糖比较容易溶解,甜味觉的产生较快,消失也较快,糖精较难溶解,味觉产生较慢,而味觉持续时间却较长。
4 甜味剂的研究进展
4.1 国际甜味剂研究情况
目前国际上甜味剂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中国糖业信息网报道,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新甜味剂有:甘草酸、属中药甜味剂、绿色食品添加剂,提取了中草药甘草的甜味剂成分。据日本媒体报道,该甜味剂钠盐的口味极甜,稀释400倍仍有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200倍(以蔗糖为甜味剂指数),且试验表明完全无毒。据《饲料添加剂》(1999)报道,比利时一家公司从菊苣中提取了出一种被称为Rattilose的甜味剂。热值为1.5 kc/g功能特性与葡萄糖浆相似,当它与阿斯巴甜同时使用时,即成为一种高强度甜味剂。它还对双歧杆菌有作用,有助于消化。据《中国饲料》(1998)报道,天冬糖精的成分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其甜度为蔗糖的100~200倍,低于糖精。这一产品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研究证实是安全的,其所甜化的食品将普及运用。天冬糖精可用来代替咖啡和红茶中的糖,也可用于甜化水果食品和其它食品。甜菊精是从甜菊中提取的,目前美国食品工业已开始发出各种功能性甜菊精,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具有防腐作用。新柚苷是从柚皮中提取的甜味剂,国外制到的新柚苷二氢酮的甜度为糖精的3~5倍,是蔗糖的2000倍,据王笠村等(1998)]报道,它与糖精钠一起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增甜效应,增强甜度达30%。据糖业信息网报道,荷兰一家公司新发现了一种名为TBGBR的超级甜味剂,其甜度为糖精的500倍、蔗糖的20万倍,目前可被称作世界上最甜的物质。据报道,该甜味剂已处于大规模人工合成实验阶段。
4.2 国内甜味剂的发展趋向
据孟晖(2002)报道,目前人工合成或天然产物提取非营养性,无热量的高强度甜味已成为我国甜味剂研究应用发展的重点,我国甜味剂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糖精钠,虽然甜度很高是蔗糖的300~500倍,但其产品中含有致癌物质,邻甲苯磺酰胺,安全性受到怀疑,而且浓度稍大味会有不适口金属余味,因此我国逐步减少糖精钠的产量,促进新型甜味剂的发展。据刘发高(1994)报道,甜蜜素化学名称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甜度是蔗糖的30倍,有蔗糖风味,无余苦味。我国目前是甜蜜素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年生产能力约3万吨,年产量约1.8万吨,出口主要去向是东南亚和西欧。今后国内甜蜜素不宜再建新装置,而是改造现有装置,增加出口的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并开拓其应用领域,促进我国甜蜜素健康稳定发展。加快甜叶菊糖结构调整及安全论证,有条件地适度发展甘草甜素,加快阿斯巴甜的生产步伐。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国内甜味剂的发展趋势是高强度、无热量、安全性高,并采用增效剂,逐步向复合型甜味剂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remix.com.cn/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20
3. 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区别
天然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是来源于天然无的衍生物或者非糖天然甜味剂,不需要化学合成或者其他改性技术。
天然物的衍生物:
三氯蔗糖,甜度为 400~800 倍(以蔗糖为标准,下同),甜味特性十分类似蔗糖;
阿斯巴甜,又称甜味素,甜度为 200 倍,具有清爽的甜味,味质近于蔗糖,但是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
纽甜,甜度为 7000~13000 倍,具有纯正的、类似于蔗糖的甜味,且有清凉的感 觉,对苦味、涩味等不良味道及某些刺激性气味还有减轻和掩盖的作用。
非糖天然甜味剂:
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甜度为 300 倍,有罗汉果特征风味;
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甜度为 200~500 倍,其甜刺激来得较慢,消退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有特殊风味;
甜菊糖苷(原产于巴拉圭和巴西的甜叶菊提取物),甜度为 250~450 倍,带有轻微涩味。
人工合成甜味剂
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人工甜味剂,化学性质稳定,耐热、耐酸和 耐碱,在一般使用条件下不易出现分解失效现象,故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甜度远高于蔗糖,但是不同的甜味剂甜感特点不同。人们在不断开发甜感像蔗糖,但甜度更高、性能 更稳定、更廉价的甜味剂。
常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有:
糖精或糖精钠,甜度为 200~700 倍,明显后苦;
甜蜜素,甜度为 30~80 倍,甜味纯正、自然,无异味,甜感产生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安赛蜜或AK糖,甜度为 200 倍,甜味纯正而强烈,持续时间长。
4.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甜味剂有哪些
给你回答详细点,分一下类,让你有个大概的了解.
甜味剂目前主要有几种类型,高倍甜味剂,淀粉糖,糖醇,低聚糖.其中高甜和淀粉糖只是增甜作用,糖醇和低聚糖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常用于一些比较高端的产品当中.低聚糖最常见的广告就是双歧因子,益生元之类的.
高倍甜味剂:甜菊糖,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甘草甜,糖精钠,甜蜜素,纽甜,罗汉果甜等.甜度一般为蔗糖的几十倍到数百倍,食品中加的量很少,但是价格贵,一般过十万一吨.
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 果葡糖浆,果糖.淀粉糖一般都有糖浆和结晶糖两种状态的.淀粉糖一般甜度与蔗糖相当或者略小,价格比蔗糖便宜,目前替代蔗糖效果很明显,尤其在饮料当中,果葡糖浆几乎完美替代.其中结晶果糖是唯一一个带保健作用的淀粉糖,因为他不参与血糖代谢.
糖醇:甘露醇,山梨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 木糖醇,异麦芽醇.糖醇甜度一般小于蔗糖,但是有保健作用,最有名的就是木糖醇,防蛀牙的.
低聚糖:大豆低聚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等,国内的品种很少,国外已经很成熟了.甜度也小于蔗糖,但是保健功能是最强的
目前国内主要的甜味剂就是这些了,当然可能也有遗漏的,哪位看到可以补充一下
5. 人工合成甜味剂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按什么划分
人工合成甜味剂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按发明时间划分:
第一代.糖精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甜味剂,它的化学名称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发现于1878年。糖精的甜度可达蔗糖的500倍,但有较强的后苦味。由于长期以来的健康问题争议,它是目前受到较多限制的甜味剂之一;
第二代.甜蜜素的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它于1937年被发现,其甜度为蔗糖的30至50倍。甜蜜素略有“后苦味”,但比糖精的苦味稍轻。目前许多国家也批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
第三代.安赛蜜的化学名称为乙酰磺胺酸钾。它于1967年被发现,甜味与阿斯巴甜相近,同样含很少的热量。安赛蜜的一个特点是与其他甜味剂混用时有增强甜味的效果,因此常与阿斯巴甜混用。目前世界主要食品安全机构也都批准安赛蜜作为食品添加剂;
阿斯巴甜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它于1965年被发现,比蔗糖甜约200倍,但所含热量较少,因此常被一些无糖食品用作添加剂。目前,全球有近100个国家批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
6. 三氯蔗糖是化学合成甜味剂吗
是。三氯蔗糖(TGS),由英国泰莱公司(Tate&Lyie)与伦敦大学共同研制并于1976年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甜味剂。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原始商标名称为Splenda,甜度可达蔗糖600倍。这种甜味剂具有无能量,甜度高,甜味纯正,高度安全等特点。是目前最优秀的功能性甜味剂之一。
7. 常见的甜味剂有哪些
现在食品中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葡萄糖。蔗糖、蜂蜜、甜叶菊糖甙、甜味素、糖精钠、麦芽糖醇、木糖醇等。
蔗糖。蔗糖是如常生活中做常见的、使用最多的天然甜味剂。是糖类营养素中甜度最高的双糖,有多种性状,如冰糖、砂糖、红糖、白绵糖等。对人无毒无害,一般使用不限剂量。但从营养与健康方面考虑,不宜过多摄入蔗糖。
糖精是世界上各国普遍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它的化学名称是“邻磺酰苯甲酰亚胺”。但由于糖精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所以用其钠盐提高其溶解度。我们在食品中使用的糖精实际上应该叫“糖精钠”。
糖精的特点是甜度高,是蔗糖甜度的500-700倍。如果使用的浓度过高,不但甜味感下降,反而有些苦味。另外糖精无营养价值,在人体内不能被人体利用,基本以原型随尿排出体外。糖精的毒副作用,科学家认识不宜,多数人认为糖精无毒无害,但也有一些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糖精摄入过多,有可能诱发膀胱癌。但这种慢性中毒的剂量是人们在正常饮食中不可能达到的。尽管如此,世界各国对糖精在食品中的使用剂量都有一定限制。摘自 http://www.yao120.com/yingyang131.htm
8. 天然甜味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天然的甜味剂有很多种
三氯蔗糖
甜菊糖
罗汉果糖
茶糖
等等。。。
中国甜味剂网可以去看看
9. 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什么
甜味剂 根据《食品添加剂手册》描述: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非糖类甜味剂甜度很高,用量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功能性单糖:高果糖浆、结晶果糖、L-糖等; 2、功能性低聚糖:异麦芽酮糖、乳酮糖、棉子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低聚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等; 3、多元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氢化淀粉水解物等; 4、糖苷:甜菊苷、甜菊双糖苷、二氢查耳酮、甘草甜素等; 5、二肽类:甜味素(阿斯巴甜)、阿力甜等; 6、蛋白质:索马甜、莫奈林、奇异果素等; 7、蔗糖衍生物:三氯蔗糖(又叫蔗糖精)等; 8、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甜蜜素、安塞蜜、纽甜(?)等;